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篇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篇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

最近有幸拜讀了黃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感慨頗多。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爲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其間,黃博士提到“要不要懲罰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兒子礦礦所經歷的懲罰教育,透過美國的一些懲罰教育現象分析了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膨脹的自我,與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現爲過分的自負和過多的自我中心。

與亞洲一些國家的孩子相比,美國孩子往往更開朗,更敢作敢爲,而且更富於表現欲。書中有這樣一部分的描寫,讓我歎服連連:——由美國電視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說的有意思的話”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很簡單,在每次30分鐘的時間裏,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對三個四五歲或者七八歲的'孩子進行現場採訪。參加這個節目的孩子都是從自願報名者中選出的,並無事先排練。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告訴比利·卡斯比他會拉小提琴。比利讓他拉個曲子聽聽,那孩子一本正經地說:“儘管你沒付錢,但我還是決定爲你拉一首。”像模像樣地拉了幾下琴絃後,說:“對不起,昨天我的音樂老師遲到了,所以我沒能學好。”然後把琴夾在脅下,鞠躬作謝幕狀。比利·卡斯比風趣地說:“謝謝你!”那孩子馬上接着答:“Youarewelcome。”直譯成中文“你是受歡迎的”意譯爲“您是值得我爲您拉琴的”。

儘管那男孩並不怎麼會拉小提琴,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來的“捨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讓我歎爲觀止。腦海中不由交替凸現着這樣兩幅畫面。

畫面一:踏進三(4)班課堂,面對着一張張自我感覺良好,充滿個性的笑顏,我應對的是一張神情高度嚴肅,臉色絕對難看的尊師之顏;隨着雙眉緊鎖,不由計上心頭,一上場便殺了個“回馬槍”,給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來了個“下馬威”。還不時琢磨着如何給這些不順眼的孩子念道“緊箍咒”,好讓他們收斂銳氣,藏起傲氣,不再狂妄自大。尤其是那個姓李的同學,自我感覺好極。當我高聲表揚某同學朗讀不錯時,他則輕蔑哼哼,不屑一顧地嚷道:“爲什麼不表揚我,我比他讀得更好?”聽!多自負呀!心頭盛怒得我那容得下他如此自傲,不免劈頭蓋臉一頓教育,意欲澆滅那閃閃跳動得自信火花,還孩子一個“自知之明”。

畫面二:三(3)班課堂裏,我正眉飛色舞地在講課,孩子們在靜靜地聽講。突然,有隻小手舉了一下,忽又垂了下來。我感覺到孩子有話想講,便示意他站起來說。不料,孩子臉一紅,頭一縮,一吐舌頭,不再吱聲。我微笑着詢問,孩子臉色忽閃着惶恐,扭捏着還是沒吭聲。我彎下腰,笑容可掬再探,孩子大概抵不住我盛情相邀,勉強站起,低聲細語道:“老師,您黑板上的字好像寫錯了!”我回首細看,猛驚,果不其然,我一時手誤,寫了個錯字,心想:真不應該呀!急忙改過致謝,並當衆大讚其專注細緻,能及時發現老師的錯誤。不料,衆曰:“我們都發現的!”“那爲何‘知情不報’?”我疑曰。“我們不敢!”“有何不敢?”我惑曰。“我們以爲老師總是對的。”我驚歎:“嗚呼,哀哉!如此不自信。”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都不夠有自信,更何況去面對那些沒把握的事情呢?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賞識教育的要義。試想我們的孩子上臺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們的老師與家長會如何對待“丟醜”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賞識教育”將會從容接納孩子,並激勵安慰孩子,親切地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幫助孩子儘快找回自信。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家長與教師羣中,大部分的師長寄孩子於很高的期望,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不接受孩子的失敗。一旦孩子未能如願,便不停地責罵與埋怨,諷刺挖苦,甚至懲罰與變相體罰,所謂是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痛定思痛,牢記教訓。在如此“高壓教育”下成長地孩子,自然便少了一份銳氣,那份美好的自我感覺已在大人的諷刺與漫罵聲中支離破碎,當然更談不上對自己有信心了。驀然驚覺,我頓感汗顏,反省自己在賞識教育這一塊的實踐還未見奇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一如既往,努力實施,讓孩子們在“我能行!”體驗活動中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2

《守望教育》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爲,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爲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3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漢唐之間出現的十部古算書)中最重要的一種。該書內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根據考古研究,《九章算術》具體作者無法查證,一般認爲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爲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但是其基本內容在西漢後期已經基本定型。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爲《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早系統敘述了分數運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項令人驚奇的創造;“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在代數方面,《九章算術》在世界數學史上最早提出負數概念及正負數加減法法則;中學講授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和《九章算術》介紹的方法大體相同。注重實際應用是《九章算術》的一個顯着特點。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九章算術》將書中的所有數學問題分爲九大章。它們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第一章“方田”:主要講述了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包括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圓形、扇形、弓形、圓環這八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另外還系統地講述了分數的四則運算法則,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約數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穀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提出比例算法,稱爲今有術;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則,稱爲衰分術;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問題。

第四章“少廣”:已知面積、體積,反求其一邊長和徑長等;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體積計算;除給出了各種立體體積公式外,還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輸”:合理攤派賦稅;用衰分術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今有術、衰分術及其應用方法,構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複比例、連鎖比例在內的整套比例理論。西方直到15世紀末以後才形成類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雙設法問題;提出了盈不足、盈適足和不足適足、兩盈和兩不足三種類型的.盈虧問題,以及若干可以通過兩次假設化爲盈不足問題的一般問題的解法。這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果,傳到西方後,影響極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組問題;採用分離係數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相當於現在的矩陣;解線性方程組時使用的直除法,與矩陣的初等變換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萊布尼茲提出完整的線性方程的解法法則。這一章還引進和使用了負數,並提出了正負術——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與現今代數中法則完全相同;解線性方程組時實際還施行了正負數的乘除法。這是世界數學史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系。外國則到7世紀印度的婆羅摩及多才認識負數。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提出了勾股數問題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別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則,m>n。在西方,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等僅得到了這個公式的幾種特殊情況,直到3世紀的丟番圖才取得相近的結果,這已比《九章算術》晚約3個世紀了。勾股章還有些內容,在西方卻還是近代的事。例如勾股章最後一題給出的一組公式,在國外到19世紀末才由美國的數論學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術》可以說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框架,以計算爲中心的特點,密切聯繫實際,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爲目的的風格。其影響之深,以致以後中國數學着作大體採取兩種形式:或爲之作注,或仿其體例着書;甚至西算傳入中國之後,人們着書立說時還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內的數學知識納入九章的框架。然而,《九章算術》亦有其不容忽視的缺點:沒有任何數學概念的定義,也沒有給出任何推導和證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給《九章算術》作注,才大大彌補了這個缺陷。

在《九章算術》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都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該書的一些知識還傳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經過這些地區遠至歐洲。例如,關於比例算法的問題,它和後來在16世紀西歐出現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樣。關於雙設法的問題,在阿拉伯曾稱爲契丹算法,13世紀以後的歐洲數學著作中也有如此稱呼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數學知識向西方傳播的一個證據。

《九章算術》是幾代人共同勞動的結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爲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爲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

作爲一部世界數學名著,《九章算術》早在隋唐時期即已傳入日本等相鄰國家。它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版本。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4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說:“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爲則爲,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爲了成才,更重要是爲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爲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爲一種行爲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爲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爲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爲,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5

通過閱讀《新教育之夢》。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要有“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時,、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特別有激情,我們用這種激情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會得到很好的轉換,課堂教學也就會很成功。

二、要有“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一個合格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老師。清晰地記得作者說過“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怎樣來“用心”對待我們教育,“用心”關注我們的每一位學生。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責任心”。

有人讚美教師,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管教師是蠟燭也好,還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好,都說明了教師職業的特殊與責任。三十年的教師生涯告訴我,作爲一個教師他除了具備足以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外,教師的責任心是很重要的,因爲教師面對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且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與發展,培養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社會。

四、要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

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個性”。

古語說得好: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在這句話裏說明了,教師不僅要學識高,還要身正,所謂“身正”,就是指教師要有健康的個性。教師要大度寬容,教師要充滿自信,教師要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教師要謙虛好學,教師要與人相處合作融洽。教師在教育學生同時,有無時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去感染學生。

我們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而無數的教育工作者不正像當年的夸父一樣因爲對教育的夢想而無畏的前進嗎。朱永新老師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畫卷,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則希望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追逐這個夢想。做一名好教師,讓孩子們尊敬,喜歡的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於我們教育者的愛。讓我們用夢想的翅膀呵護每一個孩子幼小純真的童真,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最近我拜讀了教育專著《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後感慨很深。這本書闡述了編者對於各學段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又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在這裏名師能和我們進行推心置腹的對話,是對我們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教學探索的一種專業引領。讀後你不得不佩服專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本書在新課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體展示了名師授課的過程,對新課改形勢下教師的教學有示範與指導作用。這本教育專著使我深入瞭解在各個學段,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哪裏,應該用什麼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精彩課堂”中展示的精彩課例,讓我親身感受名師在教學環節上的準確把握,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更是剖析深刻。這樣的內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對教師起到舉一反三、名師引路的作用。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方法闡釋”的形式,對本課採用什麼方法,引領學生突破本課的難點,做以簡練的總結,讓我們教師一下子感受到他們的別出心裁,從中受到啓發。讀完這本專著,我收穫頗多。文中指出現在的教學中很多老師走入的極端,我馬上感受到真是旁觀者清,專家指出的很多錯誤做法,在我的教學中都曾出現過,不禁讓我汗顏。

1、教學內容胖。我們在有領導、老師聽課的時候,經常是一節課的內容安排的非常多,把兩節課的任務合併在一節課完成,爲了就是課堂上的感覺比較充實、有看頭,過於求全求美。結果呢,往往是倉促結束,給聽課的老師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節課胳膊記錄的十分勞累,真是疲於追趕呀!而學生呢,更是隨着老師在一個勁的跑。

2、教學環節碎。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應該重視培養良好的數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學環節纔有利於學生對課本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根本在於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節的容量,保證每個人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

3、教學形式花。教師們熱衷於形式的翻新、多媒體的濫用,通過花裏胡哨的教學形式把《課標》理念在課堂中“外顯”出來。我們這是“東施效顰”只學外表,反而丟棄了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課堂的實效性。我們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必要的教學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時髦。

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還爲我指明今後閱讀教學的方向,我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我感受到教師課堂角色的轉化的必要性,學會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名師們在三尺講臺上奮鬥了幾十年,有的甚至兩鬢斑白,仍然奮鬥在教學最前沿,不斷探索,努力學習,以求不斷完善與提高,這種終身學習、學無止境的熱情,讓我感動,名師的課堂藝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要讓它成爲激勵我們思考與探索的思想火花與精神嚮導。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說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穫。朱永新教授說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

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誇誇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而整本書裏,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爲了教師,爲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我們校長也常說,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

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閱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牀、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在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說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爲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閱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

翻開《教育有悟》,初讀感覺這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了,這本書是由95篇教育隨筆組成的,裏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所記錄的發生在教師和孩子們之間或發生在孩子們自己之間的小事,也是一些瑣細得不能再瑣細的事件:學生考試作弊啦、新生點名啦、教師板書啦、課堂上表揚啦……故事中一幕幕場景,有些我們多麼熟悉的,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書記錄的事太平凡,但細想,教育,不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瑣碎繁雜嗎?不就是日復一日的雞毛蒜皮嗎?

這本書分五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節告訴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爲學生作爲教師的教育對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饋,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爲,從而使整個教育成爲一個雙向動態過程。而其中的第三章節是關於針對後進生一些教育的機制,它告誡我們只要目中有人,就沒有後進生。“後進生”不等於“後進人”,事實甚至相反,教師們只要把“生”當“人”,就不會再有“後進生”了。因爲教育的奇蹟在於:教師之光,能使遠遠近近的心都披上絢麗。

書中所寫,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抽象的理論,有的只是生動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蘊含的思考。內容鮮活而真實,文筆樸素而流暢。樸實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摯的情感,讀着讀着,我被故事內容所吸引,所感動,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學生爲你做私事了嗎?哪怕只是舉手之勞;

你注意批評學生的方式了嗎?哪怕只是換個談話場所;

你尊重學生的“雜念”嗎?哪怕它有時會擾亂課堂;

你能耐心傾聽學生的辯解嗎?哪怕他確實有錯。

它又如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爲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中間生的學習熱情;

它告訴我們如何讓班幹部樂於奉獻而毫無怨言;

它告訴我們愛得不恰當也會造成傷害;

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寬容的魅力。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的經驗與體會,讓我們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親切的動作,如何用愛溫暖學生,亮麗自己!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裏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進神進肺。沒有任何虛僞的說教,並且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愛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後即暢銷不衰,目前已有成爲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裏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裏,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於紙上,真是動人心絃啊!

愛,像人的靈魂,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實在他的意義已融進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走,單是穿衣洗臉,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熱,問冷問熱尋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沒法形容的愛。當我們墮進窘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輕易忽視,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沒法感遭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長的行爲是最能夠作爲榜樣,成爲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換。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當從他的穿着,而是應當從他的行爲。只有關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實的好朋友。有時候友誼不是從嘴巴上說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現你實在不孤單。書中側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寫了他怎樣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係。它告知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爲本。

中國的文聖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四周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災情的災區人民的關愛與幫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等多個地區,出現的嚴重的特大災難,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是那末的頑強,對第一時間衝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敬佩,這一切的一切,一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氣力,充分體現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到:愛是教育氣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僞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爲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愛體現在紮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和一顆愛孩子們的心。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庇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遭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爲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得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6

人的成長精神靠什麼,靠的就是讀書精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如果一個人愛讀書。那麼他(她)會從書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尋找生活的榜樣,淨化自己的心靈。把學校辦成學習的團體,創建學習型學校,讀書型學校,讓每一位教師都做一名真正的“讀者”,都能成爲志同道合的“書友”,這是我們實驗中學的教育理想。

一、全體教師積極投身讀書活動

要求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而不去讀書是不能實現的。我校教師在平時繁忙的的工作中,能擠出時間參加讀書活動。規定每天利用一個小時的自由讀書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每月開展兩次的讀書沙龍活動,校長分別參與到兩個學科組中。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人人都已讀過多遍,並注意從中學習教育教學方法,用以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不少老師堅持讀教育教學專著,自己拿錢買或向別人借,主動訂閱教育教學雜誌,堅持寫讀書筆記和讀書隨筆,要求每人每週寫一篇讀書隨筆,優秀的隨筆挑選出來送河津報社或更高一級的報紙雜誌上發表,現在我們學校已經有四十多篇讀書隨筆公開發表,極大地激發了老師們讀書的興趣,平時經常交流讀書體會,有時候還進行激烈的討論。通過讀書,老師們開闊了視野,頭腦裏注入了新鮮血液。特別是45歲以上的老教師老當益壯,不甘落後,積極參加讀書學習。她們成長於特殊的`年代,知識的結構上存在着一定的問題,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教育孩子的方法陳舊、機械,嚴重製約着對新一代人的教育培養,而現在,通過讀書,使得這些老教師們的專業素質和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青年教師更是爭先恐後。一學期來我們先後組織了(1)《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讀書心得經驗交流,並選出了____等讀書先進個人在校會上做經驗交流。(2)讀書網絡評比活動,老師們一篇篇有關讀書的教育隨筆。讀書心得都上傳到教育網的博客上。(3)組織教師參加百科知識競賽活動,大大促進了我校的讀書活動。以教師帶學生,人人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已在實驗中學蔚然形成。

二、努力爲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作爲一所有着豐厚文化底蘊的學校,要讓教師能讀好書,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學校有一個教工閱覽室,圖書室,可裏面的圖書,由於經費等原因,很難找到一本本世紀的書籍,而可供教師借閱的書籍則更少。爲此,我們想方設法,訂閱了一部分雜誌,放到閱覽室供大家閱讀。校長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到運城有名的大書店裏爲教師購買讀書,但還是滿足不了教師讀書的資源,圖書資源問題一直不能解決,有的教師就自己買自己借。去年學校爲每個辦公室添置了一臺電腦,並聯網。我們充分挖掘網上資源,讓教師到網上讀書,汲取營養。有的老師報名參加學習進修,學校妥善安排,讓他們學得定神,學得紮實。學校還積極創造機會,組織安排老師參加有關學習的培訓,對學習培訓的教材,儘可能提供幫助。

不過,我們清醒地看到,教師讀書活動的開展,還有好多工作要做,還需進一步深入開展下去,要限度地讓教師讀好書,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增添後勁。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7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邊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爲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

“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新課標對“教”與“學”的闡述與陶老的思想一脈相承。

對於教師的“教”,新課標倡導實施“探究式”教學,按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教時首先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例如: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在科學內容的學習上要達到什麼目標,在能力培養上應突出那些方面,應注意那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滲透等,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探究情境,例如引入生活實例,設計小實驗等,設計認知衝突,使學生帶着疑問,充滿好奇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中應注意:

(1)探究活動要選擇那些便於學生開展活動的內容進行,以便有效地保證探究活動的具體實施。

(2)探究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避免包辦代替,簡單否定。

(3)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探究活動中啓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物理結論或規律。

儘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了物理學習的快樂,能夠在動手、動腦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於學生的“學”,新課標中強調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就集中體現了新程課理念中的“活動、民主、自由”的主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雙邊活動”、“雙向交流”的內容設計。在學習方法設計中,一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三要加強課堂討論,這個步驟是消化課本知識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師從與學生的討論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增進與學生的感情的過程,這裏注意討論過程不要流於形式,要有實效性,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出學習成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並將對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陶行知先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認爲,教師應“發前人所示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爲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一句句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而且在閱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後,我們差不多都會贊成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一、“愛滿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輝“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

幹人有益,牛馬也做”。在“愛滿天下”光輝思想的映照下,我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風和亮節。愛的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已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已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觀念的真諦陶行知說:“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

我們今天強調師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爲了對學生產生影響,是爲了讓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真人”。陶行知圍繞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觀點,從總的方面來說,就是:“求真知說真話,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體地說,“真”又體現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說真話,不說假話;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做人中人;做創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學生言行的標準,應該是我們當今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們的社會上,爲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說假話,做虧心事,欺上瞞下,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這兩點,那我們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和諧、進步的社會。

三、“生活即教育”——體現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藝術“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於工作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進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8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爲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爲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爲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爲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爲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爲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9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着。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衆歡迎。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爲了成才,更重要是爲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爲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道德作爲一種行爲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爲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爲,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爲我們的習慣,成爲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0

假期裏,我過得充實而快樂,因爲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好多教育專著爲我新學期的工作充電。我讀的書有:《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現在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纔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爲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爲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爲師,以學者爲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嘗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嘗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爲。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爲:“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爲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爲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爲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爲,“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爲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啓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爲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感受之一:作爲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爲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爲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爲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爲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爲我好”;反思一下,作爲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愛心與教育》在的前半部分,

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說,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2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爲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爲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爲差,更要抓”“因爲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隻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爲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同時,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我認爲教師學習並實踐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教學思想,才能提高教學能力。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纔算是教學效果好。

四、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的操作要求。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學生的心理髮展是與肢體的活動連在一起的,它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並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但傳統教育往往以“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急切情緒,加以不適當的干預,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爲,或惡語直傷心靈,使其壓抑、萎縮、扭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和舊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可以說是他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爲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爲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爲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爲培養學生成爲“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穫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爲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衆多的知能,他成爲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3

假期我在“讀一本好書、來一場旅行”的約定中,選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教育名著。本書由意大利當代教育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書中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爲我們提示了兒童發育和成長的祕密。

捧讀此書使我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我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知識,也讓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現在讓我們在這本書的帶領下一起來探索兒童的祕密吧!

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書裏充滿愛的語言,充滿愛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愛的智慧”章節中關於愛的理解——“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輝!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

愛是降生於世界上每一個兒童的稟賦,要是兒童愛的潛能得以發揮,或者其全部價值都得以發展,我們就會取得無法計量的成就。但丁把這種兒童的本能爲動力的`愛,這種對一切的熱愛稱之爲“愛的智慧”,它是一種精神能量,伴隨着創造力的得到。

這種愛也是:當一個孩子發現桌布歪了,他就會想到桌布應該怎麼鋪,並且調動他的所有熱情,慢慢地試圖把它弄平整。對這個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令他狂喜的行爲。我們也許會認爲,孩子的這種行爲是多麼的幼稚。但或許,這正體現了我們對孩子的不理解。

孩子可以不厭其煩重複做一件他們認爲有意思的事,甚至完成後會有一種幸福喜悅的感覺,我們成人眼裏的無聊但對於一個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兒童來講,這些社會法則是不適用的,當一件事完成的步驟越精細,孩子重複的次數就會越多。只有愛與理解纔會讓我們發現更多獨屬於孩子世界的精彩。

這種愛是:早晨孩子進去喚醒他的父母,這是一件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促使一個兒童一醒過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孩子來了並觸摸他的父母,父母抱怨孩子的打擾,孩子卻回答說:“我並沒有叫醒你們,我只是要給你們一個吻。”我想任何父母聽到這樣的話都會給孩子一個吻。

這就是孩子與成人的不同,我們往往以自己固有的觀念來評價孩子,認爲孩子不懂事、便會和孩子發生衝突,正是這種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行爲,給孩子的心理無形烙上傷痕,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對我們成人深深的愛。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相反的結果。

發生矛盾衝突時,我們需要正確地移情,即感人之所感,並知人之所感,接受其感情,不一定接受其中的行爲。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換位思考,如:“假如我是孩子”來建立移情。只有相信孩子,這樣纔會讓我們更能貼近孩子的心,就像我們的教育理念一樣,遵循自然,靜待成長。

通過這些事例對內心世界的描繪,使人油然想起童年的特徵,想起童年吸收的心理,它愛一切吸收一切,並使其在未來的成年人中得到體會。還記得初做媽媽給孩子講《猜猜我有多愛你》繪本故事時,我總認爲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偉大並多於孩子的。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其實孩子愛我們勝過其他的一切。

如何才能將我們對兒童的愛化爲滋潤的雨露來灌溉兒童的心靈?我認爲,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孩子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們會逐漸成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合適的愛的表達方式、方法,尋求合適的表達時機和教育環境。”

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工作,愛的智慧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愛的智慧需要我們始終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保持對孩子的全神貫注,對孩子的細微行爲也有所預期,並迅速做出反應。

我們努力爲了孩子那份愛!爲了愛的明天!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4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教授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爲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爲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爲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

每個家長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什麼是“成功”?在他們眼中便是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抑或讀書機器罷了。爲了這“成功”,他們費盡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願意付出一切。殊不知,這只是美其名曰罷了!那孩子除了認真讀好學校的書考出好成績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本領和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爲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滋潤。童話是人類的夢,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幾何時,祖母、母親的故事是伴隨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記得“山裏的破廟”、“狼外婆”、“小紅帽”……即使自編的也給童年增添了許多神祕和快樂的色彩。童話總是用淺顯的語言,通過幻想將一個個聰明、善良、調皮、可愛、愚鈍、可笑的人物、動物用幻想的手段編織起來。即使童話中總是好人戰勝了惡人,到最後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孩子們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即使長大後,這些童年的故事還會在依稀在記憶中存留。現在的童話故事豐富多了,但孩子們口耳相授的故事卻少了。也許正如人們所說“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那孩子們的代價就是聽故事看故事的時間被電腦遊戲和興趣班所替代,家庭也僅是個學校的.延伸。教育本該讓孩子貼近兒童生活兒童世界,可是現在的教育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漸漸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漸的就是快樂童年越來越遠。

爲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象力那麼貧乏?我猜想這和接觸的童話多少有關。童話是兒童想象力的引發者,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話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話的孩子必然會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觸試卷作業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從何而來?他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們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靜”的,都是“平淡”的。要讓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我想應該從故事從童話開始。

我也試着給孩子們每天講故事,讓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社會出發。但作爲教師的我們還是要努力還孩子故事。

讓孩子成爲孩子,讓孩子有個七彩童年,讓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陽,漸漸落下的夕陽,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草叢中蹦跳的蚱蜢,稻田裏忙碌的青蛙,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樹枝上調皮的毛毛蟲,小河裏歡暢的魚鴨,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變得“黑白”一片,讓他們在以後回憶時有更多的快樂,讓他們童年的風景是美妙的。這是我看完整本書最想說的。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

閒暇之餘,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教育專著--《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瞭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爲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爲這些話的映證。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閱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癡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閱讀,爲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着我的心靈,影響着我的價值取向,爲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

他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裏,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爲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隻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纔不會落後,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複,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