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对联 > 对对联 > 对联知识 > 网络对联技巧理论2

网络对联技巧理论2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浅谈意境与技巧的融合辨证关系。

网络对联技巧理论2

网络bbs上联坛里一直以来,存在着意境派与技巧派的分歧。一说意境派玩虚,一说技巧派玩玄。与此同时,意境与技巧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折中的办法和服务于两派的手段。余试着在琢磨意境与技巧相互融合的联句中,积累一些心得体会,与联友交流共勉。

(一)意境是主题,技巧是修饰。

意境与技巧的融合,就必须符合“意境是主题,技巧是修饰”这样一种格调。否则,就又跑到纯意境与纯技巧的路子上。古联句中,如“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或“藕入淤泥,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等等,都是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例子,就不多言。现以第五届擂台联赛出句为例来讨论:

出句:把酒邀春,春日人三醉

出句机巧说明: 1)第二小句中“日、人、三”拼合为“春”字 2)两小句之间“顶真”相接 3)“醉”在意义上与“酒”呼应,全句意在表达“春日之时,人们由于高兴, 把酒邀春,三餐皆醉”的喜兴之情 。

余认为“春日人三醉”解释为“春日的人三餐皆醉”这是一种比较浅白的意境,应该还可以解释为“春日人三者皆醉”,这是对联句意境一个更高的提升。赛事中多数对者注意到了这两层关系,所以对句都做到了照顾意境与技巧相融合。回味过来,“春日人三醉”在语法上兼顾到了两种解释,也以“春日人三醉”在技巧上为表达春节的喜悦起到很好的修饰作用。故只有如此才能在联句的意境与技巧融合作到无懈可击。曾试对:把酒邀春,春日人三醉 唱歌舞袖,袖衣口十新。

再以第九届联赛意境与技巧出句来讨论。

出句: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说明: 1) 从句意上看,可以这样理解: 田园之趣,山水之情,能让人真正地静下心来,修养自已的性情,陶冶自已的情操,而人在这潜心修意的过程中,更会感觉到山水之美,田园之趣,所谓乐在其中,“欲辨已忘言”,我能不陶醉吗? 2) 机巧部分: 潜心、修意、陶醉双关。 陶令之趣在疏淡自然的田园,而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潜、修其名也。陶指陶令,醉指醉翁。

余认为出句是个好句,很好的典故与嵌名联。直点陶潜即可,但可惜与欧阳修扯到一起,就有轻重的区别。陶和欧是不同时代的人物,且其起到的文学价值的作用是不能相题并论的,陶可以说是完全在个人的仕途不得意才潜,欧的修是种政治大家的博大胸怀才修的。故出句存在搭配强弱的矛盾。另外以欧阳修的号与名各取一字来嵌名,同样显得生硬。联句在考虑技巧为前提的情况下,忽略了主题的统一性。所以余觉得此技巧在出句解释上比较失败。曾对:

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民众忧,家国患,易室安居自乐天 余再看,自己出句亦含李清照和白居易。李清照字易安居士。然考虑出句,坚持自己的看法以白居易勉强对之。

综合两个比较典型的联句,不难看出,若忽略了技巧是为意境服务的情况下,就连出句创作者都很难把握出句的主题。所以创作者应尽量避免技巧为先,这样才可能创作出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好联句。

(二)技巧在谴词造句中逐渐走向文本的美感,达到意境与技巧的相互融合

技巧的方法多种,给意境增添趣味,使语句精彩,漂亮,富有生气,增加感人力度。然在表达同一个主题思想的情况下,技巧只需要稍加变化,在谴词造句中琢磨些成分,就可以把一个纯技巧的句子变为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好句,以下面三组句为例:

1.果老骑驴敲竹杠 一径清风敲竹杠 院里打秋风,窃语丝丝敲竹杠

在同为表达“敲竹杠”这样一个主题,第一句以神话原型引出技巧,第二句以拟人修辞格引出技巧,第三句在拟人格上更进一步生动形象化。联友可试着自己体会其中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2.吴刚挥斧月不满 玉斧磨成削月瘦 试问新月,为谁消得十分清瘦

同理,第一句以神话原型引出技巧“月不满”。第二句嵌带吴刚伐桂的典故“削月瘦”。第三句撇开神话,以拟人修辞格引出“十分清瘦”。从中不难看出,一句比一句更走向文本的美感。从而造成意境审美上的效果也不同。

3.拦路爬山虎 剪径老山藤

此两句稍对比下,更容易体会到两句在造字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意境效果不同。

综上所述,创作者可在创作句时,尽量减少白话,加些细腻,贯入自己的体会与感情,做到趣巧结合,色香调和。通过利用“拆字,嵌字,双关,顶针,回文,摹状,绘声,复辞,成语,比拟......”等等修饰手段,来创作出更好的联句。

(三)如何创作意境与技巧相互融合的联句

多数好的意境与技巧相互融合的联句来源于对生活,对外界的观察。如古联句中写景名句“树影横江,鱼游枝顶鸦宿浪;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鸣滩”。亦有名句是因为其独自的人文地理特色而得。如“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等等。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可促成此类联句的产生。 余曾在中秋有感家人的团聚共赏明月,试作“三五入桌,八月团圆十五夜”。曾在浅水塘边散步,想起bbs上某些可笑的情景,试作“塘里无鱼虾对对”。亦曾以燕去楼空试作“老舍无人燕作家”或以流水试作“溪边红雨乱桃枝,落花流水”和“流水伤春李默然”。以秋试作“院里打秋风,窃语丝丝敲竹杠”和“云生细浪移船月”等。 也有多数联句,可从读书,通过历史任务,事件,旅游名胜等等,直接造境而得。值得一提的是,余不认为造境就是错误的手段,而且相信联坛上九成句子都是造境得来。是以当试作“冰天雪地,寒鱼破镜钓江翁”时,自己并未见过此景。 境由心生,故余认为不存在何派风格的存在,比较欣赏袁枚的”入我眼中皆好诗“的性灵。创作者只有给自己更大的定位空间,才不至于在创作路子上走进死胡同。而意境与技巧的融合也是如此。意境句是要的,技巧句也是要的,到最后怎样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也是需要的。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看法的差异程度。 作为联手,鼓励新人出句是对的,对老联友要求严格些也是对的,对于斑竹如何取舍意境与技巧融合,给联友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也是需要斟酌。是以余认为,要做到意境与技巧的融合,和一个论坛的格调,和斑竹的取舍有着很大干系。有多数好的意境与技巧能够很好融合的好联句来源于鼓励。

四)技巧与伪技巧的差异

伪意境已经不在此篇的重点,若都能做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种境界,伪意境也就不存在。余说说伪技巧。摘录一些句子:

他们二人去也门

闲人困睡木门口

孪生子貌合神离

神父有神经

从句看,一句和二句含拆字,三句引用成语。,四句利用矛盾语气。然从意看,一句和二句毫无语意,三句引用成语失当。四句莫名其妙。类似的句子数不胜数,又以拆字句为最。所以鼓励新手不要以为难度就是技巧的高标准。一个好的技巧不需要太复杂的成分。如联坛中一些名句:

座上高朋双对月

吴刚挥斧,能得多少月薪

拔河比赛,以退为进

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绝情谷,小龙女闭门思过

赤兔怀孕马六甲

美女以色列

蛀虫自古坏良心

六根净,迦叶拈花笑因果

**有罪,因此后羿射,夸父追,蜀犬吠

老子出言,头头是道

武当巧克力

等等,这些句子,简单,明了,这是纯技巧的特色。在纯技巧中,又以借音歧义,引用典故,成语用的最多。鼓励联手在纯技巧走向成熟时,可考虑向意境与技巧的融合方面发展。使联句既有欣赏性,又有玩味性。也鼓励联友中在创作中相互交流,如:

齐白石,傅抱石,两石难成磊

两石难成磊,需安石

东坡斜矣,需安石

出句一层比一层更具有意味。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中得到的效果。或”甘罗拜相,大材小用”和“甘罗拜相,小人得志”等等。 需要批判的是对技巧联眼的争论。一个好的技巧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公认,而不是需要靠加精所得。所以联手在创作时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之。

结尾语:意境与技巧的融合是种适合所有联坛发展的好方法。轻意境而重技巧,或重技巧而轻意境,都将是论坛的硬伤所在。以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两者的分量。若意境是“网络旗舰”的话,那么技巧则将是“网络轻骑兵”。而惟有两者的融合才能构成“网络空中客车波音747或空中巨无霸a320”。古人在意境与技巧的融合创作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典例,相信联友们可以做的更好。 并有共识者提出以下思路。

烟波钓叟

意境与技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网络论坛的发展中,只所以出现一个阶段“雷”联满天飞,另一个阶段又满屏卿卿我我,不是追求意境还是技巧的问题,而在于大家对意境、技巧本身的错误认识。似乎一提意境,就是风花雪月;一提技巧,就是埋雷造雷。这是十分偏面的理解。

意境是什么?这是很难一句两句说清楚的问题,姑且把从前的一个观点重复一遍:所谓“意境”,也就是诗词、对联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境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有人干脆称之为“诗与画”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虚与实、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技巧也不是单纯的造雷与埋雷,技巧大约可概括来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对联的整体设计。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对联的艺术设计。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好的诗词,一副好的对联,必定是意境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只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荣添

意境的理解不当是风花雪月,机巧的观点更不应是雷的结合!看诸多网友对联有以下两种误区。1、重意者多有造境,2、重雷者多有造词。

此当是两种对对联本身认识上的错误和偏颇!我认为意境是源于认识的的观点,炼字的同时就是技巧的应用。意境是心中感受的文本描述,机巧是文本表达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从人的性格和情景的把握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还有对时联的心态随意调整!意境和机巧本来就不当是一个比较档的事物。

而是由于多数人刻意的分开来表达自已的联旨而引发的一种误区!当认识无思想的联是形式主义,而无形式的联是唯心主义!

犹要申明的是  形式≥机巧!错误的是那些把机巧完全拎出来当一种文体的认识!

俗人

十分赞成楼上两位的观点。

对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可以分意境、形象、内涵等多个方面,这些创作成果经常是应用不同的创作技巧实现的。但是,创作过程不能人为地把意境和技巧(包括其他方面)分开。

在任何艺术领域,技巧都是为表达意境、形象和内容而服务的。技巧说到家是基本功,运用技巧的能力反映了作者掌握基本功的程度---也就是说,运用技巧是创作手法,它体现在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不能和作为创作结果的“意境(等)”相提并论的。

并且,“意境”只反映了作品的一部分,形象、内涵等和“意境“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作品和某种创作风格中更为重要。

玉屑盘

拙以为意境技巧都为修饰,能天然成趣自是大道.如果硬是要拆字拆名或者谐音回文等等来凑其趣,这就有违文章一道.更何况,能够在实质之上再加修饰,那就很是巧妙了啊!!此文对于学习还是大有帮助,能看到不同的声音自是我学习的好材料.再说技巧之对如今出之不易,对更是不容易.对联之精深与普及同样重要.精深工巧得以发展;普及通俗才得发扬.以为如何??

二。浅谈意境与技巧的融合辨证关系。

网络bbs上联坛里一直以来,存在着意境派与技巧派的分歧。一说意境派玩虚,一说技巧派玩玄。与此同时,意境与技巧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折中的办法和服务于两派的手段。余试着在琢磨意境与技巧相互融合的联句中,积累一些心得体会,与联友交流共勉。

(一)意境是主题,技巧是修饰。

意境与技巧的融合,就必须符合“意境是主题,技巧是修饰”这样一种格调。否则,就又跑到纯意境与纯技巧的路子上。古联句中,如“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或“藕入淤泥,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等等,都是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例子,就不多言。现以第五届擂台联赛出句为例来讨论:

出句:把酒邀春,春日人三醉

出句机巧说明: 1)第二小句中“日、人、三”拼合为“春”字 2)两小句之间“顶真”相接 3)“醉”在意义上与“酒”呼应,全句意在表达“春日之时,人们由于高兴, 把酒邀春,三餐皆醉”的喜兴之情 。

余认为“春日人三醉”解释为“春日的人三餐皆醉”这是一种比较浅白的意境,应该还可以解释为“春日人三者皆醉”,这是对联句意境一个更高的提升。赛事中多数对者注意到了这两层关系,所以对句都做到了照顾意境与技巧相融合。回味过来,“春日人三醉”在语法上兼顾到了两种解释,也以“春日人三醉”在技巧上为表达春节的喜悦起到很好的修饰作用。故只有如此才能在联句的意境与技巧融合作到无懈可击。曾试对:把酒邀春,春日人三醉 唱歌舞袖,袖衣口十新。

再以第九届联赛意境与技巧出句来讨论。

出句: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说明: 1) 从句意上看,可以这样理解: 田园之趣,山水之情,能让人真正地静下心来,修养自已的性情,陶冶自已的情操,而人在这潜心修意的过程中,更会感觉到山水之美,田园之趣,所谓乐在其中,“欲辨已忘言”,我能不陶醉吗? 2) 机巧部分: 潜心、修意、陶醉双关。 陶令之趣在疏淡自然的田园,而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潜、修其名也。陶指陶令,醉指醉翁。

余认为出句是个好句,很好的典故与嵌名联。直点陶潜即可,但可惜与欧阳修扯到一起,就有轻重的区别。陶和欧是不同时代的人物,且其起到的文学价值的作用是不能相题并论的,陶可以说是完全在个人的仕途不得意才潜,欧的修是种政治大家的博大胸怀才修的。故出句存在搭配强弱的矛盾。另外以欧阳修的号与名各取一字来嵌名,同样显得生硬。联句在考虑技巧为前提的情况下,忽略了主题的统一性。所以余觉得此技巧在出句解释上比较失败。曾对:

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民众忧,家国患,易室安居自乐天 余再看,自己出句亦含李清照和白居易。李清照字易安居士。然考虑出句,坚持自己的看法以白居易勉强对之。

综合两个比较典型的联句,不难看出,若忽略了技巧是为意境服务的情况下,就连出句创作者都很难把握出句的主题。所以创作者应尽量避免技巧为先,这样才可能创作出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好联句。

(二)技巧在谴词造句中逐渐走向文本的美感,达到意境与技巧的相互融合

技巧的方法多种,给意境增添趣味,使语句精彩,漂亮,富有生气,增加感人力度。然在表达同一个主题思想的情况下,技巧只需要稍加变化,在谴词造句中琢磨些成分,就可以把一个纯技巧的句子变为意境与技巧相融合的好句,以下面三组句为例:

1.果老骑驴敲竹杠 一径清风敲竹杠 院里打秋风,窃语丝丝敲竹杠

在同为表达“敲竹杠”这样一个主题,第一句以神话原型引出技巧,第二句以拟人修辞格引出技巧,第三句在拟人格上更进一步生动形象化。联友可试着自己体会其中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2.吴刚挥斧月不满 玉斧磨成削月瘦 试问新月,为谁消得十分清瘦

同理,第一句以神话原型引出技巧“月不满”。第二句嵌带吴刚伐桂的典故“削月瘦”。第三句撇开神话,以拟人修辞格引出“十分清瘦”。从中不难看出,一句比一句更走向文本的美感。从而造成意境审美上的效果也不同。

对联知识
成语对联
姓氏对联
英文对联
宅第对联
乔迁对联
结婚对联
生肖对联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