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精品】《邊城》讀後感15篇

【精品】《邊城》讀後感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邊城》讀後感15篇

《邊城》讀後感1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爲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爲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爲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爲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爲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爲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邊城》讀後感2

懷着一顆明朗、恬靜的心,我翻開了《邊城》,一本讚頌鄉土人情的中篇小說。情節也許並不吸引人,但書中所寫景物,着實讓人着迷。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牀爲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說一開始便描述瞭如此美景,引人入勝。而主人公翠翠就生長在這美麗的環境中。

文中所寫的自然風景,盡顯民風的淳樸。在這淳樸的民風中,翠翠單純、善良的特點依舊那麼引人注目。她好似一顆水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過客。

翠翠自打出生就只有爺爺、小黃狗、渡船。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翠翠與爺爺平淡而孤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描寫了他們與自然共存、相適應的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本性,在清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清爽的風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物善良的本性愈加突顯。

但文章在描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摻加了爺爺和翠翠生活中的淒涼。拿翠翠的愛情悲劇來說,翠翠夢幻般的愛情天使一般從天而降,卻在翠翠伸手去接住它的那一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在這裏可以看到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隔閡的,不會有人做到完全將心掏給他人。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悲哀之處。

總的來說,《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沒官場腐朽、明爭暗鬥,沒有功成名就、利祿勢利的淨土,令人心馳神往。

回首看看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着金錢唯物主義。人們爲了一己之利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多少人都爲了那永不可能滿足的私慾喪失人性。與湘西比起來,完全就是地獄式的輪迴永不止息。貪婪的心隨着得到的越多而愈加貪婪,完全沒有了絲毫的淳樸。

身處在當今,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沒人知道,也許只能讓經驗與教訓,去帶回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

《邊城》讀後感3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裏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衆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爲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裏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讀後感4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着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

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吶、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繫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裏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裏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着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裏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羨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祕氣息的美麗的城裏。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着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嘆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節選之後,真想知道故事到後來怎麼樣了。翠翠的命運到底如何?祖父會孤寂嗎?這便是編者留給我們的懸念了。

《邊城》讀後感5

《邊城》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是由被譽爲僅此於魯迅的“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沈從文一手鑄成。此書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郁的鄉土風情吸引萬千讀者的心,它在民間廣爲流傳,名揚海內外。

“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誌,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空閒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個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爲翠翠唱歌。”多麼純樸的語言,多麼清純的心靈,讓人不禁心生美感思想聯翩,但世事難料,萬事總不能完美,總會有那麼一點點遺憾。更所謂“此事古難全。”

書中一位擺渡老人與孫女翠翠相依爲命,生活恬淡平靜,與世無爭。這種生活在現在人看來可稱神仙般的生活,是多少人所向往的`隱人生活。可那有這樣的生活?再一次賽龍舟會上翠翠與船總兒子攤送結下了緣情,可是不由人,地方上王團總想把女兒嫁給他,而他有隻想做個擺渡人,天佑攤送的哥哥也喜歡翠翠,但翠翠卻不喜歡他,結局就可想而知,淒涼中略帶美好,慘淡中略帶愛的'溫情。

翠翠只好一個人守着渡口,在惆悵和期待中生活,只好接受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只好面對着衰婉而悽美的結局。

世間萬事也許開始是精彩的,但是結束卻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美好,但是我們也無法去改變,左右我們的命運。既然命運如此人祕令人揣測不及,何不讓我們去享受我們的命運,盡最大的可能讓自己幸福,讓自己擁有專屬自己的快樂與美好。

汪曾祺說,沈從文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適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是啊美好的結局總是要經過磨練的,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奮鬥吧,爲了那“完美人生。”

《邊城》讀後感6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現已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所以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可是那時讀得倉促,對這本書的形象就只有民俗的憨厚,和最終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無,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相同的領會。

首要招引我的便是這部小說傍邊美麗的'村莊風光,吉祥安靜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這兒的人寬厚和睦,相互之間瞭解容納。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風光,在這樣新鮮夸姣的環境中,一切產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痛,人世百態,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動。

可是茶峒最美之處不是天然風光,而是這兒的情面。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愛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普通的小鎮充滿了日子和人文的氣味。特別是兩兄弟競賽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瞭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往無前的。在她漸漸生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漸漸地失掉一些東西。比方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可是翠翠也並沒有自怨自艾,日子還在持續,她也在持續努力地日子。這讓我有很大的感受。不論咱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波折,都要記住日子還會持續下去,要堅持達觀活躍的心態持續走下去。

《邊城》讀後感7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

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着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伕管着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後,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爲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爲茶峒人的質樸潔淨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裏?“邊”,就意味着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裏有高腳樓和船伕,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雲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於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淒涼。走過那麼多路,行過那麼多橋,看過那麼多次雲,喝過那麼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邊城》讀後感8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是《邊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冰天雪地下孤苦無依的翠翠坐在渡船,只剩下淡淡的淒涼迷惘,命運縷縷哀愁。

青山,綠水,古城,河邊老艄公,16的翠翠,一隻黃狗,老人有條渡船,老人守着渡船,女孩守着爺爺。那遙遠的鳳凰古城註定只是一個青山流水細膩淳樸的理想世界。翠翠的憂傷,爺爺的落寞無奈,大佬二佬悄然滋生的情愫,村民淳樸的生活氣息……似乎一切是透過紙張靜靜傳出憂傷的味道,有淡淡的流水沖刷過的泥土的味道……

翠翠那“受驚小鹿般”定定的眼眸,熱鬧的賽龍舟,激起層層漣漪的渡船,爺爺的叮咚作響的酒葫蘆,迴盪在山巒間的清脆歌聲,爽落的大暴雨和逝去的生命,不知未來的期待……影片那些淡泊的文字聞到古城的淳樸與古拙,那裏的山水連同那宿命一樣的人生連同那以悲劇告終的純淨愛情,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間,久久揮之不去。

深情之間卻隔着一條無法跨越的河,我在等你懂,你在等我說。最終造就這樣的'悲劇,溫暖到人心裏也痛到心裏,心裏一揪一揪的疼。這短短的一生爲了什麼,值得這麼多遺憾。他爲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卻沒人懂得,最一種物是人非的無奈和無力感襲來,令人不能自持。後無奈而又傷感的離去。翠翠懂了,什麼都懂了卻還只是守着船。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翠翠你說,爺爺你猜……小竹管吹得出祖孫彼此的眷戀,卻吹不開彼此心扉。有些事不能說,有些事卻不知道怎麼說。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依稀中,這朦朧的極至又將我們帶入美妙之中。對於結果一直很糾結,但我想那麼靈精純粹的人應該會得到幸福。

在淡雅中,帶着一絲傷感,更深的是對生命無常無奈的嘆息。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邊城》讀後感9

邊城,無所謂邊,也無所謂城。與其說它是一部鴻篇鉅作,不如說它是悲慘時代中,一個懷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與其說它是湘西生活的寫照,不如說它是人性的質樸之玉,未經雕琢,也未經描畫。

牧歌的情調是必然要說的,因爲它太能動人的`心思。牧童黃牛梧桐村,草青葉綠無盡天,雲雨煙高不知處,正逢遙歌踏寒來。鄉土的氣息是必然要說的,因爲相對於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說了,孤舟一葉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單枝頭鳥,單拾柴夫,單小蓬童足以讓你留戀往返。

若將邊城之人比爲一子,此子必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神韻。人合天姿,則鑄以金屋藏之。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質樸的人性之美,遙隔於亂世風塵,遠離於骯髒之地,無卑微低下之靈魂,無貪婪無窮之利慾,無弦瑟紅友之樂,無燈紅酒綠之燥。生活是一簫,是一笛,像一個浪蕩於江湖,不聞於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隱士,爲當世之陶潛花源,爲魏晉之竹林再現,陶然樂之矣!

山美孕育人靈,人靈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瀰漫歌喉未啞。這是一場梁祝的翻版,比之於都市人的膚淺,世俗人的勢利,更顯純真純美。這是一場悲劇?還是一場喜劇?天公不作美,這是閒聊的常話;生死在天,這是難言的悲楚。純善、純清葬送了美,純真、純心買別了情。再講那“物極必反”的大道理也無濟於事,也是對美的一種玷污。雖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淒涼,但淒涼屬於悽美;悽美,也是一種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還歸人。山重無燈火,江暗舊青灘。無語拭乾淚,春雨帶秋風。闌角人憔悴,千帆不敘歸。

這等待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懷有江南的古韻,等着那躂躂的馬蹄經過,必思,那馬上之人,是歸人,而非過客。

《邊城》讀後感10

沒有結局,不知道結局,纔會一直想,總感覺大老沒有死。二老總會回來,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濃重的純真的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他們的心地單純,思想執拗,語言真誠,總感覺有一些韻味在裏面,說不出來具體是什麼,但我覺得,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如果到最後是一個悲劇,不免傷心,不免辜負所有人內心的對淳樸的美好的嚮往與尊重。

太傷人心,可若是個美好的結局呢,固然讀者們一定是歡喜不已的,可必定會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過程如何悲慘坎坷,但是結局是美好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爲此流了多少淚,美好的結局總是能以後能迎合大衆讀者的心理,因爲每個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書一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就結束了所有,我覺得沒有結局會更好,讀者會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會像所有的開頭不論是美好或者惡劣的小說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而落入俗套。

這樣,剛剛好,以前總不喜歡看沈從文這些人的',總覺得太平淡無奇,沒有任何亮點,情節不豐富,生活不昂揚向上,可如今細細讀來確實是有一翻情趣在裏面,因爲生活其實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類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現,反而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大大小小的瑣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劇情;離我們實在遙遠,王澍的《造房子》裏有這樣一句話:一種真實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質會隱藏在什麼看不見的地方,或背後或下面的說法。所以說真實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瑣碎的,需要細細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爲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爲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爲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邊城》讀後感12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摘自《邊城》段落)

流浪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美好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幻想着那書中所述的景象。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副圖片,放映在我腦子中,就像就像滅霸打響指,浩克揍洛基,蜘蛛俠嗝屁一樣,哦不好意思,說過頭了,在那片彷彿與世隔絕的'的土地上,時間彷彿被暫停了一樣。女主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勇敢又豪快,就連生活的阻礙,在這個地方,都帶着不一樣的色彩,完美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地爆天星,哦不是,是驚奇,作者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奈。也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吵鬧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可悲。我覺得,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13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裏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衆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爲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爲“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爲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4

手捧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在心頭。小說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化的意境,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裏,使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

小說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蔥茂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中心竟涌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之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爲作家娓娓道來,點燃着清風白月,浸潤着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碰撞得破碎之離——夢的碎片。卻留待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裏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爲翠翠的命運起到: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情詩的文章" target="_blank" >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當“水鴨子”的老大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老二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有人說,世界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爲他們最敏銳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時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爲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而我要說,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爲這些人在心底留存了一個夢,塔駐留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15

以前我是多麼期望能夠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裏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後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着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著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閒着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說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着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爲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爲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衆的心揪得緊緊的,透但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衆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爲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