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中國政治名人 > 何香凝簡介

何香凝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何香凝

中文名稱: 何香凝

又  名: 原名瑞諫 又名諫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生 卒 年: 1878—1972

生平簡介

何香凝簡介

何香凝,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南海(今廣州市芳村區)人。童年入女書館讀書,後來堅持自學。1897年在廣州與廖仲愷結婚。1903年夏赴日本留學。9月與廖一起結識孫、中山後決心獻身民主革命。後受孫的委託積極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1905年經孫中山、黎仲實介紹加入同盟會。此後幾年先後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同時擔負孫與同盟會的後勤工作。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香港。1911年底至1913年夏隨丈夫居廣州。“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結識宋慶齡。1915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此後與廖、宋等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護法鬥爭。1921年與宋組織出徵軍人慰勞會,支援討桂戰爭。陳炯明叛變時全力營救被軟禁的廖出險,並關心孫、宋的安危。1923年大力支援廖協助孫改組國民黨,與廖、宋同成為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擁護者和實行者。次年1月出席國民黨“一大”。8月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積極開展廣東婦女運動。1925年初孫病危時入京侍疾,是孫臨終遺囑的簽證人之一。協助宋料理孫喪事,代宋出席追悼孫中山大會,發表演說,對宋極為敬重。8月丈夫遇刺殉職後,繼承孫、廖遺志,支援省港大罷工和推進婦女運動。1926年1月出席國民黨“二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後代宋主持中央婦女部工作,積極發動廣大婦女支援北伐戰爭。1927年3月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與宋等通電討蔣。7月15日出席汪精衛在武漢召開的“分共”會議。11月底赴上海出席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12月初參加蔣介石、宋美齡的婚禮併為其證婚人。1928年先後出席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929年陪同宋慶齡赴南京參加孫中山國葬儀式。後憤然與蔣決裂,辭去黨政職務,並經香港、新加坡等地抵英國倫敦,後留居法國巴黎市郊兩年,此間曾在柏林與宋晤談時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離開法國歸抵上海,在宋支援下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支援十九路軍抗戰,並組織東北義勇軍救護隊北上。此後與宋等發起成立國民禦侮自救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等,大力宣傳愛國抗日,譴責蔣介石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關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國共實行聯合抗日的政治主張,並與宋等聯名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恢復中山先生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民黨再次與共產黨合作,共赴國難。抗日戰爭爆發後與宋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並主持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中國慰勞自衛抗戰將士會上海分會、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等團體,大力支援抗日鬥爭。1938年底後遷居香港,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支援宋發起成立保衛中國同盟,號召廣大僑胞支援祖國抗戰。與宋一道斥責汪精衛的漢奸賣國罪行,譴責蔣破壞抗戰、反共分裂的倒行逆施,呼籲國共團結、抗戰到底。1942年12月香港淪陷後,輾轉於廣東興寧、韶關及廣西桂林、昭平、賀縣等處,從事抗日宣傳等活動,並與李濟深等醞釀聯合國民黨內民主力量開展反蔣鬥爭。抗戰勝利後先後移居廣州、香港,與居在上海的宋南北呼應,進行反內戰、反獨裁、反賣國的鬥爭。1946年秋參加動員國民黨內民主力量在廣州組建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1948年初在宋支援下與李濟深等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4月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由香港抵達北平。6月致電上海問候宋。積極參與召開新政協的籌備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與宋往來密切,聲息相通,共同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作出了貢獻。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5日宋出席何香凝追悼大會,併為這位並肩戰鬥了半個世紀的戰友致悼詞,頌揚其光輝的一生。著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何香凝 介紹二:

何香凝(1878~1972)

中國近代女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省南海縣(今廣州市郊區)棉村人。

1878年6月27日(清光緒四年五月二十七)出生於香港一個大地產商的家庭中。童年時就愛好讀書,富有反抗封建束縛的頑強性格。1897年10月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1902年秋廖仲愷赴日。當年冬,何香凝也赴日。她先後進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和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學習。1903年秋在東京結識孫中山,並和留日革命青年趙聲、秋瑾等交往密切,在革命思潮推動下勃發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會。她和廖仲愷等向海外華僑宣傳革命,駁斥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言論,同時擔任革命組織的聯絡和勤務工作,積極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1911年2月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日本。1915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和護法運動。1921年夏,她同宋慶齡在廣州發動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宋為會長,何任總幹事,帶領慰勞隊親臨廣西梧州前線慰問討伐桂系軍閥的部隊。1922年陳炯明叛變,囚禁廖仲愷,她設法營救脫險。

何香凝堅決支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革命主張,國民黨改組後,她被選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兼管廣東省婦運工作。她忠實執行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積極開展婦女運動,並出版《婦女之聲》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的主張。1925年初,孫中山在北京病危,她兼程入京護理,是孫中山臨終口授遺囑時在場的證明人之一。同年8月,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後,何香凝更加堅決地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實現孫中山、廖仲愷遺志勤奮工作。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繼任婦女部部長。同年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她先後在南昌、漢口與宋慶齡、鄧穎超等一起開展婦女群眾運動和組織紅十字會,進行慰問和救傷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何香凝羞與民賦為伍,辭去國民政府的一切職務,回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今廣東省仲愷農業機械管理學院),曾親赴南洋各地以賣畫籌款。1929年赴英國,後居法國巴黎,寫詩作畫自娛。她能作舊體詩,擅長國畫,尤工畫獅、虎和鬆、梅。“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何香凝在上海、香港、韶關和桂林等地,努力從事抗戰工作,堅決反對國民黨製造分裂的活動。她自1942年始籌建國民黨民主派的組織,1946年在廣州成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經過與李濟深等的努力,她終於和其他反蔣的國民黨員及組織聯合一致,1948年1月組成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4月,她由香港到達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遺體安葬於南京中山陵側,與廖仲愷合墓。著作有《雙清文集》(下卷)、《何香凝詩畫集》。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