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神話故事 > 關於洛陽的神話傳説

關於洛陽的神話傳説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居易晚年在東都洛陽度過了十八個春秋,卒後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峯上。後裔繁衍,世居洛陽。白氏後裔以先祖功德為榮,流傳許多傳説故事,神奇迷離、生動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後裔對先人的無限崇敬和愛戴。す賾諑逖艫拇説,小編帶你看看吧。

關於洛陽的神話傳説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順帝失位,洛陽大亂。白氏族人百餘人,各奔他鄉避亂,大多外逃未歸。白居易32代孫白介、白超兄弟二人,為避兵亂,西逃宜邑,居宜陽城北門裏。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歸遷洛城南莊,超公則安居宜邑。介公歸洛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備好祭品,一行十餘人,經伊河,船伕聞訊,爭相擺渡。介公欲付銀兩,船伕連忙謝絕:“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當年開鑿八節灘,我們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於連年戰事,白公墓碑毀塋平。琵琶峯周圍,雜草叢生,介公等人幾經周折,仍未找到先塋。介公心思:“難道我白氏裔孫從今無從祭祀祖宗不成?”忽然,眾人面前出現一隻黃色神鹿, 介公對眾人言:“定是先人顯靈,神鹿引路。”於是,眾人尾隨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叢中發現白公墓殘碑。介公等人見祖塋如此殘狀,愴然淚下,決定重修白公之墓。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劃,於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將白氏宗譜整理成冊,使白氏譜系免於斷續。迄今,白氏後裔對介公修墓立石,續修族譜之事,有口皆碑。

二、將軍拜墓

民國年間,大軍閥吳佩孚住兵洛陽,欺上壓下,獨霸一方。馮玉祥大將軍奉命討伐,圍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傷亡殘重,軍心混亂。馮大將軍心如火焚,當晚,視察軍情,月光下,發現白公之墓,令隨從退下,親拜白公墓。叩畢,仰頭道:“詩神在天之靈,倘若保佑吾順利攻克洛陽,定為汝修墓。”馮將軍拜墓後,次日,再次組織攻城,果然,一舉攻克洛陽。吳軍節節敗退,吳佩孚也被趕出洛陽。

慶功宴後,馮將軍繼續西征,因軍務繁忙,竟忘記了修墓之事。行至陝西潼關,忽有一白髮老翁從天而降,攔住大將軍的高頭大馬,大將軍問道:“哪道神仙,因何擋道?”老翁反問:“將軍可記得洛陽之戰,琵琶峯前許諾老翁之事?”馮將軍如夢初醒,立即下馬道:“詩神請回,三日之後,定返洛修墓。”待馮大將軍話音剛落,老翁已悄然消失。馮玉祥將軍迅速回馬,重返洛陽,專程修復了白公之墓。修墓時,他驚奇地發現,琵琶峯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驚歎:“真乃絕地也!”從此,大將軍馮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陽民間傳為佳話!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種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開時節,如玉似雲,十分耀眼。據説,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傳,唐元和年間,不知從何處吹來一陣風:“紅牡丹為富貴,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種花者乾脆將白牡丹連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時,白公因母病逝,辭官丁憂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公“兼濟天下”之志不能實現,十分苦惱。見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聯想自己的處景,隨吟詩道:“白花冷澹無人愛,亦佔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公憐憫白牡丹,他將被拋棄的白牡丹收集起來,“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從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陽履道里,所養植的白牡丹已是瓊玉滿園。這年冬季,白府院內的白牡丹忽然開放,與白雪競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請來親朋友好友以及“九老會”的成員前來賞花,轟動洛陽。賞花畢,公設酒宴招待眾人,送別客人回府,忽見一羣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從牡丹叢中走來,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聲高唱:“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下漫誇蘭……”白公酒醒後,欣喜不盡,意識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臨終,他囑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種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後裔中流傳最廣泛的當屬“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陽地區一部分白姓為“石敬塘”之後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為正宗白居易後裔。

傳説,白居易與“石敬塘”同朝奉君時。有一次,“石敬塘”與皇上娘娘下棋,一陣風吹過,棋子撒落滿地,“石敬塘”撿棋子時,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腳,娘娘大哭,告於皇帝,皇上大怒,傳旨:“將調戲娘娘罪人石敬塘家滅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後,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見白居易上來奏本,賦詩一首:“大膽石敬塘,敢摸娘娘腳。居易來保奏,究竟為什麼?”面對皇上的質問,白公也賦詩對答:“不是石膽大,並非想作惡。風吹棋子落,誤摸娘娘腳。”儘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滅九族之厄運。部分石姓將祖塋的“石”字上面一橫塗去,真於“口”字中,變“石”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殺。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為白姓了。

該傳説實為荒唐之傳説,因石敬塘為後晉人,比白公所處的唐代晚百餘年,不可能同朝奉君。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白公當朝面君,直言敢諫。編選此故事的人用意在於此也!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打魚,過着平靜的生活。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話説牡丹被武則天貶到洛陽城以後,便在美麗的邙山紮下了根。來年暮春,溝溝壑壑、田間地頭,到處開滿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民薈萃古都洛陽,人海花潮,傾城觀賞。

武則天聽説被貶到邙山的牡丹,花開得碩大無比,心中很不高興。於是就乘着華麗的鳳輦來到了邙山。舉目望去,邙山簡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種姿態的牡丹,向高貴的女皇示着威,怒放傲開,嬌豔無比,女皇當即氣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宮,武則天招來朝內武將,命他們帶領官兵,速去邙山,這次要將牡丹連根剷除,然後焚燒,讓它斷種絕後,一棵不留!

這為首的官兵頭領,姓朱名頭,接旨後馬上帶領小嘍羅們殺氣騰騰地上了邙山,他們趕走了遊客,佈下了衞兵,不多會兒,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佈滿了整個山樑。就在官兵們放火焚燒牡丹之時,颳起一陣狂風。這狂風將官兵手中的火把刮滅了,吹起的沙礫迷了他們的眼睛,顆顆碎石,砸在官兵的頭上。等狂風過去,官兵們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風颳走了。説來也怪,這牡丹象長了翅膀,到處亂飛。朱頭帶領他的小嘍羅們,四處追趕,直到黃昏,也沒抓住一棵牡丹。原來,牡丹都飛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們把牡丹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朱頭下令老百姓們交出牡丹。挨家挨户的大搜查開始了,全村被這些官兵折騰得烏煙瘴氣,礙於官兵們的淫威,許多牡丹被搜了出來。

卻説在這邙山的山腳下,住着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春紅,自小父母雙亡,靠街坊鄰居的幫助長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兒一般。自武則天將牡丹貶之洛陽時,姑娘便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愛護牡丹甚於自己的性命。這姑娘有一個相好,名叫貴生,小夥子精明能幹,兩條濃眉象劍一樣,被日頭曬得黑黝黝的臉膛泛着紅光,顯得很健壯。貴生和春紅兩個人從小一塊兒長大,兩小無猜,那貴生自是十分珍愛這份感情,對春紅百般照顧。在春紅的影響下,貴生對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們種下的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美,被當地稱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則天派人來焚燒牡丹,兩個人的心如刀鉸一般,為了保護牡丹,他們決定將牡丹藏之地窖中。就這樣,兩個人從早忙到晚,大多數牡丹被他們藏了起來,只有栽植在後院中的牡丹沒來得及藏,官兵們已經搜查到了這裏。

這朱頭領着一幫官兵一到春紅姑娘家,便翻箱搗櫃,任憑貴生如何阻攔,這幫強盜依舊張牙舞爪,剛才尚十分整潔的小院頃刻間雞飛狗跳。而此時的春紅正躲在後院的大石後聆聽動靜。最終還是被官兵闖進了後院,那朱頭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見後院藏着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結結巴巴説不出一句話。片刻貪心漸起,欲霸佔春紅姑娘。只見他慢慢靠近春紅姑娘,滿臉堆笑地説:“姑娘,看你一個人生活,怪可憐的,不如我納你為妾,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如何?”

春紅本就為朱頭們的行為感到氣憤,如今更加憤慨,對着朱頭大罵道:“要想我嫁給你,除非日頭西出,江河倒流,讓閻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頭!”朱頭一聽氣急敗壞地説:“來人,把她給我捆了,將院中的牡丹統統挖完,燒淨!”在與官兵撕打的過程中,貴生被打暈在地,臉上的鮮血直流,看着心愛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紅忍痛對昏倒在地的貴生説:“貴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護好咱洛陽的牡丹吶!”説完一頭撞在了大石上,鮮血濺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兒立刻變成了紫紅色。朱頭一看這陣勢,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發出耀眼的光芒,將武士們照的暈頭轉向。最終,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損,連以前搜獲的牡丹也不翼而飛。

無奈,那朱頭回去覆命,武則天聽了官兵們的稟報後,十分吃驚,也很佩服春紅姑娘的勇氣,她仰天長歎一聲:“看來,牡丹在洛陽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罷了罷了。”從此,牡丹在洛陽徹底紮下根來。

再説那貴生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保護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斷一生,又想起春紅姑娘的臨終遺言,下決心與牡丹為伴,他將濺有心上人鮮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陽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開滿了這種牡丹,貴生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匠。人們為紀念春紅姑娘,也為紀念洛陽人們為保護牡丹的矢志不移,給這種牡丹起名為:“焦骨紅牡丹”,後來經過人們的精心培育,這種牡丹越開越紅,就改為了現在的“洛陽紅”。

洛陽北邊的邙山上有條金水河。河源於新安縣境內,上游有“養馬水庫”、“舜王廟水庫”,下游有“金水河水庫”,像一條銀線串起的幾顆明珠,各庫區都形成了水光瀲灩、樹木葱鬱的消夏景點。

金水河緣何而名呢?

傳説,金水河旁的官道邊早年住着一位獨身老漢,名叫劉義,以開飯鋪為生。老漢待人厚道善良,買賣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錢飯錢的人從不起眼,還常常將攢下來的錢賙濟附近村裏的窮苦人,因而,方圓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漢。老漢每天都要跑遠路去山上的泉源裏擔水,因為泉水比河水乾淨、清甜。老漢説:“待人實誠,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漢起早挑擔來到泉源邊,忽然聽到有説話聲。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嶺上冷清清的沒個人影,老漢以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聽錯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彎下身子,説話聲更清楚了,是從泉水裏冒出來的:“劉老漢,心實誠,四鄉八鄰都稱頌;每年三月二十三,來我口中取金錠。”老漢呆住了,想:莫非世上還真有仙有鬼哩!驚疑間,泉口湧出一股水泡,水泡升盡,下面露出一塊黃燦燦的金子。

老漢拾起金子,挑着泉水下了山,他邊走邊想;這金子是因為我待人實誠厚道才來的,我更不能獨自貪佔了!於是,他仍用這金子賙濟窮人。

從此,年復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漢去泉源挑水時,總能取回塊金錠。老漢就用這錢行善助貧。

劉老漢慢慢老了。有個叫王貪的過路人見老漢對貧窮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漢一定積蓄不少,就腦瓜兒一轉,主動留下來侍候老漢,説老漢人好,要為老漢送終。老漢臨終前,果然鄭重告訴了王貪泉源吐金錠的祕密,並告誡説:“給多給少,不能強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獨自享用,要賙濟賙濟貧窮人。”

王貪埋葬老人後,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邊來。果然,隨着水泡,泉口吐出一塊金錠。王貪伸手撈出來,驚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塊金錠,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來鐵鍬、钁頭,對着泉口挖起來。挖一下就是一塊金錠,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後來,水裏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塊兒!王貪高興得跳進水裏要往外撈金塊兒,誰知他一進去,泉水就洶湧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條河,把王貪給衝沒影兒了。

那以後,人們在這河水邊偶爾能拾到些碎金子,當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這福氣。於是,人們就把這條河稱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説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説。“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説:“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着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説:“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着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客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説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