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 歷代之明清茶史

歷代之明清茶史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茶業和茶學的發展來說,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茶業和傳統學由鼎盛走向終極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國茶事極爲紛繁複雜,尤以下面三點爲突出:一是團茶、餅茶一步邊茶化,末茶衰落,葉茶和芽茶成爲我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導方面。二是隨着飲用和加工茶葉技藝的發展及嫺熟,特別是明朝中期和後期,我國古代製茶技術和傳統茶學,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是這一時期,西方在世界各地不停地進行殖民和侵略,茶作爲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主要物品,也不可避免地變成了殖民主義者掠奪與侵略我國的一種對象和誘因。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國古代茶業和茶葉文化,是在殖民侵略的狂潮中被裹諸世界,在痛苦中走上近代的。

歷代之明清茶史

散茶的興起和製茶的革新

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散茶、芽茶、葉茶的概念非常混亂,有的`甚至釋義相反。如散茶,宋時也稱草茶,南宋《韻語陽秋》對唐時宜興貢茶考證說:“當時李郢茶山貢焙歌雲:‘蒸之馥之香勝梅,研膏架動聲如雷’,……觀研膏之句,則知嘗爲團茶無疑。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只謂之草茶而已。”由這裏看,散茶是不加研膏的草茶。但是,在明.丘的《大學衍義補》(1487年)中,其按稱:“宋人造作二類,曰片曰散,片茶蒸造成片者,散茶則既蒸而研,合以諸香以爲餅,所謂大小龍團是也。”這就是說,宋朝的散茶,不是“草茶”,而正好是緊壓茶類的團茶、餅茶。

從文獻記載來看,中國茶類生產,在兩晉、南北朝和隋唐,以採造團茶和餅茶爲主,但也有旋摘旋炒的炒青一類茶葉。所以,茶葉的名字,除團茶、餅茶或片茶一類的稱謂外,與這些緊壓相對的,還有“芽茶”、“散茶”一類的名字。毛文錫《茶譜》(935年前後)稱:“眉州洪雅、昌闔、丹棱,其茶如蒙頂製茶餅法,其散者葉而黃、味頗甘苦,亦片甲、蟬翼之次也。”片甲、蟬翼是“散茶之最上”者,以其芽葉的形狀而名。這也即是說,散茶是各種非緊茶的統稱,其下還可以有片甲、雀舌、麥顆等一類專名。至於芽茶,可以是散茶,但也可以如毛文錫《茶譜》所說的蒙山“壓膏露牙、不壓膏露牙”和宣城用茗牙裝面的小方餅――丫山陽坡橫紋茶等一類的緊壓茶。唐朝散茶生產、消費的數量不大,有關散茶的記述不多。至宋朝特別是南宋以後,隨散茶生產的發展,史籍中正式出現“片、散”兩種茶葉花色。片茶,福建稱爲臘麪茶或臘茶,有的地方稱爲研膏,屬團茶和餅茶一類。散茶,包括蒸青、末茶或炒青一類的茶葉,有的地方,把蒸青、炒青也稱爲草茶。明朝所稱的芽茶和葉茶,實際就是宋元所說的草茶。所以,明清芽茶、葉茶的獨興,從發展的角度說,也可以稱是過去草茶或散茶的盛起。

元朝時團茶、餅茶主要用作貢茶,民間一般只飲散茶和末茶。儘管元朝的茶類生產已轉入以散茶爲主,由於充貢的建茶仍是龍團鳳餅,所以時人仍有以團、餅爲“天下第一茶”的傳統印象。入明以後,如《餘冬序摘抄內外篇》所載:“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之,壓以銀板,爲大小龍團,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太祖以得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採芽以進。”即是指明朝初年,建寧貢茶還一如宋制,專以採造龍團鳳餅等一類的緊壓茶,後來朱元璋認爲這樣太“重勞民力”,才下令“罷造龍團”,改造芽茶以進。這一改革,從統治階級的本意來說,是通過輕徭薄賦等一些體恤民力的措施,把社會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以穩定新建立起來的政權。但是,在客觀上,對進一破除團茶、餅茶的傳統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明朝葉茶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各地名茶的繁多上。如前所說,宋朝散茶在江浙和沿江一帶發展很快,但文獻中提及的名茶,只有日注、雙井、顧渚等不多幾種,但明代黃一正的《事物紺珠》(1591年)中,其所輯錄的“今茶名”就有(雅州)雷鳴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羅茶、陽羨茶、六安茶、日鑄茶、含膏茶(湖)等97種之多。

《事物紺珠》,成書於萬曆初年;上述記載表明,散茶或葉茶經過明朝兩個世紀的發展以後,在中國不但形成了如此衆多的名特茶葉,而且其地域從雲南的金齒(治位今保山)、灣甸(州治在今鎮康縣北)起,向北綿延一直到今山東的萊陽,基本上中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葉產地和代表名茶,從而也奠定了我國近代茶業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風貌。

明朝葉茶的突出發展,還表現在製茶技術的革新上。元朝散茶的採製,如前引《王禎農書》所見,雖其工藝流程已頗系統、完整,但介紹的只蒸青一咱,而且從高檔茶的要求來看,不免粗略。至明以後,如聞龍《苛箋》(1630年)所說:“諸名茶法多用炒,惟羅宜於蒸焙”,在製茶上,普遍改蒸青爲炒青,這對芽茶和葉茶的普遍推開,提供了一個極爲有利的條件,同時,也使炒青等一類製茶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如明代羅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詩詞名句
詩經名句
抗震救災詩歌
詩歌朗誦稿
毛澤東詩詞
紅樓夢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