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警句 > 寓言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来看,故事都是整个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知识传承的主要途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1:牧野之战

商汤击败夏朝最后一代君主夏桀,灭夏建立商朝后,共经历六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王朝经历了由强盛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自其第23位国王武丁死后,势力逐渐趋向衰落,在传位至第31位国王纣辛时,已经步入全面危机的深渊。

据《史记》记载,殷纣王非但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反而还是勇力过人、天赋聪颖、才思出众之人。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他由于骄横暴虐,刚愎自用,挥霍无度,沉迷于酒色淫逸的生活;在政治上排斥忠良,妄杀贤士,重用奸臣。这就使一些有实力、有威望、有影响的诸侯臣属纷纷背离,殷统治集团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些都引起殷贵族上下的不满与愤慨,加速了商王朝的覆亡。

周本为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丰盛的水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农业气候,以自己善长于耕种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周在商武丁帝时期是商王朝的诸侯国,从周文王姬昌起,在政治上出现了一批精明干练、文武兼备的当权人物,如文王、武王、吕尚、周公旦等等。与商纣王的勇武自负相比,姬昌可以说是另一个极端。从史书的描述来看,他文质彬彬,谦逊小心而又深藏不露。这两个人颇似近代欧洲的查理十二和彼得大帝:一个专注于武功,虽称霸一时,终于身败名裂;一个致力于文治,最终翦灭强敌,建立了不朽的事业。

姬昌治理周国前后五十年,选贤与能,重用了谋略过人的吕尚(即后世传说中的姜太公)、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贤才,建立起一个团结而高效率的政治统治集团。他修整内政,宣扬德教,巩固了统治基础,也在诸侯间赢得了“仁义”的美名。不少邻近的诸侯国都来请周国调停争端。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史称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虽然不免夸张,但也反映出周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和商朝分庭抗礼的地步。

同时,姬昌及其幕僚又开始抓意识形态,为灭商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商王宣称自己的王权得自“天命”,周人就讲“天命无常,惟德是辅”,说商王无德,西伯有德,所以天命已经转移到姬昌身上,公元前1056年就是姬昌“受命”元年,于是姬昌也对内称王,称为文王。另一方面,文王对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贡奉,甚至在自家祠堂祭祀商朝先王,以麻痹帝辛的耳目。据说,《周易》就是文王写的,因此他自然深谙与时变化之道,知道如何把握出兵的最佳时机。

公元前1055年,文王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二者皆在周国的西北部,远离商朝中心地带。文王征伐它们,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随即,文王在东方开始了一连串军事行动,揭开了灭商战争的序幕。前1053年,文王出兵东向攻黎,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沁阳),前1051年,攻崇(今河南嵩县),三战皆胜。同年,文王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角),这里较岐下的周原,更不受戎狄的侵扰而有利于出兵东向,至此,文王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

正在这关系微妙的节骨眼上,公元前1050年,文王忽然逝世,世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破例没有改元,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公元前1047年,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纣王行都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

周师出兵前按惯例用甲骨占卜,本来只是走走仪式,不料结果居然大大不利,同时暴风骤雨忽然而至,更加动摇了周国君臣的信心。正在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吕尚一把抓起龟甲兽骨扔在地上,大喝道:“枯骨朽龟,知道什么天命!”在吕尚的坚持下,武王恢复了信心,出兵仍然按原计划进行。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这和三千年后的“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这一计划,1月26日武王亲率战车300乘,虎贲(精锐武士)3000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国无疑已经倾巢出动。与此同时各个诸侯国也不堪忍受残暴君王商纣王的统治,不少国君亲自赶来,总兵力达到5万人左右。从盟津到朝歌,是商王经常巡猎的区域,道路状况良好,因而此后几天,联军能够以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比平常的速度要快一倍。26日,联军赶到朝歌城外的牧野。这里是通向朝歌的要道,同时也是商朝戍卫部队的驻扎地。联军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停下来开始布阵。从关中出发到兵临朝歌,总共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这一速度可说是惊人的。

2月26日夜,联军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后来冒雨完成了布阵。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推测,大概是300乘战车,3000名虎贲为一个“装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第二天拂晓,武王在众军面前进行誓师,即《牧誓》,武王慷慨激昂地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一定要努力呀!”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2: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着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这个重要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一个士人,名字叫曹刿,他要求见鲁庄公。士人,也称布衣,你说他是官吧,他不是官,说他是老百姓吧,他又不乐意承认。类似于现在的“白领”。总之是一种介于官(卿大夫)和平民之间,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阶层,类似于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先生。当时当官的人有俸禄,可以买肉吃,叫做食肉者,士人则穷,和其他平民一样主要吃菜。曹刿既然是一个士人,就是吃菜者。吃惯了菜的曹刿再也不想多吃一口了,他绿着眼睛说:“我要当官去,改吃肉去!食肉者鄙,未能远谋!”意思就是说食肉的人都笨蛋,想不出什么主意。

曹刿跑去求见鲁庄公,先发制人地问道:“国君,现在齐国大兵压境,您打算怎么办,敢不敢打?”

鲁庄公被齐国敌人吓得六神无主,忐忑地说道:“我平时祭祀神祗,从来都用上好猪肉,没亏缺过神仙,也没注过水。神仙准能保佑我打赢这场仗。”

曹刿说:“临时抱神仙脚,是没有用的,关键你平时对老百姓怎么样。”

“平时开堂办案,我尽量做到公正无私,取信于民。”鲁庄公说。

曹刿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于是鲁庄公跟他共乘一车,与齐军战于长勺(曲阜以北的野外)。

历史故事丛书里的故事3:商汤灭夏

夏朝奴隶制国家距今约四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奴隶制国家之一。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传14世,17王,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都是夏人统治的中心。这个国家的范围,北到山西的长治,南达河南伊水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一带,东至山东河济之间。据人推测,夏朝的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

夏朝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夏启整天沉湎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中。传说启创作了一个名叫《九韶》的乐舞,这可能是个大型的音乐舞蹈曲子。启的儿子太康更是荒淫无度,到洛水北岸打猎游玩接连几个月,后来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起兵专政,直至太康的孙子少康攻灭寒浞,才中兴夏朝,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少康中兴”。

少康以后,夏朝的江山的确稳固了一段时期,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孔甲当王的时候,整天荒淫无度,孔甲还特别迷信,致使诸侯大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孔甲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弱。

就这样,夏朝的江山颠颠簸簸,延续了—段时间,到了夏朝第17代王履癸的时候,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夏桀。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长得粗野无比,力大超人,能够把坚硬的兽角一手折断,敢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曾独自一人深入潭中斩杀水怪,似乎是个了不起的英雄,然而他骨子里却极端腐朽暴虐。此人不学无术,当上夏朝的君王后,夏桀整天不思国家大事,而是想着自己怎样享乐。他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他还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选美女来为他享用。诸侯们渐渐地也摸准了这位大王的习性。

有—次,夏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将国中最漂亮的姑娘妹喜献给桀,桀看着妹喜,甚为喜欢。随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宫了。有施国竟然以一美女而保住了平安。

夏桀自从得了妹喜之后,整天和她厮混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为她建造一座宫殿,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来,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倾宫。倾宫的内部装潢豪华无比。夏桀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妹喜游戏作乐,欣赏歌舞,大臣们要进宫报告事情,一律都被挡在宫外。桀还别出心裁,在倾宫的边上挖了一条渠.渠里全部倒满美酒。他把这条渠叫做酒池,在酒池旁边还垒了—座完全用肉堆积而成的肉山。

桀的荒淫无度,让忠臣贤士感到非常寒心。大臣关龙逢规劝桀应该以国事为重,桀竞将他赶走,不久便将他杀了。而奸臣于莘、赵梁投桀所好,为他尽情享乐出谋划策。

桀丝毫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中。无数的财富都填不满这个暴君的欲望,而这个暴君异常残忍,杀人如儿戏,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当时民众咒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意思是说你这个日头何时才沦亡啊,我们情愿同归于尽。夏桀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可是,各部落对他也是离心离德。这就给商汤灭夏造成了有利的机会。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是一个洪水经常为患的地区,大禹治水时,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商族当时因为居住在商水沿岸而得此名。商族是一个善于放牧的民族,早期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可能受这种游牧传统的影响,经常迁徙便成为先商部落的特征。文献记载,商人由始祖契开始至商汤灭夏以前的四百多年间,共有8次迁徙。由河北南部的漳水一直南迁,大致迁徙范围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及山东西部。商朝建立后,仍然迁徙频繁,曾经5次迁都,直至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

大约夏朝建立后不久,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了夏的一个属国。商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驯养牛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商部落传到成汤当王的时候,已经很强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进展,经济力量逐步超过了夏朝。同时,商汤敏锐地发现了夏朝的政治危机,他意识到,自己部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出现了。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传说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民间故事
睡前故事
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