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史部 > 史記 >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2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2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2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1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着。司馬遷為我們展現瞭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範、灑脱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為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為他後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説:“彼可取而代也。”心裏怎樣想,嘴裏怎樣説,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可在政治鬥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裏,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説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説出曹無傷,使之成為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説完後,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脱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鬥爭的嚴重性,並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於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2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説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裏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説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

,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歎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説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歎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