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實用工具 > 蒙學 >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6篇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6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1

今天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三字經”。同學們你們對三字經應該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給你們朗誦一段吧。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6篇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同學們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爲人們總是把墳埋在山下做喪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墳人做喪事。然後孟母把家搬到鎮上,可是鄰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個賣肉的,孟子又跟着學起賣肉來。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這纔跟着學生們學起讀書來。有一天,孟子從學校逃學回到家,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機子上的線剪斷了,以此來教育孟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覺得孟子這麼做是不對的。以前有的家裏因爲太窮沒有錢上學,那些人其實都非常想上學。後來,經過無數次的努力終於變成了有用的人。我們現在有那麼好的生活環境,有的同學還不願意圖書。我們現在就應該好好讀書,認真讀書,將來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說: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孫,東漢時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當他四歲的時候,懂得謙讓之禮。一天別人給他家送來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覺的把大的放到一邊,挑了個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大人問他爲什麼要這麼做,他說:“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的,而我是弟弟,應該吃小的。”大人們又接着問:“你還有一個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應該吃大的嗎?”他說:“我比他大,更應該讓着他。”

同學們,我們都應該像孔融學習,把好的、大的讓給比我們大的哥哥姐姐們。這樣我們纔是懂事的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2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三字經這本書。

雖然裏面的許多道理我不是很明白,但是經過老師的耐心講解,我有了很大的收穫,也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爲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就搬了三次大家。有一次還不到放學的時候,孟子就回來了,孟母知道是他又逃學了,就生氣地把織布的梭子折斷了。並且告訴孟子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沒有了梭子還能織成布嗎?學習也是一樣道理,半途而廢什麼時候才能成才啊呢?孟子聽後恍然大悟,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爲一代大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她爲了我的學習花費了很多的心思,不僅給我買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還在每個假期專門給我補了課,。以前我不理解他們的做法,以爲這都是父母應該做的,所以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媽媽嘮叨我幾句我就會滿臉不高興,有時還要頂撞幾句,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他們的苦心,媽媽是希望我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是九歲的黃香就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冬天把被窩暖熱後才讓父親去入睡。讀了這些故事,我也有了學習的榜樣,知道了要爲父母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裏的故事很多,每一個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是讓我受益無窮啊!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3

春假,我在家閒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爲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

一天裏,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着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4

教室裏傳來了“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一陣陣朗讀聲。沒錯,這就是《三字經》。而《三字經》的前幾句則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

經過家長和老師的循循善誘,《三字經》也成了我們喜愛、理解的一部“經書”。開始只是覺得盡是些大道理,直到學完了之後,才更深層地瞭解了其中的含義。

“彼既老,憂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這句話是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蘇洵小時候不讀書,浪費了許多時光,在長大後才後悔小時候的不努力,只能花更多的時間來彌補。荒廢時間也不是蘇洵個人的悔遲,我也是如此,什麼事總是想着明天做,明天學。雖然心裏明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道理,但身上的懶蟲似乎是推翻了這個真理,在腦子裏始終根深蒂固的盤踞着。可是我也知道在這個社會裏不努力讀書,長大後一定會比現在苦無數倍。要想將來不苦,不如在現在把該學的學完、學好。我想出人頭地,不好好刻苦學習是肯定行不通的。“爾小生,宜早思”,不錯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撒播種子是永遠都得不到果實的。而這裏的果實,就是成功。想成功必須讀書懂更多知識和道理,而讀書必須早讀。

好不容易挖掉了那棵“懶樹”,接着要乾的無非是播撒種子、澆水、施肥,讓它能更快更健康的在腦中成長。等待它長成蒼天大樹後,就能在最終摘得沉甸甸的果實,希望這一天可以快點到來。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5

從我們上學的那天起,學校就給我們每位剛剛入學的新同學發了一張用綠色卡紙印製的《三字經》,每天我都會回到家裏按到要求背上一小段。三字經告訴我許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爸爸告訴我這句話說: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500字6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爲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爲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啓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百家姓
中國歷史朝代
繞口令
三句半
順口溜
諺語
說說
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