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集錦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集錦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著閱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說愛情是小說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著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讀後感2

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裡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唉!人生百種滋味,還需慢慢體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著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裡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裡,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裡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裡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著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路。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尋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路:《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在嫣然的歲月裡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著。翠葉密處,藏著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著: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裡,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6

這本書充滿了魔幻主義色彩,“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所以《百年孤獨》又可以看做是拉丁美洲從內部糾紛、戰爭到國家分裂的一個發展歷程,揭露了拉丁美洲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整個民族因為他的孤獨而忽略或是拒絕了與外界的溝通,從而導致了整個民族的落寞與文明的喪失。後來美國跨國公司統治了拉美,折射到書中就是美國人侵佔馬貢多建立香蕉公司,對當地居民進行殘酷的剝削。書中的情節基本上完全還原了當時的史實。一個民族的孤獨最終導致了這個民族的'衰落與被欺壓。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的興亡。馬貢多的消散更多的是由於外部科技、戰爭、經濟等的衝擊,而大觀園的落沒更多是因為內部封建思想的閉塞與保守勢力的腐化。剛好體現了孤獨所帶來的自我消亡與優勝劣汰。辛亥革命前後,外部帝國主義勢力強烈衝擊著封建主義這座孤獨的圍城,使得中國越來越不堪一擊。中國內部七十年累積起來的脫節——知識分子與大眾的脫節、城市與農村脫節、沿海沿江與內地脫節、思想意識政治制度與社會的基本結構、深層結構脫節等,這種脫節正蘊含在“孤獨”一詞當中。孫中山當時的三民主義思想也算是中國封建逆流長河中的一座孤島,而如何把它擴充套件成一片大陸,就需要突破這雙層壁壘,雙層孤獨。

在我眼裡,中國一直在嘗試著擺脫孤僻,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改革開放到如今,中國在找尋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一條越來越寬闊、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特色但是不孤僻的發展道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最早接觸魔幻現實主義還是在影視劇中,當時還未曾讀過《百年孤獨》,雖然早有耳聞,如今讀完只有震撼。馬爾克斯用他史詩一般的敘事架構和細膩唯美的文筆為我們展開了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世界。跟隨馬爾克斯的腳步,我們見證了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之旅。

孤獨並非布恩迪亞家族特有的標籤,它也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即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每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又孤獨地離開,帶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獨一同入殮,永世相隨。

如果說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亞家族就是一個悲傷的共同體。即使他們血濃於水,可縱觀他們的一生,之間幾乎沒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爾這個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載了一些短暫的幸福時光。

孤獨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長到你最後都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因為時間變的不再重要。孤獨也是一場短暫的旅行,短到當你開始享受它的時候,時間已所剩無幾,因為生命的長度有限。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通過銘記他人來充實自我,讓每個孤獨的個體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獨,那麼請不要悲傷,你的孤獨並不孤獨,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的生活。

多年以後,當人類只剩下文字來寄託回憶的時候,《百年孤獨》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就聽說過身邊人對它的評價,說人物的名字特別像,很亂,分不清誰是誰,所以我打算像讀《戰爭與和平》那樣列人物關係表。但是真正去讀之後,我發現不會有混亂的情況,因為人物關係簡單,不像《戰爭與和平》中四個家族,還有許多將領及新出現的人物。《百年孤獨》就是講一個家族的興衰,讓我想起了《塵埃落定》,同樣是與世隔絕的背景,要接受外來文化的入侵,時代的變遷,但是《百年孤獨》明顯更加高明,在馬爾克斯的筆下人物的命運像車輪一樣不停重複,沒有止境,“她(烏蘇拉爾)從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命名的傳統中得出了在她看來無可爭辯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二者的區別還體現在與環境的關係上,在小說的後期《塵埃落定》中的康巴藏族吐司家族和《百年孤獨》中的布恩迪亞家族都消失了,但是前者是屈從於環境,與環境融為一體,即被同化為環境,是千千萬萬個土司家族命運的縮影;而後者則享有獨一無二的家族命運,布恩迪亞家族延續的`命運是無法複製的,是家族獨有的,彷彿被下了詛咒般,不可抗拒,他們一直與世隔絕,不屈從於環境,而是去創造或者主導環境,儲存了家族的特色直到最後一刻。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各有千秋,前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後者是獨有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下載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下載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下載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下載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裡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裡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裡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下載,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下載,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下載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下載;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下載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

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說來很慚愧,我一直沒讀懂《百年孤獨》,對它也沒有熱愛之情。但王浩百涼對《百年孤獨》的研讀遠在我之上。常言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學生擁有一桶水,而老師才有一滴水”。於是,今天語文課的講臺屬於他,不屬於我。於是,“王老師”跟大家分享他的閱讀感受。

這個“王老師”做事可真認真,備課本上寫滿了心得體會,重新整理他的閱讀思路;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摘錄了一些作品裡的精彩片段,影印成講義發給同學們,頗有點大學教授的“範兒”。

登上講臺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學們,要走進這樣一個長篇小說,先得從心態開始調整,要帶著積極的態度與文字接觸,這樣才能讀懂文字;其次,他比較了不同的譯本,他認為不好的譯本會影響人的閱讀心情,好的譯本會更讓人容易走進作品;他手頭的譯本是范曄的譯本;第三,他拿中國作家餘華的《活著》來比較,讓同學們對《百年孤獨》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為很多同學看過《活著》。

有了這樣的鋪墊,大家對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當進入故事情節的時候,“王老師”講述了作品較為經典的情節,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學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低首讀書。

作品是《百年孤獨》,可講課者和聽課者都不孤獨。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還是講課的同學中板書最多的老師。不過,“辣”字一定讓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著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裡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裡,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裡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裡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我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所以我經常上當,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裡,你的熱情在他們眼睛裡就是不成熟。他們為面子活,你為興趣活,你覺得你這樣很開心,他們覺得你很無聊;你覺得你很真誠,他們覺得你在標榜自己。所以,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做“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放在口頭上就是悶騷--馬上就給你扣帽子。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領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難怪當我讀過《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之後,竟會流淚。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會縫殮衣,也不會做小金魚,更不會升天。殺掉三千多人對我來說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我是多麼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卻連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錮在羊皮紙裡,因為我很孤獨;因為我很孤獨,所以我只能去那個地方……

這本書有些章節很變態。比如豬尾巴、便盆房、“失眠熱”等等,但語言卻很質樸,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這種卑劣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的。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裡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能在馬爾克斯字裡行間中讀到乖戾、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然而讀懂之後又能怎樣呢?什麼也做不了,一切都是註定的悲劇,再往後人們會稱呼這樣作品叫“偉大”--僅此而已。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