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篇一:以身試法的故事

西漢時,高陽出了一位廉潔奉公的官員,叫王尊。王尊從小死去父親,由他的伯父撫養長大。伯父家裏比較貧窮,王尊每天要趕羊羣到野外去放牧。這孩子最愛讀書,放牧時總要帶些書閲讀。漸漸地,他對書上提到的那些秉公執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將來也成為這樣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為他在郡的監獄裏謀一份差使。這時王尊才十三歲,伯父聽後驚訝他説:“你還是個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麼能到監獄去做事呢?”玉尊説:“孩兒已從書中見到過很多。以後再跟獄長多學學,不就行了嗎?”伯父經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備了禮託人找獄長説情。獄長便把王尊當聽差在身旁使喚。王尊當了幾年聽差,經常接觸到刑獄方面的事務,長進很快。

一次他隨獄長去太守府辦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書方面的事。又過了幾年,王尊辭去職務,攻讀孺家經典,之後再被任用。由於他執法嚴正,逐步提升,當上了縣令,後來又升為安定郡大守。當時,安定郡官場非常混亂,一些官員利用權勢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王尊一到那裏,立即整頓吏治,並曉示屬縣所有官吏忠於職守,以身作則,為下屬作出榜樣。法律無情,不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嘗試一下法律。郡裏有個屬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憤極大,告示貼出後不見改悔,於是王尊把他捉拿歸案。這貪官入獄後,沒幾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懲辦了一批罪行嚴重而又沒有悔改的豪強。這樣一來,安定郡開始太平起來。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篇二:利令智昏的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説:“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説:“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説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篇三:為富不仁的故事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

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

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着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

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歎一聲説:“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説:“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説:“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説: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税。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説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説,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篇四:一日千里的故事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作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尚未做秦王的贏政相處良好。

後來,贏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國做人質,贏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了個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贏政。但由於國家小,力量薄弱,難以實現自己復仇願望。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害怕極了,太子丹也憂愁萬分:就向他的老師鞠武求教能夠阻擋秦國侵吞的好辦法,鞠武説:“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機智,有謀略,你可跟商討一下。”

田光請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説“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

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説:“這是一匹良種馬。在壯年時、—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時,劣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説這是為什麼呢?”太子丹説:“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

“對呀!—現在您聽説的關於我的情況,都還是我壯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説:“當然,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我的好朋友荊坷,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以失敗告終。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説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