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熱門】《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熱門】《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7.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看完了。但是從始至終,我都對斯朱蘭恨不起來。雖然他做了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拋妻棄子、奪友人妻,聽起來是個不負責任、狠心冷血、沒有良心的混賬東西,我一邊生氣、着急、爲了爲他犧牲付出的人扼腕嘆息,但是我卻怎麼也對他恨不起來。

這個世上,大多數人甘願循規蹈矩。但是輕而易舉的快樂往往無法帶來內心深處的滿足。很多人心底渴望更加驚險的快樂,但是極少數人選擇了涉足險灘。

斯朱蘭便是一個。

他年近四十,青春不在。他有身份有地位有正經工作,有老婆有孩子有在別人看來無比幸福而平穩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輕鬆無憂地渡過安穩富足的餘生。但是,他卻無比堅決地放棄了這被別人所羨豔的一切,選擇了兒時的一個心願,選擇了跟隨自己的內心。

他內心似乎有某種劇烈的力量在掙扎,似乎有某種無比強大、無以抗拒的東西控制了他,讓他無法自拔。

物質的需求對他來說幾乎什麼也不是。他可以吃不飽、穿不暖、可以沒有女人,但是他不能不畫畫。他打零工、做苦工,掙到的錢全都用來買畫紙、買油彩,他付出一切只爲了畫畫。

儘管現實殘酷,他仍以理想眼光把意大利視爲俠盜馳騁古蹟如詩的.國度。他畫的是一種理想,低級平庸陳舊的理想,但畢竟是理想,這讓他的性格獨具魅力。

生命的最後,斯朱蘭似乎終於把內心世界完全展露出來,他默默作畫,心知時日不多,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機會。他肯定把自己對生命的一切理解、一切頓悟都表現在畫中,終於藉此獲得了靈魂的安寧。附身的惡魔終於驅走,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爲這幅畫做準備,隨着作品的完成,那飽受折磨的孤僻靈魂終於安歇。他願意死,因爲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但斯朱蘭成爲了自己想成爲的人。

他是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着聖地,那心魔對他毫不留情,他也寧願付出一切去追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後面才被深深的吸引。也許所謂的“天才”就是不同於尋常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月亮與六便士》是以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高收入,有着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這在外人看來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人生贏家。突然有一天,他放棄工作,拋妻棄子,只爲追尋繪畫的夢想。

有人認爲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冷漠無情,自私。爲了自己的夢想,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僅僅是留下一張字條,寫着:“晚餐準備好了”。當他被問到:“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再被問道:“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

他是自私的,沒有責任心,但也很無辜,他的眼中不僅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是個被夢想俘虜的人。

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追夢的道路異常艱辛,他窮到連顏料到買不起, 落魄到看不起病,幾次差點餓死,但卻一直如癡如醉堅持畫畫。即使失明瞭,他依然堅持着,畫畫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這本書中寫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便也決定了他選擇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爲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說他瘋狂,執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傑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 有人見塵埃, 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爲什麼是這個名字,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祕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徵着現實和理想。”

毛姆說:“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爲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爲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說:“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於主人公來說,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願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着一種冷靜、公正的態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窗外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是個晴天。也算不上多麼晴朗,但比起昨天來,絕對是個大晴天,春光明媚,綠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節。不能對別人說節日快樂的,需要在心裏,至少在心裏寄託一下對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簾,室內光線依舊充足。

睡不着了,乾脆就不睡了。坐起來,倚在牆上,拿起那本《月亮與六便士》來讀。

對於這本書,新書,按說應該有興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讀不下去,通常是,讀着讀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腦子,等着那些虛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麼。

媳婦告訴我,要讀一讀這本書。況且屬於經典著作,讀,一定要讀下去。我倒要看看,這本書好在什麼地方。

僅看着封面,不讓人討厭,且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爲什麼裏面的文字,我總是讀不下去呢。

棄之不讀,我不忍心。讀,必須讀。

往後走。想當初,談對象的時候曾對喜歡的.姑娘說,試一下,給我們相處一個機會,也說不準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實是如此。

越往後讀,興趣越足。並且在內心激起了漣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筆,做起了在書上標畫的營生。

藝術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東西。這是書裏的一句話。

我笑着對罵我一早起來也不做早飯的媳婦說:我是藝術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藝術的事情哦,我也曾經長髮飄飄過。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別人認不認我不管,哈哈,在我心裏,我是藝術家的。

依舊是迷迷糊糊讀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對本書有個瞭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現實。

藝術,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在剛開始讀到這本小說主人公的時候,對他的外形,和個性的描寫總讓我聯想到梵高,原來小說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羅 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誼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們在藝術上相互借鑑,共同學習,可分歧卻也無時不刻的存在着,最後倆人的友情在短暫的62天親密接觸後,以梵高的割耳鬧劇收場。

梵高瘋了,梵高死了,高更也從此離開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嶼Tahiti;其實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差不多是瘋子一樣的天才,梵高是確確實實的瘋子,高更可能還差那麼一點兒就是瘋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藝術天堂,而梵高相對於他來說要幸運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巔峯時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請求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向日葵種子,由此可見他對梵高的懷念,我想他肯定後悔了,後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裏開了他,他對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讓人慶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島上完成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像何處去?》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被燒燬,而是幸運的留存了下來;

高更的晚年確實是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但是具體的情形誰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說中的描寫異常悽慘,可能是小說的緣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膽的猜想,和語言的加工,藉此增加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烘托吧。我覺得毛姆這篇小說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兩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個體互相矛盾,他們的命運和對藝術的執着又互相輝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對這段友誼給予些美好的詮釋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本書作爲一部小說,同樣跟書中主人公的畫作一樣折射了20世紀初期的世俗風雲。

開頭描寫主人公逝後畫作名聲大噪,但凡跟他有點關係的人都流傳着他的各種見聞八卦,真真假假。然後描述從他離開妻子兒女從英國奔走到法國之後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的理想,從人生的半中腰踏上一條走向偏執畫家的不歸路。

從作品的雛形到成行的這期間,主人公經歷了人生的各種不堪但都能視如草芥,從因生活窘迫寄住到德克家,傾愛其妻反迫自殺,又奔走異鄉,被愛塔愛上育子,所有經歷只化作了素材,愛於一時,對美的'執着仍然一如既往,短短數年,畫作隨其漂泊,散落各處,後患麻病,終其一生,造就不菲價值。

比起對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在人物的心境,神態,動作,環境的烘托等等寫實的功底和素養來說,對這部作品更傾向了對故事情節跌宕的關注,作者傾注了大量篇幅滲透人性,在精神追求與現實物質方面的權衡,不惜爲藝術忘我,忘卻周遭,穿透世俗,創作於深邃。

爲那個時代慶幸,出現精湛絕技的畫作流傳於世,進而引發後來者對畫家背景驚世駭俗的故事,這或許也是文藝作品在不同時代的週期規律,具有時滯性,梵高和莫奈是否也是如此,紅樓夢應該是的。張愛玲在遇到胡蘭成之後的文學成就才更上高度。

不幸的是,主人公在經歷了人世間多少苦難得來了舉世成就,愛他的人,莫過於都愛到塵埃,才生出花,又被冷冷拍打,泯滅了一切,或許這纔是文藝作品該有的出場姿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神祕纔是優秀。

幸與不幸,更與何人說。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由被譽爲“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作。讀了這本書,我被故事的主人公:查爾斯所感動。

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爲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最後創作出了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

我們知道,查爾斯生活十分富足,可他爲了夢想,丟下了這一切。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不斷地努力。從一個很一般的畫畫愛好者進入畫室創作,最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走出這個畫室。他身上這種永不放棄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佩服。

看到他的'故事,我覺得以前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記得小時候,我學習鋼琴,我喜歡鋼琴的聲音,可我卻不能吃苦,放棄了我的愛好。而現在,每當我聽到別人用鋼琴彈奏出動聽的音樂時,我在陶醉中開始後悔。

本來我還可以繼續學下去的,可不行了,我不愛護眼睛,現在眼睛近視了,醫生說不能看五線譜,不然近視會越來越嚴重。比起來,身體更重要,因此我就再也沒有學鋼琴的機會了。

每當別人在彈奏動人的音樂時,我也就只能在一旁傾聽了。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堅持是多麼重要的一種品格啊!在堅持的過程中,雖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呢?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和汗水。如果避開了所有的考驗,一個人就是一個無能的人。既然活在這個世界上,那爲什麼要浪費生命做一個碌碌無爲的人混一輩子?因爲這個緣故,加上主人公查爾斯的故事給我的激勵,我以後再也沒有中途放棄過自己的愛好。每次媽媽給我報興趣班,我都一直堅持學習,從不放棄。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正是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感染着我一路前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印象派大師高更爲原型創造的小說,高更的一生就是解構主義最好的註腳,生於巴黎,23歲成爲股票經紀人,娶了一位丹麥美人,生活優渥,但誤入印象主義天地,在37歲這年響應內心的創作呼喚,辭去工作,與家人決裂,前往異國,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找到心靈歸宿。高更的作品單純樸實,形象簡潔,構圖層次分明,用色鮮豔,畫作具有強烈的衝擊感;高更的.人生經歷也正如他的作品一樣,追求擺脫世俗束縛,迴歸原始、本真。

和高更捨棄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遵循內心呼喚的真實生命的經歷類似,毛姆走得也是棄醫從文之路,但早年小說創作不算成功,沒辦法“使泰晤士河燃燒”。他轉而創作戲劇,成爲倫敦紅極一時的劇作家,但這種描繪上流社會風情的喜劇,令毛姆備受煎熬,因爲他和高更一樣,知道“真正的真實”對於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借天才醫生亞伯拉罕闡明瞭自己與高更的共性。這位天才醫生自讀書時起,便出類拔萃,在眼看要升任醫院管理層時,卻因爲一次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經歷,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和當地人結婚,日子過得緊巴巴。而接替亞拉伯罕醫生,一路平步青雲的卻是平庸的阿萊克醫生。阿萊克嘲笑亞拉伯罕的選擇,但亞拉伯罕本人卻過得平和快樂。阿萊克的快樂是六便士式的,俗世安寧,生活富裕,亞拉伯罕的快樂則是月亮,是某種根深蒂固的返祖訴求。那就像是,一個人偶然來到一個地方,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屬於那裏,自己在出生地反而像是陌生人。遵從自己內心,選擇月亮或者六便士,無疑都是幸福的。真正的痛苦反而是從未選擇、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着錯誤的選擇煎熬一生。

月亮若是未竟的鄉愁,那我們都是流落的異鄉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記得還是那個夜晚,我捧着《月亮與六便士》,望向窗口外,那是一輪明亮的圓月,我心想,追求這樣一輪明月有價值嗎?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是一個在常人眼裏看來近乎於瘋狂的故事。一箇中年事業有成的銀行家,竟然拋妻棄女,去追求自己的畫家夢。但是他當畫家並不是想要出名,他僅僅只是想畫畫而已,他最後把他的畫全都燒了。

爲什麼他要這樣子?他明明可以過的很好很好,依靠六便士也可以過活,這是因爲他心中的月亮,一直在指引着他前行,月亮應該是皎潔無暇的,她也想成爲一像月亮一樣的人,於是他擡起了頭。他開始追求自己的畫家夢,被負罵名,拋妻棄兒,他不管也不理。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但是現實中很少人能夠像這位銀行家那樣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夢想,就如同那皎潔的月亮一般遙不可及,有人想飛上太空,但是當他看到宇航員繁瑣的訓練時,他低頭撿起了六便士;有的人想金榜題名,當他看到書裏枯燥而難的知識時,他低頭撿起了六便士;有人想要成爲醫生,但是剛剛看到醫生的辛苦時,他低頭撿起了六便士……我認爲六便是指的是人的平凡和庸俗,那些人看到了月亮,卻又望而卻步,心裏想做個庸俗的人又如何?他們就這樣平凡的過活,但是,沒有夢想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嗎?

有勇氣的追求是可貴的,所以成功人士少之又少。但是有勇氣還不行,你還得擁有智慧,品德,還得有一雙看穿世俗的眼睛。銀行家就是這樣的人,它就如同佛教裏面說的空,只追求自己的夢想,將其他的雜念一一驅逐。世俗的誘惑很多很多,名聲,金錢,在別人眼裏的成功……這樣將雜念和誘惑置之於腦後之人,更加少之又少。

因此,追求夢想的人是幸福的人;真心追求夢想的人是清歡的人;得到夢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世間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層次,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但願世間所有人都能過上自己心中成功的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書中的“我”是倫敦懷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間認識了一位證券經紀人在40歲的那年,突然聽從了內心的呼喚--做回自己!於是,離經叛道地他捨棄了一切,包括妻子和一雙兒女,遠赴巴黎,差點死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找到靈感,全身心地投入繪畫,並在死後聲名大噪。而作爲敘事者的“我”也在回憶,在成爲著名的藝術家保羅·高更後,“我”曾與這位藝術家的那些人生經歷。“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對於曾經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來說,他一生中有許多讓人不能理解,甚至讓人髮指的地方,但是單從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層面上講,他確實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和藝術家。就比如,“我”在開篇的導讀裏說到,當你發現離任的總理原來只是個能言善辯的口舌之士,卸職的將軍也無非是個軟弱可欺的市井之徒。你就不難發現,其實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纔是真正的偉大,你可以不喜歡他的爲人,但不得不承認他的藝術和作品,因爲你很難不對它們產生興趣。他發人深省,他也讓人又愛又恨,尤其是他身上的那種本能,雖然受他的生活環境所抑制,卻像腫瘤一樣在活體器官中膨脹般地頑強地生長,最終控制他整個人,不由自主地採取行動,只爲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卻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他的偏執和冷血,還有他的引人注目。不過“我”還是希望你們不要過多的對他進行論斷,免得你們被論斷,更不要將表象作爲判斷的根據。

至於月亮和六便士之間該如何取捨?“我”並無定論,只是謹慎地說一句:“這取決於你們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們認爲你們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抑或是你們應該對你們自己有什麼要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20xx年,第五本讀完的書爲《月亮和六便士》,作者爲: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該部小說的原型爲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爲什麼會讀這本小說呢?一是,朋友推薦說這部小說不錯,二是,無意中看到網上評價不錯。其實,剛開始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讀進去,一直到第三章,纔開始進入狀態,直到我讀完整本書,我又回過頭去重新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這部小說描述了斯特里克蘭不顧世俗的眼光、貧窮的糾纏、疾病的折磨;堅定、頑強、執着追求藝術道路的過程。讀完這本小說,我認爲作者描述了一個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爲理想)的畫家,放棄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爲安穩的生活),鑄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從剛開始的不太懂,到後來的一口氣讀完,我的讀書心得爲:一、作者的寫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觀者的視角描述了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並且語言很樸實;二、在畫家斯特里克蘭追求其藝術的道路上,貧窮,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對於他來說,只要能畫畫,一切足以,可以感覺到內心的寧靜滿足。畫家斯特里克蘭或者是畫家高更給予我的啓發是:要找到心靈中真正熱愛的事物,然後用盡全力去追求,遵從內心。

我還特意搜索了保羅·高更的畫作。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凡高、塞尚並稱爲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作爲一個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讀不懂這些傳世作品,但是,通過《月亮與六便士》,我從側面瞭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堅毅鑄造了這些作品。

最後,我記得在小說結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將一幅畫送給庫特拉斯醫生的水果畫,我在網上找到了高更的這張水果畫,不知道是否對應小說裏描述的那張水果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最開始接觸毛姆,是通過大家最熟悉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書中那個不顧世俗的思特里克蘭德激發了無數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帶着這份思考,又買來毛姆先生其他的作品拜讀,最喜歡的便是《刀鋒》這本書。該書講述的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年輕人拉里,在目睹了戰爭時代民不聊生、人們流離失所的慘狀,經歷了自己的戰友爲救自己而犧牲之後,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問題。

書中特立獨行的拉里,毅然決然地走在朝聖路上,傾盡一生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這份追尋在我這個普通人看來比《月亮與六便士》裏的思特里克蘭德更接地氣,但卻更能觸動內心最深處的軟肋,因爲我們太多人沒有勇氣像拉里這樣直面內心,不顧世俗的評價標準來規劃自己的人生,且從一而終,矢志不渝。像作家七堇年的詩那樣: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毛姆先生的`筆觸冷靜、客觀,書裏的角色他並不給予直面的評價,但我們仍能在這樣冷靜的背景下代入其中,找到每個角色所折射出存在於我們身上的人性。當讀到伊莎貝爾用各種世俗的標準“規勸”拉里不要每天“晃膀子”時,我彷彿看到了自己很多次侃侃而談地去勸解身邊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學生,想着自己爲別人操碎了心,怎麼他就是不知道我是爲了他好呢。殊不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求,不論是哪一種追求,只要是它是在法律允許內的,只要爲這份追求奮鬥努力,我們便不必不自覺地站在“上帝”的視角去評判。拉里這一生輕的像風中的羽毛,不那麼引人注目,可是卻又厚重的如山間的磐石,正氣長存於天地間。

願我們都能行走在刀鋒之上,懷揣着最真的初心,按照自己的所有盡力而爲,把自己追求的事情做到極致,做一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我未在書中明確看到作者強調“月亮”和“六便士”的比喻含義。甚至連這兩個詞彙都出現得不多。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主流主旨定位:“有多少人只是偶爾擡頭膽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生存的六便士呢?”應該說我是十分不喜歡這樣概括這本書。因爲這樣的主旨定位似乎是在敲打我們這些庸庸碌碌的人,忙來忙去就爲了世俗的幾棟房子幾萬塊錢;甚至有幾分鼓動我們像斯特里克蘭德學習的意味。

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絕不是普通人的理想與現實之爭,因爲他是天才,他是極端,他是極度的自私。芸芸衆生多少年,天才屈指可數。你、我都是凡人,鼓勵普通人拋棄一切去追求理想,這是不負責任。“月亮”我們要時常擡頭望望,但絕不應該拋棄“六便士”。“愛”才應該是普通人的生活主題,而情感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美的.絆腳石。

所以,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故事,我沒有多少共鳴。我尊敬他,但也鄙視他,即使我有他一樣的天分,我也不會願意成爲他。

如果沒有諸多善良人兒的幫助,我相信斯特里克蘭德永遠無法取得最後的藝術地位(雖然他自己毫不在乎),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畢生追求的東西(一種精神)。我相信一個世俗不通的天才必然需要許多世俗之人幫他打理世俗之事,造就天才的不只是天才自己。

整個故事裏,也沒有什麼壞人,有的只是某些性格弱點,而現實世界中也從未有完人。自以爲是的,懦弱的,容易變心的,失去自我的……看得最通透的當屬“我”了,一個年輕的作家。

補一句,故事裏的那個悲劇,完美詮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只要月亮你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會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兩手抓,又會陷入這樣一個困境——月亮你夠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許我們都一樣,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躑躅。告訴自己要忠於理想可最後還是會跪倒在現實面前。

現實蒼冷,就在腳下,觸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圍中,偶然間瞥見了一抹月光——那種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輝被我們冠以理想之名,讓爲生計奔走到疲憊麻木的人們覺得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順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擺脫一味苟且的自己。

看完很是震撼,雖說早就知道是以高更爲原型,也沒先去了解高更本人,從未知的角度,抱着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說主人公,在翻閱的過程中也找出與文章內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細細體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蘭(高更)的偉大!

其結局並不讓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對話和對斯特里克蘭內心世界的揣測預示了那座海島,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蘭悲慼而偉大的死亡。

很有感觸,可以說是理想與現實的較量,我總結是靈魂與世俗的較量。作者描述的那種無形的力量,邪魅纏身,很神祕很有力量,是一種執念,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常常看其他人的評論和感悟,就像與許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徹有深度,有的。人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觀點與我達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苟同……完完全全讀下來,收穫很多。

看的很慢,平時坐車時,晚上睡不着的時候,排隊等候的時候……積累下來發現自己竟然能夠用這些零散時間讀完一本書,讀完這麼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看過《月亮和六便士》後,我一直篤信作者毛姆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偉大的心裏學家。儘管在此之前,同時在此之後,我並沒有看過有關毛姆的簡介,我的這份篤信我是很堅定的。這本書對人的心裏的細節描寫及爲何會產生這種心裏的分析,讓我十分震撼,以至於我到現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還沒有得到平靜,甚至是連語言這個我最爲熟悉的東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說了。儘管這本書給我帶來這麼強大的震撼,以至於我都不能好好的說話,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我”認爲查爾斯。思裏特克蘭德尋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新的靈魂。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一直以來,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告訴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於是我以爲只要我做到了自己,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才華,我便可以一鳴驚人,成爲萬衆矚目、名留史冊的人物。可是當我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我”親身經歷與感受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事蹟與存在,“我”看着他拋棄妻子,看着他又如何傷害對自己最真的朋友,這樣一個未被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人爲何能夠取得這麼偉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過作者不斷的記述並且引起潛意識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爲一個偉人,他在成長中必須要做一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他們拋棄以前的生活基礎,被人們認爲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及社會道德敗壞的人。但是他們在做這些時候,早就已經忘卻了社會道德對他們的審判,他們心中有的只是一個新的靈魂。但是這個新的靈魂在他們剛拋棄以前生活基礎的時候,還沒有成行,還不足以讓這個新的靈魂發揮到讓世界爲之震撼的地步。於是他們需要繼續磨練,需要在社會裏面輾轉,尋找一處真正適合他們新靈魂居住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價值。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