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老子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老子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老子讀後感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讀後感800字(通用16篇)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麼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裏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爲,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纔是最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裏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裏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爲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爲達到有爲,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2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着,但用過以後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並沒有什麼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現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裏,並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着,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後,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樑,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各類植物,春萌、夏盛、秋枯,年復一年的循環着;尤其是莊稼,幼小時人們呵護着,長大後人們精心耕耘、細心管理,當人們收穫了果實之後,莊稼秸稈就被砍掉抑或是一把火燒掉。這就是自然規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治者————“聖人”,面對百姓大衆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裏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並且不會窮竭;持續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治者政/令喋喋不休,註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爲,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着自身的規律去發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3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中,許多爲人的一句話令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不禁對先輩們的智慧暗暗讚歎,也迫切的期望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去目睹那些偉人們的尊榮,去靜靜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麼的成功、多麼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爲什麼這麼優秀、這麼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麼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面,是因爲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穫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爲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後面,就如同陷入泥潭裏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後一飄過關斬將,殺到最後一題,可最後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裏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雲,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於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後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更深的瞭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4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讚歎。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於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當時的中國呈現出極爲燦爛的文化一些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生一時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爲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裏他潛心於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鑑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一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懷着感激的心情離開了洛陽。回到魯國後常常對人讚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讚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

老子的哲學被稱爲“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於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爲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自古以來一般的教誨都是:人要表現堅強不要表現柔弱;人要表現聰明不要表現愚魯。而老子的觀點則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現柔弱不要表現堅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表現聰明;人要無爲、無我、無慾、居下、清虛、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爲選的權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爲“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在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紀大了牙齒都脫落而舌頭完好這是爲什麼?大樹比小草剛強的多但時當颱風來的時候大樹經常連根拔起而小草卻安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夠懷山襄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纔是真正的強嗎?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5

三件寶貝

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衆人之先。

老子認爲正是因爲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爲節儉,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才能長久;正是因爲謙和退讓,才能成爲萬物的尊長。

“慈”“儉”“不敢爲天下先”這三寶,其力量與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即愛心加上同情心。“慈”,不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還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說損人之話。“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

“儉”的內涵一是節儉,二是收斂。老子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儉”不僅僅只用於財產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儉。

“不敢爲天下先”也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處亂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

捨棄虛名

老子說華麗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傷害;美妙的音樂,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變得挑剔;縱情打獵,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貴重物品,會導致偷盜產生,敗壞人的品德。所以,聖賢的人只求能夠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觀。

老子認爲眼睛是用來分辨真僞的,一旦爲華麗的色彩所矇蔽,就會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來接納聖賢教誨之言的,一旦被靡亂的音樂所幹擾,就會喪失專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味道的能力,然而過多地品嚐風味佳餚,就會使口舌麻木,喪失辨別味道的能力;而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貪婪慾望,驅使人們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並不反對人們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們,要抵制各種慾望的誘惑,保持內心清淨,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

以柔克剛

老子認爲天下萬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擊堅硬強壯之物,又沒有哪種事物能勝得過水,因而水其實是真正的強者,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戰勝剛強,弱小者能戰勝強大者,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舊要爭先,爭強,絕不肯示弱。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6

《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爲釋,或視同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爲養生修煉之據。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尤爲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後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說爲“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後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於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說有意於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於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係,更未有意構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爲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說者。然就來於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鑑,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識,徒爲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後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於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於常人的智慧,憑藉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並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老子》之言,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後世之人,或借爲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爲養生修煉之據,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鑑,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後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臺出版後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7

餘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餘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帶來別番韻味。

被稱爲生命之書的《道德經》,餘秋雨《老子通釋》用現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於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的歷代註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餘先生融合講解、翻譯、註釋於一體,以通達暢快的餘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加於解讀。有讀者表示,餘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爲現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餘秋雨爲現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崑崙山,總要上一次崑崙。”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餘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於闡述中華文化,爲了作此書,前前後後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餘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祕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優秀的人爲它着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裏,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繫與奧祕,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經歷啊!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啓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8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於《大學》的一本書,裏面教會了我很多爲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後退?把那麼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於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爲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似得。作爲90後的我們。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說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裏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感嘆古人的聰明,我們經過好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總結出來的了。我們現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爲什麼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於爲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於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說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說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麼我們現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麼失敗嗎?還至於爲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後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的人只是爲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後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會感嘆我們爲什麼這麼晚才接觸到的。爲什麼把這麼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說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說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9

韓恆恆;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爲“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着“聖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爲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說:“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爲之奮鬥。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麼都不做。老子還說:“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爲也是不夠的。”管理者不應該違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爲,不斷製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說:“無爲而治。”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癒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乾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週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在作爲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戶羣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爲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爲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無爲”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爲”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0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涌現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國人的思想基礎,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延續至今,此後的人們只能不斷地加以詮釋而沒有更多的創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偉人。

孔子曾說“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他還這樣讚美老子:鳥會飛我明白;魚會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可見,老子是偉大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就應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羣雄四起,民心不古,爭強好貨,危機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當時種種亂象都歸結到一個原因,即陰陽之道失衡。他經過類比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再到治世者(聖人)和被治者(民衆)之間的平衡關係,冀期望於透過在政治上調節相對應的陰、陽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個他想象中的和諧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當時的亂世進行比較,發現問題都出在統治者(聖人)身上,他理想中的聖人是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樣,生化萬物而不佔有,大有作爲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衆則該是心虛無慾、不爭名、不奪利、身體好,有吃有住有田種並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意思就是說:鄰國很近,彼此能夠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很多人都認爲老子的這種想法很封閉,對於這天的社會來說,這顯然是消極的思想。當今的世界主張開放交流,老子的這一思想就好比我國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後果則是使我國落後捱打。所以不相往來的思想在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在亂世中提出的。所以我們就應從用心意思上去理解這一思想。我們就應理解爲老子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況。老子主張在平衡、長遠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和諧社會,讓國民健康、快樂、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們就應把“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翻譯爲讓國民熱愛自己的家園,願意在自己家園生活至老死,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而遷居他國,也就是愛國思想。這樣就應是對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1

老子教導我們要寡慾,謂之:“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有了貪念;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纔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所以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上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這種“寡慾”,在我看來,就是淡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誠然!塵世間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幾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諸侯紛爭,巧取攫掠,割地稱雄,無所不用其極,難怪老子發出呼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可嘆天下由來輕兩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幾人能看得開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錢的陷阱,再回頭,卻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爲了利益,企業可以漠視法律,漠視生命,漠視肩上的責任;也是爲了利益,監管的官員們可以放縱企業的行爲,甚至成了企業頭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爲利益,身爲報刊媒體,不敢在報道中指出是哪個企業的毒奶粉,卻以“某企業”來代替,更遑論給讀者一個明白!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的確飛速發展,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我們更需要一種淡泊的心態去泰然處之。老子甚至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進取,作爲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時,我們更需爲國家,爲社會做點什麼。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願,我們青年一代又怎可落於人後。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遇上挫折,會四處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換來的卻是一無所獲,但南華真人說過“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靈上的富足,暫時的失意又算得了什麼?那被貶至巴山蜀水淒涼之地的劉禹錫在與朋友會面時也還吟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清淨淡泊、坦蕩無邪的心態!

讓我們懷着一顆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爲社會,爲國家做點什麼。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2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一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啓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爲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麼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爲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道與名是永恆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爲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爲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說不出他哪裏好,但他總是那麼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說她好,這纔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啓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3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爲班主任這此佈置的作業,沒方法硬着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經,我忽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着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終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說分紅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依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爲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義,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義就是,萬物都是逐漸生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慢慢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論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曉得。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偏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義是說天長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於它們不爲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幹持久。所以說聖人把本人置於後,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幹構成就了他本人。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收縮的經濟時期,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讀去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爲思想,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行無爲,有助於國度的穩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於當代的青年人瞭解古代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爲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爲思想用在爲人處事的觀念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4

《老子》世稱《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於戰國春秋時期。

《老子》已經流傳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學習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計其數,諸家百言,對於《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爲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認爲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還有人認爲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更有人認爲它是一本講智謀奇術的兵書。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書,其內容既飄渺又實際,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而且常讀常新。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日記裏寫到:“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就會完全不同了。而沒有《福音書》他們卻可以過得去。”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對主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兩個大思想泰斗的客觀評價。從他的話裏我們不難看出,《福音書》裏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會合出卻從沒缺少《福音書》裏的任何內容。我從沒有讀過《福音書》,無從知道它到底有那些優勢和不足。但是我在讀《老子》的過程當中卻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經》,讀上幾遍,就彷彿看到白髮須顏的老子騎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現,向我講述他的智慧與修養。

二清靜無爲是一種心態上面講了“有所爲有所不爲”,有寫消極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問;要是都這樣,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不然。清靜無爲是一種心態,一種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們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的心態來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靜無爲的人新中無過都的名利,虛榮。因此他不回利慾薰心,不回因爲虛榮而矇蔽了自己的雙眼。

當然我說的只是我的觀點,究竟《老子道德經》有沒有什麼好處,道是否適合你,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體會。所以爲什麼不試着讀讀《老子道德經》?經過了真正的學習和體會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穫!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5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善:古文,譱,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義:吉祥;處:處、処,會意。從口,從文,或從處,虍( hū)聲。“處”即“處”的古字,於六書爲會意。金文加聲旁“虍( hù)”變成了形聲字。本義:中止;停止。

這章老子是想借水來比喻道。老子喜歡水,因爲水的很多的性質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於萬物生長卻不與誰相爭,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覺得可能是存儲……呵呵,沒有什麼理由,只是感覺)衆人所厭惡或不喜歡的地方,可能是說不居功,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後面一連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體講:水寧願處於卑下(地),心思沉靜(淵),施予(與:與,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共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時滿懷愛(仁:會意。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言談真誠不浮誇(信: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用正確的方向來治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後者更強調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本義:不偏斜,平正;治:形聲。從水,臺聲。①本義:水名。②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處事也善於生效(事: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義:熊);行動總是在適當的時機。最後一句的‘尤’,我不確信是形容詞還是動詞,尤:小篆字形,從乙,又聲。乙象植物屈曲生長的樣子,受到阻礙,則顯示出它的優異。本義:最優異,做動詞時也有“責備;怪罪”,傅佩榮先生把他理解爲前者,說“不會引來責怪”,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其本義,“不優異”,一切自然而然,無需比較。

我覺得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勸世俗更加謙卑、沉靜、博愛、真誠、正值、順時而動,自然而然。

老子讀後感800字 篇16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這是向自然學習的治國之道。老子講要削減人們的慾望,減少人們的競爭,讓其按照自然天性發展。甚至讓民不去追求知識,但是要注重強身健體。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話來:“讓自己的慾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站在這個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計的減少我們的慾望,同時減少我們的知識能力,他可能覺得知識也是人慾望來源的一部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憂患識字起”,講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人們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憂患和意識自然就多了起來。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樣,在跨過了知識的這個階段而至無爲之狀態,因爲我們的社會已經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簡單無爲,因爲慾望已經在人類和社會中產生且越來越強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後就知道有一種目標叫成功,成功後有什麼……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比較傾向於“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應而且終將放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許社會的發展也會經歷這樣的階段,現在的社會正處於多樣性急劇擴張、物質和慾望越來越‘豐富’的階段,或許以後會朝簡單、自然、無爲的方向發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讓自己的慾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們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論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機械人”,無形中扼殺了我們的創造力,一方面又(或許是不得不)讓社會的慾望越來越大,經濟發展了,物質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也更多了,可是,我們人性的進化,卻是如此的緩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虛其心”,我覺得很像基督教說的,“把自己的心空出來,讓神進來”。人作爲人始終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爲中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或許可以在一個環境中獲得世俗的快樂和與人競爭之後短暫快感,可畢竟人不可能最強,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權力、金錢、包括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之下,結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來,只讓神來主宰,或許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後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塵世生命帶來的樂趣。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