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海天佛中

海天佛中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海天佛中

普陀,这座海上仙山因为佛教的发达,被称作“海天佛国”。普陀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里名为普陀山,实为海中的一小块独立的陆地。隔海远远望去,普陀山在飘渺的海雾中呈黛绿色,使人未到普陀就能感觉到这里那种宗教的神秘。在我的脑海里,对那苍茫迷濛的小岛,就幻化出无数传奇的故事。
小岛很热闹,人声顶沸。但是,游人中也有的人一脸的严肃,仔细一看,多为混杂在游人中的中老年妇女,她们三五成群,清一色穿着棕灰色的朝服,背着腊黄色的香袋,步履蹒跚,不苟言笑,那种极虔诚的神态,让人不敢破坏了这庄严肃穆的气氛。
我独自欣赏着这美丽的小岛;青灰色的海浪,湿绒绒的绿草,远处的山峰隐藏在海雾中,遍布全岛的幽洞奇石被包裹在葱郁湿润的树林里,那本来就恍若隔世的古刹琳宫,在海雾的笼罩下传出阵阵深沉的佛钟,使这小岛更显得扑朔迷离。
我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有对小岛的美景和宗教的好奇而产生的愉快,有对人们对宗教、对佛与菩萨那种虔城的大惑不解而搀杂着的几分压抑。这时生性多思的大脑便不听指挥了,我的脑海里浮想着我曾经看过的几本佛教书籍,思索着佛教,不,是宗教为何能对人们思想造成如此的巨大影响。
佛教认为:现象世界是“思想”和“业力”造成的,无尽的因果网络构成了宇宙万有,一切事物都处在成往环空,生老病死的无常变迁之中。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要人们经过“修行”,从而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佛教的这些思想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难怪我在许多的寺院、庙宇里见到那些对宗教最虔诚的人多数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些人要么就是文化不多,要么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没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在人性本能的趋势下就信了宗教,你从那些信徒迷茫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
钟声从古老的佛殿中飘出,带着几分哀伤。高大而又阴森的殿堂里,只有端坐于佛殿正中的铜铸的释迦牟尼和挂在殿堂两壁的观世音画像,在摇弋的烛光中闪烁着光辉。儿时读过施耐庵的《西游记》,当是时,我对那充满慈悲与智慧的观世音菩萨真是崇拜有加,但是这种崇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所了解也渐渐地消失了。我走遍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宗教建筑,几乎每到一地,寺院、庵堂都是游人如织,这种“文化古迹”对于许多游人来说不能不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那些匍伏在红黄绸缎蒲团上虔诚的跪拜者,一边朝拜,一边口中喃喃地念念有词,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真诚。偶尔,身穿灰色袈裟的小和尚为那些跪拜的人们敲一阵木鱼,诵一段经文。在这些朝拜者的心中,也许他们的痛苦,他们对佛与菩萨的希望与祈求都随着那木鱼声,诵经声,随着那缕缕淡紫色的香烟,穿过殿宇幽深的拱顶,一起升到了没有任何痛苦的另一个极乐世界。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对宗教最虔诚的信徒,他们或是她们对宗教也许一无所知,对那遥远的佛祖释加牟尼也许概念全无,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佛祖,对宗教全身心的信奉。我有时也在想,这些信徒们的心灵此刻在他们的佛祖面前也许是清静的,是啊,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间不平事,每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痛苦的生离死别,谁人的心境又能说是清静的呢。就连那学富五车的郑板桥不是也感叹:“难得糊涂”吗。宗教能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功德吗?
我飞扬的思绪被眼前这种圣洁的气氛驱逐出来了,我也感到此刻我的思绪与这里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有“游人止步”的牌子,现在游人都是花了钱进来的,越是这种地方越是想看个究竟。这不,我就进到了一处挂着“游人止步”的内院。这里是修行者的寝室,里边寂然无声,一位清瘦的老和尚坐在屋角的小木凳上吃饭,也许是出家人行善积德的本能,见我进去也不驱逐我,只是旁若无人地自顾自地吃着。我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对佛祖的理解,但是,我无论如何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因为我不是佛门中人,他门对我不感兴趣,还因为他们是“六根清静”的人,我却是凡夫俗子,不同道,无言对。
这里令我感兴趣的,还有肃立于喧啸海浪围抱中的紫竹庵。按普陀寺的传说,那里可是观世音降世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每个寺院都把自己说成正宗,每个寺院也有镇院之宝,或是传说,或是某种佛祖用过的佛家物品。这不奇怪,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几千年的兴衰,在中国遍地皆是的寺院中哪个寺院还不能编出些故事来,以证明自己的正宗,何况中国人又讲究这个。由于海潮年深日久的冲刷,那黑褐色的礁石上布满了状如紫竹的的海藻,那紫黑色同寺院年久斑驳的色调溶为一片,在海雾中显得有些凄楚。
当濛濛海雾逐渐散去,我攀上了青鼓山上紧靠东部海岸的梵音洞。这里路远山高,故游客稀少,绝无尘世的喧哗。洞高近百米,座落在临海的悬崖陡壁之上。崖前架有石梵台,台下石壁峻峭,中劈一缝,煞是深幽。洞内曲折通海,正值退潮,洞底一片黑暗,听得海涛冲击岩石的轰然巨响在洞内产生的回声,令人悚然。据说,这里曾经有人专程远道而来,从这里舍身投海,以便洗去自己身上尘世的冤孽,求得灵魂的超脱。看来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奴役远比任何带有政治意义的主义要大得多。
从洞里上来,一座精巧玲珑的小亭子立在崖壁上,清冽的海风穿亭而过,崖下嶙峋峭壁之间的景象有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坐在亭中,只觉得清静、开阔、心旷神怡,此时心中无论有多少烦恼,都会荡然无存,确有一种远离尘世之感。
山下传来晚祷的钟声,海风强劲起来,此时浪大潮急。山下的海涛声,山上的林涛声,交织在一起,起伏跌宕,彼此呼应,使这清静孤寂的小岛变得有些许生气了。海风鼓起翅膀,驱赶着在那海面上游荡的铅灰色的云团,云团又追逐着点点晚归的渔帆。
此时,在那海天相接的远方,云团悄然裂开一条缝隙,缝隙里灯火阑珊。呵,那是陆地,是我现在最渴望踏上的土地,在这个海岛上,在这普陀山上,在这普陀寺里,我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支撑点,觉得飘渺,就是站在山上也无脚踏实地之感。
我渴望听到大海那边姑娘们的欢笑声和歌声,渴望听到媳妇们打情骂俏的话语,更渴望听到汉子们粗重的吆喝声音,那里才是我生活的地方,那种火热的生活足可以燃烧漫天的云霞。

此时,我真想呼喊住那海风,让它停一停,快快的带我回到陆地上,回到我的家。

普陀,这座海上仙山因为佛教的发达,被称作“海天佛国”。普陀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里名为普陀山,实为海中的一小块独立的陆地。隔海远远望去,普陀山在飘渺的海雾中呈黛绿色,使人未到普陀就能感觉到这里那种宗教的神秘。在我的脑海里,对那苍茫迷濛的小岛,就幻化出无数传奇的故事。
小岛很热闹,人声顶沸。但是,游人中也有的人一脸的严肃,仔细一看,多为混杂在游人中的中老年妇女,她们三五成群,清一色穿着棕灰色的朝服,背着腊黄色的香袋,步履蹒跚,不苟言笑,那种极虔诚的神态,让人不敢破坏了这庄严肃穆的气氛。
我独自欣赏着这美丽的小岛;青灰色的海浪,湿绒绒的绿草,远处的山峰隐藏在海雾中,遍布全岛的幽洞奇石被包裹在葱郁湿润的树林里,那本来就恍若隔世的古刹琳宫,在海雾的笼罩下传出阵阵深沉的佛钟,使这小岛更显得扑朔迷离。
我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有对小岛的美景和宗教的好奇而产生的愉快,有对人们对宗教、对佛与菩萨那种虔城的大惑不解而搀杂着的几分压抑。这时生性多思的大脑便不听指挥了,我的脑海里浮想着我曾经看过的几本佛教书籍,思索着佛教,不,是宗教为何能对人们思想造成如此的巨大影响。
佛教认为:现象世界是“思想”和“业力”造成的,无尽的因果网络构成了宇宙万有,一切事物都处在成往环空,生老病死的无常变迁之中。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要人们经过“修行”,从而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佛教的这些思想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难怪我在许多的寺院、庙宇里见到那些对宗教最虔诚的人多数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些人要么就是文化不多,要么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没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在人性本能的趋势下就信了宗教,你从那些信徒迷茫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
钟声从古老的佛殿中飘出,带着几分哀伤。高大而又阴森的殿堂里,只有端坐于佛殿正中的铜铸的释迦牟尼和挂在殿堂两壁的观世音画像,在摇弋的烛光中闪烁着光辉。儿时读过施耐庵的《西游记》,当是时,我对那充满慈悲与智慧的观世音菩萨真是崇拜有加,但是这种崇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所了解也渐渐地消失了。我走遍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宗教建筑,几乎每到一地,寺院、庵堂都是游人如织,这种“文化古迹”对于许多游人来说不能不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那些匍伏在红黄绸缎蒲团上虔诚的跪拜者,一边朝拜,一边口中喃喃地念念有词,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真诚。偶尔,身穿灰色袈裟的小和尚为那些跪拜的人们敲一阵木鱼,诵一段经文。在这些朝拜者的心中,也许他们的痛苦,他们对佛与菩萨的希望与祈求都随着那木鱼声,诵经声,随着那缕缕淡紫色的香烟,穿过殿宇幽深的拱顶,一起升到了没有任何痛苦的另一个极乐世界。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对宗教最虔诚的信徒,他们或是她们对宗教也许一无所知,对那遥远的佛祖释加牟尼也许概念全无,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佛祖,对宗教全身心的信奉。我有时也在想,这些信徒们的心灵此刻在他们的佛祖面前也许是清静的,是啊,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间不平事,每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痛苦的生离死别,谁人的心境又能说是清静的呢。就连那学富五车的郑板桥不是也感叹:“难得糊涂”吗。宗教能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功德吗?
我飞扬的思绪被眼前这种圣洁的气氛驱逐出来了,我也感到此刻我的思绪与这里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有“游人止步”的牌子,现在游人都是花了钱进来的,越是这种地方越是想看个究竟。这不,我就进到了一处挂着“游人止步”的内院。这里是修行者的寝室,里边寂然无声,一位清瘦的老和尚坐在屋角的小木凳上吃饭,也许是出家人行善积德的本能,见我进去也不驱逐我,只是旁若无人地自顾自地吃着。我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对佛祖的理解,但是,我无论如何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因为我不是佛门中人,他门对我不感兴趣,还因为他们是“六根清静”的人,我却是凡夫俗子,不同道,无言对。

优美文章
短篇散文
爱情散文
抒情散文
经典散文
心情散文
哲理散文
英语散文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