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0篇)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3.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精選10篇)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1

維果斯基和皮亞傑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上升到另外一個模式的螺旋形漸進漸成模式,沒有本質的不同,兒童發展心理學讀後感。皮亞傑強調順應生物自身的腦力發展水平,鼓勵順勢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啟蒙,他相信孩子在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日益成熟的同時,孩子能在教師、家長的引導下發現那些“普遍的真理”。萊布尼茨和牛頓都是微積分的創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數第二個發現者都被忽略掉了。

關於造紙,各個大陸在過去彼此割裂的時代都發明瞭紙,但是很快教科書下了比較的結論,中國的造紙水平最高。我們一般只認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經濟的。所以即使現在的教育者在談素質教育,實際上仍是在堆積素材,讓普遍的真理看起來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興高采烈的去發現馬甲。不可知論者恐怕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維果斯基作為蘇聯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家,強調我們發展的高度受到社會歷史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習先於發展,也就是説我們是在先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才談的上發展。也就是説一羣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有可能發現望遠鏡是近視鏡片的疊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幾何方面的知識,也未必能發現勾股定理。最後,我想問,撇開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運的發現者”來進行探索和發展。大多數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質的,強調實用性,我們從灌輸到引導已經是進步,但最終也絕對無法容忍孩子再造一個世界。我相信皮亞傑的觀點,也就是説我們的智力高度可能發現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歸。但是用我媽的話來説,徒弟都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所以我覺得維果斯基的觀點更加貼合實際。其中基礎性的概念,我們會最終把基礎性概念簡化成信息的雪片來保存,忘記曾經是怎樣收集到他們的,所以會驚訝小孩子為什麼這麼愚蠢。我們已經忘記了過去我們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際之間,常常經歷過一些同樣的事兒,但是在一輪一輪的蜕變之後,留下的只有幾個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幾個經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撐起我們整個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實踐去內化一些感受。

為什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總是很多隔閡,也正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曾經的自己,而很多年輕人又去張揚的姿態去招呼未來的自己。所以斷言未來和否定過去都成了一場無休無止的紛爭。關於一個記憶的多維度的理解會出現在生命中的各個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鳴。可以稱之為3d記憶。又比如成年之後再去讀這類研究兒童的文章,會發現很多新的知識點,這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皮亞傑認為智力發展差不多在15、16歲就已經定型,在這之後只是不斷的客觀化的過程,從圍繞自我,到逐漸接納客觀世界的多維度的發展規律,所以説我們始終都在成長,都在更加貼近現實。

智力最初的發展只是單向的維度,比如從高度來比較,之後發展到面積的比較,再發展到體積的比較。成年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還是多維度的思考問題,全面的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看起來更像是情商的發展,實事上仍可以理解為智力的進步。很多人成年之後嚴肅性閲讀量會驟減,這並不是壞事,教科書可以丟棄,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為現實生活可以使人認識到更多的維度。實事上,書本和知識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給了,也就是自我選擇。如果不選擇,就越會發現它們教條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會錯怪書本充斥着不靈活和假象。還有很多很多的書躺在哪裏,只不過無人問津。我欣賞維果斯基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説對於陌生的領域,我們仍會沿用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從感性到理性,而不盡是像皮亞傑所説的,完全內生化的思考。儘管我們更多的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區構建知識的內涵,但是本質上,我們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具象化的內容、豐富的例子來作為入門。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2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為我們呈現了人類發展的整體概觀。這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過的一本關於發展心理學的書。

雖然都是發展心理學,這本書與我們準備複試時讀的《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還是有區別的。《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的章節是按照人的年齡階段來劃分的,然後介紹該年齡階段的生理髮展、認知發展、人格發展、社會性發展等。而《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的章節是先按照生理髮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劃分了幾部分,在按照年齡階段介紹的。而且,從書名中也可以看出來,《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介紹的人的發展階段是從人的出生到死亡,《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着重介紹了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發展進程。

我感歎研究中的觀察之細緻,思維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嬰兒玩的時候喜歡把我的手指放在嬰兒手中,然後嬰兒就會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學的課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種嬰兒的反射活動,之前的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動作會和發展有什麼聯繫。再比如對於嬰兒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嬰兒都還不會説話,但是研究者們精心的設計還是會讓這些嬰兒“開口説話”。

畢生發展還告訴我們,人的發展是貫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發展和衰老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所謂人的老年化是因為老一輩人與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況、社會背景及文化特點,因而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然而青年人卻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為表現看作是老年化的結果。事實上,隨着年齡的增長,言語能力、判斷力及學會的各種技能等所謂的晶體智力並不減退,只有知覺、記憶、運算速度等流體智力有所減退。

由於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社會觀念和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快就變得無用了,也沒有能夠得到補充和更新,而這卻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標誌。

事實上,人到老年仍有較大的學習潛力,如果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社會思想,及時掌握新技能,追隨時代潮流,則必然會延緩“衰老”進程。隨着社會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繼續教育將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手段。

總之,畢生發展心理學的興起在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踐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但它仍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為止,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工作仍多於實驗性研究,它的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具體材料的支持和實驗研究的驗證。其中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個體心理髮展的可塑性、變異性、受歷史階段的影響等一般原則在心理髮展各個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現。其次,它需要進一步跨學科、跨文化地聯合研究,特別是生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的支持。最後,接受畢生發展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會導致把人的心理髮展看成是無規律可循、沒有任何限制的變化過程等這些問題也有待我們今後努力探討和解決。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3

終於安安靜靜地讀完《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了,這是開學到現在,讀完的第四本書。讀書,真的可以讓人內心變得平靜。

《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主要講解了從嬰兒到青少年這四個階段人的生理心理髮展特徵及其本質。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很有趣的實驗和很新穎的打動人心的觀點。例如行為主義學家華生研究的小阿爾伯特的實驗,嬰兒小阿爾伯特本來對毛茸茸的小白鼠不害怕,但是實驗室,當阿爾伯特即將伸手去觸碰毛茸茸的小白鼠時,研究者播放巨大的噪音。小阿爾伯特被噪音嚇哭了,在噪音和小白鼠搭配實驗重複出現幾次後,小阿爾伯特每當看到小白鼠,就會嚇哭。

通過該實驗證明,通過條件反射,嬰兒可以對原本不害怕的東西產生恐懼。但是這個實驗涉及到了實驗倫理道德問題,值得後來實驗者的反思。此外,幼小的嬰兒也會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情緒和人格變化的。譬如0—3歲的嬰兒通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會從自身出發,沒有將自己和外界事物區別開來。

斯金納的三山實驗,先讓一個嬰兒面對一張桌子坐下,桌子上放着三座山。然後再讓一個布娃娃面對嬰兒坐下。研究者問嬰兒“布娃娃能看到什麼”,但是嬰兒無法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實驗證明,嬰兒知識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去描述,以為自己看到的也是布娃娃所看到的。

嬰兒這個時候的身理心理特點,都是其發展的一種內在規律。我們應該遵循其發展的潛質去培育和引導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意志去過多幹預。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4

一直都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這一學期,我毫不猶豫地選修了丁敬耘老師的《發展心理學課程》。丁敬耘老師在復旦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案例。雖然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深奧難懂,但是經過丁老師的講解,卻變得淺顯起來。

丁老師首先介紹了發展心理學的含義一一是研究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髮展現象,並總結相應年齡階段的心理髮展規律的學科。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從生到死一生的心理髮展現象。

在談到心理髮展特點的時候,丁老師告訴我們,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我們要尊重規律,不能逆規律行事,也不要拔苗助長。對於這段話,我感觸特別深。

或許是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很多人都處於恐慌之中,尤其是做了父母的人。看着懷裏嗷嗷待哺的孩子,父母就開始擔憂他們的未來,很早就為他們規劃了一條成長之路。所以,孩子剛會張口説話,父母就開始自己的培養計劃了。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上了各種輔導班一一鋼琴、舞蹈、主持、聲樂,甚至還有英語、奧數。為了迎合家長,現在的幼兒園,幾乎就變成了小學低年級的課堂,幼兒園的孩子們要學習拼音、寫字,還要學習算術、加減。

老師和家長們都忽略了孩子心理髮展的規律,覺得自己是在給孩子增加營養,好讓孩子強筋壯骨,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實,他們卻是在揠苗助長一一過早被催熟的孩子往往沒後勁兒,甚至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同樣違背孩子心理髮展規律的,還有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孩子三歲,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到了七八歲,他們開始進入第一個逆反期;而到了12歲,則進入第二個逆反期。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適當放手,退到孩子身後。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為不放心孩子,而把孩子限定在自己身邊,事無鉅細,都一一插手。還有的父母則是過於依賴孩子,捨不得與孩子分離,因此通過情感糾纏的方式,將孩子拴在自己身邊。正如丁老師所説,孩子該獨立的階段,一定要讓ta去獨立,不要留在身邊。如果現在你放不開孩子,孩子長大之後也放不開你,他會事事依賴你,甚至會變為啃老族。

從這一點來看,所有做父母的,都應該好好學習心理學,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心理髮展特點採取相應的教育方式。

心理髮展的第二個特點是不平衡性。孩子心理的發展,有的階段特別快,有的階段則很慢,但各個階段都有發展的任務,過了這個階段,想發展就很困難。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關鍵期。比如孩子3到5歲時,正是立規則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就要受到懲罰。如果父母錯過了孩子3到5歲這個規則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無所畏懼。一個無所畏懼、任意妄為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他會像小怪獸一樣席捲一切、破壞一切。此時你再想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孩子的關鍵期。

丁老師説,心理髮展實質是我們人對客體環境的適應。發展好了,就與環境平衡了;發展不好,人與環境格格不入,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及時進行矯正和調整,是孩子的身心都得以健康發展。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5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些教育原則,明白教育規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我讀了英國心理學家布麗姬特。賈艾斯的《發展心理學》。本書是發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它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知名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胎兒的發展、嬰兒的認知、知覺發展、發展階段、記憶的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情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應用和未來的挑戰等方面,全面介紹人一生的心理髮展進程、各個階段的特點,系統闡述了發展心理學的歷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更深入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具有指導意義。

書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內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兒的發展讓我更深入地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們常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認為起跑線應該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個胎兒在子宮中就已經開始學習了。胎兒時期,認知能力、視覺能力、味覺嗅覺、聽覺、運動能力都在發展。很多認知技能都有自己的關鍵時期,一旦關鍵時期錯過了,一些認知技能將不能以同樣的熟練程度被學會。胎教的內容多少會被胎兒記住,也就是説胎兒有記憶。

例如:對新生兒地研究明確顯示,他們仍然記得在子宮裏的經驗。在出生之前一直聽的音樂會阻止他的哭聲,因為這個音樂並不是嬰兒第一次聽到。萊斯艾略特博士曾説:“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就已經具備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體質,以及獨一無二的適應早期生活的關鍵要求。”因此,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們應從胎教開始努力。第四章詳細論述了發展的階段。關於兒童心智和認知發展與兩個最重要的理論。

一個是俄國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是跟更有經驗的人學習的“學徒”。維果茨基通過實驗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他認為是最近發展區刺激了兒童的發展。我明白了要想讓學生髮展,就得弄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促使學生髮展。促使學生髮展的關鍵是更有經驗的人恰當幫助。另一個是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與列夫·維果茨基觀點不同的是皮亞傑把兒童看做體驗其周圍環境的“探索中的科學家”。皮亞傑的觀點更突出了兒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及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感覺運動期(從出生到兩歲)、前期運思期(從兩歲開始到七歲結束)、具體運思期(從七歲開始到十一歲結束)、形式運思期(大概從十一歲開始到成年時期確立)。

每個兒童都是有差別的,他們將會以自己的速度經歷不同的階段。中國的小學生從六歲入學十二歲畢業,經歷着前期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皮亞傑認為學齡前兒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並不是他們只關心自己。兒童在整個前運思期過程中都在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大約七歲時確實學會這個本領。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上課為什麼注意力那麼容易分散,上課總喜歡王子窗外和擺弄自己的物品,總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連和老師談話時也總喜歡説自己有關的事情,而把老師的提醒拋到腦後。本來我很生氣總想:真可氣,這些小不點兒竟不把老師放眼裏,真是不長記性,前面左耳朵聽後面右耳朵就扔了。現在我明白了,我生氣也是白費功夫,他們本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今後再教低年級的學生時要多理解孩子並且引導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出現了心智運思,懂得了守恆概念,可以同時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屬性,但只能思考具體的事物。

當碰到複雜的問題是,他們處理問題的程序仍然存在相當多的試錯成分,所以他們常常會重複前面已經做過的步驟。瞭解了具體運思期的兒童的特點後,教師們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為學生常常重複已有的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必然會出現許多錯誤,老師們也經常埋怨道:怎麼搞得,原來會的知識需要在新的知識中運用孩子反而不會了,講過好幾遍的東西就是容易錯。

也真不知道這些孩子是怎麼搞的?有時火大了,直接發到了學生身上,既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破壞了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十一歲的兒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運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維才得以發展,做事情解決問題會制定出有效的計劃。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各種有效計劃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讀完《發展心理學》後,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我對一個人的發展階段有了清醒的認識,也更多地瞭解了小學生髮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同時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遷怒。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6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裏,聽由楊老師講《發展心理學》。不一樣的是這次我聽課的角度有所不同,原來注重的是課程的內容,這次我不但温習了課程內容,也重點關注了楊老師講課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程開始,老師用了謎語與論語經典句子來推出本門課程,人的一生,發展心理學。

2、課程中,老師用了很多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重點內容。對於學員回答問題後,不論對錯,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員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下午的時間特別容易犯困,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與大家進行互動,讓大家振作下精神。這個關於“觸覺”的遊戲,我上次參與過,這次作為觀察者看大家做這個遊戲。事實上,個人感覺這次,部分同學不夠投入,結束的時候,在老師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楊老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班級表現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確實,作為老師,也許都會有期待,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樣的遊戲,對象不同,結果會不一樣,接受不同,多麼重要。

4、以往聽課的時候,對於書本的知識理解就基本夠了。但是,對於授課的老師,相對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同。課程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許多延深知識點需要用案例來讓學員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與孩子的交流、英國的紀錄片內容,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打玩偶”模仿遊戲等等,個人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

5、發展心理學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楊老師的講課語速、聲音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進行授課,部分學員也許會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個人感覺語速、聲調也是技巧。

6、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從概述到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這次,楊老師講課的重點在前面一、二節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中年與老年期內容來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時間。所以,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述完成,時間控制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7

下班了,伴隨着同事們關門鎖門的聲音,靜下心來,結合自己近年來與心理學接觸的有限經歷,以及最近閲讀《發展心理學》第一章《畢生發展緒論》的有限心得,提煉出“從盲人摸象到睜眼觀象”這個自認為還算形象的題目。

因為從事婦女兒童工作的原因,斷斷續續接觸到一些與心理學有關的書、人、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榔頭,腦海裏星星點點記錄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覺得心理學是張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動力學、是海藍博士、是曼陀羅、是海靈格、是催眠……這個領域的知識始終是一團亂麻,和完全不懂的人還敢白話兩句,在專業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蟬。

今年2月下旬從朋友那裏得知景老師去年組織了一個《發展心理學》的主題閲讀羣,大家通過共同學習竟然意猶未盡,紛紛建議“重走長征路”,感到既好奇又興奮,立即購書入羣。按照要求僅讀了1個章節便有了豁然開朗的感受,心理學這頭“大象”一下子立體起來,原來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牆”。“畢生發展”是考察個體在生命歷程中行為的發展、變化和穩定模式的學科領域。這本被北大心理系選中作為教材的大部頭,以全面的視角,按照時間發展順序縱觀個體從產前階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發展過程,其完備、條理的編書特點極其符合自己的學習口味,雖然專業性很強,但讀起來充滿了樂趣感。

當然,由於零基礎,底子太薄,專業術語前面讀後面忘,邏輯分類前面記後面丟,年近半百怎麼也無法與青春年少的好時光攀比。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重複讀,擠時間將前30頁品讀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發現、新理解和新風光。

儘管如此,依然感覺沒有讀透,好在這是緒論,很多內容在後面的章節都會展開來講,相信隨着課程的不斷深入,在景老師的引領以及各位學友的共同參悟下,《發展心理學》會滿足自己的諸多期待。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8

作為一位新東方的個性化老師,我認為自己有必要也有義務去全面的瞭解學生,遵循一些教育原則,明白教育規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我讀了英國心理學家布麗姬特。賈艾斯的《發展心理學》。本書是發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它綜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知名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胎兒的發展、嬰兒的認知、知覺發展、發展階段、記憶的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情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應用和未來的。挑戰等方面,全面介紹人一生的心理髮展進程、各個階段的特點,系統闡述了發展心理學的歷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更深入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具有指導意義。

因為平時比較多接觸到的都是初中的學生,這個時期的學生都處在我們平時所説的青春期中。青春期又稱為“困難期”、“危機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錯綜矛盾及這些矛盾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我看過一篇調查報告,600多名參加調查的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及困難時,42%的初中生和75%的高中生的心理防衞方式大多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在我看來,很多學生的在上初中時出現成績下滑,逃學、厭學等等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很多都可以歸結為心理健康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只是把成績差的原因歸結於表面的貪玩,走神等等,盲目施加壓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很多心理需求。而學校的教師因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各種各樣的進度壓力,升學壓力,績效壓力,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去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作為新東方的個性化教師,逃過了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一對一的面對學生,對學生有着較為全面的瞭解,這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去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從而在根本原因上去幫助他們。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在課餘時間去更多的閲讀相關的書籍,更多的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更好的去和學生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更好的去幫助他們。

在書中有提到中學生常見的行為與心理問題中有提到一個學習障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學習障礙一般是指中學生的學習困難嚴重到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得,而這種困難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礙)所引起的。許多智力正常甚至是優秀的學生在學業成績上表現極差,與其智商不相匹配。他們的問題是學習過程受到了妨礙,是某一特定學習能力(如記憶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缺損,或者某一學科知識結構殘缺。其原因可能是遺傳(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學生而言,則大多是社會(家庭、學校)因素造成的。

“……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同學,我通常會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覺的跟他們比較。都以像敵人的眼光看待同學,對生活很消極。而且腦子會陷於一些幻想,很不現實。這種心理障礙已從入學持續到現在了。我覺得自己的日子像發黴了一樣,極度的困惑和難受。我很擔憂,因為期末考試就快要到了,我還是處在這種困境當中,我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習困難是中學生種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主要成因,必須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的。

1、調整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減輕心理壓力,及時肯定進步。

2、配合學校的任課教師查漏補缺,彌補知識漏洞。

3、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矯正心理素質薄弱的方面。

4、真正含義上的“分層教學”,創設成功情景(降低作業難度、評分標準、提供必要幫助等),體驗成功喜悦。

5、克羅華特的“角色地位改變”法(幫助低年級學生),可以幫助學習困難生產生責任感並改進方法。

現在的中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裏受到百般疼愛,一旦與老師同學發生不愉快的摩擦,往往不肯主動承認錯誤,缺乏寬容諒解之心。當學習成績或日常表現出現問題時,他們又常常處於困惑、迷茫狀態,心理很脆弱,而此時如果老師和家長的過度施壓,會使學生的心理負擔加大,產生牴觸心理,因此對學習感到厭煩並採取回避的方式。

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對學習、考試中的難題、錯題,設法解決它們,就會進步,而回避只能會將缺失積少成多。真正的快樂是一朵需要困難作陪襯的花兒。

遇到困難,尋求別人的幫助,不是降低了我們的能力,而是一種昇華。不要怕被拒絕,恰當的尋求幫助是我們生命的成長力量。在共同應對艱難困苦的學習生活中,攜手並進,過關斬將,才會擁有攀躍巔峯的輝煌。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9

看完了林崇德主編的發展心理學,讀到書的最後,成年晚期的心理變化,60歲直至死亡的這個階段,人的生理、心理、智力…變化,逐漸的衰退,隨着身體的落寞,我們隨着環境被變化着,退化着,終究走入死亡或者消亡,亦或者是再生重生,集天地之靈氣,聚氣血的魂魄,再來亦或是不再回來。

“成年晚期的情緒、情感特點”,人到老年,由於生理上的老化,社會交往、角色地位的改變以及心理機能的變化,比較容易產生的消極情緒與情感,包括:

冷落感

想起母親,不知不覺中,她的生活已開始“離羣”,離我這個小家庭,離我的心理髮展,離我的情感需要,便已力不從心的離開,像是一顆被剝開的果殼,脱離了對種子的依戀,不得已被分開。

孤獨感

想起有一次和母親爭吵,媽媽生氣回她屋裏,當我回過神去房間找她,看到她獨自在屋子裏來回渡步,第一次覺得母親是如此的孤獨,我與母親説“媽媽,別生氣,我不是故意的,我怎麼感覺到你是那麼的孤獨”,母親若有所思的哭了,而我埋住了洶湧的情感,轉入至我的世界,像是母親的世界我進去過,又出來了。

疑慮感

母親的敏感是正常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會一觸即發,為什麼會那麼強烈的“自尊心”,心裏口裏的倔強,為什麼住在自己女兒的家裏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外人,生活的經驗,事事的變化給母親帶來對生活的疑慮,在離生命終點越來越近的前頭,我看不到她的忐忑,她還在生長着,帶着熱鬧的心境,直到心靈越來越接近終點。

憂鬱感

母親還算是一個樂觀的人,我看不到她獨自唉聲歎氣,報怨這個報怨那個,只是在她失去錢財或者看到我扔掉東西,她心疼的指責。我不理解為什麼母親不在家看看電視,收拾屋子,做做飯,幫我管教孩子,和我們一起出去走走,她喜歡收廢品,堆滿了自己的屋子,每天從早忙到晚,幹勁十足,精神飽滿。

我必須尊重母親的精神需要,在她的世界裏她做出了最適合的選擇,她沒有走憂鬱之路,她在想辦法排解憂鬱,我幻想的場景是我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求,並不曾感知到母親的真正需要,或者母親已經放棄對我的需要,獨立着找到了那份平衡。

容易產生不滿情緒

“老有所樂”,樂在哪裏?大部分的父母在帶孫子,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晚年做些什麼?甚至很多父母還要為了生計去奔波,更何況沒有兒女可依的心理狀態,她們會有不滿情緒,她們也是人,裝着一輩子的風雨飄搖,她們的志向不在老有所依,她們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所收穫,有所傳承,有所歸屬。

我們也會老,這句話並不陌生,至少我還沒有去仔細想想我的老年生活,那時的我,或許沒有退休金,也或者身體衰退的變化令我總是力不從心,亦或許孩子這樣的那樣的需要仍拖着我年邁的激情,在現實的道路上心無所依,更或是隻想着不要給孩子帶來拖累,讓他自由的好好的生活……

為了老了那天,現在的我必須要做些儲備,隨應身體、心理、精神的變化,培養自己的興趣,跟着時代去進步,在心靈上包容更多,懷着美好的勇敢步步接近終點,在解決經濟生存的壓力、在受到冷漠孤獨的情感消退仍保留着愛的火種,在肉體離開自己時,仍知道自己要將去何處,更年期猶如青春一樣用障礙的戲份扮演着整個人生之路,喜樂交融的一路走來,過好現在,為未來做準備。

直到有一天,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在這人世間過上幾十載,我們會知道那所謂的意義在歲月的虛度裏如何結出果實,我們還會知道那心心念唸的交錯與割捨,都為了成就我們這一生,存在即是意義的諾言,生生世世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也沒有死。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10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過程中心理髮生髮展的特點和規律。

這是不是説明,個體從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兒發展到後期應該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許這段時間的心理由無到有也是人類心理進化的縮影呢。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科學。

我國心理學家張春興認為:“心理科學是超科學的科學”。因此,在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人們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為上。

行為與心理的關係:首先,人的行為很明顯要受到心理活動的支配。外部行為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整個人格對行為又有很大的影響。其次,人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人的心理非常複雜,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動,甚至表現出一些與內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後,人的心理的複雜性、外部行為的多變性並不能使心理活動成為神祕莫測、不可捉摸、無法研究的東西。

通過比較長的時間,全面系統地觀察或藉助儀器分析,我們仍然可以對一個人的心理有所理解。

對於心理的認識,以及對於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至少是中國的)比較遵循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大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認為行為是意識的外顯表現;認為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觀點看,認為心理是由物質決定的或者過度神祕化心理(靈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礎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質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動分成不同層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學可分為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如果把心理學按其應用範圍加以研究,心理學又可以分為教育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商業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法律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等。

我們心理諮詢行業的各種“大師”的課程,放在這個體系中,寥若星辰。

人的個體發展離不開種系的發展。所謂種系心理髮展,指的是從動物到人類心理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動物心理的進化過程,一個是人類心理的進化過程。

廣義上來説,發展心理學是研究種系和個體心理髮生與發展的科學。狹義發展心理學就是個體發展心理學。

現今人類的心理必然有動物心理和早期人類心理的遺存,這部分就是集體潛意識。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