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7.3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2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3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谐和的亲切感。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感到欣慰。人的一生是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为理想而奋斗,虽苦但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二、善待学生,安于教学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倾注爱心。教师没有深切的爱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用爱心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注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公平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理解“差生”,从不冷嘲热讽,而是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差距,给他们安排适当的角色,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自信。

三、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廉洁从教,严于律己

廉洁从教是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新的形势下,把廉洁从教作为教师道德规范,更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廉洁从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生涯中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教育本身作为一种育人活动,不能用经济活动规律取代教育活动规律,不把育人过程等同于商品交换过程。近几年来有些人把教育活动作为营利性活动,把赚钱当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廉洁从教是教师堪称人师的人格前提,是社会对教师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教师廉洁从教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大义为先,私利居次,要抵制金钱、名利的诱惑,拒腐蚀、不取不义之财、非法之利,不贪受学生及家长的财物,不贪占集体与他人的财物,不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恶习,始终以廉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与世人作出表率。

2、公正执教。廉洁从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

3、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教师应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师德修养,养成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的习惯。从小事情做起,不取一点一滴的不义之财,不索一针一线的非法之物。要长期坚持清廉自守,持之以恒,使教师廉洁自律的形象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4

幼儿园每次发的《幼儿教育》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这本书写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现在所流行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来说,这本书写得是相当的朴实,但确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我们家长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的实际方法。我们家壮壮,有时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觉或是看电视到入迷处不肯停下来时,以往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或实在不听时采取强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过一阵又会重犯,看到书上介绍的游戏式的教育法,想着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我打算让他上床时,或停止看电视时,我就会喊:壮壮比比看,谁先跑到床边,或壮壮比比看,谁先把电视停下来他以为我是在和他做游戏,就会很快的行动起来,生怕你超过了他。教育是要讲方法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长再教育的过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长应该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喜欢上洗手间的时候拿份报纸看看,壮壮看见过一次后他也学样,每次也会拿本看这就逼着大人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我们是和着孩子一道在成长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行为习惯指家长日常举止的稳定性,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等。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家长与幼儿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家长对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赏家长能和孩子间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是朋友的关系。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与孩子成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你将会发现很多的好处。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5

从主观方面来说,我觉得学生厌学主要有以下原因: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有的学生智商比较低,对问题反应慢,学习跟不上去;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对老师所讲述的问题理解不了,学习甚感吃力;还有的学生是由于对某些学科或者某些老师的好恶程度不同。

从客观方面来说。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当今社会上所流行的新的“知识无用论”的影响;

第二、家庭管教失误,对学生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

第三、受当今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

第四、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的失误。

要想遏制厌学现象的发生,及时挽救厌学的学生,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做:

根据厌学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帮助其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但要注意目标不可定得过高,不能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在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该阶段目标后,学生在享受胜利欢乐的同时,再制定下一个目标,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和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家庭与学校配合法。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相通报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管教。通过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i即让厌学者充当新的角色,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学生的信任,接受新的习惯,改掉不良的风气。比如让对某一学科厌恶的学生充当该科的课代表,迫使其培养对该学科的兴趣。

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要看到,学生厌学,并非都是不喜欢学习,而是由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应抓住学生想学又学不好的心理矛盾,及时找学生谈话,对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理解到学习成绩并非判断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在学习上尽了最大的努力,遵守校纪班规,就是好学生。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鼓励其向好的方面进行努力。

抓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使厌学者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学生实现彻底的转变。

总之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6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的中心思想是学生还小,在这个年龄阶段,贪玩、惰性大、调皮都是正常的,他们还没有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也没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这需要老师进行耐心的教导。

学生犯错让我生气时,我首先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或询问他犯错的思想根源,然后采取适当的思路、方法进行教育,给他讲明道理,让他换位思考,最终得到他在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

我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夸奖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获得快乐,也是一种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这样做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和赞赏,从而他会继续这种好表现。

前几天我上课时发现一位同学没有按要求完成练习,那是前一周专门强调要完成的,内容并不多。我想了想,没有批评他,只是语气平和地问:“内容并不多,怎么没做呢?”他坐着不说话。我以为他生病了或是没反应过来,就又问:“回家很忙,还是生病了?”没想到他依然坐着不说话,我有些生气了,比之前严肃些,让他站起来,问他打算补上还是不做了,他还是不说话,我当时真想严厉的批评他甚至进行一些体罚,但我控制了一下情绪,心理告诉自己:换个教育方法。于是我为自己扑了个台阶而下,说:“那你坐下吧,好好想想自己做的对不对。”下课后,我想班主任问起这个学生,得知他不想上学了,于是我就没再深究这个问题,少给他些压力。前两天卫生大检查,我到班里找学生帮打扫多功能教室,没想到他主动举手要来。在劳动过程中,我发现他很勤快,而且操心、能干。这再一次印证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这句话。当时我就再想,这个学生虽然不想学习,但他的勤劳能干一定会让他将来的日子过的很不错。

通过这件事让我更加觉得对待学生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能有多听话、多懂事,他们不会以我们的意志转移,成为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能做的是引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7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本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8

我很喜欢幼儿教育这本书,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我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册上,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很小的时候,我就学过。这个故事一直被老师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逃避。曾经我也给幼儿们讲过。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书中它又有了铁杵磨成针新释,难道在这里还有什么我们还没有参透的道理呢?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又进入了思考,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人,同样的故事,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们并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那么费力气,为什么不去买一根针呢?她真是太笨了。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孩子而言,有另一层寓意,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要坚持到底。但是,又有谁能肯定这条道就不是死胡同?坚持是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得更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9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0

我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我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编著的《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新教育》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感谢朱永新的新,感谢新教育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曙光,使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那样,坚持上路,就会收获奇迹。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要学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不是也会笑得更灿烂一些吗?可以说是新教育点燃了专业成长之梦想。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本书全面阐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和观点,方法和步骤,展示美好愿景,阐述实践感悟,解答疑难问题,是新教育实验的总结和指导,是教师改变方式、发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行动指南。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为了所有的人以及人的一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是追求理想,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应该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这样,作为教师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不仅能让自己成长,还能让学生,让学校一起成长,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前辈们的理论实践,我们还需要我们自己的改进和创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孩子,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从新教育中,我学到了以下三点深刻的建议:

第一,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以及自己的潜力。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什么态度决定什么样的教师,因此,我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此外,我们还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当你觉得你的学生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你才会充满激情的去引导他,激励他,激活他心中的潜能:但是当你对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就算你做再多的事,都是徒劳,因为你已经在学生的心理上暗示他做不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生的潜力。

第二,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东西。除了基本文化知识,我们还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文化知识情感化,将知识与素质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说成绩好才能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并不否认这些,但长此以往,这会造成学生失去自我,尽管文化知识水平很高,但是能够让他们受用一生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只有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一并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第三,我们要注重特色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有自己的个性的人,也只有那些有个性的,典型的人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要学着去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也许这个特别之处是学习上的,也许是思想上的,性格上的,又或者是运动方面的,等等,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也许这些特色不尽人意,但只要是特色,他就是卓越,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现学生的特色后,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你能行,你什么地方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我,并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

同时,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因为老师讲课讲得怎样最终会从学生那里反馈出来。

二、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感情虽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责任心",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吧,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富有"健康的个性"自古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

从新教育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成就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润泽他的课堂,他的学生,最后才能成就他自己。我从《新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足以让我向教育事业迈进一大步,但是这一大步对学校来说也许只是一小步,所以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在书海中翱游。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所以我们相信,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激情就会有不懈。在此希望我们的新教育会越来越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也更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借助更宽松的新教育环境成就自己的梦,迎接美好的未来。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1

通过三年的开放教育也使我认识到21世纪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意味着知识这一无形中具有强大推动力及影响的工具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二伴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社会联系将日益密切,一体化过程的加速,国与国间的合作的深化,社会称愿的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将对人类社会发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无论是现代人的知识观,知识经济对社会全方位的巨大影响,还是知识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与机遇,都令我们对其不容忽视。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敞开了大门,这是一个可以创造出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奇迹的时代。不单是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人类所有的精神财富无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要你敢于凭借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开拓,只要你勇于不停顿的创新,那么你就可以比任何时候都容易创造出奇迹来。一个凭借知识来决定胜负的时代永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

总之,在新的社会发中,知识经济需要创新,民族需要创新,大学也需要创新,唯有创新,才会补以新鲜的血液,才会增强它的生命力和活力,才会给予它竞争力。开放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办好开放教育就要争创一流学府,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出新成果,新技术,新人才。学生是校园的半边天,这里更多活跃着的是学生倩影。新时代的骄子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旧事物挑战,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梦想明天。三者的结合最终将托起祖国旺盛的明天!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2

参加工作时间已经很久了,对教育孩子多少积累一些经验,总感觉和孩子们打交道其乐无穷,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是感觉有述说不尽的乐趣,孩子的天真、童言无忌让我对教育事业更增添了热爱,也可以说是享受这个职业。在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趣事总是让我和同事聊天时有说不尽的话题,有时都会成为经典的故事,有时感觉不是完全谋生而选择工作,可能是因为感觉学校人文环境的简单、孩子们的单纯,也可以说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很适合我的性格,因为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和孩子们打交道正好符合我的性格,这是我内心的想法。这么多年里我没有干出什么名堂来,但也不是在哪都拖后腿的那个人,我的原则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的确是这么做的。工作这么长时间还没有遇到哪位家长觉得我工作不认真或者教学失误来指责的现象,这样工作的结果给我带来的是自信,也感觉到成就感。

在我的心里,老师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尊敬。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老的教学理念已经顺应不了孩子们思想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改变自己,让人格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今教育的手段。

在上周的工作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的教育观念又有一点转变。中午两点半是我们全校学生练习写字的时间,每天我都会布置几个生字让学生们写。由于六年级要毕业考试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习一些旧的知识,所以现在都是抄古诗。大部分学生进教室都安静下来开始写了起来,我发现李庆吉在低头干什么,我走到身边时看到他正在看课外书。其实我真的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是现在的孩子很有个性,虽然没顶嘴,但是趴在桌子上干脆不写了,一点没起到教育效果。所以我马上静下心来找对策,找他谈心,这个办法不仅让他认识错误,主要是不影响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感觉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情绪好了,学习才会有效果。其实老师就应该这样做:

一、为人师表,不断进取

在孩子的眼中,老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真的要完善积极,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不仅要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也要广博其他学科,努力成为学生永远的学习榜样。

二、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出教师是否人格完美。教师性格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所以教师有较好的组织教学能力,一定要和好的性格相结合,从而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要真诚

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但是老师的爱要恰到好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这也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不单是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的延续。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3

由于时间关系,后来虽然在图书馆找到了唯一一本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着那泛黄且破旧不堪的书,还有一种发霉的味道,又那么厚,真是一点读下去的心情都没有。

于是,我就只好硬着头皮看复印的大纲,总共才二十多页,也不会觉得有压力,希望看完后可以专心准备英语六级和期末考试。

绪论部分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后面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成了瞎子乱撞,没有头绪,也容易走很多弯路。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过时、老套,虽然他是传统的教学的代表,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但这种与新课改坚持的杜威的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大不相同的教学思想,并不是听说的那样的一无是处。它也有它的好处:系统的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对普通人而言,是获取知识的比较有效率的途径。

在讲到“权威与爱”的时候,心智屈服的权威,十分夸大权威的作用,比如他说“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是最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些人善与恶都会尝试,而只有当他们在恶中不迷惑时才会追随善。”虽然他说权威是要通过卓越的智慧获得,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这种权威,换言之,如果一个儿童被不具备这种权威的人引导,就像千里马遭遇到伯乐的弟弟一样悲惨,其身上的闪光点最终被一些偏见和世俗的东西抹杀掉。

说道老师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的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这的确比较困难,应该属于对教育者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较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这些在小班教学中都难以很好的做到,何况在很多大班化教学的地方呢?

“以教育代替的管理”中,总结道“对服从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儿童只能接受不是人们擅自作出的决定”。很多时候大人都自以为孩子还小,不用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做这做那而不说理由,其实这也是家长言传身教失败的一个地方,一般的道理还是要讲的,无论孩子当时能不能听懂,总有一天他会懂的。大人不能因为孩子还小而偷懒。

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这一点无可非议,一如现在的一句顺口溜所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一个危险品”在一个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个缺乏道德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可怕的,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

而真正教育的措施是,训育。这一部分,是他大篇章讲述的部分。只是,他说“训育”“主要是对任性起作用”,“部分的也对认识起作用”。提到“训育”不知道为什么老有一种消极的压抑的感觉,像过去修道院里的儿童一样惨淡不堪,但是百科里却是另一种解释,还稍微有一些褒义色彩。

1、教诲抚育。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五宝亮》:“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异。”明邵璨《香囊记逼试》:“自你父亲亡后,训育之功,都是我一身担了。”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坚如母端严静默,贤而知书,富大家风,子女皆由其训育。”

2、旧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陶行知《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至于训育方面,则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看来,这褒义色彩是中国文化赋予的,在西方,我就不清楚具体意思了。只是赫尔巴特的训育措施——压制、强迫、惩罚,是无情的。这样的训育,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儿童乐意接受?

训育的要点,是使儿童留意周围人的普遍意见,也就是公众的意见。可是,公众的意见就一定是评价标准吗?如果是世俗的偏见或者错误的导向怎么办呢?不适应就离开,或者沉默。做屈原吗?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当孩子能奔跑时,母亲不应当阻止孩子到野外自由奔跑。这一点可以算作赫尔巴特那个时期的自由思想的体现吗?

在“教学”一章中,他批判卢梭的自然教育法,说道:“把人交给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育,那是愚蠢的。”他认为,进一步确定人的发展和促进其天性的完善工作,“完全应该交给人类去做”。这一基本点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以后所采取的教育的方案和措施的迥异。

他的“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这一提法很恰当,而且也十分重视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要求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他在教学上还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发展学生的自由想象。这些,在我看到他的著作以前,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传统的教学法居然也这么重视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些和我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传统教育感觉不一样呢?我所感觉到的好像是“经验和交际作为教学的补充”,多么可笑!是不是我们曲解了赫尔巴特的思想了呢,还是施行的时候偷懒,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又来责怪思想的源泉?

在教学的材料部分,他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人——在我们附近常常有人知道如何把我们不了解的而又觉得必须教的事物恰到好处的传授给别人。这正应了《师说》里的名言“:圣人无常师”。我们大可以放手的大胆的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教育,不要怕自己的地位会被这些“能人”动摇,作为教育者,不能心胸狭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开展一些名家讲座,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中学习……,中学,就我的感受而言,也还行,只是碍于升学压力和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没有很好的实施。

教学的进程,这一部分我读的有些糊涂,不作评论。唯一有共同语言的部分是“用大写字母装饰婴儿室的墙壁”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学时候的卡片学习方法,贴在床头,书桌上,装在口袋里,随时看到随时熟悉强化。不过这对婴儿而言,似乎过早了一些。婴幼儿阶段的教育重点还不该是知识教育。

教学的一般结果——心灵的充实。说是一般的结果,其实也是最神圣的结果,就像“每天都进步一点点”那样难。

行动、思想范围、素质、生活方式对性格的影响。在行动方面,我的理解是,行动大于口号,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素质方面提到“最值得教育的人”和“最需要教育的人”,他这样分类,让我怀疑:值得和需要,孰轻孰重?

毕竟读的不深入,时间紧迫,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4

四群教育是对做好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项深入抓落实的教育活动,以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为主线,抓好“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个点,从认知到实践再到方法论,形成一条完整、严谨、规范、科学的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链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知行合一”。作为普通教师,也应该向党员干部靠齐。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群要彻底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朋友谈感情,建立彼此信任关系,自觉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想办法,认真倾本文来自学生的心声声,才能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情况。要时刻做到心系学生,履行职责带好头,学生面前做榜样,在繁杂、琐碎的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的每一件小事。

二、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学生工作是重要条件,是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做好学生工作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效。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人们也说:“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这是走上三尺讲台七年的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些,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对学生、对家长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坐而言易,起而行难。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困难不少,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重教书,轻育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作为科任老师,平时上课,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重视学生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有时也忽略了了学生的变化,就只做到了教书,忽略了育人。

2、心躁气急。由于学生的知识底子较差,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那些经常违犯纪律,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容易心躁气急,很多时候语气会不太好,不够尊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3、引导缺失。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高速运转的社会,也是一个通迅发达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了解到外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有时就会被误导,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不能对学生及时的加以引导。

既然工作当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那么就要设法来解决。

(一)学生方面

1、对学生少一点斥责,少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切,尤其关爱学困生,积极与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受到学生的喜欢,才能感化每位学生,学生就会信服于你的道理,学生才能在爱的海洋里吸取更丰富的知识。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

2、时刻要求自己“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以身作则,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4、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5、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在自身修养方面

1、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同事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与全体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4、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5、我还要继续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自己的师德问题。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信念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爱”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真诚地热爱学生当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带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与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世界胸怀、中国灵魂、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是一曲爱的奉献,我们的生命会因奉献而精彩,因开拓而闪亮,因耕耘而芬芳,因奋斗而更美丽。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15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