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优秀的说课稿

优秀的说课稿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1.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说课稿

优秀的说课稿1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送审稿)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

(1)学生起点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学习目标分析

a、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b、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环境

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所以教师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进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情境中。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地体验与感悟。

二、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观看一组电子幻灯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引领他们去简单了解有关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

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学生先画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本,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最后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三、结束语:

上这堂课有个美好的愿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美!

优秀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趵突泉》是四年级下期语文教材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文中单单一个“冒”字就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直至存入脑海,所以,我在本堂上主抓这个“冒”字来教学,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独一无二的特点—冒。

老舍是位语言大师,他用生动、纯熟、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把昼夜冒涌的泉水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这篇课文,就要从词中品句,句中品文,文中品法,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来感受句子的意思,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根据我对我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文本所蕴含的内在实质的把握还是较浮于浅层。因此要让学生凭借语言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生朗读,指导朗读“趵”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趵突泉的神韵所在。

解释“趵”: 跳跃;[水] 往上涌

二、自读预习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一眼这样的泉。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眼 的泉”

三、片段选读 精心开辟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下列语句:

①“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圈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指名读 齐读

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抓住句中的“见方”、“偏西”、“ 流向”体会大泉的形状、位置、流向。

(2)出示句子“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指名读 齐读

解释“昼夜”、“翻滚”( “翻滚”可以用手势代替。)

“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指大泉永远不停的翻滚。

读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指导读 个别指名读

创设情景读:当我们站在翻滚的大泉旁的优雅别致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3)出示句子: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① 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② 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滚。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窜 翻滚 跳跃 奔腾 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本,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是啊,这是一眼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的泉读“冒、冒、冒。”

师:这是一眼永远不感到疲乏永远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师:说的有道理,根据他的回答来读一读“冒、冒、冒”(注意读时速度快一些,节奏鲜明。)

生4: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师:说的好,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指导读

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学生练读

学生汇报读

趵突泉昼夜如此的冒,一年四季如此的冒,十年也如此的冒,一百年也如此的冒,一千年也如此的冒,师: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和 “一个好像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在来读一读来体会一下老舍先生的语言美。

用“永远……永远……永远……好像永远……”句式说一句话。

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是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抓住“神秘”来理解冬天的大泉的美和神秘。

指导朗读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个别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平时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和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大自然的震撼。

四、 自学小泉 感受有趣

文章除了写大泉的美,还写了小泉的美,自学课文第四段感受小泉的美。

自学点拨:①小泉涌出的水有什么特点?

②理解词语“斜放”“攒”。

③理解并能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 总结全文 感受文美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本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景物文章来歌颂家乡的美景

七、板书设计

趵突泉

平时:翻滚 纯洁 活泼 鲜明 活力

冬天:神秘

八、评价和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时结束时,教师对本科的内容和目标完成的情况加以总结,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2、从学生的朗读方面来进行评价,本堂上我抓住学生的认读和诵读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并激发学生的朗读能力。

3、就文章的描写方法来总结全文。

优秀的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而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学情方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够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精读第一段”的基础上,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另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我把“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作者运用仔细观察所得,展开丰富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实现“本真语文”的课堂回归。

三、教法学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根据课程标准中年级学段目标,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朗读体会法,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火烧云》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回忆美(3分钟)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我精心设计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并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画面背诵课文1自然段。

2、引导学生一边回忆课文内容,一边想:“你能用哪一个字来概括火烧云的特点?”学生会想到“变”字。这时,我就提出统领全文的问题“火烧云的变化很多,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有哪些变化?”

3、导入新课,学习课文2-7段。

(设计意图: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多元对话,品味美(20分钟)

1、自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课文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文中哪些词句使你兴奋,令你心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个段,有滋有味地读读,还可以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组内交流,同伴互补。

3、小组代表汇报,顺学而导,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教师相机板书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在汇报的过程中,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课后第3题中重点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二段主要是品味“烧”字。

“烧”字用得十分精妙,具有多方面的表达功效。

(1)描绘色彩。火烧云刚出现在天空时的颜色是红的,但作者不用“红”字,而用“烧”字。这样既表现了晚霞如火焰般的红艳,又避免了与后面的“红通通”一词相重复。

(2)描摹动态“红”只表示色彩,是静态的;“烧”表示动作,给我们一种动态的感觉。“烧”突出云色彩的变化。后文所写的火烧云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都与“烧”相关。

研读第三段:分两个层次感悟火烧云色彩多、变化快。

A、激发想象,丰富感受。

首先,让喜欢这段的学生齐读,其他学生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然后,按顺序罗列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红彤彤、金灿灿是ABB式的词语,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一种实物加一种颜色构成的,更形象化。)接着回忆平常看到过哪些颜色的云?在汇报交流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黑漆漆、紫茵茵、白茫茫,雪白、玫瑰红等,教师相机板书。

B、抓重点词语“一会儿”,领悟神韵。先用笔把文中的四个“一会儿”加上着重符号,再指名配合表演(老师说动作,学生做),感受“一会儿”表示时间短,变化快。并用“一会儿?一会儿”把学生的表演叙述出来。

4、然后用(连续放映的动画课件)展示火烧云色彩变化无穷,美不胜收的景象,配上教师感情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火烧云奇丽无比,变幻莫测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之精妙绝伦。

3、自学4-7段,理解体会火烧云形状的神奇。

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快。抓住“一会儿、忽然、接着又来了”等词语理解;

感悟火烧云形状的神奇。抓住描写“马、狗、狮子”的句子体会。

展开大胆想象。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此外在本环节,为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理解的自然景物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次次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机会,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描写方法即创作之美。)

【三】、总结升华,热爱美(6分钟)

1、教师总结:作者首先介绍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使我们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接着描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在非常具体的描写中,我们似乎已看到火烧云的变化,体会到火烧云的瞬息万变与美妙无穷;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力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把这一自然现象轻巧而清晰地描绘了出来。

2、情感提升:从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要求学生通过个人展示、集体朗读或背诵2-7段;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情感趋向高潮的契机,作此总结,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结构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对文章的情感有全面而深入的体会,学生也会抒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突出重点。)

【四】、学以致用,创造美(10分钟)

1、教师提问:本文所描写的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所具有的色彩美,大概连绘画大师也难以用笔墨来渲染。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呢?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抓住景物特点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的变化。

3、布置作业:观察大自然中其它自然现象(如彩虹、流星雨等)或者读一读相关的书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段话,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设计意图:布置通过观察或读书的作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意在体现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让学生将心中的“美”延续、拓展,我们的大语文观要无时无刻地向学生渗透,让他们逐步懂得从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耀

颜色——多、变化快——天空什么颜色都有 热爱自然

形状——变化快——马→大狗→狮子热爱生活

火烧云下去了——什么也看不清

(设计意图:这个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又能恰如其分地落实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的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优秀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警戒的道理。

课文本里行间洋溢着“我”地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课文的插图,着力表现了雏鸟对“我”的信赖,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人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中,在请教了几位老师后,大胆进行了教学的尝试。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尽量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掌握课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初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音,特别是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我在开始的阶段,先在课件上出示珍珠鸟的图画,让学生讲自己看后的感觉,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多读几遍,在读中感受课文语言文本的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了珍珠鸟的可爱。朗读的感觉也好了。

接着我引导学生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感情。然后在课文中找“我”与珍珠鸟相处的语句,并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做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在了解“我”与珍珠鸟怎样一步步熟悉的过程时,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从珍珠鸟的动作、表情以及“我”的反应等语句中寻找答案,并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作者与珍珠鸟的感情,学生学得很投入,朗读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引出: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学生有了深刻的感受,学习也就变的简单而快乐了。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征集爱护鸟类,创造和谐环境的广告语活动,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

三、教学反思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在自学的时候,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2、教学过程的衔接上本人还是觉得有所欠缺,过渡还不自然,细节的处理不够精致,在教师本身的师范性上表现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读,教师应该把学生不正确的朗读习惯及时的纠正。

3、课件的使用不是很确切,在制作上就需要修改,另外,在使用上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

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本人的进步离不开你们的指导。

优秀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本文篇幅不长,且文本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

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

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所以,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学案检查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疏通字词,解决阅读障碍,了解作者的经历,为课堂的分析打下基础,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也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绿色的人,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引出陆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还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本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我围绕题目,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做圈点批注,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具体问题如下:“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又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图片展示,归纳主旨,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适当的方法,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师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

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5.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会学,而是会用,将学与用联系起来,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所以,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以此抓住主旨,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展开联想,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写,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的心灵!

8.说课小结

本课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馈,借此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遵循简洁美观、揭示内容的原则,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陆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绿色 向阳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咏物抒情 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优秀的说课稿7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船长》这篇课文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以遇险、自救、殉职为叙述顺序,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本隽永,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通过朗读、体验,感受船长的崇高品质和引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开启智慧。

首先我觉得上这样的课文,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教师全情投入,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获得丰富的体验。这节课我采用了语言描绘和音乐渲染这两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导入环节时,我用声情并茂的导入语表现危机到来的紧迫,齐读船上遇险的混乱局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可怕的夜晚。学生身临其境,强化感受,激起了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智慧共生。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找出船长的命令”,自己读,自己想,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命令,命令前后的结果怎样,体会出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三、抓住细节,思维训练,凸显智慧

“言为心声”,语言的刻画对于揭示人物性格非常重要。虽然灾难突然而至,但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这是与船长指挥的“井然有序”紧密相连的。灾难猝发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静,首先哈尔威要求大家“安静”并且 “注意听命令”,然后 “把救生艇放下去”这是当时最佳的自救方式,接着安排人员的有序撤离,先女人,再其他乘客,最后是船员,“必须把60人都救出去”唯独没有安排自己,书上说这是哈尔威忘记了自己,我更倾向于此时他已经抱有“与船共存亡”的想法,因为这或许和古老的“船长荣誉”规则有关。据说,在遥远的古代,航海是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它需要大家的精诚合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船长,在船上,他拥有极大的权利,为了制约这种可怕但是却必须的权利,人们规定作为船长,他除了保证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外,还应保证船只的安全,“人在船在,船亡人亡”,这样船长的权力就不会被滥用,而尽心尽力保证航船安全上了。因此虽然这次沉船的责任并不在哈尔威,但高度的船长荣誉和责任感,使他履行了这条古老神圣的规则。面对灾难,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如此惊人的自制力让我们钦佩,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和英雄。

“威严”的话语显示着他的坚强, “简短有力”的对话说明了他的沉稳,有序的安排证明了他的机智。机械师对于机器的损失最有发言权,首先了解船体的伤情,是决定能否自救的第一步。大副在船上的地位仅次于船长,他的话语有一定说服力,20分钟营救60个人,让每一个人知道都能撤离,对于遇难者心理的安抚至关重要。“女士优先”这也是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因此当哈尔威命令打死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包括自己)时,传统的思维又重新影响到了大家,哈尔威的灵魂也愈显伟大起来。大家完全被船长先人后己的崇高品格感动了。

四、读写结合,发展语言,智慧延伸。

课文最后一段写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集中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在这段的处理上,我播放一段音乐,伴着音乐进行范读、指名读,齐读,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其次我觉得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偏废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忽略语言文本的训练。教学最后一段时,设计了“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__________”和“不是我不想回家,______________”的说话训练,学生情动辞发,情真辞切,达到了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关心船上的每一个乘客的崇高品质,体会到他的高度责任感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伟大精神。

总之,这节课我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本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一个“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课堂效益度”的教学境界,这才是智慧课堂的追求方向。

优秀的说课稿8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是 大专的《应用化学基础》中第 7章第 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化学理论基础,这为这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同时这一章的学习对了解元素化学具有典型的示例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化学的学习思路,也因为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钠的存在形式; 掌握金属的一般物理通性和金属钠的物理特性;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了解颜色反应;理解家中使用纯碱发面的原理;了解钠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总结提炼并连贯表述的能力, 团结协作、善于思考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难点及克服办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克服: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并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难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克服:由熟悉的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实验视频展示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首先是采用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把金属钠的理化性质演示给学生们,同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金属钠的相关性质,克服教学重难点;利用对生活的回顾和观察引导学生们认识金属的一般性质和金属钠的存在形式,使本节课的知识生动,强化学生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视频演示法 。

应着重采用视频演示和启发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一直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实,因为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是坚持这一指导思想,采用: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的引导。

(1) 学生特点分析:讲授对象是大专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的转变,具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大学生所存在的惰性也是不能忽视的,让学生们当堂掌握所学知识,利用生动的课堂促使他们听好课也是必须的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高中知识和上学期所学的理论基础足以应付本节课的学习,只是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要在开学第一节中多引导多回顾。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食盐和焰火引入:列举钠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们感知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钠,从而为后来理解钠的活泼性做准备。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第一个知识点-----钠的存在形式

(3)按照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顺序,继而过渡到钠的物理性质。先启发学生观察一般的金属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提炼出一般金属的物理通性,从而推出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然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炼钠的物理特性。

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前面的存在形式启发学生一个词概括化学性质。接着讲:钠在空气中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并播放视频,在播放前提出要求和问题:比如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自然界中有单质钠吗等等;在讲解钠与水的反应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由代表提炼出完整的实验现象;并给与相应的激励。

接着讲述过氧化钠,也采用类似钠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即视频、讨论、问答的方式完成教学。

最后补充钠的焰色反应:通过实验和生活回顾引出焰色反应的实质

(4)课堂小结:主要是通过放电影的方式回顾课堂重点。

(5)板书:单质{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过氧化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

焰色反应的实质

(6)布置作业:以补充笔记为主,另外布置作业本上的作业来考察掌握程度。

结束语

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 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 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 教学过程

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

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最后总结出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例如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用线型关系罗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钠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 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优秀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把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从历史的角度,先创设了古人在测量石头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说明分数从那时就产生了。我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物体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通过测量与分数两个实际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直观操作来举例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

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出示了一组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出它们的1/4。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这种以旧知作基础,从实例引入,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感知材料。

教学中,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举一些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通过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数例子,并说明含义。接下来教学把“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单位“1”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很自然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做一做”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我结合这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教学分数单位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练习第1题两道填空题通过具体实际来巩固对分数概念、分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的3题都是借助直观开展练习,巩固分数概念。第

2题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3、4题是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最后的小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成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

优秀的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优秀的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荷叶 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动人场景,歌咏母爱,表现荷叶母亲美好而伟大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读者交流,联系生活体悟母爱的温馨,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视亲情。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真情诵读,学会感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体悟亲情,理解借物写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才十二三岁,心理不够成熟,对亲情的理解与认识也深浅不一。只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景的创设,对本文的主题理解不是问题,可能对于结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托物寄情写法的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二)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挚动人,课前再播放感人的音乐和图片的话,能极力渲染母爱,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诗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础。

2.朗读法:因为这篇散文诗感情细腻,语言优美,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更好地体会。

3.设问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领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交流;通过讨论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要求,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一定要关注学情学法,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起来,更要让学生“活”起来。具体学法安排如下:

1.朗读法:这是一首散文诗,特别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读能够直观地品味蕴含其中的感情。

2.讨论法: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品读法:能够专心地品读文章,品味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走近“爱”的冰心

1。导入新课:借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齐诵一遍。 教师激情导入: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 母亲》,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心

底那一份浓浓的母爱情结。

2。走近作者

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寻找那份母爱,感受那份温暖。

(二)初读,寻找爱的感动

思考:作者感动于一幅怎样的画面?找出相应段落,有感情朗读、体会(加小标题)【荷叶――护――红莲】。

探究:

1。设想,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结果会怎样?(像白莲一样)找出描写白莲的句子,体会联系的感情,学习朗读的技巧(语速缓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莲,红莲是幸运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红莲,你会对荷叶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书写爱的感动

习作:冰心说:“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有人说:“如果我是一棵草,您便是一片土”。请你也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仿照句式,写一个句子,加深对“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歌颂。【母亲――爱――我】

, 。

(五)诵读,领悟爱的感动

1。诵读感悟:在习作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诵自己的作品和课文最后一段(“主旨段”)。

2。探究领悟:“心中的雨点”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计高潮语延伸到课外阅读)

(六)课外拓展

诵读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诗,模仿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七)结束语

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五、说作业设计

1。回家的时候,把课文背给妈妈听,把自己的爱说给妈妈听。

2。下载歌曲《母亲》,并唱给妈妈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荷叶 → 红莲

借物喻人

母亲 → 我

优秀的说课稿12

一、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式说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谈完感想后播放香港风光片让学生领略香港的魅力和风情,看完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学生谈感想后补充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创设这样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1.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②交流。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梳理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来解决。)

2、品读第一段,了解位置。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后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教师课件播放并解说。

3、选择主题,合作学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

1、万国市场: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来体会香港万国市场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2、美食天堂: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来体会美食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3、海洋公园:先播放海豚、海狮的表演让学生说说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海狮表演出色的词,交流后,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让学生来谈体会,随机指导朗读,之后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用“谁表演最为出色,他们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读,并谈感受。(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而且更生动了课堂教学。

(三).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画下来,并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迪,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1、上网了解香港的过去。

2、让学生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

优秀的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鱼游到了纸上》,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7课精讲课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中记叙的是作者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围观的人都说他画的鱼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随着作者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目标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以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等词的意思。2、让学生从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3、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难点为: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及两者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设疑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从俗语引入:俗话说得好:鱼离不开水。可今天呀,这活泼可爱的鱼却游离了水,游到了纸上。(揭题,板书)对此,你一定会有所看法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的疑惑或心中的感受,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创设自主读书的情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告诉老师,你准备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并指导读书的方法,明白读书的要求,鼓励学生潜心读课文。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①导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花港、清澈、鱼缸、厂徽等正确的读音。②导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理解工笔描写、速写的意思。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渗透在读书的过程中。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感知聋哑青年的形象,以及周围的人是怎样评价他的画的。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读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针对三次对青年所作的画的评价,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点击课件出示空白表格)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并划出这三次评价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最后,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完成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整理如下(点击课件填满的表格),这样鱼游到纸上出现的次数和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次是女孩惊奇地赞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女孩惊奇的赞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青年人鱼画得逼真。

第二次是作者的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的方法找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画得专注、逼真的句子。(点击课件)在这里我让学生当文中围观的人、老师当记者,用采访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采访学生:1、看到栩栩如生的金鱼画,你有什么话想对青年说呢?2、联系上下句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工笔描写?什么又是速写?通过这个记者向围观人采访的情景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对美的追求,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也为解决课文重难点作好铺垫。

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对于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理解词语。(点击课件)然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本,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同时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情感积淀。

(四)巧作对比,情感升华

让学生把课前画好的金鱼画拿出来,然后我说今天,我把那位青年的金鱼画也请到课堂上来了(点击课件出示金鱼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感悟到青年的画得如此的逼真和他本人的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这个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心里纸上)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以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用鱼游到了心里为题?使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五)拓展延伸,展示风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指导,观鱼时的神态描写,画鱼时的动作描写,及作者对青年的外貌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挖掘材料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文中的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动作等来描写,并把它写下来,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的有机统一: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心里纸上

观鱼爱鱼画鱼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本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优秀的说课稿15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本节课——学唱《木瓜恰恰恰》。

二、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木瓜恰恰恰》。《木瓜恰恰恰》是一首稍快而热情的印尼歌曲。它优美的旋律给孩子们勾画了一幅印尼人在卖水果的景象,而本课教学正是对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发展。本课安排二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们的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炼,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

教学目标:

①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② 简介印尼,了解一些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难点: 正确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切分节奏。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教唱、练习、舞蹈等教学法,利用跳唱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春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音乐表演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2、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自由发挥。采用练唱练跳的手段,让学生在跳与唱中感受叫卖调。通过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四 设计流程: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导入新课、学习歌曲、歌表演这三部分组成。过程如下:

首先导入新课:我是要谈话导入新课的,我是这样说的,大家好,见到你们,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听完后大家和我一起动动脚,动动手,目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快乐。接着播放《木瓜恰恰恰》的旋律,做简单的律动,让学生跳一跳感受节奏。最后,切入课题。提问: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叫《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歌曲,你们对印度尼西亚有哪些了解?

其次学习歌曲这里我共设计了三步:1、导入:教师:以前我们学过多种体裁的歌曲,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种新体裁的歌曲——叫卖歌。叫卖歌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有的甚至没有旋律,只是吆喝以招徕顾客。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卖汤圆》、《冰糖葫芦》等。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是课本第34页的《木瓜恰恰恰》。(板书课题)2、学习歌谱:①学生听老师范唱歌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将歌曲划分成了几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有什么特点?②找出乐谱中的难点(第9、10乐句),并加以分析。③读节奏(一个切分音),④教唱第9乐句。3、学习歌词:①读歌词(恰恰恰是衬词,不读),②学唱歌曲,③指导学生唱好歌曲,④熟唱歌曲。

三是歌表演:①练习恰恰恰舞步。②分组合乐练习。③小组评议

最后是小结,鼓励学生今后要大胆地表演

五、教学反思:《木瓜恰恰恰》作为一首充满印尼风味的作品,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段落清晰,意境深远,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演奏和创编。同时,这些特点也非常有利于检验师生互动情况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谈话、提问的形式导入课题,学生都能够认真地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了表现人们围坐在水果摊边,叫卖、选购、品尝、夸赞水果的热闹场面,很多学生还准备了真正的水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恰恰恰”处加入的拍手、拍腿、拍肩膀等动作,更是体现了歌曲本身轻松明快、活泼热情的特点。学生们的配合也真正调动了课堂气氛。因此,不难看出师生互动的程度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教师要有所授,学生应有所获。我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配合,它是由多种活动方式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谁都知道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是指备课: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手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注重教学内容,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考虑到,然后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师生互动的效果了。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方面讲,有讲述,有讲解,有板书,有分析,有提问,有范唱,有演示等等;从学生方面讲,有欣赏,有思考,有提问,有讨论,有回答,有模唱等等。如果课堂上能把这各个环节,非常流畅的,完整的,环环相扣的进行下来,那么就一定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也一定会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取得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够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去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增强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潜能是巨大的,在充分互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常常会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并从中体验到自我成功的乐趣。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