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民間故事 >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民間傳説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説。關於古代的名妓的傳説故事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篇一

蘇小小是宋朝時錢塘的著名歌妓。她色藝雙全,受人喜愛。但是蘇小小身在風月場心有千千結,平日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秋雨綿綿,涼氣逼人,小小坐在窗前默默沉思,她一想到自己從小淪落風塵,孤苦伶仃,不由長歎了一聲。

知道蘇小小心事的,只有她的丫鬟紅玉。紅玉見小小不快活,便走過來陪小小聊天。

紅玉説:“後邊那條街上,住着一個姓張的窮書生,自己沒有銀錢來聽姑娘唱曲兒,反罵花了銀子來聽歌的富家公子是食民膏脂的行屍走肉。”説完嘻嘻地笑了。

蘇小小聽了並未發笑,而是點了點頭,説:“窮書生罵得對呀?”紅玉接着説道:“可笑的是那窮書生有一次從咱窗下過,聽見姑娘在樓上彈弦唱曲,他自己也不由聽得呆住了,一直站到姑娘唱罷才回去,從此後,他便三天兩頭站到咱家窗下來聽曲兒,好像是發痴一般。他還説姑娘的琴音脆而不宏,歌聲清而不揚,姑娘定是在強顏歡笑,這點他倒又説對了。”

小小聽到這裏,明眸一亮,馬上又黯了下去,輕輕地歎了口氣,道:“他哪裏知道,我連強顏歡笑也沒有啊。這書生可真是個知音之人,你可知道他家門樓麼?我想見見他。”

紅玉見小小想去見窮書生,忙勸道:“姑娘如今在這錢塘可是個有名的人物,要見個窮書生,我把他召來就是了,哪用得着姑娘屈駕前往呢?”

小小搖頭道:“書生雖窮,但卻志向高遠,一身清白。小小命薄,身在青樓,成日拋頭露面,怎敢小瞧別人?”邊説邊披上斗篷。紅玉見拗不過小小,只好帶路來到了張家。

張家果然十分清寒,除了塞滿書的幾個書架外,就只有幾件破衣衫和鍋碗盆盞了,的確稱得上是家徒四壁。張生見蘇小小突然來訪,頗感奇怪,但卻毫無受寵若驚的神態,而是十分禮貌和矜持,相互見過禮後,便無更多言語。蘇小小見狀,便開口先問道:“近聞張相公言妾琴聲歌韻之不足,特來向張相公請教。”張生答道:“不敢當。小娘子樂曲聲藝俱佳,小生十分佩服。但請恕小生直言,這曲子中卻不時透出苦悲之情,想是心中有甚難言之隱。”小小聽此一説,不由鼻子一酸,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直往下落。

原來小小本是姑蘇人氏,生自官宦人家,但父母早亡。蘇小小不得不投身青樓靠賣唱為生。

張生聽了這情由,一改剛才的孤高和矜持,忙起身上前向小小施上一躬,道:“原來小娘子的身世如此令人同情!”於是,兩人談得十分投機。此後,小小常請張生來家敍談,或是小小彈琴唱曲,張生吟詞作詩;或是兩人共研書畫,切磋棋藝;或同出郊遊踏青。兩人每每在一塊兒,便覺十分快樂。這樣,日子長了皆已情意暗生。

然而小小知道,這樣終究不是個長遠之計,同時,時光流逝,青春漸逝,需要為自己尋求一個歸宿了。

一天,小小對張生道:“公子志向高遠,又滿腹文才,不早尋一官半職,報效朝廷,光宗耀祖,卻這樣呆在家裏,這終究不是個辦法啊?”張生道:“早想赴京應試求官,無奈盤纏難籌啊。”小小聽了,二話沒説,回到屋取出一個小箱來。打開一看,裏面裝滿了金銀珠寶,小小道:“這些年來,我少有積蓄,現盡贈與相公以作盤纏。只望公子不要誤了前程。”

張生又驚又喜感激不盡,忙起身向小小一躬到底,謝道:“蘇姊姊多年風塵,十分不易,待小生如此,小生永生難報。若此去能榜上有名,定不負蘇姊姊一片恩情。”

小小忙扶起張生,倚在他胸前,深情地望着他道:“妾心中事,公子盡知,只盼公子能衣錦榮歸,到時,只要公子願讓妾作小婢,天天侍候在身邊,也就心滿意足了。”

張生聽了此話,更是感動,立刻撩衣下跪,對天發誓道:“皇天在上,我若辜負小小一片痴心,定教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幾天以後,碧波微瀾的西子湖畔,依依的垂柳下,和煦的春風中,蘇小小戀戀不捨地送走了張生。

張生一別就是三年,音訊杳然。三年裏,每逢春天,燕子呢喃,每至秋日,大雁結隊南歸,都勾起小小的無限愁思。

再説那些花花公子,整日裏都在打小小的主意。小小心裏只有張生,對他們是寧死不從,不免得罪了他們,也就常常招來許多風言風語和是非麻煩。小小在錢塘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更難過了。

一天小小在屋裏獨自彈琴解愁,只見紅玉連笑帶喊拖着一個人,一陣風似的進來。小小抬眼一看,不由呆住了,好一陣子都説不出話來,又過了一陣,才有兩顆晶瑩的淚珠滾了出來。紅玉急了,道:“唉呀,日也盼,夜也盼,總算盼回了張公子,姑娘你怎麼又不説話了呢?”

小小這才起身,嘴脣抖動着,半天哽咽着説出一句話來:“這莫非是在夢中麼?”

原來回來的果然是張生。張生今日考中進士,被委以江南一縣令之職。張生現在正是回錢塘接小小去赴任。張生邁步上去扶小小坐下,也是激動不已,道:“蘇姊姊,真是小生回來了。”小小這時才露出滿面笑容,讓高興的淚水如清泉般湧出。此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訴不完別後二人兩地的相思之情。

張生做了官,回來接小小去赴任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便傳遍了錢塘城。那班浪子惡少們知道後,開始是大吃一驚,繼而心裏便像吃了青梅一樣,酸得快把胃吐出來了。於是這些平時勾心鬥角的狐狗一類,此時又都聚到一起想歪點子,害小小了。

且説小小正歡歡喜喜地打點行裝,準備同張生赴任去。不料,就在這幾天,城裏沸沸揚揚地傳説,什麼蘇小小同張生之間早有私情來往,關係不正;什麼張生的官是用錢買來的;什麼張生喜歡交結歌妓,人品不正;更有人説小小是朝廷命犯,應當緝拿歸案等等。眾人口耳相傳時,不免添油加醋,繪聲繪色,十分難聽。這還罷了,更加可惡的是,那些人買通了張生的上司,彈劾張生與妓女交往,上司還威脅張生:要做官,就必須斷了與蘇小小的關係,否則,決不予以任用。

這真好比晴空霹靂,小小一下病倒了。張生十分氣憤,安慰小小説:“沒有姊姊的資助,我哪有今日,這頂烏紗可以説是姊姊所賜。今日我便不做這官,也不能對姊姊負義。”小小躺在牀上,面色憔悴,搖搖頭道:“你今日做了官,尚且鬥不過他們,若不做官,咱們又怎能太平?”張生一聽,也束手無策,只有乾着急。

小小此時反淡淡一笑,道:“你有今天這出頭之日,也不負了滿腹才學,不枉了妾的一番苦心。我也為你高興。但如今你為我而丟掉前程,這也非妾的本意。妾身雖非殘花敗柳,但終究漂泊風塵,本不足以配君子,看來這也是天意。願相公以前程為重,勿要再掛念妾身,請相公忘了妾吧。”

張生聽了,哪裏肯應,只一個勁地勸慰蘇小小。但小小此時已看破了紅塵,知道難逃那班惡人的魔掌,倒不如索性一死,自己能一了百了,又可成全張生。於是,在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那個晚上,小小隻身悄然來到西子湖畔,望着明亮的牛郎織女星,心裏輕輕地道:“只怪咱們沒有緣分,造化捉弄人,張郎,願咱們來世再做夫婦?”然後,縱身躍進了西湖,平靜的湖面上蕩起了波紋,可憐一代名妓蘇小小就這樣玉殞香消了。

張生知道後,悲痛欲絕,慟哭道:“小小,你是生亦為我,死亦為我呀?”張生把小小就葬在西湖畔,在墓前遍植松柏,以象徵小小的志向高潔。小小的墓後來被稱作西陵,後來的文人墨客來西湖遊玩,總要到西陵去憑弔小小一番,還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篇二

1949年,新中國政府取締娼妓,賽金花隨腐朽的制度掃進歷史風塵,漸漸被世人遺忘。近年不少作家、導演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聲稱要還原一個真實的賽金花。但在無數演繹和想像下,“賽金花”早已成為超越她本人的概念和符號,形象幾經人為塑造,無不順應當時社會的“政治正確”,真實面目很難還原。

“議和大臣賽二爺”的傳説

1920xx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市民慘遭姦淫擄掠。賽金花躲在北京南城避難,德國兵破門而入,情急之下賽金花説了幾句德語,還拿出在德國與皇室、首相的合影。德國兵不敢造次,引她與八國聯軍主帥、德國元帥瓦德西相見。據説瓦德西對她熱情款待,士兵更是對這個花枝招展又會説德語的東方女子充滿好奇,都圍着她轉。據賽金花向劉半農講述,受瓦德西之託,她帶幾個小軍官到城裏採買糧食等軍需,百姓懼怕洋人家家閉户,聽説賽二爺(賽金花)作中介擔保,才敢開門賣糧。賽金花給這些人家都插上德國旗子,免得再受欺擾。洋鬼子在京城肆意姦淫婦女,賽金花索性操持老本行,介紹她的業內姐妹來軍營,洋兵出手大方,“姑娘們都願意來”。

太后皇上扔下百姓逃跑,朝廷高官不得人心,百姓便把一切功勞都歸在賽氏頭上。“議和大臣賽二爺”威震京城,越傳越神,尤其盛傳她和瓦德西同宿龍牀,靠吹“枕邊鳳”救國救民。

人們忘不了賽金花的妓女身份,總要加些淫亂的花絮。瓦德西駐軍期間,中南海儀鸞殿半夜失火,民間傳言當時瓦德西和賽金花正全裸熟睡,顧不上穿衣服就相擁跳窗逃出。一些所謂名士以此為藍本寫就《後彩雲曲》《序彩雲曲》等等豔詞,充斥着傳統文人糾結的“名妓情結”。在他們筆下,賽金花既被拔高成深明大義的李香君、柳如是甚至王昭君,也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害及中外文武大臣”。

《辛丑條約》立功之謎

1920xx年,賽金花吃了“虐婢致死”的官司,次年被遣回原籍蘇州,後來又去上海開書寓為生(自立門户開書寓者是當時妓女的最高等級,要求精通彈唱,懂得應酬交際規範,書寓的陳設裝修也要高雅講究,按規矩只賣藝不留宿)。中華民國成立後,賽金花的客人中有了革命黨人,其中江西民政廳長魏斯炅是她一生最愛。魏是江西都督李烈鈞的心腹干將,1920xx年夏,李烈鈞發起“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後魏斯炅逃避追捕到上海,結識了賽金花。賽金花幫助他喬裝打扮搭乘輪船逃往日本,他們上演了一出蔡鍔與小鳳仙式的“逃之戀”,但結局要美滿得多。

1920xx年魏斯炅重返上海與賽金花結婚,請李烈鈞作婚禮主持,大操大辦明媒正娶。魏斯炅當時45歲,在江西老家已有一妻一妾,但他在外一向稱賽金花為魏夫人。婚禮上賽金花穿着白色“文明紗”,面貌一新。魏斯炅給她取名“靈飛”,寓意靈魂就此飛躍,賽金花至死以“魏趙靈飛”自稱。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作為戰勝國,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建立公理戰勝坊,專門給魏斯炅、賽金花發了請帖出席落成典禮,也許是因為這個牌坊和賽金花有淵源。當年八國聯軍發兵的主要藉口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清軍射殺,德國以此要挾,提出許多苛刻條件,尤其公使夫人一心報仇,態度強硬。據説李鴻章談判久攻不下,遂請賽金花做説客,女人勸慰女人,終於使公使夫人答應用中國的傳統辦法賠禮道歉——在東單克林德遇刺處建牌坊。1920xx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第一款即清廷派醇親王載津為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並在中國“豎立銘志之碑。

賽金花歷來自稱遊説過克林德夫人,但強調是她自告奮勇,李鴻章請她出山的事是沒有的。不過人們更願意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李鴻章無能,關鍵時刻懇求俠妓力挽狂瀾,成就佳話。無論京劇、地方戲還是時髦的“文明戲”,都拿賽金花做過女主人公,賽金花也看過這些戲,接受採訪時總要指出這些戲的不合史實之處:一是對她和瓦德西的情事“描寫太過”;二是誇大她在庚子國難中的作用,“雖十分誇獎我,但於我之良心上,誠為不安”。

名人爭相捐助救國“俠妓”

1933年,賽金花寫呈文敍述庚子年救過人,請求政府免除她的房租大洋8角。以社會新聞著稱的《實報》記者敏鋭捕捉,報道了賽金花交不起房租的事,一時成為熱點,各報爭相採訪。

在輿論的烘托下,賽金花又成了交際場上的紅人,一些聚會、雅集上,主人常以請到賽金花列席為榮,而參加者也樂於前往,一睹傳説中的名妓真容。她應廣大聽眾需求,一遍遍敍述她在庚子事變中的經歷。講得多了,難免添油加醋,前後矛盾,因此有人認為,賽金花不過是個騙錢的老妓女,説話皆不可信。對賽金花傳奇最具顛覆意義的説法來自戲曲理論家齊如山,他早年與賽金花交往較多,自稱“知道她的底細”。當年,齊如山聽説劉半農在為賽金花作傳,特意跟劉半農暢談一次,説庚子年賽金花“不過是一個老鴇子的身份,一個公使夫人怎能接見這樣一個人……”據説劉半農聽後確實有些震動。賽氏去世後多年,齊如山寫文章説,賽金花德語稀鬆得很,他見到賽氏身邊出沒的德國軍官都是中少尉,連上尉都沒有,更遑論瓦德西。

大多數賓客還是願意同情她,紛紛解囊,緩解她的生活困難。吳佩孚、胡適、梅蘭芳派人送過錢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等畫家為她組織過義賣。名人接濟她並不只是出於對遲暮美人的憐憫。當時正值“九一八”、“一·二八”事變發生不久,舉國上下瀰漫着救亡圖存的氣氛,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頗受輿論抨擊,而賽金花替清廷阻止八國聯軍暴行的傳奇,剛好對現政府構成絕妙反諷。推崇救助賽金花,成了一種政治姿態。張學良曾攜趙四小姐去居仁裏看望賽金花,説她是一美遮百醜,“榮華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唯有愛國壯舉永垂青史。”

夏衍話劇《賽金花》幕後

1935年,白色恐怖正盛,左翼劇作家夏衍在上海白俄公寓裏躲了三個月。避難期間他創作了多幕話劇《賽金花》,借古諷今,抨擊國民政府消極抗日。

1936年11月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演《賽金花》,連續二十場,場場爆滿,觀眾達三萬人次以上。1937年初,《賽金花》在南京演出,劇中德國人審問一個洋務官員“會幹些什麼”,他惶恐地説:“奴才只會叩頭,跟洋大人叩頭!”並連連叩頭。當時日軍入侵,形勢已十分危急,觀眾心領神會,鬨堂大笑。台下主管國民黨文化事業的張道藩當場怒斥:“怎麼能這樣演呢?”他的手下立刻響應往台上扔痰盂,劇場大亂。第二天當局就明令禁止了《賽金花》演出。

不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邵力子在一次文化界大規模宴會上點評了這部戲,給禁演政策打了圓場。他説把“賽金花這女人描寫得那麼偉大也是過分的”,她以美色周旋,為洋兵辦糧草,是“瓦全”的精神,而“我們的國家現在已到了什麼地步?大家都已很明白……我以為《賽金花》自有其禁演的理由了,因為我們現在已不需要‘瓦全’,是寧願‘玉碎’!”

死後被漢奸最後一次利用

就在話劇《賽金花》紅遍上海的時候,故事真正的女主角於1936年冬在北平淒涼死去。當時天氣很冷,她沒錢多加煤炭,抱着破被於子夜氣絕。各界人士捐了棺材和喪葬費用。“出殯之日,雖雨後道路泥濘,但沿途擺設路祭者,絡繹不絕。”

陶然亭的和尚捐贈地皮一方,為賽金花建墓。據説她的故交請齊白石題了“賽金花之墓”,但20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整修陶然亭,將賽金花墓和墓碑遷走,不知所終,有人説在“文革”中墓和墓碑都被毀壞。

現在到陶然亭公園,能夠在慈悲庵陳列室尋到一些遺蹟:一是刻在石碑上的《彩雲圖》,這是張大千1933年所繪之賽金花彩像,1937年鐫刻入石。二是樊增祥的《彩雲曲》石碑,1937年根據樊的手跡刻成。三是《趙靈飛之墓表》。1937年北平淪陷後,出任日偽北平公安局局長的潘毓桂跑到陶然亭,給賽金花立了這塊碑,黑色大理石制,高約二米。碑文説她“媲美於漢之明妃和戎”,“漢祚賴以延續數百年”,“其功當時不盡知,而後世有知者”。寓意十分明顯,借賽金花暗指自己當漢奸是深謀遠慮良苦用心。曾多次訪問賽金花的作者瑜壽寫道:“這是賽氏畢生所遭遇的侮辱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

如何評價賽金花,爭論了百年沒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賽金花並不是民間想像的民族英雄,夏衍甚至説她只是一個“以肉體博取敵人的歡心而苟延性命於亂世”的奴隸,但他同情賽金花,“因為在當時形形色色的奴隸裏面,將她和那些能在廟堂上講話的人們比較起來,她多少還保留着一點人性”。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篇三

即使身處東京鬧市,兩邊高掛着“歌舞神仙女,風流花月魁”的金字招牌,李師師家的門前還是人跡罕至,一片冷清。

燕青奉宋江之命去見李師師,“揭開青布幕,掀起斑竹簾”,除了一盞鴛鴦燈和“細細噴出香來”的博山古銅香爐,竟不見一個人。燕青穿過天井,來到“設着三座香楠木雕花玲瓏小牀”的第二會客廳,還是沒碰到任何人。這偌大一個院落,壁上掛着名人字畫,案上擺着珍奇古董,卻能讓人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長驅直入,不怕被人偷了搶了?

這天是正月十四,為迎燈節東京城裏是“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熱鬧非凡。而作為“東京上廳行首”頭牌角妓之一(角妓即歌伎、藝伎。當時另一位有名的“上廳行首”叫趙元奴。詳見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傳》百回本第1212頁)的李師師家竟會是如此清靜,這大概是見過世面的燕青始料不及的。再也沉不住氣了的燕青只得咳嗽出聲,這才見“屏風背後轉出一個丫環來”,那丫環不慌不忙,見了生人頗有禮貌地道個萬福,然後從容地問客人怎麼稱呼,從哪裏來。連丫環都如此雅緻,那主人的氣度就可想而知了。

大名鼎鼎的李師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卻是為何?書上説得明白:“原來李師師家,皇帝不時間來,因此上公子王孫,富家子弟,誰敢來他家討茶吃。”

連飛揚跋扈的公子王孫都不敢來,一般的商賈書生更不敢來了。萬一不小心撞上趙官家,龍顏一怒,那腦袋就不用長在脖子上吃飯了。

也正因為如此,李家才敢敞着大門而無所顧忌,貌似空城而願者上鈎。盜賊強梁遠比公子王孫精明,他們知道太歲頭上的土動不得,天子身下的腥就更偷不得,就連自稱天不怕地不怕敢於明火執仗與官府對抗的梁山強人,不也沒打有萬貫家產據説為助宋抗金能捐河北軍餉的李家的主意,反而因有求於李師師而“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乖乖地把在別處拚着性命毫不留情地搶來的“千百兩金銀,欲送與宅上”,讓本來就錦衣玉食的李家好好消受。

既然公子王孫、富家子弟都不敢來,李家為何還要開着門掛着牌呢?可見撞上門來的人還是有的,比如不知內情的外地富商,比如敢於冒險的多情書生。這不,在李家以為閒人忙人都趕去看燈了的和風暖夜,自稱有的是傢俬的“山東客人”撞上門來了。

不知是事出有因,還是事有湊巧,那段日子道君皇帝不是“不時間來”,而是天天來。宋江正月十四去,剛要對李師師“欲敍行藏”,李家人來報:“官家來到後面。”宋江第二天又去,正要“把心腹衷曲之事告訴”,李家人又來報:“官家從地道中來至後門。”這不存心讓帶去千百兩金銀又冒着很大風險的宋江做虧本買賣白跑一趟東京麼?

儘管內憂外患,但朝廷為粉飾太平,對這“上元燈節”是作了精心準備的,單單是燈節侍衞就有“五千七八百人,每人皆賜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枚,上有小小金牌一個,鑿着‘與民同樂’四字”。但到了正月十五,道君皇帝卻放着一年一度難得與民同樂的熱鬧燈節不看,“教太子在宣德樓賜萬民御酒,令御弟在千步廊買市”,自己偷偷從地道至李家後門,與李師師來同樂了。

從皇宮至李家竟有地道?

皇帝狎妓自然忌諱,但為了掩人耳目而挖一條直通李家的地道,這代價是不是太大了一點?況且這浩大的工程必有許多人蔘與和勞作。原本為了保密,卻興師動眾,這不是事與願違欲蓋彌彰了麼?

讀魯迅編輯的《唐宋傳奇集/李師師外傳》,才弄明白這“地道”是怎麼回事:“迪(即張迪,徽宗時內侍太監)私言於上曰:‘帝幸隴西(時人稱李師師為隴西氏),必易服夜行,故不能常繼。今艮嶽離宮(艮嶽離宮是童貫朱勔為徽宗建造的行宮,在汴梁城的北面)東偏有官地袤延二三裏,直接鎮安坊(李師師住在鎮安坊)。若於此處為潛道,帝駕往還殊便。’帝曰:‘汝圖之。’於是迪等疏言:‘離宮宿衞人向多露處。臣等捐貲若干,於官地營室數百楹,廣築圍牆,以便宿衞。’帝可其奏……四年三月(即宋大觀四年三月),帝始從潛道幸隴西。”(見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魯迅全集》第1965頁)原來這“地道”是用圍牆分隔出來的一條禁止別人通行因而頗為隱蔽的“潛道”。

關於宋徽宗寵幸李師師,歷來有許多傳説。據説徽宗最初是以趙乙的假名去會李師師的,而李師師接客,只要來者略通文墨,便得留下即興詩詞。徽宗自覺文才一流,乘興填了一首讓人汗顏的豔詞:“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動動動,臂兒相兜,脣兒相湊,舌兒相弄。”

此詞究竟是不是宋徽宗的作品,當然大可存疑。徽宗畢竟是皇帝,即使再風流,大概也不會做或做不出這樣的豔詞。

據《李師師外傳》載,“帝嘗於宮中集宮眷等宴坐,韋妃私問曰:‘何物李家兒,陛下悦之如此?’帝曰:‘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豔粧,服玄素,令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出處同上)

此話究竟是不是宋徽宗説的,當然也可存疑,但至少像皇帝的口吻,而且也説明了宋徽宗為什麼無心後宮佳麗卻偏偏對李師師情有獨鍾。

《水滸》中的李師師,不但別有“幽姿逸韻”,而且乖巧機靈,幽默風趣。

宋江第一次去,李師師説:“適間張閒(燕青假託名)多談大雅,今辱左顧,綺閣生光。”宋江第二次去送上一百兩黃金,李師師説:“員外識荊之初,何故以厚禮見賜,卻之不恭,受之太過。”話説得彬彬有禮,極有分寸。

宋江柴進在裏面飲酒談笑,卻讓戴宗李逵在門外把守,李逵便忍不住“在外面喃喃吶吶地罵”,宋江只好把他叫進來。看到李逵“圓睜怪眼,直瞅他三個”,李師師問宋江:“這漢是誰?恰像土地廟裏對判官立地的小鬼。”眾人一聽都笑了,而“李逵不省得他説”。也幸虧李逵不知道李師師在説什麼,否則沒準會發作起來。那次在江州,他不是把一個根本沒惹他,只“打斷了他話頭”的賣唱女子點得“驀然倒地”不省人事了麼?其實,從具體場景分析,李逵當時正面對面“直瞅他三個”,李師師的話他應該聽見也能夠聽懂的。“這漢是誰?”“像土地廟裏的——小鬼。”這大白話李逵聽不懂?既然聽懂了且“肚裏有五分沒好氣”的李逵為什麼不發作?這個謎只能去問黑旋風自己了。也許是因為總擺出一副大任在身樣子的宋江在座,也許是因為李師師的風度和氣勢鎮住了他。不管怎樣,梁山第一莽漢李逵是不會也不敢“用兩個指頭”去點李師師的粉額。

而接下來宋江與李師師的對話,李逵可能真的沒聽懂或聽不明白。宋江説:“這個是家生的孩兒小李。”也就是説這是你們李姓人家的後代。李師師的回答既巧妙又風趣,用也是本家的李贄的話説是“這個丫頭大通。”(見《水滸傳會評本》第1278頁)李師師説:“我倒不打緊,辱莫(另作”辱沒“)了太白學士。”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我李師師倒不在乎,只是讓李白先生蒙羞委屈了。

李逵儘管喝了李師師讓人端上來的三大杯酒,被燕青推搡着“去門前坐地”,但氣仍不打一處來。也活該楊太尉倒楣,他偏偏這個時候推門進來,還盛氣凌人地責問:“你這廝是誰?敢在這裏?”這次是聽得真切也聽得明白的“李逵也不迴應,提起把交椅,望楊太尉劈臉打來”,把剛才窩的火合在一起發作了。

宋江雖然當過刀筆吏,也有過場面上的應酬,但那只是小縣城裏的勾當,在這東京頂級行院裏宋押司便顯得粗俗和土氣了。幾杯酒下肚,宋江便“揎拳裸袖,點點指指”露出一副滑稽相。弄得陪同而來的皇室後代柴大官人都不好意思起來,對李師師解釋説:“我表兄從來酒後如此,娘子勿笑。”李師師卻説:“各人稟性何傷。”給了宋江一個台階。

李師師各色人等見得多了,聽宋江説要用大杯喝酒,且自稱大丈夫,便大致搭準了客人脈搏,於是唱了一曲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如果換一個用小盅品酒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多情公子,洞明練達的李師師大概要歌柳三變的“曉風殘月”了。

果然,李師師唱罷大江東去,以為碰到知音的宋江乘着酒興也發作了,要“盡訴胸中鬱結,呈上花魁尊聽”,激動得就差沒有涕泗滂沱了。其實,不便直問卻一直在察言觀色的李師師,正想了解這幾位出手大方又神祕莫測的不速之客是何方神聖哪路星宿呢!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消得?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等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李師師把宋江的這首樂府詞反覆看了,“不曉其意”。估計李師師只是破譯不了“六六雁行連八九”是指一百零八將這樣的暗語,像“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這樣的陳詞濫調看得多了,哪會不曉其意。要知道李師師除了皇上,平時結交的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墨客!

也許,李師師是故意裝出不解其意的樣子,以便讓宋江全盤托出“心腹衷曲之事”。而“一笑千金值”只是這些似乎另有所圖的客人的奉承和客套。畢竟,那“卻之不恭,受之太過”百兩黃金不能收得不明不白。

但偏偏這時,皇帝來了,宋江的“衷曲”終於沒能訴成。

不得不退出來的宋江本來還想直接去見皇上:“今番錯過,後次難逢。”但被柴進勸住了:“這如何使得?”如果真的去了,會怎麼樣呢?會把皇帝嚇壞嗎?至少李師師是有辦法應付的。後來李逵在李家放火,“驚得趙官家一道煙走了”。這事不也被李師師巧妙應付過去了:“臨期鬧了一場,不是我巧言奏過官家,別的人時,卻不滿門遭禍!”

宋江對女性向來歧視,惟獨對李師師格外尊敬。剛見面“就叫戴宗拜了李師師”。這“拜”跟“納頭便拜”可能有區別,估計是拜見的意思。戴院長在江州當兩院押牢級節時,要多威風有多威風,什麼人放在眼裏過?但此時此刻,只得低三下四地對着李師師作揖打躬。秉承宋江旨意的燕青對李師師奉若神明,一見面就“納頭便拜”,後來更是拜了又拜,弄得李師師都有點受不了了:“俺年紀幼小,難以受拜。”在宋江眼裏,李師師已成了編外皇后候補貴妃,成了能幫助他實現平生夙願的不二人選,用燕青的話説是“梁山數萬人之恩主也!”

其實梁山之事李師師早有耳聞,她後來對燕青説:“你這一班義士,久聞大名。”但前番“揎拳裸袖”的矮黑胖子就是名震朝野的宋江大概不曾料到。不過對李師師來説,有財有勢有所謂的大丈夫氣概並不能吸引她,因為連天下最有財有勢的皇上都三天兩頭要往她家跑,那麼手下有些強梁袋裏有些錢財的宋江又能引起她多大的興趣呢?在與梁山頭領的交往中,惟一讓李師師感到中意並希望與之結交的大概就是英俊瀟灑又善解人意的浪子燕青。

書上説,李師師“見了燕青這表人物,能言快説,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據説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曾為李師師作過一首《洛陽春》的詞:“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閒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高處不勝寒,知音稀有的李師師是不是把燕青看成了知音?故而取出久閒的玉簫,吹響綿綿的情曲?不管怎樣,在燕青面前,李師師坦露了一個年輕女性的真性情。

作為一個聞名遐邇的角妓,李師師在與皇上來往前肯定見識過無數風流男子,但看到燕青身上漂亮的紋身時,動了感情的李師師還是忍不住伸出了“尖尖玉手”,把因與皇上交往而帶來的高傲和矜持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

以情事為職業的李師師為情所惑情不自禁,看了真讓人既驚奇又感慨。可見在燈紅酒綠的風月場中“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對李師師來説只是與情無涉逢場作戲的職業行為。在內心深處,她仍是一個純情女子。

在《水滸》一書中,這是一段最真切因而也是最動人的情感碰撞。雖然燕青為了不至於陷入戀情而忘記梁山使命,“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把李師師拜成姊姊,但李師師仍希望這個名義上的弟弟能在她的庇護下長久地留在身邊,“小哥只在我家下,休去店裏宿。”燕青臨出門,李師師又特地叮囑:“休教我在這裏專望。”這話,李師師大概對道君皇帝都不曾説過。

在“略地攻城志已酬”後,燕青想勸盧俊義一道離去,但盧俊義執迷不悟,燕青只好獨自走了,臨別時給宋江留了一首詩:“雁序分飛自可驚,納還官誥不求榮。身邊自有君王赦,灑脱風塵過此生。”此時,梁山頭領已被朝廷招安多時,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下招搖過市也沒人會捉拿他們,但李師師“撒嬌撒痴”從皇帝那裏要來的“特赦燕青本身一應無罪,諸司不許拿問”的赦書,燕青卻一直帶在身邊,即使身經百戰,也不曾弄丟。

燕青無意功名,對朝廷和皇上更不想巴結。既然如此,這張已沒有具體功能和實際意義的赦書燕青為何一直珍藏着,而且還不加掩飾地對宋江和梁山兄弟宣稱和炫耀?通過這張赦書,燕青想保存什麼,一樁難以忘懷的往事,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燕青與眾人不辭而別後,會去找對他情深義重的“姊姊”嗎?有這種可能,但書上沒説,我們也只能把這“一別不再見,從此長相思”當成深深的遺憾了。

作為北宋末年的名妓,李師師實有其人。《辭海》中關於李師師的條目是這樣説的:“李師師,北宋末年汴京妓女。本姓王,四歲父亡,遂入娼籍李家。名士周邦彥等多與往來,相傳徽宗也屢至其家……”

關於李師師的出生和經歷,《李師師外傳》介紹得更為詳細:“李師師者,汴京東二廂永慶坊染局王寅之女也。寅妻既產女而卒,遂以菽漿代乳乳之,得不死,在襁褓未嘗啼。汴俗,凡男女生,父母愛之,必為捨身佛寺。寅憐其女,乃為捨身寶光寺。女時方知孩笑。一老僧目之曰:‘此何地,爾乃來耶?’女至是忽啼。僧為摩其頂,啼乃止。寅竊喜,曰:‘是女真佛弟子。’為佛弟子者,俗呼為師,故名之曰師師。”

師師四歲那年,父親獲罪入獄,病死獄中。師師被李姓老鴇收養,並請師教讀,又訓練歌舞,十三歲那年就以青倌人的名義掛牌接客,不久名聲大噪,汴京的公子王孫、文人雅士都以與李師師結交為榮。

宋詞中,有不少詞是專門為李師師寫的,如秦少游的《生查子》:“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粧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歸去鳳城時,説與青樓道: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秦還作《一叢花》贈李師師:“年來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颸。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相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諮。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張子野甚至專門創造了一個新詞牌《師師令》。

相傳武功員外郎賈奕年少英俊,武藝超羣,也是李師師家的常客。自從知道皇帝常去,就不敢再來了。一日在郊外遇見李師師,舊情萌發,填了一首《南鄉子》:“閒步小樓前,見個佳人貌似仙;暗想聖情渾似夢,追歡,執手蘭房恣意繾。一夜説盟言,滿掬沉檀噴瑞煙;報道早朝歸去晚,迴鑾,留下鮫綃當宿錢。”

不久這首詞傳開了,一傳兩傳竟傳到剛為李家題了“醉杏樓”三個字的宋徽宗的耳朵裏,於是龍顏大怒,下令將詞作者賈奕斬首。諫官張天覺是賈奕的好朋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趕到宮中求見,他對宋徽宗説,皇上治國應以仁德為重,今為一女子輕施刑誅,豈能使天下人心服。宋徽宗這才作罷,赦免了賈奕,把他貶到瓊州做可户參軍,並規定永遠不許再入都門,這樣當然也就再也不能見到李師師了。

周邦彥早年寫的《汴京賦》深得神宗皇帝和哲宗皇帝的賞識,他的詞作情濃辭麗,久負盛名,京城歌伎都以唱他的詞為榮。初會李師師,周邦彥便覺得相見恨晚,並當即為李師師填了一首《玉蘭兒》。李師師欽佩他的才氣,也樂於和他交往。

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記載了李師師與周邦彥的一段軼事。説有一次周邦彥在李師師處,忽然皇帝來了。周躲避不及,只好藏身牀下。皇帝給李師師帶來貢品新橙,還與李師師説笑調情。在牀下的周聽得真切,事後作了一首《少年遊》留給李師師:“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温,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師師因為喜歡這首詞,一高興竟唱給皇帝聽了。皇帝問是誰寫的,李師師隨口説是周邦彥,話一出口就後悔莫及。宋徽宗臉色大變,猜到那天周就在屋內。於是找了個罪名,把周邦彥逐出汴京。

李師師覺得很對不起周邦彥,冒着風雪去為周送行,回來時發現皇上正在等她,於是把周邦彥剛填的《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李師師一邊唱,一邊流淚,特別是唱到“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時,泣不成聲。宋徽宗被李師師的情義打動了,下詔把周邦彥留在了京城,封為“大晟樂正”,允許他來李師師處走動。

關於李師師的最後歸宿,有許多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宋徽宗後來把李師師召進宮中,冊封為瀛國夫人(另一説是封為李明妃)。宣和七年,金兵進攻汴京。兵臨城下,徽宗將皇位讓給了太子,自己躲進太乙宮,做起了“道君教主”。失寵的李師師被接位的欽宗“廢為庶人”,逐出宮外。李師師自知禍之將至,把徽宗賞賜的錢物,悉數捐給官府,“以助河北軍餉”抗金。自己束髮緇衣當了女道士。靖康元年,宋欽宗下令抄了李師師家。此事《三朝北盟會編》有載:“靖康元年,尚書省直取金銀,奉聖旨:‘趙元奴、李師師,曾經抵應倡優之家,逐人藉沒,如違並行軍法。’”

李師師因宋徽宗而得寵,又因宋徽宗而藉沒,真是福兮禍所伏也。不知道宋徽宗是否知道李師師後來的悲慘處境。當然,即使知道,連自身命運都無法把握的宋徽宗也無能為力了。

另一種説法是金兵佔領汴京後,主帥撻懶點名要李師師,説金主也知道李師師,並想得到她。降將張邦昌等人四處尋找李師師,最後找到了把她獻給金主。李師師怒斥張邦昌:“吾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志。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爾後“乃脱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下,乃死。”(見《李師師外傳》)也有人説李師師自殺不成,便自毀容貌。金主於是強迫她嫁給一個身有病殘的老兵為妻,作為對她抗拒的懲罰。

還有一種説法是,靖康之難後,李師師隨逃難人羣流落江南。《青泥蓮花記》稱:“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墨莊漫錄》的説法與此相近:“李生(指師師)流落來浙,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然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兩者的區別是一説流落湖南,一説流落浙江。陳忱的《水滸後傳》説,李師師流落臨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嶺,仍操舊業為生。《宣和遺事》也説李師師南徙,不同的是“流落湖湘間,為商人所得”。宋人劉子翬的《汴京紀事》詩概括了李師師南徙後的淒涼處境:“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最後錄一種較為浪漫的説法。據《耆舊續聞》載,李師師在南徙途中,竟意外地碰到周邦彥,兩人互訴衷腸,淚流滿面。李師師準備跟隨周邦彥,但“師師欲委身而未能也”,因為周妻死活不從。在這逃難途中,垂垂老矣的周邦彥已無法風流也無力風流,無奈之中只好填詞一首傾訴心聲:“波落寒汀,村渡向晚,遙看數點帆小。亂葉翻鴉,驚風破雁,天角孤雲縹緲。官柳蕭疏,甚尚掛、微微殘照。景物關情,川途換目,頓來催老。漸解狂朋歡意少。奈猶被、思牽情繞。座上琴心,機中錦字,覺最縈懷抱。也知人、懸望久,薔薇謝、歸來一笑。欲夢高唐,未成眠,霜空又曉。”

兩人就此話別,各自消失在逃難人羣中。李師師寓居杭州三年後,有人給她帶來一封信,李師師拆開一看,是一首充滿深情的《解連環》詞:“怨懷無託,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燕子樓空,暗塵鎖一牀絃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閒言閒語,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紅顏自古命薄,但在“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的今日,仍有人深情地盼望着她的“江南梅萼”,李師師傷心傷感之餘,該為有周邦彥這樣的終身知音而欣慰了。

在今天的開封市北關外,尚留李師師墓一座。

中國民間傳説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説。關於古代的名妓的傳説故事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篇一

蘇小小是宋朝時錢塘的著名歌妓。她色藝雙全,受人喜愛。但是蘇小小身在風月場心有千千結,平日很少有開心的時候。

秋雨綿綿,涼氣逼人,小小坐在窗前默默沉思,她一想到自己從小淪落風塵,孤苦伶仃,不由長歎了一聲。

知道蘇小小心事的,只有她的丫鬟紅玉。紅玉見小小不快活,便走過來陪小小聊天。

紅玉説:“後邊那條街上,住着一個姓張的窮書生,自己沒有銀錢來聽姑娘唱曲兒,反罵花了銀子來聽歌的富家公子是食民膏脂的行屍走肉。”説完嘻嘻地笑了。

蘇小小聽了並未發笑,而是點了點頭,説:“窮書生罵得對呀?”紅玉接着説道:“可笑的是那窮書生有一次從咱窗下過,聽見姑娘在樓上彈弦唱曲,他自己也不由聽得呆住了,一直站到姑娘唱罷才回去,從此後,他便三天兩頭站到咱家窗下來聽曲兒,好像是發痴一般。他還説姑娘的琴音脆而不宏,歌聲清而不揚,姑娘定是在強顏歡笑,這點他倒又説對了。”

小小聽到這裏,明眸一亮,馬上又黯了下去,輕輕地歎了口氣,道:“他哪裏知道,我連強顏歡笑也沒有啊。這書生可真是個知音之人,你可知道他家門樓麼?我想見見他。”

紅玉見小小想去見窮書生,忙勸道:“姑娘如今在這錢塘可是個有名的人物,要見個窮書生,我把他召來就是了,哪用得着姑娘屈駕前往呢?”

小小搖頭道:“書生雖窮,但卻志向高遠,一身清白。小小命薄,身在青樓,成日拋頭露面,怎敢小瞧別人?”邊説邊披上斗篷。紅玉見拗不過小小,只好帶路來到了張家。

張家果然十分清寒,除了塞滿書的幾個書架外,就只有幾件破衣衫和鍋碗盆盞了,的確稱得上是家徒四壁。張生見蘇小小突然來訪,頗感奇怪,但卻毫無受寵若驚的神態,而是十分禮貌和矜持,相互見過禮後,便無更多言語。蘇小小見狀,便開口先問道:“近聞張相公言妾琴聲歌韻之不足,特來向張相公請教。”張生答道:“不敢當。小娘子樂曲聲藝俱佳,小生十分佩服。但請恕小生直言,這曲子中卻不時透出苦悲之情,想是心中有甚難言之隱。”小小聽此一説,不由鼻子一酸,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直往下落。

原來小小本是姑蘇人氏,生自官宦人家,但父母早亡。蘇小小不得不投身青樓靠賣唱為生。

張生聽了這情由,一改剛才的孤高和矜持,忙起身上前向小小施上一躬,道:“原來小娘子的身世如此令人同情!”於是,兩人談得十分投機。此後,小小常請張生來家敍談,或是小小彈琴唱曲,張生吟詞作詩;或是兩人共研書畫,切磋棋藝;或同出郊遊踏青。兩人每每在一塊兒,便覺十分快樂。這樣,日子長了皆已情意暗生。

然而小小知道,這樣終究不是個長遠之計,同時,時光流逝,青春漸逝,需要為自己尋求一個歸宿了。

一天,小小對張生道:“公子志向高遠,又滿腹文才,不早尋一官半職,報效朝廷,光宗耀祖,卻這樣呆在家裏,這終究不是個辦法啊?”張生道:“早想赴京應試求官,無奈盤纏難籌啊。”小小聽了,二話沒説,回到屋取出一個小箱來。打開一看,裏面裝滿了金銀珠寶,小小道:“這些年來,我少有積蓄,現盡贈與相公以作盤纏。只望公子不要誤了前程。”

張生又驚又喜感激不盡,忙起身向小小一躬到底,謝道:“蘇姊姊多年風塵,十分不易,待小生如此,小生永生難報。若此去能榜上有名,定不負蘇姊姊一片恩情。”

小小忙扶起張生,倚在他胸前,深情地望着他道:“妾心中事,公子盡知,只盼公子能衣錦榮歸,到時,只要公子願讓妾作小婢,天天侍候在身邊,也就心滿意足了。”

張生聽了此話,更是感動,立刻撩衣下跪,對天發誓道:“皇天在上,我若辜負小小一片痴心,定教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幾天以後,碧波微瀾的西子湖畔,依依的垂柳下,和煦的春風中,蘇小小戀戀不捨地送走了張生。

張生一別就是三年,音訊杳然。三年裏,每逢春天,燕子呢喃,每至秋日,大雁結隊南歸,都勾起小小的無限愁思。

再説那些花花公子,整日裏都在打小小的主意。小小心裏只有張生,對他們是寧死不從,不免得罪了他們,也就常常招來許多風言風語和是非麻煩。小小在錢塘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更難過了。

一天小小在屋裏獨自彈琴解愁,只見紅玉連笑帶喊拖着一個人,一陣風似的進來。小小抬眼一看,不由呆住了,好一陣子都説不出話來,又過了一陣,才有兩顆晶瑩的淚珠滾了出來。紅玉急了,道:“唉呀,日也盼,夜也盼,總算盼回了張公子,姑娘你怎麼又不説話了呢?”

小小這才起身,嘴脣抖動着,半天哽咽着説出一句話來:“這莫非是在夢中麼?”

原來回來的果然是張生。張生今日考中進士,被委以江南一縣令之職。張生現在正是回錢塘接小小去赴任。張生邁步上去扶小小坐下,也是激動不已,道:“蘇姊姊,真是小生回來了。”小小這時才露出滿面笑容,讓高興的淚水如清泉般湧出。此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訴不完別後二人兩地的相思之情。

張生做了官,回來接小小去赴任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便傳遍了錢塘城。那班浪子惡少們知道後,開始是大吃一驚,繼而心裏便像吃了青梅一樣,酸得快把胃吐出來了。於是這些平時勾心鬥角的狐狗一類,此時又都聚到一起想歪點子,害小小了。

且説小小正歡歡喜喜地打點行裝,準備同張生赴任去。不料,就在這幾天,城裏沸沸揚揚地傳説,什麼蘇小小同張生之間早有私情來往,關係不正;什麼張生的官是用錢買來的;什麼張生喜歡交結歌妓,人品不正;更有人説小小是朝廷命犯,應當緝拿歸案等等。眾人口耳相傳時,不免添油加醋,繪聲繪色,十分難聽。這還罷了,更加可惡的是,那些人買通了張生的上司,彈劾張生與妓女交往,上司還威脅張生:要做官,就必須斷了與蘇小小的關係,否則,決不予以任用。

這真好比晴空霹靂,小小一下病倒了。張生十分氣憤,安慰小小説:“沒有姊姊的資助,我哪有今日,這頂烏紗可以説是姊姊所賜。今日我便不做這官,也不能對姊姊負義。”小小躺在牀上,面色憔悴,搖搖頭道:“你今日做了官,尚且鬥不過他們,若不做官,咱們又怎能太平?”張生一聽,也束手無策,只有乾着急。

小小此時反淡淡一笑,道:“你有今天這出頭之日,也不負了滿腹才學,不枉了妾的一番苦心。我也為你高興。但如今你為我而丟掉前程,這也非妾的本意。妾身雖非殘花敗柳,但終究漂泊風塵,本不足以配君子,看來這也是天意。願相公以前程為重,勿要再掛念妾身,請相公忘了妾吧。”

張生聽了,哪裏肯應,只一個勁地勸慰蘇小小。但小小此時已看破了紅塵,知道難逃那班惡人的魔掌,倒不如索性一死,自己能一了百了,又可成全張生。於是,在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那個晚上,小小隻身悄然來到西子湖畔,望着明亮的牛郎織女星,心裏輕輕地道:“只怪咱們沒有緣分,造化捉弄人,張郎,願咱們來世再做夫婦?”然後,縱身躍進了西湖,平靜的湖面上蕩起了波紋,可憐一代名妓蘇小小就這樣玉殞香消了。

張生知道後,悲痛欲絕,慟哭道:“小小,你是生亦為我,死亦為我呀?”張生把小小就葬在西湖畔,在墓前遍植松柏,以象徵小小的志向高潔。小小的墓後來被稱作西陵,後來的文人墨客來西湖遊玩,總要到西陵去憑弔小小一番,還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

古代歌技的傳説故事篇二

1949年,新中國政府取締娼妓,賽金花隨腐朽的制度掃進歷史風塵,漸漸被世人遺忘。近年不少作家、導演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聲稱要還原一個真實的賽金花。但在無數演繹和想像下,“賽金花”早已成為超越她本人的概念和符號,形象幾經人為塑造,無不順應當時社會的“政治正確”,真實面目很難還原。

“議和大臣賽二爺”的傳説

1920xx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市民慘遭姦淫擄掠。賽金花躲在北京南城避難,德國兵破門而入,情急之下賽金花説了幾句德語,還拿出在德國與皇室、首相的合影。德國兵不敢造次,引她與八國聯軍主帥、德國元帥瓦德西相見。據説瓦德西對她熱情款待,士兵更是對這個花枝招展又會説德語的東方女子充滿好奇,都圍着她轉。據賽金花向劉半農講述,受瓦德西之託,她帶幾個小軍官到城裏採買糧食等軍需,百姓懼怕洋人家家閉户,聽説賽二爺(賽金花)作中介擔保,才敢開門賣糧。賽金花給這些人家都插上德國旗子,免得再受欺擾。洋鬼子在京城肆意姦淫婦女,賽金花索性操持老本行,介紹她的業內姐妹來軍營,洋兵出手大方,“姑娘們都願意來”。

太后皇上扔下百姓逃跑,朝廷高官不得人心,百姓便把一切功勞都歸在賽氏頭上。“議和大臣賽二爺”威震京城,越傳越神,尤其盛傳她和瓦德西同宿龍牀,靠吹“枕邊鳳”救國救民。

人們忘不了賽金花的妓女身份,總要加些淫亂的花絮。瓦德西駐軍期間,中南海儀鸞殿半夜失火,民間傳言當時瓦德西和賽金花正全裸熟睡,顧不上穿衣服就相擁跳窗逃出。一些所謂名士以此為藍本寫就《後彩雲曲》《序彩雲曲》等等豔詞,充斥着傳統文人糾結的“名妓情結”。在他們筆下,賽金花既被拔高成深明大義的李香君、柳如是甚至王昭君,也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害及中外文武大臣”。

《辛丑條約》立功之謎

1920xx年,賽金花吃了“虐婢致死”的官司,次年被遣回原籍蘇州,後來又去上海開書寓為生(自立門户開書寓者是當時妓女的最高等級,要求精通彈唱,懂得應酬交際規範,書寓的陳設裝修也要高雅講究,按規矩只賣藝不留宿)。中華民國成立後,賽金花的客人中有了革命黨人,其中江西民政廳長魏斯炅是她一生最愛。魏是江西都督李烈鈞的心腹干將,1920xx年夏,李烈鈞發起“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後魏斯炅逃避追捕到上海,結識了賽金花。賽金花幫助他喬裝打扮搭乘輪船逃往日本,他們上演了一出蔡鍔與小鳳仙式的“逃之戀”,但結局要美滿得多。

1920xx年魏斯炅重返上海與賽金花結婚,請李烈鈞作婚禮主持,大操大辦明媒正娶。魏斯炅當時45歲,在江西老家已有一妻一妾,但他在外一向稱賽金花為魏夫人。婚禮上賽金花穿着白色“文明紗”,面貌一新。魏斯炅給她取名“靈飛”,寓意靈魂就此飛躍,賽金花至死以“魏趙靈飛”自稱。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作為戰勝國,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建立公理戰勝坊,專門給魏斯炅、賽金花發了請帖出席落成典禮,也許是因為這個牌坊和賽金花有淵源。當年八國聯軍發兵的主要藉口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清軍射殺,德國以此要挾,提出許多苛刻條件,尤其公使夫人一心報仇,態度強硬。據説李鴻章談判久攻不下,遂請賽金花做説客,女人勸慰女人,終於使公使夫人答應用中國的傳統辦法賠禮道歉——在東單克林德遇刺處建牌坊。1920xx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第一款即清廷派醇親王載津為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並在中國“豎立銘志之碑。

賽金花歷來自稱遊説過克林德夫人,但強調是她自告奮勇,李鴻章請她出山的事是沒有的。不過人們更願意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李鴻章無能,關鍵時刻懇求俠妓力挽狂瀾,成就佳話。無論京劇、地方戲還是時髦的“文明戲”,都拿賽金花做過女主人公,賽金花也看過這些戲,接受採訪時總要指出這些戲的不合史實之處:一是對她和瓦德西的情事“描寫太過”;二是誇大她在庚子國難中的作用,“雖十分誇獎我,但於我之良心上,誠為不安”。

名人爭相捐助救國“俠妓”

1933年,賽金花寫呈文敍述庚子年救過人,請求政府免除她的房租大洋8角。以社會新聞著稱的《實報》記者敏鋭捕捉,報道了賽金花交不起房租的事,一時成為熱點,各報爭相採訪。

在輿論的烘托下,賽金花又成了交際場上的紅人,一些聚會、雅集上,主人常以請到賽金花列席為榮,而參加者也樂於前往,一睹傳説中的名妓真容。她應廣大聽眾需求,一遍遍敍述她在庚子事變中的經歷。講得多了,難免添油加醋,前後矛盾,因此有人認為,賽金花不過是個騙錢的老妓女,説話皆不可信。對賽金花傳奇最具顛覆意義的説法來自戲曲理論家齊如山,他早年與賽金花交往較多,自稱“知道她的底細”。當年,齊如山聽説劉半農在為賽金花作傳,特意跟劉半農暢談一次,説庚子年賽金花“不過是一個老鴇子的身份,一個公使夫人怎能接見這樣一個人……”據説劉半農聽後確實有些震動。賽氏去世後多年,齊如山寫文章説,賽金花德語稀鬆得很,他見到賽氏身邊出沒的德國軍官都是中少尉,連上尉都沒有,更遑論瓦德西。

大多數賓客還是願意同情她,紛紛解囊,緩解她的生活困難。吳佩孚、胡適、梅蘭芳派人送過錢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等畫家為她組織過義賣。名人接濟她並不只是出於對遲暮美人的憐憫。當時正值“九一八”、“一·二八”事變發生不久,舉國上下瀰漫着救亡圖存的氣氛,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頗受輿論抨擊,而賽金花替清廷阻止八國聯軍暴行的傳奇,剛好對現政府構成絕妙反諷。推崇救助賽金花,成了一種政治姿態。張學良曾攜趙四小姐去居仁裏看望賽金花,説她是一美遮百醜,“榮華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唯有愛國壯舉永垂青史。”

夏衍話劇《賽金花》幕後

1935年,白色恐怖正盛,左翼劇作家夏衍在上海白俄公寓裏躲了三個月。避難期間他創作了多幕話劇《賽金花》,借古諷今,抨擊國民政府消極抗日。

1936年11月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演《賽金花》,連續二十場,場場爆滿,觀眾達三萬人次以上。1937年初,《賽金花》在南京演出,劇中德國人審問一個洋務官員“會幹些什麼”,他惶恐地説:“奴才只會叩頭,跟洋大人叩頭!”並連連叩頭。當時日軍入侵,形勢已十分危急,觀眾心領神會,鬨堂大笑。台下主管國民黨文化事業的張道藩當場怒斥:“怎麼能這樣演呢?”他的手下立刻響應往台上扔痰盂,劇場大亂。第二天當局就明令禁止了《賽金花》演出。

不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邵力子在一次文化界大規模宴會上點評了這部戲,給禁演政策打了圓場。他説把“賽金花這女人描寫得那麼偉大也是過分的”,她以美色周旋,為洋兵辦糧草,是“瓦全”的精神,而“我們的國家現在已到了什麼地步?大家都已很明白……我以為《賽金花》自有其禁演的理由了,因為我們現在已不需要‘瓦全’,是寧願‘玉碎’!”

死後被漢奸最後一次利用

就在話劇《賽金花》紅遍上海的時候,故事真正的女主角於1936年冬在北平淒涼死去。當時天氣很冷,她沒錢多加煤炭,抱着破被於子夜氣絕。各界人士捐了棺材和喪葬費用。“出殯之日,雖雨後道路泥濘,但沿途擺設路祭者,絡繹不絕。”

陶然亭的和尚捐贈地皮一方,為賽金花建墓。據説她的故交請齊白石題了“賽金花之墓”,但20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整修陶然亭,將賽金花墓和墓碑遷走,不知所終,有人説在“文革”中墓和墓碑都被毀壞。

現在到陶然亭公園,能夠在慈悲庵陳列室尋到一些遺蹟:一是刻在石碑上的《彩雲圖》,這是張大千1933年所繪之賽金花彩像,1937年鐫刻入石。二是樊增祥的《彩雲曲》石碑,1937年根據樊的手跡刻成。三是《趙靈飛之墓表》。1937年北平淪陷後,出任日偽北平公安局局長的潘毓桂跑到陶然亭,給賽金花立了這塊碑,黑色大理石制,高約二米。碑文説她“媲美於漢之明妃和戎”,“漢祚賴以延續數百年”,“其功當時不盡知,而後世有知者”。寓意十分明顯,借賽金花暗指自己當漢奸是深謀遠慮良苦用心。曾多次訪問賽金花的作者瑜壽寫道:“這是賽氏畢生所遭遇的侮辱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

如何評價賽金花,爭論了百年沒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賽金花並不是民間想像的民族英雄,夏衍甚至説她只是一個“以肉體博取敵人的歡心而苟延性命於亂世”的奴隸,但他同情賽金花,“因為在當時形形色色的奴隸裏面,將她和那些能在廟堂上講話的人們比較起來,她多少還保留着一點人性”。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説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