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3.1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

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快乐学数学;从实物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在不自觉中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最终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口算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68~69的内容。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要由学生自主建构,数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学习把新知纳入旧知。

2、说教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着力已有的知识着手,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在尝试、探索、练习过程中能总结出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我利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内在的求知需要,教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说学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认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通过抢答、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本节课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口算时的算理,这些复习题就是为学习重点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几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而是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在教学完10乘几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学习独立思考乘法的方法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性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生在试算20乘几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基本达标练习,推进练习,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变化,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同时溶入趣味性,如抢答,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2=40(元)

2个十×2=4个十就是40

30×3=90(元)

3个十×3=9个十就是90

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我相信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赛事简介

“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由《中小学数学教学》报社组织,其前身即为举办多届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迎春杯”竞赛,始于1984年,在目前小学奥数竞赛中含金量较高。

二、“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赛事解析

根据前两年北京市小升初经验,证书依然是进入重点中学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获奖证书,是获奖考生数学能力的一种证明,是一些重点中学在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唯一一个在寒假之前举办的奥数赛事,六年级的学生是绝不能错过的,年后就能拿到成绩,直接增加升学的砝码。中低年级学生也一定要早参与早做准备。

根据去年的经验,只有在“20xx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进入复赛的学员才有资格报名参加明年的“第十五届华杯赛”。

作为组委会协作单位之一,将设立初试考点,接受学员以及非学员的各年级优秀考生报名参赛!欢迎数学成绩优秀的学员报名!

三、报名方法:

【报名时间】20xx年10月16日(星期五)-20xx年11月6日(星期一)

初赛时间原定12月6日,这与BESTS考试冲突,因此可能会将初赛时间提前(具体时间待定),

担心本次比赛与BESTS撞车的`同学放心报名!

【报名地点】本次报名均采用现场报名的方式,泡泡各中心均可报名。

【报名条件】数学成绩较好的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请学生

或学生家长持学生身份证(号)到中心前台登记填表报名。

【温馨提示】请学员报考时,务必登记学员姓名,性别,年级,就读学校,联系方式(手机号),确保资料齐全正确,以免影响学员成绩。前台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为12:00-19:00,周六日为8:00-19:00,请家长注意。(大赛组委会实际每人收取20元报名费,学员凭09年秋季班听课证,免费报名!非学员,代收20元报名费!)

五、比赛时间:

在“20xx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中,POP少儿共组织238名学生参赛,其中60%的学员进入复赛,进入复赛的40%的学员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预祝今年参赛的同学们再获佳绩!

同时,为了表示对热爱数学思维训练的同学们的鼓励和嘉奖,少儿部特对本次“20xx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大赛设立奖学金如下:

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者:奖励1000元课程优惠券;

获得本次比赛二等奖者:奖励500元课程优惠券;

获得本次比赛三等奖者:奖励9折课程优惠卡;

注:以上课程优惠券仅限报“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使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生:

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对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边引导边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样代换,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难点: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三个大的环节。一是,结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二是,创设情境,将等量代换不同类型的三种情况,融入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三是,图形之间的代换,从实物过渡到图形。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结合历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非常聪明的孩子曹冲,他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简要的概括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大象的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的这个关系,引出数学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换”,由此引入新课,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能像曹冲那样敢于挑战生活中类似的难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一是动物园中小动物们的水果交换大会,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高兴地相约到游乐园里玩耍,玩的种类很多,通过过聚光灯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跷跷板的两个小动物身上,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情境,跷跷板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午时分,小动物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游乐园去餐厅去吃汉堡、薯条和可乐去了,从而引出第三个情境,快乐的餐厅。三个情境串联了起来,让学生在小动物们快乐的氛围中,逐步地学习新知。

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游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快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情境一:水果交换大会。三个层次,首先换的是菠萝和苹果,体会天平平衡时,两个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体会只有两个量相等才能代换,得到“1个菠萝的质量和3个苹果的质量相等”,形成第一个条件;第二次换的是苹果和香蕉,得到第二个条件“1个苹果的质量和2根香蕉的质量相等”;这两次交换都是可以直接换的,第三次是用菠萝换香蕉,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必须通过中间量“苹果”进行代换,并要求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清楚地体现出代换的过程,汇报交流时,利用视频台展示学生的成果,交流换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强大的互动优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苹果换成香蕉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不仅形象的再现了替换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形象的再现,是白板赋予了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另外,通过对比换前图中有苹果和换后图形中只剩下了菠萝和香蕉,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苹果这个中间量在前后代换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在换不同水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时强化了“质量相等,可以代换”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换的过程中想一想、画一画、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动作用,体会中间量的作用,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方法。

情境二:跷跷板游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直接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教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让学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晰明了,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

总之,在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寻找、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

情境三:快乐的餐厅。重点是让学生运用“推理联想”的方法,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当课件呈现了“4个汉堡的价钱等于8份薯条,3份薯条的价钱等于6杯可乐”两个条件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设条件,使问题趋于简单化,由于有联想作为基础,学生很快的解决了“1个汉堡,3个汉堡可以换成几杯可乐”的问题,

最后小结:“中间量”就像是一座桥,它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巩固应用,提升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图形代换,猫,狗,鸡玩跷跷板的游戏,以及古人换物。设计意图:用现代生活和古人换物的不同事例,对比出等量代换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其现实意义,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顾总结,交流提升认识。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明确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