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李敖

姓名:李敖

李敖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5年生於哈爾濱

籍貫:吉林省扶余縣

職務:臺灣當代學者

李敖簡歷

一九三五年 四月二十五日生於哈爾濱。

一九三七年 全家遷到北平。

一九四二年 入北京新鮮衚衕國小。

一九四八年 國小畢業,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旋去天津小住,轉往上海。

一九四九年 考入上海市緝規中學。同年四月十二日遷到臺灣。

一九五四年 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

一九五五年 六月二十七日自動退學,重新考入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一年級。

一九六一年 二月五日在澎湖退伍。八月十八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

一九六三年 三月十九日自動在歷史研究所休學。九月一日出版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

一九六四年 與《野鴿子的黃昏》作者王尚義的妹妹王尚勤有了愛情結晶,在紐約生下了“叛逆性很強”的長女李文。

一九六六年 《孫逸仙與中國西化醫學》、《傳統下的獨白》等書被查禁。

一九七一年 軟禁、跟蹤至三月十九日晚上被捕,在不見天日的保安處住了近一年。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 在軍法處看守所。趕上蔣介石之死而來的減刑,九月二十二日改判為八年六個月。

一九七六年 十一月十九日服刑期滿。無保出獄。在出獄後第十一天有了生平第一個正式職業——“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一九七七年 堅辭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職務,拒絕研究、拒絕討論、拒絕聽演講會、拒絕簽到、拒絕請領書報、最後拒絕領薪水。

一九七九年 六月復出,出版《獨白下的傳統》,並在《中國時報》寫專欄。出版《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一九八零年 出版《李敖全集》。同年五月六日與胡茵夢結婚。

一九八一年 八月十日再度入獄。

一九八二年 二月十日出獄。

一九九二年 再次結婚,長子出生。

一九九四年 小女兒出生。

一九九六年 開始在“真相”電視臺開講“李敖笑傲江湖”,從此成為電視媒體焦點。

二零零零年 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同年七月二十九日母親過世。

二零零四年三月八日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前,在香港鳳凰衛視主持《李敖有話說》節目。十月十二日宣佈參選臺灣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

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李敖回憶錄》、《李敖快意恩仇錄》、《且從青史看青樓》、《北京法源寺》、《傳統下的獨白》、《中國性研究》、《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孫中山研究》、 其他文章。

李敖簡介 第2張
  
李敖簡介 第3張
  

李敖簡介 第4張
  
李敖簡介 第5張
  

李敖簡介 第6張
  
李敖簡介 第7張

李敖生平以嬉笑怒罵為己任,而且確有深厚的學問護身,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經他抨擊罵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超過3000餘人,在古今中外“罵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

在臺灣,要找個沒有被李敖罵過的名人,恐怕不多,如果真有個名人,沒有被李敖罵過,那可能是他的名氣不夠大,還不夠資格被李敖罵。

罵名人,總要冒風險,李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蔣介石、蔣經國當權的時代敢罵蔣氏父子了。李敖說:“西太后統治中國47年,蔣介石和她一樣,也統治中國47年(最後26年在臺灣),他們的禍國殃民,既長且久,但就深度廣度而言,蔣介石凌駕於西太后。蔣介石活了89歲,壽比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獨裁者,他躬逢新舊交替之盛,集舊式幫會實務和新式科技統治於一身,為患中國,也就更烈。”

李敖在他的《千秋評論叢書》及《萬歲評論叢書》對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統治下的臺灣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與辛辣的諷刺,大大的激怒了國民黨政府。

60年代初,李敖向臺大文學院,以及他的老師沈鋼伯等人開炮,李敖的“文化頑童”及“文化壞孩子”的形象就這樣樹立了起來。他在《高等教育的一面怪現狀》中,說沈鋼伯教授是“敗壞中國學風的真正罪人”。這還不算,他在《文星》月刊中又繼續寫了一篇《論佔著茅坑不拉屎》,嬉笑怒罵,對老教授們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名作家柏楊於1968年被臺灣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罪名據說是“侮辱元首”。事緣柏楊當時的太太艾玫在《中華日報》所編的版上刊出題為《大力水手》的漫畫,內容是父子二人合購一個小島,在島上建立起王國,父子兩人還競選總統,漫畫刊出後,激怒了國民黨最高層,追究起來,柏楊要負最大責任,因為那是柏楊代編的。

李敖說,柏楊在十年冤獄,家破人亡以後,回到臺北,公然表示原諒並同情迫害他的特務,檢察官等人,還寫文章大讚將經國,所以把他稱為“柏小人”,非常討厭他的名字和柏楊連在一起。有一次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寫了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說:“讀史以識世局,決大勢......我們更樂意看到更多位諸如李敖、高陽、柏楊等,勤於耕耘史學的優秀作者。”

李敖讀了非常生氣,他說:“我恥居高、柏諸人之前,這種國民黨文人的名字,跟在我屁股後面,我的屁股都引以為恥啊!正因為我考慮到我屁股的感覺,凡是有人寫文章或講話把我和國民黨文人扯在一起,必犯我的大忌。”

一代文豪,被尊為中國人的精神領袖魯迅也沒能逃過李敖的厲嘴,他多次在不同場合對魯迅進行各方面的批判,聲稱“魯迅被高估,矛盾文章爛”。很多人不能容忍自己魯迅先生受辱,奮起反擊李敖的言論,一時間,文壇筆戰硝煙瀰漫。

就連國民黨新任主席,一向潔身自好,在臺灣人氣極高的政壇“不粘鍋”馬英九,在李敖嘴裡也變成了一個窩囊懦弱、擅長做秀的“小白臉”。至於李登輝,陳水扁和宋楚瑜等臺灣政壇要人,更是他嘴裡時常提起的“罵料”。

李敖還是人人皆怕的訴訟大王。不但情人朋友,就連總統、五院院長、故宮博物院長、檯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體負責人,甚至連政府機關,只要被李敖鎖定,幾乎很難逃過被李敖告的命運。除了告人,李敖也是眾多案件的“被告”,對於打官司,李敖一直樂此不疲。

人們從李敖的筆下都知道蕭孟能其人,其實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出版史、期刊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蕭孟能都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他於1957年他創辦《文星》雜誌,1961年大膽起用青年李敖,挑起“中西文化論戰”,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發表大量有鋒芒的思想批判和社會批判文章,終於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在出了98期之後於1965年12月被查禁,1968年4月,苦心經營了18年的文星書店也被迫關閉。

當蕭孟能因債務纏身、暫時離開臺灣時,把所有的財產包括房產、股票、收藏以及一切檔案、契據、圖章等交給李敖,放心地交給李敖全權處理。但是,1980年蕭孟能卻以“侵佔和背信罪”起訴李敖,說他回到臺灣後,李敖並無歸還委託其保管、處理的財產之意,並侵佔財物總價值在2000萬新臺幣以上。

李敖最終在二審被判罪名成立,入獄6個月。李敖不服,寫出了洋洋萬言的上訴書。對於這次坐牢,李敖向來諱莫如深,偶爾提及他也只強調國民黨黑手介入。當時臺灣大大小小的媒體及香港《明報》等報刊都曾對這場官司有過連篇累牘的報道。

“李登輝和五院院長,我都告過!”在接受《新新聞》的專訪中,李敖說他的官司史已有數十年之久,從“被告”到“原告”,從“小民”到“刁民”,從“自衛”到“衛人”乃至“好管閒事”,李敖這些年來已與法官衝突幾十場,出庭幾百場,下筆幾十萬言,至今仍有多起官司纏身。

談起李敖的官司,頭銜最大的被告當然是李登輝和五院院長,理由是“偽造文書”。李敖表示,按照林洋港的說法,當年蔣經國去世時,李登輝和五院院長到蔣經國官邸,先是鞠躬,然後就在蔣經國遺囑上簽字。但是按照民法的規定,遺囑必須是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自己口述或是由別人代寫,然後才簽字,“需生前認可”,但是蔣經國的遺囑卻是事後簽字,“真偽便不得而知”,因此李敖便狀告說李登輝和五院院長偽造蔣經國的遺囑。

但是首席檢察官劉景義,這個李敖口中“討厭的東北人”,給李敖回了一封信,李敖說,劉景義信中表示蔣經國的遺囑是“政治性遺囑”,與民法規定的條件不符,所以不能依法辦理。“這是笑話!”李敖認為,遺囑就是遺囑,哪裡還分政不政治?

說起李敖打過的媒體官司,他與《自由時報》的幾場官司卻更為特別。他曾經成功地告贏《自由時報》一起“誹謗罪”,獲得五十萬元的賠償金。案件起因是《自由時報》曾經寫了一篇李敖開車闖紅燈的報導,但卻不知道這原是李敖上電視節目時說的笑話,結果惹來誹謗之罪。

李敖對自己的雜文最為滿意,曾經宣稱“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這一輩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憑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被提名參選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李敖雜文的代表作有《傳統下的獨白》、《胡適研究》、《胡適評傳》、《孫中山研究》、《蔣介石研究》系列、《李敖札記》和《李語錄》等,所有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結集出版為《李敖大全集》。

李敖是一位個人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都相當突出的作家。其個人意識表現為對個人自由的追求。李敖的語言在向來保守的漢語語境,絕對是一個極端。就內容而言,是對獨裁專制及士林的醜惡現象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就形式而言,是幾近於辱罵的文風,不留情面的譏諷,所謂“性語言”的大膽突進等等。李敖的文章,敢怒敢痛敢喜敢悲敢愛敢恨,率性而行,快意恩仇

在許多讀者的印象中,李敖以寫作充滿歷史感的批判文章著名,但李敖認為:“人家都承認我是歷史家、思想家,都不承認我是文學家,不承認我是詩人。那些人該死,因為我的確是多方面的。”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60年代構思出來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當時他正身陷牢獄。整部小說10餘萬字,以清末戊戌政變為主題,主要人物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李十力等。這種強烈表達思想的小說,內容豐富是罕見的。有評論家稱“李敖的傳統文化知識淵博,《北京法源寺》書中的史事,都以考據做底子,他的精確度,遠在歷史教授們之上。”

在這部小說裡,李敖對自己的淵博也有情不自禁地流露。李敖對這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自視甚高,他認為自己的小說不同於那些“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腳”之類的一般歷史小說。

唐琳《李敖與殷海光》中總結李敖說:“李敖是一個怪物作家。他是知識分子與文化商人的混合物。一方面,他學識淵博、學貫中西,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同時,他又十分注重商業活動的效益原則和交換競爭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分子。”

李敖曾說,他對女人和好事都是衝動的。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會不會因為才華而被小人包圍,李敖回答說:“我不會被小人包圍,因為我被女人包圍。”李敖的傳奇一生總是與女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在自傳中的坦白,他愛過的女人就有十數人之多。

1953年,在臺北念高三的李敖18歲。這時的他,滿腦子與眾不同的思想鋒芒,跟刻板拘謹的教學制度格格不入。一次在從學校到家裡的路上,偶爾遇見了一位女學生,也許是有緣,他們在同路時隨意地聊了起來。

李敖給她寫了封情書,開頭簡呼她“羅”。他等在她放學經過的太平路口,當面把信交給她,一切都在不言中。熱情如火的情書感動了“羅”,回信也寫得文采飛揚。李敖考進臺大法學院後,請自己在市中唸書的大妹轉交情書,每封都寫得很長,有一封竟達83頁,談天說地,傾訴衷腸。隨後李敖重考進臺大文學院,這時“羅”也考進臺大理學院化學系。

就在這時,她的家人出來干預了。他們反對女兒找這麼個窮物件。李敖把自己和羅的名字刻在一對石印上,作為信物分別珍藏著。她父親看到了大怒,讓她把那枚印磨去名字退還給李敖。當著他的面,她的母親無情地說:“你將來闊到了做總統,我們也不上你門;你將來窮得討了飯,討到我們家門口,請你多走一步!”

心上人無可挽回地離他而去,李敖感到前所未有的沮喪。年輕氣盛的他萬念俱灰,一天傍晚吞了一瓶安眠藥,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來臨。也許是李敖命大,和他住一個宿舍的一位同學發現他神情有異,床頭還有空空如也的安眠藥瓶,忙把他送進臺大醫院去洗腸,把他從死神那裡拉了回來。

1959年,李敖從臺大歷史系畢業,考入臺大歷史研究所。1961年在《文星》雜誌發表文章,因主導中西方文化論戰而躍為文壇名流。後任《文星》主編。《文星》後被監管,繼而遭查封。以筆為生計的李敖,在臺灣當局的文網之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他開始做起了販賣舊家用電器的生意。在李敖連供養女兒文文的錢也發生困難的時候,給予她精神上鼓勵與安慰的紅顏知己是小蕾。

李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識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時她19歲,正從高雄女中畢業……看到她,我立刻喜歡上她。”在他入獄10個月後,小蕾給獄中的李敖寫信,請他原諒,她不再等他了。

《獨白下的傳統》問世後,頓時“臺北紙貴”,高居暢銷書榜首。報刊好評如潮。著名影星胡茵夢寫了一篇題為《特立獨行的李敖》的文章,有熟人把登載此文的《工商時報》拿給李敖看,他不知胡茵夢為何人,因他已有10年沒看電影了。李敖沒想到胡茵夢文筆不凡:“看完全書,放心地鬆了一口氣,李敖仍舊是李敖,雖然筆調和緩了一些,文字仍然犀利,仍然大快人心,仍然頑童性格,最重要的,這位步入中年的頑童還葆有一顆赤子之心”

胡茵夢供職於官方經營的“中央電影公司”,因讚揚“異已分子”李敖而受到國民黨文工會的“警告”。但她並不買帳。早在讀輔仁大學德文系時,她就對李敖十分敬佩,只是無緣見面。這次她趁李敖應邀去出版商蕭孟能家作客之際,趕去“偶然相遇”。此後,兩人熱戀的花邊新聞在臺灣和香港報端頻頻曝光。

1980年5月6日,李敖和胡茵夢的婚禮公佈於眾,頓時在島內引發轟動效應。早在李敖和胡茵夢準備結婚的時候,不愉快的氣氛就已經開始籠罩在他與她之間。一方面胡茵夢的母親從一開始就反對她與李敖的結合,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當局,昔日紅遍臺灣的電影明星胡茵夢開始遇冷落。

就在胡茵夢結婚不久舉行的臺灣電影界盛大的金馬獎頒獎儀式上,以往一貫被臺灣新聞局出面請來擔任主持人的胡茵夢,這次卻被冷落在角落裡!這些因素以及兩個人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漸影響著胡茵夢和李敖的關係,他們分居了,不久離婚。

1983年,李敖結識了文化大學植物系女生王小屯。據說,他們是在馬路上的公車站臺偶然相遇相識的。當時王小屯在等車,李敖在旁邊看著她的清純模樣,主動和她搭話。

不久,王小屯意外地收到一個大信封,裡面是李敖親筆寫的詩:“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裡都是你,忘了我是誰。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時候心裡跳,看過以後眼淚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愛上你,忘了我是誰!”

王小屯比李敖小近30歲,然而年齡並未成為他們相愛的障礙。1992年3月8日,李敖和王小屯經過八年“愛情長跑”,終於走進結婚的殿。

小屯給李敖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有一對可愛的兒女。李敖自己拋頭露面,卻對妻子兒女百般呵護,讓他們深居簡出,免於媒體的干擾。婚後,李敖的花邊新聞日漸減少。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