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經部 > 國學常識 > 《山海經》讀後感(通用10篇)

《山海經》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海經》讀後感(通用10篇)

《山海經》讀後感1

讀過山海經及其它史料的,都會發現不斷出現的地理名字“西海”,因爲中國現代地理上不存在所謂的“西海”,並因此不斷探討西海的方位,真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其實四千年以前的中國地貌,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黃河、長江的下游還沒有現在固定的位子,長江出三峽後到出海口之間,應是河網密佈、湖泊相連的一大片水域;黃河也向南、向北搖擺不定。到《山海經》山經記載的年代,通過CAD繪製後,就會發現:河套地區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黃河河道,當時的人們認爲山陝、內蒙交界的泑澤爲黃河潛入的源頭,黃河的正源在泑澤的東北方向邊緣的敦薨山發源的敦薨水;黃河經河南進入河北後是依太行山以東北流,經河北、天津入海,這是黃河的主河道。河北、山東北部是黃河搖擺區域,河網密佈、湖澤相連;另一條就是濟水,與黃河交叉,流入鉅野澤,然後沿山東山區北部進入渤海。那山海經中的西海到底在哪兒呢?不妨從史料中探索一二。

先看看大家比較認可的山經中——南山一經: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瑤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招瑤山就在西海之上,也是山經部分唯一提到的西海,其它的均稱爲“海”。根據山經與海外、大荒經比對及前人研究,這個“西海”就在現在的山東西南微山湖地區附近。從現代遺存來看,山東西部有一個從北向南、直到江蘇、安徽一帶的湖泊、河網區。當年應是南北相連的大片水域,並與現在的渤海、東海相通。從海內東經來看,當時的日照地區及蘇北連雲港一帶還是海島,說明當時的海平面要比現在高。整個山東地區猶如與大陸相連的海中羣島一般。有人會問:依據是什麼?看看山海經山經東二經與東三經就可以明白,許多山之間還是水或沙,也就是說這些山許多是水沙中的高地;另外,山東西部發現的史前遺址,大多處於人工築起的高臺,也就是現在許多叫“崮堆”村鎮,還有史籍中叫“丘”的自然山崗,比如“帝丘、商丘”等。說明夏商以前,這裏也是水沙漫漫。因此,西海要比西部、北部其它稱爲“海”的湖泊相比,稱爲海一點都不過分。

再看看《竹書紀年》:夏朝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遷於老丘。八年,徵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據考證:老丘應是現在的河南開封,三壽應在現在的'山東西部定陶附近。那麼“東海”必在山東西部,也即鉅野澤。即《水滸傳》中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現在的黃河南岸的東平湖就是當年的遺存。

不管是山海經時代,還是夏朝,微山湖與鉅野澤被稱爲西海還是東海,只是不同區域的氏族,不同的觀察的方位,有不同的稱謂而已。

結合山經及慌經來看,招瑤山附近有個玄股國,玄股國附近有個因民國,因民國就記載了王亥的事,如果說河南商丘是商國的始封地無誤。那麼這個“西海”就在微山湖一帶也不妄言。因此,以山東西部的湖泊爲西海作爲參照,大荒西經就比較好理解了。

但不是說山海經所有的描述都好理解。比如大荒東經中開頭就是: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如果把這裏的“東海”當成現在的黃海,那麼少昊之國必在朝鮮半島或日本無疑;但少昊最初是在日照地區一帶,後遷徙到山東曲阜一帶,少昊(應是少昊的後代,不知是第幾世少昊)陵就在曲阜,曲阜也叫空桑,因爲那裏有個空桑山,就在渤海邊上。當時的海岸線還沒有像現在那麼靠外。顓頊在現在的河南濮陽,也稱爲“帝丘”,濮陽與曲阜之間就是鉅野澤,也就是夏朝時的“東海”。所以大荒東經中開頭的東海,應該是夏時的東海,也就是後來的鉅野澤。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

爲什麼說青海湖不是山海經中記載的西海呢?其實仔細閱讀山海經就會發現,海外四經,大荒四經敘述的就是以山東中部山區爲軸心,西北與東南之間的事,而不是東北與西南之間的事。說的再明瞭一些,就是東夷與西戎、北狄之間的事。青海湖作爲西海是山海經以後的事,漢朝以後,西海不斷向西、向西、再向西。

大荒西經中有個“壽麻”國,正立無影,明顯是北迴歸線以南的現象,也就是現在的廣西、雲南南部至緬甸、印度才纔可能出現正立無影。壽麻國是在常羊山與大荒山之間,也就是以泰沂山爲軸心觀看,西南方向。從三星堆文化看,其與現在的印度、伊朗、西亞有着貿易往來,在那個方向有個正立無影的壽麻國很正常,並不代表山經的地理位置就到達了印度,只是大荒經時代已經知道那個方位有這麼個地方,有這麼個國家。

《山海經》讀後感2

《山海經》裏有很多是類似於《西遊記》中的妖怪,但它只是分開講了很多個妖怪,而不像《西遊記》一樣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山海經》的時候,就深深爲其所吸引。那一個個奇形怪狀,又讓人百看不厭的妖怪,真令我吃驚。每頁中的兩個妖怪之間都有一點聯繫,不是鄰居,就是隔一座山或一條溪水或一條河。每個妖怪或神仙都各有自己的本事,但神通都各不相同。因此各不相同,就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它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每個妖怪神仙的特點特徵都是隻有中國人才會有的想象,這些妖怪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想象力,是別國無法想象的。

《山海經》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淌孵。淌孵是一種有六隻腳,六隻眼睛、三隻翅膀的像雞一樣的鳥,它會飛,看書中的描述,就讓我想起《西遊記》中的哪吒,哪吒就有那樣的三頭六臂。更好玩的是它住在一座名爲基山的山中,而“基”的發音同“雞”,感覺這個淌孵就住在“雞山”中一樣。書中還寫道如果吃了淌孵的肉,就很少會有睡眠的慾望。如果老是無法睡眠,可不就是失眠嗎?

《山海經》中包括很多有趣的類似於淌孵的動物或妖怪,他們那七湊八湊的身體和麪部有點可怕,但又好玩。

在海外經部分中,有一個章節寫了一個無啓國,我閱讀的不那麼仔細。只是前幾日也有閱讀《山海經》的朋友,跟我說無啓國在山海經中是在長股國的東邊,他們不分男女,沒有子孫,當時只是聽我朋友說的津津有味,也讓我陶醉其中,可回家後雖回味其奇妙,卻也心中另生疑惑,如果這無啓國沒有後代,那豈不是要滅絕了,於是翻箱倒櫃找到了《山海經》的原著。仔細看了看,才發現無啓國的人是吃泥土的,他們死後身體雖然腐化了,可心卻是永不腐朽的,然後直到一百二十年後便用以泥土又重新幻化成人。書中寫的會要更加詳細,文筆肯定也很好,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事實上,《山海經》中的妖怪很多都跟我們所聽到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相符合,比如這無啓國的人是吃泥土,然而一百二十年後又用以泥土重新又幻化成人,我國神話故事中的女媧,她不也是造過人嗎?她所造的人,不也是用泥土做出來的嗎?

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與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的《山海經》,是一部屬於中國的經典,以古文文言文的形式,來描寫各種奇形怪狀而又有趣又可怕的妖怪,不過《山海經》並不僅僅描述那些妖怪動物,也描述深山的特點,生態環境之類的。妖怪大部分住在山中,作者還會寫一些動物,妖怪肉可以治療什麼樣的疾病?起到什麼作用?有時候讓人以爲真有這中怪物呢!寫得很詳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我讀的書中,《山海經》是唯一一部,以文言文來專門寫妖怪特點以及其住的環境的書。

《山海經》雖然是一部經典作品,與西遊記不同,可是沒有故事性的,一般人不怎麼喜歡閱讀,但我喜歡《山海經》這本書是因爲它曾經在魯迅的小說中出現,魯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一個段落是講到《山海經》中的美女蛇,聽說《山海經》中有美女蛇,我便興起了想要看一看《山海經》的念頭,但我一閱讀,就真被它的有趣的內容吸引住了,才真正的喜歡上了《山海經》這部書。而且還越看越入迷了。

它裏面形象大部分是由人和動物的身體結合的,或者是一個看似平凡的人,給他加上了動物的習性,或者是讓他擁有了特殊的能力。

《山海經》分爲了山經和海外經兩部分。其中他們又各分爲東西南北四部分經。山海經中的妖怪人物變幻無窮,層出不窮,讓人驚喜,也給我的閱讀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驚喜。

所以我纔會寫《山海經》的隨筆。想把我的感受寫一些,分享一下,同學們如果有時間,就也去看一看這本書吧。《山海經》可不是隻講妖怪的,有一章節是隻講了山的,山上住着一些常見牲畜比如牛、羊、虎、馬等,這我才知道,山海經中的山,有些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可別把它只當神妖小說。《山海經》是用文言寫的,所以,閱讀它可以加強我們文言文的知識。

《山海經》裏有很多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在我看了山海經以後,我的感觸很多。《山海經》也增強了我的學習興趣。因爲又有誰不喜歡去看那些神魔鬼怪的小說呢?那種驚奇,刺激和好奇感。讓我越來越有閱讀的動力。《山海經》真的算是我的良師益友。讓我受益匪淺,而且作者的文筆也很好,細讀《山海經》,會覺得這是一大享受。

還有它其中的那些有趣的地方和那些奇妙的東西以及奇異的妖怪。我還真想再看一遍呢,所謂回味無窮盡嘛!《山海經》中還有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刑天。那個被砍了頭,然而卻用胸膛爲眼,肚臍爲嘴的人物。我覺得他還代表了一個精神,那就是不屈不饒和堅持不懈。《山海經》中有很多這樣奇奇怪怪的人物,你有沒有來了些閱讀的興趣呢?

《山海經》是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文學珍寶。我很喜歡《山海經》這部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也終於讓我瞭解到《山海經》究竟是在講什麼。《山海經》中有這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還有那些妖怪。你會在這其中不知不覺就入了迷的。漸漸的明白,領悟到它其中的精華。

國學常識
爾雅
公羊傳
穀樑傳
論語
禮記
詩經
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