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散文 > 寫景散文 > 感受舜帝陵

感受舜帝陵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舜帝陵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城區以北10公里處的鳴條崗西端,北枕孤山,南對鹽湖,規模巨集大,古樸簡潔。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他是我國古代禪讓制的第一位布衣天子,他身上體現的孝和仁,極受後人推崇。孟子推他為大孝,司馬遷稱讚為:“天下明德,自虞舜始”。

舜帝陵冢始建於禹時,而廟宇建於唐開元738年,後歷經戰火地震毀壞,重修於清朝。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荒涼,2000年,在運城市鹽湖區委和區政府發出的“修復舜帝陵,告慰九州民”的號召下,對陵廟進行了改擴建,面積由原來的近10萬平方米,擴充套件為1,185,215平方米。現在它正以古樸而秀美的風姿吸引著海外華人與四方遊客,前來拜謁舜帝陵,祭祀根祖文化。

舜帝陵分為景區和陵區兩大部分。

景區大門前,是寬廣的舜帝廣場。四周花卉簇擁,12根花崗岩龍柱高聳兩旁,上書“揚虞舜文化,聚民族精神”,莊嚴大氣,寓意當年舜設12州,天下歸舜,國富民強。中央是大型噴水池,水柱騰空而起,造型優美。四周建有石壇,上有12幅浮雕,記載舜帝的生平功績,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而最前緣的兩尊青石大象,通體高5.3米,是傳說舜曾用大象耕田,現為世界舜裔聯誼會的會徽標誌,巍然屹立的石象,似在向遊人默默展示舜的輝煌文化.

景區大門由兩列巨石組成,一架彩拱門橫跨其上,右邊石上刻“舜帝陵”三個大字。其寓意舜在歷山耕種的石頭,滲透著舜的勤勞質樸精神。

進入大門,一條長1000米的神道,筆直的伸向陵區,把景區公園分為東西兩片。神道兩旁是花卉區,共種植80餘種100萬株樹木花卉,只見松柏夾道,花木映帶,風光秀美,音樂環繞,寧靜和諧的氛圍瀰漫四周。

西邊景區分佈著歷山,雷澤湖,迷宮等景點。這些景點都有寓意。《孟子》曰:“舜生於諸馮(在今山西永濟張營鄉舜帝村),遷於負夏(今山西運城垣曲同善鎮),卒於鳴條(今山西運城)。”據說舜青年時代,曾“耕歷山(今運城歷山)”,“漁雷澤(今永濟雷首山下)”,“陶河濱(今永濟陶城村)”。舜的美德就體現在這幾個典型的故事裡,他總是把自己開闢的好耕地好漁場讓給別人,再去開墾新的地方,把自己的製陶器技術傳授眾人,向大家講述經商講信譽的道理,還善於化解糾紛。他每到一處,都把發展生產和施行道德教化有機結合起來。孔子曾讚美說,大舜拯救了敗壞的民風,是德教萬民的聖人。他的德行一傳十,十傳百,在人們中形成很高的威望。正是這美德讓帝堯看中了他。

那麼,堯又是如何將帝位禪讓給舜的?讓我們離開景區,前往陵區。

去陵區,要經過兩棵古柏,它們東西傾斜夾道,自然形成山門之勢,相傳為大禹時栽,軀幹粗需四五人合抱。傳說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藉此柏躲過敵人追捕,後成其霸業。這古柏被鄉人稱為“夫妻柏”,“活柏抱死柏”。

過古柏往前,來到“儀們”,它是神道中軸線上一座標誌性建築,屬於二層仿清式古建築。正門兩旁分別書寫著“德聖”,“孝祖”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舜在歷史上的地位。登樓遠眺,全區景色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過儀門是獻殿,殿前有月臺,月臺兩邊欄杆上雕刻著“百孝圖”,舜為孝首。舜自幼喪母,史書稱,大舜“父頑,母囂,象傲”。是說舜父不識好惡,其繼母氣焰囂張,其弟為所欲為。可以想象舜生活在一個這樣的家庭,日子多麼艱難。由於家窮,舜30歲還未成親。此時候,堯年老體衰,正想尋覓一個賢人來代替攝政,眾人推薦了舜。為了考察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她們二位,不以公主身份自居,恪守孝道,輔助夫君。然而弟弟象卻不放過舜,一連用三個計謀企圖陷害舜,霸佔兩個美貌的嫂子。第一次是讓舜修房,第二次讓其挖井,第三次讓其飲酒。聰明的二妃,利用自己的才智,暗中幫助舜,使舜一次次逃離危險,轉危為安。物件的殘忍,如果擱在別人身上,真是忍無可忍。可舜不這樣認為,他總是以微笑之舉,平靜之態,禮儀之詞給象一個臺階下,用自己的恭順感化弟弟,用自己的孝義感化父母。也許正是他的至孝感動了上蒼,從此後,弟弟改惡從善,一家人開始和睦相處。

舜的至孝美德感動著堯,堯非常滿意,接著,堯又進一步考察舜的智慧,禮儀,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意志力,經過3年時間的考驗,堯終於放心的把攝政大權交給了舜,在堯死後,舜正式繼帝位,定國號為“虞”,定都“蒲板(今山西永濟蒲州)。

懷著一顆對布衣天子的深深崇敬懷念之情,穿過獻殿,享廳,來到舜帝陵冢前。陵冢呈方形,南北長12米,東西寬13米,周長50米,寓意舜帝五十年。四周磚砌花牆,高3米。冢上槐柏蒼翠,東南方長有一棵古柏,歷千年,粗數十圍,五枝虯蟠,傲指蒼穹,人稱“五子登科”柏。陵前有碑刻“有虞帝舜陵”,為“萬曆辛亥孟春東郡邢其任書”。

站在肅穆的陵冢前,難掩對先祖博大的胸懷,博大的文化的景仰懷念之情,深深的鞠上一躬,默默離開,去看他的皇城。

皇城又名“離樂城”,取離位享樂之意。離宮志雲,舜始封虞,暮思歸邑,禹乃營鳴條牧宮以安之。磚砌城牆,高大雄偉,東西寬49米,寓意舜帝49年,南北長112米,寓意舜帝享年112歲,城牆高6米9,正面有三個磚券拱形門洞。中門額題:來南薰,兩側小門額題:解慍,阜財。


站在巍巍古城牆前,遙想當年,舜帝視察鹽湖之際,看到工人們揮汗忙碌,白鹽堆滿鹽場時,激動之餘,不由撫琴吟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歌》。

皇城內,依南向北,中軸線上有戲臺,捲棚獻殿,正殿,東西兩側有廊房及鐘鼓樓。正殿龍椅上是舜帝塑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雙手執圭,神態莊嚴,兩側站立著皋等四位大臣。正殿後是寢宮,塑有舜帝及二妃的塑像。這裡方磚鋪地,古樹蒼蒼,走在靜靜的院落內,思緒彷彿回到四千多年前舜執政的時代。

舜是農夫出身,從小生活在缺乏慈愛的家庭,所以他非常渴望創造一個仁愛禮儀的社會。他上任之初告誡各級官員,重視農耕,廣行德信和善政。他特別推行了“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要建立一種嶄新的禮儀制度,確立全民族的道德水準,從而實現以德治國的目的。“五常之教”是大舜在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創舉,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後逐漸成為儒家道德理論思想的核心,至今影響著華夏人民的思想和倫理道德,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源頭。舜執政的時代,政治清明,物質豐富,人民康樂,被後人推崇為“虞舜盛世”。

離開皇城,從遙遠的歷史回到現實,看眼前的蒼松翠柏,秀麗景色,這一份寧靜和諧的氛圍,不正是當年舜帝開創和推崇的風尚嗎?今天,我們來到這裡,感受虞舜文化精髓,其道德禮儀,文明和諧,不正是我們當今社會大力追尋,倡導和弘揚的一種文化風尚麼 !

  

感受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城區以北10公里處的鳴條崗西端,北枕孤山,南對鹽湖,規模巨集大,古樸簡潔。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曆史,他是我國古代禪讓制的第一位布衣天子,他身上體現的孝和仁,極受後人推崇。孟子推他為大孝,司馬遷稱讚為:“天下明德,自虞舜始”。

舜帝陵冢始建於禹時,而廟宇建於唐開元738年,後歷經戰火地震毀壞,重修於清朝。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荒涼,2000年,在運城市鹽湖區委和區政府發出的“修復舜帝陵,告慰九州民”的號召下,對陵廟進行了改擴建,面積由原來的近10萬平方米,擴充套件為1,185,215平方米。現在它正以古樸而秀美的風姿吸引著海外華人與四方遊客,前來拜謁舜帝陵,祭祀根祖文化。

舜帝陵分為景區和陵區兩大部分。

景區大門前,是寬廣的舜帝廣場。四周花卉簇擁,12根花崗岩龍柱高聳兩旁,上書“揚虞舜文化,聚民族精神”,莊嚴大氣,寓意當年舜設12州,天下歸舜,國富民強。中央是大型噴水池,水柱騰空而起,造型優美。四周建有石壇,上有12幅浮雕,記載舜帝的生平功績,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而最前緣的兩尊青石大象,通體高5.3米,是傳說舜曾用大象耕田,現為世界舜裔聯誼會的會徽標誌,巍然屹立的石象,似在向遊人默默展示舜的輝煌文化.

景區大門由兩列巨石組成,一架彩拱門橫跨其上,右邊石上刻“舜帝陵”三個大字。其寓意舜在歷山耕種的石頭,滲透著舜的勤勞質樸精神。

進入大門,一條長1000米的神道,筆直的伸向陵區,把景區公園分為東西兩片。神道兩旁是花卉區,共種植80餘種100萬株樹木花卉,只見松柏夾道,花木映帶,風光秀美,音樂環繞,寧靜和諧的氛圍瀰漫四周。

西邊景區分佈著歷山,雷澤湖,迷宮等景點。這些景點都有寓意。《孟子》曰:“舜生於諸馮(在今山西永濟張營鄉舜帝村),遷於負夏(今山西運城垣曲同善鎮),卒於鳴條(今山西運城)。”據說舜青年時代,曾“耕歷山(今運城歷山)”,“漁雷澤(今永濟雷首山下)”,“陶河濱(今永濟陶城村)”。舜的美德就體現在這幾個典型的故事裡,他總是把自己開闢的好耕地好漁場讓給別人,再去開墾新的地方,把自己的製陶器技術傳授眾人,向大家講述經商講信譽的道理,還善於化解糾紛。他每到一處,都把發展生產和施行道德教化有機結合起來。孔子曾讚美說,大舜拯救了敗壞的民風,是德教萬民的聖人。他的德行一傳十,十傳百,在人們中形成很高的威望。正是這美德讓帝堯看中了他。

那麼,堯又是如何將帝位禪讓給舜的?讓我們離開景區,前往陵區。

去陵區,要經過兩棵古柏,它們東西傾斜夾道,自然形成山門之勢,相傳為大禹時栽,軀幹粗需四五人合抱。傳說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藉此柏躲過敵人追捕,後成其霸業。這古柏被鄉人稱為“夫妻柏”,“活柏抱死柏”。

過古柏往前,來到“儀們”,它是神道中軸線上一座標誌性建築,屬於二層仿清式古建築。正門兩旁分別書寫著“德聖”,“孝祖”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舜在歷史上的地位。登樓遠眺,全區景色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過儀門是獻殿,殿前有月臺,月臺兩邊欄杆上雕刻著“百孝圖”,舜為孝首。舜自幼喪母,史書稱,大舜“父頑,母囂,象傲”。是說舜父不識好惡,其繼母氣焰囂張,其弟為所欲為。可以想象舜生活在一個這樣的家庭,日子多麼艱難。由於家窮,舜30歲還未成親。此時候,堯年老體衰,正想尋覓一個賢人來代替攝政,眾人推薦了舜。為了考察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她們二位,不以公主身份自居,恪守孝道,輔助夫君。然而弟弟象卻不放過舜,一連用三個計謀企圖陷害舜,霸佔兩個美貌的嫂子。第一次是讓舜修房,第二次讓其挖井,第三次讓其飲酒。聰明的二妃,利用自己的才智,暗中幫助舜,使舜一次次逃離危險,轉危為安。物件的殘忍,如果擱在別人身上,真是忍無可忍。可舜不這樣認為,他總是以微笑之舉,平靜之態,禮儀之詞給象一個臺階下,用自己的恭順感化弟弟,用自己的孝義感化父母。也許正是他的至孝感動了上蒼,從此後,弟弟改惡從善,一家人開始和睦相處。

優美文章
短篇散文
愛情散文
抒情散文
經典散文
心情散文
哲理散文
英語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