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史部 > 史記 > 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讀後感(彙編15篇)

史記讀後感1

我最愛的就是《史記》。靜靜地,如同靜靜的流淌的河,流過我的心底。

也許是因爲歷史書本的空缺,也許是遺落了太多太多,許久許久的共鳴,我便愛上了《史記》。

沒有太多的伏筆,沒有太多的傷愁。它留給我的,只是書上沒有寫的,然是在讀後,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充斥着身心,一種莫名的回首,忘卻自我。在你讀它時,它便慢慢在浸漬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樣也揮之不去。

我喜歡呂后的狠毒,喜歡她對戚夫人的所做。那纔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記》所說,“那總比虛僞的爲丈夫找小老婆,卻又背後耍心計得要來的強。”我喜歡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終,用盡自我的最終一點餘力來拼搏。然後在烏江,回憶,惜別。“力拔山兮,氣蓋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淒涼迴盪。我喜歡亡國之帝——溥儀,在皇太后顫抖的將玉璽交出時,他正在爬樹、嬉笑。然後儘自我所能,普天下衆生。直到他沒有了故宮一角,顛沛流離。

或許我曾夢見歷史,卻沒有親生經歷。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歡什麼人物,因爲《史記》。以前我總是在歷史的小黑屋,沒有陽光,沒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記讀後感2

作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只要是中國人就必須知道這本書————《史記》。這是我們的驕傲!

這本書的作者是是漢朝的司馬遷。歷經兩千多年的時光,在他筆下的人物的一談一笑,都閃閃發光……遺憾的是今天我看的不是真正《史記》而是《史記故事》。

這本書讓我解了更多以前的故事,認識了許多英雄好漢,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我們民主繁榮起來。不到300頁的文章先後寫了59篇文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臥薪嚐膽”、“破釜沉舟”。

其中" 臥薪嚐膽"講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當了俘虜,當然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艱苦磨礪,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最終推翻了吳國,爲自己出了一口惡氣。他這種精神令我敬佩。“破釜沉舟”說的是項羽率領幾千楚軍,救趙國。項羽下定決心要和秦國決一死戰,就摔爛鍋子、砸沉船隻,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打贏,他果然勝利了!

這兩個故事正好組成一條成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萬秦官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史記讀後感3

讀史使人睿智,讀史使我學會隱忍。我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內容大致如下:

一個惡少年看韓信不順眼,在市集上向他挑釁,叫他要麼刺自己一劍,要麼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盯着這個人半天,一語未發,彎下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衆人大笑。若是當時他因一時之氣,把那個惡少年殺了,日後也要應付官府的追捕,就不會有後來的功成名就了。

這部分雖然不是很長,卻告訴我們做人要隱忍。

《史記淮·淮陰侯列傳》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爲了復國,他在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天就這樣臥薪嚐膽,隱忍了十幾年,最終成功擊敗了吳王夫差。

還有西漢時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慘遭宮刑後,還能忍辱負重編修《史記》,終使這文學鉅著橫空出世。

這些事和韓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樣,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讓我想起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他們一點挫折也承受不了,常會爲一點小事而衝動從而毀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標準的“憤青”。這些反面教材以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還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陽已經偏西了,天邊還泛着紅霞,夕陽的餘暉照在我的臉上,和風吹拂着我的兩鬢。在我的跟前站着一個頭發凌亂,身穿紅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褲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剛纔罵我什麼來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聽這話,我頓時氣血上涌,臉上青筋暴現。

“小子,快過來給老子道歉!”那個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當我準備捲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時,突然腦海浮現出韓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氣登時消了,反倒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沒打,我剛纔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一點也沒想過此事的嚴重後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啊!於是,我低下頭,不卑不亢地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件事更使我對隱忍堅信不疑。當然,當國家、民族的尊嚴被侮辱時,我們就要奮起反抗,不能隱忍。

我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時時刻刻陪伴着我,提醒着告誡着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讀後感4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讀後感。《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透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爲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王若琳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棟樑之材?

爲了自己、爲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讀後感5

《史記》是由西漢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史記》本是古代漢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通稱爲“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共3000多年曆史,被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荊軻刺秦王的無畏;霍去病攻匈奴的愛國與大義;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

讀完全書,我覺得稱得上英雄的是項羽。雖然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我仍然敬服他,他失敗在四面楚歌,最終垓下自刎。項羽在遭漢軍重圍時,一人殺敵數百,死戰 到底。烏江亭長勸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又一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懷疑這個世界,孫臏臏足,寫下名垂千古的《孫子兵法》;呂不韋被流放蜀地,留下《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戰爭亦有和平,事情總有兩面性。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讀後感6

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他叫伍子胥,他是一個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和電一樣,是一個非常有才的才子,還是個孝子。楚平王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做了太子的老師。楚平王讓他的父親寫信然後讓他們父子三人一起去送死,伍子胥 的哥哥看了這封信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先到吳國躲一躲再說吧! 伍子胥白天躲着,晚上趕路,眼看要到吳國了,可吳國查的很嚴,他愁到頭髮都白了,突然,他看到了一個和他極像的老人, 伍子胥高興極了,後來, 伍子胥矇混過關,假的 伍子胥 被抓了起來。到了吳國後在大街上要飯,公子光看到後把伍子胥帶到了吳王面前說,想讓吳王幫他攻打楚國,可公子光卻一直反駁, 伍子胥看出來他的陰謀,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之後在攻打楚國吧。現在的伍子胥一心只想着復仇,後來吳國去攻打了楚國,吳國贏得了勝利,但是後來秦國幫助楚國把吳國打敗了。

這篇故事告訴了我這樣三個簡單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能只爲眼前的事着想,而要立足長遠。

爲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爲。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適可而止,對不對呢?

史記讀後感7

只要有心,就可以細賞書香,仔細品味,慢慢欣賞其中的一點一滴。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麼,在網絡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欣賞書籍裏華美樂章的薰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是在欣賞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的。他讓我懂得“誠信,立身之根本”。背信棄義的人,或許會獲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經有了污點:重情重義的人,或許會失去一時的利益,但他卻永遠得到了人們的讚美。汪精衛背信棄義,出賣祖國,即使留名史冊,但那終歸是罵名。而活在芸芸衆生之中的“草根”們卻可以因城助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那麼,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否需要誠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爾說的“信用的墜落,猶如打碎的鏡子再不能重圓”。我們的人生猶如一面完整的鏡子,鏡子碎了,我們的人生就殘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誠信是我們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飾品,我們不可丟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細細的品味;欣賞。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可以汲取其中的精華;可以激發人的愛國情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麼無所畏懼的話語。細細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更體會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是的,像這樣擁有大無畏奉獻精神的人還有許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杜甫“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愛國情懷。那麼,作爲時代青年的我們更要學習他們的品質與精神。作爲祖國未來的我們無法忍受他人在我國領土上如此的肆意妄爲。所以我們更應努力勤奮的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堅持不懈的奮鬥,成爲最強的自己。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讀書的方法都告訴我們讀書時要精讀細讀賞讀。這就要求我們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做個有心之人,仔細的去欣賞。我會感受到誠信的可貴;會感受到愛國情懷的感動;會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的強大。

仔細欣賞,我會在清幽的書香中聆聽到古人的智慧;會看到白紙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偉大。

史記讀後感8

《史記》是我國曆史名著,文化瑰寶。史記作者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

史記中有許多個經典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劉邦的故事等。看史記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看商紂王與妲己的故事,我爲比干的直諫而感動。爲商紂王的殘忍而心酸。看到商紂王對妲己的癡迷爲她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滿了氣憤。看到武王伐紂的故事,我感謝他的義舉,因爲他拯救了一方百姓。

看時,我有時會把自己當做故事中的人物,有時我會想如果我是妲己,我會勸商紂王以國事爲重。如果我是商紂王,我會專心務國,以國事爲重。

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坎坷人生讓我感動萬分。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大約死於公元前90年,字子長。司馬遷出身與史官世家。漢武帝天漢三年曾因李陵事件被被捕下獄。司馬遷痛苦萬分,曾想過一死了之。可他並沒有那樣做,因爲他想到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創作的史記還沒有完工,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劉邦的故事。這篇文章裏的人物生動形象,故事活靈活現。所以我很喜歡。

史記讀後感9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10

說起《史記》,大家都不陌生吧!可這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怎麼得來的呢?這就是磨鍊。

《史記》在我眼中,是染了血的。它耀眼的文學之最的頭冠是以鮮血洗出來的。這部鉅作歷經千幸萬苦,司馬遷爲了它,以尊嚴爲代價。這本書對於司馬遷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磨鍊呢?

在人生之中,這樣的磨鍊很多,多得像有千斤的石頭一樣把你壓在下面,一個人的生命是有彈性的,有的人被壓在下面動彈不得;有的人拼命將石頭頂開。磨鍊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它是促成成功之花的力量啊!

你見過棗子樹吧!棗子樹的身上總可以見到刀痕。這是一種磨鍊呀!只有被砍過的棗子樹纔會結出果子。如果沒有磨鍊,也不會有成功;沒有磨鍊,生活也不會如此多彩;沒有磨鍊,生活就沒有了激情。

我感謝磨鍊。我是練古箏的。每一次,我練得手上出血。但如果沒有這個磨鍊,我也不會有了如今的成就。

也沒錯,生活中,沒有人想要磨鍊。但是,沒有了磨鍊,生命就變成了軟綿綿的一團。《史記》若沒有此番磨鍊,又怎麼可能爬上文學的山峯呢?

磨鍊,在人中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爲什麼不微笑着去面對呢?

每一朵成功之花,都是飽經苦難後纔開放的。

史記讀後感11

今天,我讀完《史記》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受。

《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開創了我國曆史學和文學史上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個性化新篇章。

在《史記》裏,司馬遷寫出來的事都十分真實,即使是記敘本朝的皇帝,司馬遷也沒有忌諱,如他揭露武帝任用酷吏殘害百姓、愚蠢地迷信神仙方土等,並不爲尊者諱。

在《史記》那麼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在〈〈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一節,這一段在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各自的性格特徵,如項羽的仁慈、坦率、優柔寡斷,范增的深謀遠慮和靈活機變,樊噲的粗中有細和當機立斷,以及劉邦的狡詐多謀,紛紛躍然紙上。

《史記》真是一本讓人百看不厭的好書啊!

史記讀後感12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峯,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爲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儲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爲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儘管,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

史記讀後感13

一直在想這是怎樣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書香讓我無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簡的堅韌,但那不虛美,不隱惡的文字仍向我展開歷史的長卷。那些封沉的記憶在搖曳的光影下若隱若現,跨越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我看見了英雄項羽的懦弱,瞧見了小人劉邦的偉業,瞭解了將軍的小肚雞腸,傾聽了易水的蕭蕭哀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記憶中那些閃耀的光芒,在此處早已褪去了聖潔。這裏沒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歷史浪尖上的偉人。“人”一個多麼難得的稱呼。向所有的人呈現“君權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記》裏,沒有皇帝,沒有將軍,有的只是劉邦,李廣。或許剛纔的話錯了,這《史記》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無懈可擊。因爲它有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因爲它有司馬遷的堅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長信燈旁緊緊抱着孤單用心寫下文字的身影。

聽說人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顆會是司馬遷的眼睛嗎?我抱着《史記》走進兩千年後的歷史。

史記讀後感14

做爲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擁有 出色傳統式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輩使我們留出了不計其數的文言文著作,作爲後代後代子孫的我們在一望無際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之前的振奮人心,相尋之前的是是非非,而作爲中華兒女的我一直在賞讀《左傳》之後,也線好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壯、悲痛與辛酸。但是在青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另外更體會來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也是講解一種精神實質,蘇武牧羊的熱愛祖國與固執,張騫出使的剛毅與無所畏懼,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位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以說爲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窮困潦倒的人。魯迅先生曾寫到:我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延展性的抵抗,少有敢單身男女鏖戰的武人。但我覺得項羽是個列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怪百餘,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男子漢大丈夫豈可委曲求全!因此,他便造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殊不知,劉邦違反鴻溝和約終歸變成其一生無法拭去的污漬,他終歸是個不管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但是便是冗雜而虛渺的銜接之夢。夢醒之時,天地咫尺。於我,他終僅僅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事宛然變成拯救之法,英雄人物與梟雄一次次立在風口浪尖上爭奪,在其中一人的不成功便代表着另一個人的取得成功。殊不知英雄人物不在乎清貧亦或榮華富貴,不以名利所趨,所欲尋覓的但是公平正義二字,爲的僅僅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倆起兵反商,爲了因炮烙之刑可憐慘死的冤魂,爲了不許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爲了保持天地紀律,國家必須周武王那樣一位領導者。正好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意現有的封地,引起戰爭,最後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人間百態,一次次朦朧了眼睛;千迴百轉,人情淡薄,一點點冰霜我的思緒。可我在未曾猜疑這一多彩的全球,重耳出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總算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有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事亦有友誼,事情總會有雙面,我相信老天爺的公平。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讀後感15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最高評價。《史記》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記敘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大約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閱讀《史記》,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旁徵博引,因爲《史記》中的典故、成語、人物、史實能使我們妙筆生花,使文章生動,具有深度和廣度。記得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鑑“,這在我閱讀《史記》的過程中心領其會。

司馬遷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後,並沒有氣餒,而是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歷經20餘年的專心著述,他終於完成了”窮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馬遷這種發憤著書,且不畏人生險阻的精神所感動。自我反思:現在的我成長在日趨小康的幸福生活裏,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去氣惱?人生坎坷,我應用心去面對每一天的新鮮,健康,快樂!

閱讀了《史記》,再加上聽了古代文學老師的講解,我對其中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頗感興趣。項羽不再是自己心裏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物,而是對其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史記》中主要描寫了項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充分顯示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進而爲其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鴻門宴裏,又由於他的不善於考慮後果,沒有聽順其謀士范增的計策,而使得劉邦順利脫逃。這也就預示了他會因此次的疏忽(即沒有爲後來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而不能堅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圍的兵敗情形下,他落得個自刎的悲慘結果。其中也充分表現了一代英雄在面對愛姬時,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離別的兒女情長,和那種不服輸的倔強性格。我認爲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於他的謀。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評價項羽,更不能僅僅從他的失敗中而否認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史記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