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説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課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鍛鍊身體,學練結合,合理的搭配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路,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體驗到成功,更使有技術特長的學生張揚其個性,滿足其展示自我的願望。

二、教材與學情分析

行進間運球上籃是籃球的基本技術之一,掌握了該技術可以豐富個人的得分手段;

通過此練習,可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和協調素質;

初二年級學生處於青春期前期,自尊心強,好表現,但自制力較差;他們還具有很強的模仿慾望和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好;學生喜歡籃球,但該教材對女生而言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技術,明確動作要領,初步形成技術概念。

2、技能目標:通過本課學習,80%的學生能基本掌握行進間運球上籃的腳步動作;20%的學生腳步節奏明顯,並基本做到上下肢協調配合,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素質。

3、情感目標:通過素質練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四、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點:腳部動作;難點:腳步節奏、上下肢協調配合

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技術動作中,腳步動作的掌握對於初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課我將以腳步動作作為本次課的重點;而要掌握好腳步動作,腳步節奏的控制對於初一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而且在學習行進間運球上籃的過程中手腳的動作是需要協調完成的,例如:第一步跨步的同時手要接球(請加上手與腳的示範,做第一步的示範動作)。所以,對於這個年級的學生來説,本次課我將腳步節奏和手腳的協調配合作為難點。

五、教學方法

本課採用了:講解法、動作示範法、遊戲法、練習法以及預防糾錯法

六、教學流程

開始部分:2分鐘課堂常規後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個小遊戲”大西瓜和小西瓜。

準備部分:為了活動學生的內臟器官,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我精心選擇了一個遊戲 叫作“地球與衞星“,時間為3分鐘小強度;為了活動學生的各個關節以免受傷,我安排了5分鐘的徒手操主要活動學生的肩、膝、踝等關節。

基本部分,30分鐘。

第一部分是主教材,新授內容:行進間運球上籃,安排了18分鐘、

第一步我先進行完整示範,讓學生對行進間運球上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接着,我邊講解邊示範,讀出口訣(一跨大步接球穩,二跨小步向上跳;低手託球將臂伸,指腕上挑球前旋。同時做出示範。)接下去我做第三次慢動作示範,並提醒學生重點看腳步動作,因為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腳步動作,並同時讓學生記住口訣的第一二句。

為了讓學生儘快的掌握腳步動作,我選擇了四個練習手段,第一個練習手段是上兩步起跳,模擬上籃練習,這個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行進間運球上籃的腳步動作;為了提高練習密度我採用了全班集體的形式進行。這個練習完成後,我讓學生分四組一排一排進行第二個練習,行進間連續腳步動作練習,這個練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連續的行進中基本掌握徒手腳步動作。

這兩個練習的強度都是中等強度。

因為籃球是手腳配合的練習,雖然本節課手部的動作不是重點,但是在掌握腳步動作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手腳協調配合,有利於下一課的學習,所以我採用了第三個練習,跨步拿球上籃練習,這個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體會,第一步跨出時的接球和第二步後向上跳的手臂伸展動作。

在此基礎上,過渡到第四個練習,慢跑中拿球上籃練習。

這兩個練習也是中等強度,為了與實戰緊密結合這兩個練習將學生分成了八組在兩片籃球場的8個球架下練習,而且為了提高練習密度與強度第四個練習我設置了三組標誌物讓學生連續進行(邊説邊在黑板上畫)。通過這四個手段的練習,期望使學生基本上掌握腳步動作,並體會手腳的配合,在練習中我將不斷用語言提示學生練習的重點,並根據學生錯誤動作的出現,視情況採用集體或個別糾錯,幫助學生儘快掌握動作。因為本節課的主教材主要是下肢練習,所以我選擇了利用籃球進行的上肢和腰腹的“傳球接龍”遊戲,並通過此練習,發展學生的上肢和腰腹力量,同時通過集體的合作練習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這個遊戲安排了12分鐘,較大強度。結束部分的放鬆練習,我採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天氣預報”遊戲, “大雨”就拍打大腿;“小雨”就拍打小腿;“中雨”就拍打手臂;“暴雨”就全身抖動。

此外,準備部分要説清楚

1、熱身採用了什麼手段

2、操,主要活動了那幾個關節(涵蓋了目的)

基本部分主教材一定要説清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選擇了多少練習手段與步驟,每一步驟的目的、組織形式 (可圖示)及你的意圖以及你是如何指導的,主要説指導中要強調的關鍵話語,點明你的亮點。要緊扣本課的目標與重難點

輔助教材要講明你選擇的目的以及如何進行和組織形式(可在黑板上圖示)

結束部分的放鬆練習也要説明目的、組織形式。

七、場地器材與安全措施

場地器材:本節課我準備用兩片籃球場,40個籃球、36個標誌物。

安全措施:在課前我做好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檢查工作;在準備活動中,我提醒學生要充分活動身體的各個關節以免受傷;練習中我強調學生不要亂傳接球,以免砸傷別人。

説課稿 篇2

《小鳥和牽牛花》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童話,課題已經明確交代了童話的兩個主人公:小鳥和牽牛花。文本內容也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學生一讀就能懂。課文中第一自然段寫他們都生活在一起,"每天小鳥都飛下窩來,跟小花、小草一起玩兒。"可見,他們平時相處得很和睦。小鳥生病以後,請求鳳仙花、小草上去陪他,他們不是不想去,而是他們實在是無能為力,他們倆也很發愁。此時的牽牛花主動幫助了鳳仙花、小草去陪小鳥,給他帶來了快樂,使小鳥的病好多了。讓學生們感受到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即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準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讀準"矇矇亮"、"蔓兒"、"纏在"等難讀的字詞。

2.體會小鳥生病的心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瞭解鳳仙花、小草、牽牛花植物的生長特 點,感悟鳳仙花、小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3.用"蔓兒"、" 纏"、" 榆樹"等詞語説説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體會牽牛花樂於助人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牽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鳥的原因。

2.體會牽牛花、小草及鳳仙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

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感受到鄰居朋友之間互幫互助的關懷、關愛、和諧共處生活的美好。我設計了課前聊天,聊自己的好朋友,以及好朋友在一起玩些什麼遊戲。學生興致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各抒己見,看到他們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不僅為他們有這麼好的朋友而感到高興。

本課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讀課文。初讀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出示幾個學生較難讀準的兒化音,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讀。第六自然段生字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生學得較紮實。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讓學生説説自己生病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從而指導學生讀好小鳥生病的這段話時,學生並沒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情景中,所以小鳥那種難過、痛苦的感覺也讀得不是非常明顯。在指導牽牛花為了去陪小鳥而使勁爬呀爬呀這個自然段時,雖然我預設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還不夠投入,沒有達到預期的那種效果。

一、説教材

《 小鳥和牽牛花》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童話,課題已經明確交代了童話的兩個主人公:小鳥和牽牛花。文本內容也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學生一讀就能懂。課文中第一自然段寫他們都生活在一起,"每天小鳥都飛下窩來,跟小花、小草一起玩兒。"可見,他們平時相處得很和睦。小鳥生病以後,請求鳳仙花、小草上去陪他,他們不是不想去,而是他們實在是無能為力,他們倆也很發愁。此時的牽牛花主動幫助了鳳仙花、小草去陪小鳥,給他帶來了快樂,使小鳥的病好多了。讓學生們感受到鄰居、朋友之間的關愛、懂得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即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二、根據教學目標説教學設計及教學感悟。

任教五年來,雖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學習,但直至近來才真正理會"教材不過是模本","教材要為我所用"的含義,嘗試着對教材通過不同形式的挖掘和處理,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之前,我對文本進行了反覆地研讀,發現文本本身有七個自然段,將近*五百多個字,對學生來説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點。王榮生教授在其專著《語文課課程論基礎》中指出,語文教學內容"從教的方面講,主要指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上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教學中對對現有材料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從王教授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就一篇具體課文的教學來説,課文內容只有經過教師合理的教學化處理後,才能轉化為合適的教學內容。

三、抓住重點段、重點詞句,指導

1.抓住課文主線,讓學生感受小鳥生病時孤單寂寞的心情。

學生都有生病的時候,我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小鳥生病時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點的句子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小鳥孤單、寂寞的心情怎麼樣?這樣通過反覆地讀和各種形式情感體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小鳥生病時孤單、寂寞的心情,從而把句子讀好。

2.抓住重點段、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牽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段,體會牽牛花的精神是本課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可是我執教這篇課文是借班上課,學生課前不能預習,學生對文本不夠熟練。於是,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6、7、8自然段的同時,選用"蔓兒 纏 榆樹"等詞語説説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但我覺得這還不夠,於是又現場採訪牽牛花,現在大家都是牽牛花,我想採訪一下:牽牛花,牽牛花,榆樹那麼高,難道你不累嗎?(生答)既然那麼累,那你為什麼還要使勁爬呀爬?學生説為了讓小鳥早日康復,我再累也不怕。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牽牛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本課教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去示範,並踏踏實實的去強化練習。通過反思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對於我來説是一種最好的進步方法,它可以讓我更快的成長,幫助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撈鐵牛》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陷在河底淤泥裏的鐵牛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本課分兩課時完成,今天我所説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二、説學生

本班學生中下生面廣,思維的深刻性,想象的豐富性都很一般,而這篇課文講的是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故事,學生缺少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因此對理解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過程有一定的困難。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意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此理論的支持下,結合本課的實際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培養理解、感悟能力。

(2)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觀察體驗,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4.重難點。

(1)引導學生真正瞭解懷丙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把鐵牛打撈上來的。 (2)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並懂得遇事要多動腦筋,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

為了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引導法,集體討論法,直觀演示法進行教學。儘量讓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五、 説學法

讓學生“會學”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學生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六、説教學流程。

為了讓“自主、合作、探究”這六個字落到實處,仿照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檢查預習,激趣導入

1.出示生字,點名認讀後集體認讀。

2.認讀本課詞語。

3.在預習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二)觀看動畫,初步瞭解撈鐵牛的原因

1.播放動畫,教師講解課文一二段的內容,瞭解撈鐵牛的原因

2.洪水退了,馬上要修浮橋,可有誰能將這八隻大鐵牛撈上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智慧的宋朝人民是怎樣撈鐵牛的。板書課題《撈鐵牛》

(三)細讀感悟,昇華情感

1.學習第三自然段分,瞭解撈鐵牛的準備工作

2.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懷丙的聰明才智

3.體會懷丙出色的才華

(四)超越課文 延伸課外

(五)作業佈置:

1.仿照《撈鐵牛》一課言之有序的方法,寫一段話,注意用一組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

2.查閲資料,找找現代有哪幾些打撈方式?

七、説板書。

我採用綱目式板書,清新明快,一目瞭然。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背景

本課是湖南版20xx年編寫的二年級下冊的一個課題,我圍繞教材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文的內容經過提煉、增減而形成的一節新課,也是對我主張課堂評價策略和有序課堂的一種實踐和檢驗。這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板書較少。本課適合小學三年級,共為2課時,今天説的是第二課時。

(二)教材引發的思考

1、本課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應儘可能地鼓勵學生想象、誇張地表現“花”的造型。

2、拼擺、組合是本課學習的一個知識點,引導學生用身邊材料和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拼擺、組合,熟練地、創造性地掌握、理解“花”的構成。

(三)教材的把握與處理

1、教學目標

創設情景,課題導入和過渡要自然流暢,富有詩意,實現學科與學科的融合。根據美術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本課通過拼擺、組合活動,熟練地、創造性地掌握和理解“花”的構成。通過合作,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助互愛的合作精神。

2、評價目標:側重於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如學生的知識水平、參與意識、合作精神、交流表現能力等。突出課堂評價策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教學重點:據美術課標所倡導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重點是採用拼擺、組合的美術活動來表現“花”的結構和層次。

4、教學難點:“花”的創意性組合造型在小組活動中的引導。

二、説教法與學法:

1、演示法:演示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有利於新知識的教與學。

老師用肢體語言演示和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感受、觀察、比較等,進行自主學習。

2、引探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課堂的拼擺、組合活動。如先是從一人拼擺,然後才是小組合作。這是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上的嘗試,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分層教學法:把小組合作活動進行分解,先是從一人拼擺,然後才是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又分兩個層次:一是物品的拼擺,二是人與物的拼擺,巧設坡度,逐層深入,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4、實踐、體驗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注重情感價值的培養。

三、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1、課題的導入

從海南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自然地導入課題。

2、用詞語、句子和詩歌來描述“花”,目的是調動學生對“花”的記憶和感知。

意圖:更好地創設富有詩意的課堂,富有欣賞性、享受性的課堂,同時實現學科與學科的融合,而又不失美術課的特點,豐富課堂的內容和形式。

3、用多媒體展示花的“畫”,欣賞、評價畫家心中的花,欣賞、評價同學心中的花,欣賞、評價自己心中的花。讓各種美麗的“鮮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慾望。

意圖:多角度、多層次地欣賞“花”,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同時也是強調課堂評價策略。藉此向這一節課的重點過度。

(二)鋒迴路轉,導入課堂重點:

正當學生美滋滋地欣賞“鮮花”的時候,老師話鋒一轉:上一次課我們也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表現自己心目中的“花”,現在我們準備用桌面上和身邊所帶的物品,根據我們學過的花的結構來拼擺、組合“花”的造型。

意圖:不斷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動手慾望,讓學生躍躍欲試,進一步為下面的拼擺、組合創設氛圍。

(三)由易到難,層層深入:

活動一:嘗試拼擺自己心中的“花”。

(1)運用自己現有的材料:如:文具盒、筆、橡皮、教學學具、橡皮泥等來拼擺自己心目中的“花”。

(2)拼擺結束後,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參觀、欣賞同學們拼擺的“花”。因為這是我自己帶的班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訓練學生有組織地參觀和欣賞同學作品,所以課堂組織很流暢,沒有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便可達到效果。

(3)師生共同評價同學們的作品。多采用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多發言。

意圖:①讓學生在相互欣賞中發現美。

②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二:小組合作(分兩個層次)

1、用物品來合作組合造型

(1)運用自己小組現有的材料:如:文具盒、筆、橡皮、書本、各科學具、橡皮泥、轉筆刀,還可以是小組裏人等來拼擺、組合你們心目中的“花”的造型。

意圖:培養學生交流、合作、協調的能力,樹立團隊意識、大局意識。

(2)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參觀、欣賞同學們拼擺的“花”。評價時引導學生“也可以用人和物品一起來組合、拼擺成‘花’的造型”。

2、用人和物品一起來組合、拼擺成‘花’的造型”。

(1)讓學生自由參觀、欣賞同學們拼擺的“花”。

意圖:讓學生在課堂鬆弛有度,達到課堂的高潮。

(2)師生共同評價小組合作的作品。在這一段的評價裏側重於學生作品的層次和立體感,不斷強調學生的造型意識和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

(四)拓展與小結:

表現“花”不僅是繪畫,是拼擺,是組合,也可以是音樂、舞蹈,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要像花一樣的美,像百合花一樣潔白、清香。

四、主要的教學理念: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和慾望

1、用詞語、句子和詩歌來描述“花”,目的是更好地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2、用多媒體展示花的“畫”,讓各種美麗的“鮮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多元的美術課堂評價策略

1、首先是“有激勵語的上課禮”。改變傳統的、呆板的“上課禮”形式,而是採取具有激勵性的上課禮語言,目的是從課堂的開始就激勵學生有學習美術的自信。如:“同學們好”、“老師好,我是小畫家,我最棒!”“老師相信同學們,請坐下!”。當然,類似這樣的形式會有很多,這樣顯得靈活,輕鬆,消除課前老師的威嚴感和恐懼感,讓學生心理得到放鬆,讓情感教學目標得與實現。

2、詩意般的串詞評價。以老師為主的評價集中表現在畫家畫和學生畫的欣賞上,老師用詩意般的串詞進行綜合評價,增加課堂的意境,同時也為課堂贏得時間。

3、學生為主的評價。以學生為主的評價基本上貫穿整個課堂的始末,突出表現在拼擺、組合的課堂活動當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主張課堂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自制能力差。另外,我們社會的大環境文明程度還還不夠發達。目前,再加上我們的家庭教育也跟不上。因此我認為:突然過分地開放課堂,學生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只好在課堂上胡攪,造成課堂混亂,教學膚淺,浮於形式。“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我比較注意課堂的秩序,注意課堂的行為習慣。在組織學生欣賞同學的作品時,都採取列隊的方式進行,一是為了節約時間;二是保證課堂有序進行,讓課堂活而不亂,充分保證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和一定的教學深度。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魯迅筆下的小説《故鄉》選自他的短篇小説集《吶喊》,課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通過主人公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説,特別是課文通過對比寫法來揭示主題、通過議論來深化主題的成功運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社九年級(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説,是一篇教讀課文。根據教材編排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材中。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故鄉》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文中用對比手法來揭示主題的寫法,是開啟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教學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第六冊第三單元《變色龍》教學的一把鑰匙,可見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又反覆強調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鑑於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強調“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新課程要求”、“教材單元目標要求”、“學情特點”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小説相關的文體知識,已學的魯迅的作品;預習提示中的有關字詞。

(2)能力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説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習對貧富懸殊的封建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產生無比的憤慨,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是小説,其突出主題的關鍵在於文中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因此,《故鄉》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2)理解議論在文中的作用。難點是:我離開故鄉時心情與感受及課文最後兩節關於“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議論。

二、説教法

大綱及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貫徹啟發式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鑑於此,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是點撥導學法;《故鄉》是現代文學的精品,全文共88個自然段,可教可學的內容很多,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宜長文短教,目標單一,所以我又採用了“課時目標教學法”。

三、説學吧法

世界上沒有哪種先進的教法,能離開相應的學法而取得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倡導“養習得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定勢,以達到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學中要求學生牢記課時目標,速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式感知課文,並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複習舊知,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為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教學的。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説《故鄉》(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達對故鄉思念的情感,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裏行間融入了濃濃的思鄉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又是怎樣呢?

(二)介紹寫作背景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鑑於此,寫作背景介紹採用學生介紹與老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課前讓學生複習初二(上)中國歷史第六章——第十章,瞭解1900—1921年間中國的社會現實,上課時教師適當補充作者寫作緣由,二者有機結合,實現學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節課目標(目標(1)及目標(2)中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四)研讀課文,落實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檢查學生完成以下幾頂任務的情況:

(1)預習提示及文中相關的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的掌握情況;(2)會按照小説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複述故事情節。(3)能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瞭解文體知識及文學常識,掃清語言障礙,落實目標(1);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對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實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故鄉》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主題的,因此,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故鄉》中的“三變”來分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的“閏土”“楊二嫂”20年前後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一變”即“人物之變”。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男女同學在書上分別劃出描寫閏土、楊二嫂的有關文句;然後請男同學填寫少年、中年閏土變化表;教師再指導學生細讀描寫這兩個人物的重要語句,主要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特別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導學生摹擬人物的口吻讀,然後讓學生討論並歸納人物性格。(板書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鄉和20年後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二變”即“環境之變”。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閲讀文中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並畫出重點詞語;然後請學生舉手作答,教師作適當點撥。

(3)“我”對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情感是一致的嗎?為什麼?

此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和三變即“我的心情的變化”。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勾畫、品味有關語句,並結合上述“二變”理解其含義,學生舉手作答後然後教師點撥分析:“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無限嚮往、無限懷戀,不僅因為從此要遷居他鄉,更因為故鄉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孩提生活;對現實中的故鄉,則只有悵惘失望之情,而這種心情之變,是因為故鄉的人情、環境之變。

落實文中“三變”分析後,我設計了問題(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變”來揭示藴藏於作品中的深刻主題。具體教師談談個人的見解。這樣設計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寫出自己的評價。

(五)小結,點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給學生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先請學生根據這節課學習小説的體會談談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然後教師再點撥閲讀和欣賞小説的方法有三:賞人物、賞情節、賞環境,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賞人物和賞環境來認識小説主題的。

(六)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結語,應收到餘音繞樑的實效,鑑於此,我是這樣設計結語的:

閏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復存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記憶中的美麗故鄉變得如此蕭索!難道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鄉?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一定會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一定會有!

(八)板書設計(略)

(設計意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後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後變化,中間突出一個“變”字,體現了對比的寫作特點。也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展示目標,落實目標”這條主線進行教學,教學中貫徹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抓住“三變”直奔主題的寫法,好比牽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網捕魚,綱舉目張。既突出了重點,又避免了從頭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發了學生興趣,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