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經部 > 論語 > 《論語.里仁篇》第八章讀後感

《論語.里仁篇》第八章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里仁篇》第八章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里仁篇》第八章讀後感

該句極為簡略,朝夕不過一個白晝之間,時間極短。《説文解字》有:“聞:知聞也,從耳,門聲。”《墨子經上》有:“聞,耳之聰也”。 《禮記·大學》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韓愈《師説》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句話之“聞”即其本義,“聞”即知道的`意思。而“聽而不聞”則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語“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由此,可見“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聞達道的真諦,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無憾了”。其實,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認識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認識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況人要認識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呢?

後來,清代劉寶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觀點,在《論語正義》中説:“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有這樣的感歎也就正常了。不過,什麼是道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這個道就是為人之道,成聖之道,也就是仁道。這種認識也是基於孔子生活時代的歷史背景而確定的。

朱熹之説當然也是由其歷史背景決定的,有明顯的理學傾向,他説: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國學常識
爾雅
公羊傳
穀樑傳
論語
禮記
詩經
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