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5篇)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説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閲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閲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閲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閲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閲讀),閲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敍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閲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後感2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將這個温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先生希望能夠擁有平靜的生活,但是隨着錢鍾書的出名,這種平靜的生活總是被打擾。她感歎: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者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三個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後只剩下作者一個人。楊絳先生感慨:世間萬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要有多麼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呢?語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於言表!

“家”永遠是温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後感3

古驛道、客棧、小船、夢境——虛虛實實地暗喻了錢鍾書先生最後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我們仨”在古驛道上閤家團聚,但女兒卻先一步走失。每天楊絳先生就帶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葉,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尋小船,下榻新的客棧一程一程地相送。她希望這是一場夢,一場長達萬里的夢,然悵然一夢終有醒,夢醒時分,“我們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復是家,真的成了一個客棧。沒有撕心裂肺、痛貫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讀之心會痛到淚水奪眶而出。

茫茫黃泉路,踽踽獨行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時,楊絳先生採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無矯飾,平鋪直敍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記錄着“我們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瑣瑣碎碎,還有風風雨雨,但讀者仍能從輕描淡寫的敍事中,感受到“我們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我們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賞、求同存異、相互尊重,面對困難、疾病,幽默風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尋常人家一生嚮往的美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讓我們以一種認真的態度與未來同行,且行且珍惜!

《我們仨》讀後感4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仨》讀後感5

用了三個小時停不下來的節奏看完。在讀完《圍城》之後品讀這本書,才能領悟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開始的小船客棧和不斷的噩夢是形容作者女兒和丈夫疾病纏身一程一程的送他們走,其中的悲傷無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話,每個簡單的小菜譜每封寄託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見面互相取樂的“小石子”

。和父親親如哥們的錢媛女士工作認真生活中可愛,為父親畫像畫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還總是形容自己丑圓,自己吃不下飯還擔心爸媽。

楊絳先生在至親走之後忍着難過把他們之前點點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還原了他和錢鍾書老先生在國外輾轉留學之後生下圓圓以及回國之後所有的經歷。

可以看得出對愛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從那些動盪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經歷中,體會到文學工作者的艱辛和付出,“一寸光陰一寸金”但他們也是苦中有樂,簡單的.西餐,牛奶紅茶,日子過得跌宕起伏卻也有小資情調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學習也互不打擾,爭分奪秒讀書看書積累。

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子書,截取了一些我喜愛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評論都在回憶自己小時候和父母動情的感人瞬間,我也淚目,每個母親都是偉大的,女兒做了母親也是為了體會和回報自己的母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珍惜時間和光陰珍惜身邊的親人吧

《我們仨》讀後感6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不復早父母庇廕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説是又節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於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於是為了節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並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讀後感7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鍾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鍾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裏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書,彷彿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衝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後,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鍾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託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願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着“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讀後感8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裏。《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説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麼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瞭解原來是在病牀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説以後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説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脱離家裏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裏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説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願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願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願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感恩。

《我們仨》讀後感9

看慣了現今的明爭暗鬥,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歷着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歷着戰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歷着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温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着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説,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鍾書也沒能陪着楊絳走到最後。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着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

讀過楊絳與錢鍾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後;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麼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務表,考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老去。結果一切都是那麼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温馨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着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後日子罷了。

我們常説“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整篇書中沒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後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她忍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敍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後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從這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藴藏着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1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閲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恆寫讀後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温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温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儘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麼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麼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2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書,終於看完了。讀着別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們的學識。或者説,感到羞愧。不論是出於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還是整個社會氛圍的變化,我們對於自我知識的要求好像變得很低。讀個研讀個博彷彿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但是實實在在做學問的又有幾個。説實話並不覺得一些名牌大學博士畢業的老師值得佩服。這也提醒了我自己還欠缺很多很多。

同時佩服他們淡然的人生態度。最近接觸的畢業生很多很多,有錢的沒錢的,找到工作的沒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沒考上研的',都有。也聽到過很多次“畢業了好難啊”這樣的話。其實,一輩子一帆風順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個人背後都有他不為人知或鮮有人知的枷鎖,但是又有幾個人可以處世不驚。我覺得淡然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它並不代表着不進取,而是清楚地知道這個社會是怎樣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後的一種豁達。欣賞這對夫妻的名利觀。

感受還很深的一句話就是,人生不會像童話故事:此次她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會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説不幸,也會有很多的離別。相守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學會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們仨》讀後感13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仨》讀後感14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一樣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於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讀後感15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温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温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