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林海説課稿

林海説課稿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林海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林海説課稿

林海説課稿1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基本教學理念之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蘇霍母林斯基説:“美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他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冊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抒發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並由景展開聯想,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總起後分述,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初入大興安嶺的總印象。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印象前後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寫產生這一轉變的原因,最後得出結論;大興安嶺是那樣“親切與舒服”,並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從“嶺”、“林”、“花”這三方面分述“所見”(寫景),再從大興安嶺與祖國建設,國家強盛這兩方面分述“所思”(聯想)。從而具體表現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和巨大貢獻。因此,根據文章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充分利用審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覺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豐富其想象力,激發其靈感與頓悟,使學生實現創造能力的突變與飛躍。

設計思路

依據六年級兒童特點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為學習課文2—5自然段,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討論課後作業第2題。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學習課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之美。

3、技能目標: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關於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理解和確定的:

1、本單元閲讀重點訓練目標是指導學生學會根據表達需要選擇句式,增強表達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2、本課的難點是啟發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之美。

為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思路:

一、回憶美

第1課時我讓學生初讀了課文,掌握了生字,新詞。還讓學生把蒐集到的有關大興安嶺的資料進行了交流,應該説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林海有了初步印象。為了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再一次展示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然後讓學生談談“林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孩子們歡暢的交流中不知不覺的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

三、尋找美

蘇霍母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帶着愛美的心,採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尋找課文中自己認為最美的片段。學生找,教師也找,要求師生之間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學生的競爭心理。然後再請學生互讀自己認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賞美

感受課文的情感美,離不開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葉聖陶先生稱之謂“美讀”。葉老説:“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因此,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整體認識後,應進一步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對課文的美讀中體會課文的情感。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1、認真品讀。2、品讀時參考提示,展開創造性想象。

品讀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段,參考以下提示品讀欣賞)

A、你欣賞的小片段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麼美?

B、這個小片段的關鍵詞是什麼?他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應該怎樣創造性的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

四、討論美

本單元的閲讀重點訓練目標是指導學生學會根據表達需要選擇句式,增強表達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把啟發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之美作為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上先輔助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的三個小片段進行辯論發言,引導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

每個小片段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1、學生髮言談到哪個片段,就靈活的出示這個小片段的內容。

2、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小片段寫了大興安嶺的什麼美?你認為這段中哪個句子中你最喜歡,可以換一種説法嗎?(重點研究課後第2題中的三個句子)

3、激勵品讀相同片段的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4、指導學生個體和羣體感情朗讀各自品讀的片段,深入體會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全面欣賞大興安嶺和課文語言文字的意境美。

5、進行激勵性評價。

閲讀教學應儘可能的讓學生多讀書,在讀書中感悟課文語言生動細膩的美,在這個片段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開放的閲讀思維空間。珍視學生的獨特的閲讀體驗,學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給予認可和鼓勵,並利用這種差異進一步推進教學——“體會兩種看是很有道理的特點哪一種是主要的。”以促進學生閲讀的深入,閲讀能力的提高。

五、創造美

在學生學習完了描寫大興安嶺美景的這一片段後(課文3—5段),教師再一次出示課件激勵學生在“詩”、“書”、“畫”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讚美大興安嶺。“詩”指創作、朗誦簡短的詩文“書”指選用課文最精美的片段,進行書法創作並展示;“畫”指創作簡筆畫,並當眾展示解説。

語文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學科,朗讀、想象、創作的完成,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薰陶感染,這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板書設計:

林海

嶺——多温柔

景物特點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書設計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於概括能力和佈局謀篇的能力。我覺得它是我施教的`“藍圖”,是教與學思路的體現,是課堂教學的縮影。

六、教學過程

1、回憶美

課件出示“林海”畫面,導入:請學生談談,第一課時出讀課文後,林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尋找美

(1)請學生帶着愛美的心,採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尋找課文寫得最美的小片段。學生找,教師也找,要求師生之間比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

(2)請幾位學生互讀自己以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師朗讀自己認為最美的小片段,擺出與學生比試比試的姿態。

3、欣賞美

(1)教師抓住學生不服氣的心理提出要求:認真品讀小片段品讀時要參考提示,展開創造性想象。

品讀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段,參考以下提示品讀欣賞:

A、你欣賞的小片段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麼美?

B、這個小片段的關鍵詞是什麼?他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應該怎樣創造性地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

(2)學生仔細品讀。

4、討論美

教師輔助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的三個小片段進行辯論發言,引導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

每個小片段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1)學生髮言談到哪個片段,就靈活地出示這個片段的內容。

(2)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小片段寫了大興安嶺的什麼美?你認為這段中哪個句子你最喜歡,可以換一種説法嗎?(重點研究課後第2題中的3個句子)

(3)激勵品讀相同片段的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4)指導學生個體和羣體感情朗讀各自品讀的片段,深入體會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全面欣賞大興安嶺和課文語言文字與意境的美。

(5)進行激勵性評價。

5、創造美

再次出示課件,激勵學生在“詩”、“書”、“畫”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讚美大興安嶺。“詩”指創作,朗誦簡短的詩文;“書”指選用課文最精美片段,進行書法創作並展示;“畫”指創作簡筆畫並當眾展示解説。

(1)學生進行創作,教師指導。

(2)鼓勵學生展示,並引導大家欣賞得意之作,培養學生欣賞的眼光。

(3)進行激勵評價,小結。

林海説課稿2

一、教材簡析: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林海雪原》由“北國風光”和“資源寶庫”兩部分內容組成。活動重點是瞭解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以及這些自然條件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關係,明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從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並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把我們生活的環境開發、建設得更加美好。其中第一課時“北國風光”,主要利用圖片、文字的提示及問題引領學生廣泛收集相關資料,體會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然後以材料為依據探究人們的生活與環境之間密切的聯繫,瞭解當地人為了適應環境而採取的種種方法,初步明確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對東北地區民風民俗的瞭解方面,教科書設計的層次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使他們能夠感受當地文化的獨特性,體會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二、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東北地區的範圍和獨特的地理位置。

2、初步瞭解東北的氣候特點及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瞭解特殊氣候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能力目標:

通過收集、調查、分析各種信息及資料,瞭解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及形成

原因,探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活動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收集、分析信息,瞭解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形成的原因。

四、活動準備:

1、 師生收集北國風光的各種風景圖片及相關知識資料。

2、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學法:

以課堂教學創新為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體、以展示交流為特徵的循環大課堂模式。

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興趣導入,瞭解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師:去年央視一套開年大戲《闖關東》在熒屏上點起了一把“大火”,該劇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户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同學們知道“關東”指的是什麼地區嗎?

1、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指導學生尋找東北地區範圍。

師:“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的大興安嶺一帶,也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東北地區。

2、話題交流:老師課前曾給同學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蒐集有關東北的資料,説説你印象中的東北地區是什麼樣子的?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説一説你知道的東北,然後老師找同學們分組起來彙報。(組長彙報,組員補充)

生1;東北到處是冰雪。

生2:那裏的氣温很低。

生3:東北千里冰封的時候,南方可能是春暖花開了。

師:剛才聽同學們的回報,都講到了東北很冷這一點。的確這也符合東北的特點,那東北除了冷之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接下來,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來走進這北國風光。(課件緩慢翻頁展示一組展現東北地區風貌的精美圖片)

二、走進東北,感悟北國風光

1、我從同學們或欣喜或驚歎的表情中,看到了新的認識與感慨,説出來與大家共享好嗎?

師:同學們都説東北很美,是的,東北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教師邊出示圖片邊講解)看!這北國的冰雪美景,城市中處處以冰為點綴,以雪為襯托,而冰燈、冰雕則是當地一種獨特的藝術,她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這裏每到冬季,十里霧凇令整個世界如同琉璃仙境。人們在這裏打雪仗、滑雪,盡情玩樂。就連東北虎都不甘寂寞,想參與進來呢。看到這裏,我們真想醉倒在冰雪魅力中。

三、探究氣候特徵,揭祕東北之“冷”

東北為什麼會這樣冷呢?(幻燈片)

看,這是我國温度帶劃分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大部分處在温帶,而東北地區又在我國的北方,地處我國中温帶與寒温帶範圍,因此造就了東北的冬季寒冷又漫長,一般長達半年之久,最北處可達八個月,一月平均最低氣温在-20℃左右。最北部漠河最低氣温曾達到-52.3℃,是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而同時間海南島的均温是20℃左右。

四、走進東北人,瞭解他們的生活

1、這麼冷的天,不僅要讓我們疑問了:東北人如何過冬?(指名説一説)

在東北,冬天人們出門時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雙層的。一家人圍坐在燒的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飯、嘮嗑,其樂融融。

2、關於東北人,同學們並不陌生,因為我們通過電視,看到了一種節目類型:二人轉。

快樂的`東北人還出了不少著名的幽默大師,你知道他們都有誰?

生簡介,如:趙本山、潘長江、範偉……

師:東北地區有許多大師和東北人創作的作品都紅遍了大江南北,並且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這可是東北人的驕傲,也是咱們中國人的驕傲!

五、拓展

1、你知道東北人的哪些生活習俗麼?老師蒐集了一些覺得非常有趣,怎麼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更多的瞭解一下這些可愛的東北人。

民俗一:窗户紙糊在外

民俗二:養活孩子吊起來

民俗三: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煙袋

六、佈置作業,課外調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更深的解到了東北,驚歎於東北的美景,人們的樸實,其實東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形成了它獨有的資源優勢。課下請同學們蒐集整理:東北有哪些資源?你可以提從東北林區的優良樹木、主要的野生動物和著名的特產幾方面蒐集資料。下節課時,我們一起來交流。

林海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課文通過描寫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讚美之情。文章開頭,寫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的感受,第一次講到這個悦耳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接着分嶺、林、花三個方面描寫了大興嶺的景物特點——興安嶺的“嶺”多而温柔,興安嶺的“林”多似海,興安嶺的“花”多而美麗。在作者的眼裏,興安嶺簡直成了一位善於打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着繡花鞋。作者由眼前大興安嶺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聯想到它的內在美,揭示出它美得並不空洞——它為祖國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與建設結為一體,第二次講到了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最後,作者由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巧妙地從“興安”之名聯想到興國安邦之義,第三次講到了使人感到親切舒服。三次“親切舒服”,感情逐步昇華。全文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作者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無不充滿着作者的真情實感。作者的這種情感正是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實表現,因此,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有一個重要的編寫特點,那就是圍繞一個讀寫訓練重點按“組”來編,每組一般由“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四個部分組成。《林海》所在的十一冊第七組也不例外。在“導讀”中,它明確地指出了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是學習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組3個“課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場雪》都是學生具體感知怎樣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極好憑藉,“讀寫例話”總結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基礎訓練”提供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實踐機會。根據組的讀寫重點,教學《林海》,應着重要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在體會作者情感昇華的基礎上,學習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掌握寫景抒情、聯想抒情這兩種表達方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和小學語文教材調整意見,本課例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體會作者逐步昇華的感情,並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6自然段。

3.教學重難點

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學習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方法是教學重點,體會三次“親切舒服”所表達的逐步昇華的感情是教學難點。

4.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3課時完成,由於本課例仍然是由“預習”、“課文”、“思考練習”三個部分組成的,教學時,第一課時緊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第二、三課時緊扣“思考練習”,深入學習課文;最後迴歸整體,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5.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大興安嶺錄像帶,寫有“預習”題和“思考練習”1、2、3題的投影片。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所採用的主要教法是“組的教學法”。優化教學過程,重在優化教法,而“組的教學法”本身就是經過優選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與新教材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為了最大限度地運用組的教學法,使《林海》的課堂教學真正能做到省時高效、減輕負擔,還得要輔之以“情感教學法”,通過電教媒體、感情朗讀、民主交流等手段,創設愉悦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組的教學”研究方案中明確指出:“高年級是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關鍵學段,應充分運用教材編排優勢,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教材編排優勢是什麼?除了緊緊圍繞讀寫訓練重點按“組”編排外,每組之間還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整體。這一優勢就為遷移規律的運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學生學習《林海》宜採用正遷移學習法,把在其他組和本組第一個課例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用於閲讀實踐,從而優化課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形成知識整體。

三、説教學程序

根據編者的意圖,如何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呢?從組的教學實際出發,教學《林海》這一課例我作了這樣的嘗試——緊扣“預習”、“課文”、“思考練習”這三個組成部分,抓住“親切舒服”這條情感主線,組織課堂教學。

(一)緊扣“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林海》的“預習”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是簡介與課文有關的人、事、物、景;第二個是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

1.緊扣“預習”的第一個內容揭示課題。

出示中國地圖,這樣揭題:“同學們,我們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小興安嶺的西邊,內蒙古高原的東部,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一代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了一篇專門介紹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文章,它就是《林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9課。”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在板書課題之後,我就放了一段《大興安嶺》的錄像。精彩逼真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解説,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在愉快的情感氛圍中,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緊扣“預習”的第二個內容感知課文。

出示預習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大興安嶺景物特點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圍繞預習題,學生運用第6組學到的“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把心放到課文中設身處地地去讀去劃去想。這個預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要,是進行“組的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同時還要對少數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預習指導。

林海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所講的課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林海》,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談教法、談學法、談教學程序、談教學反思五個方面進行説明。

一、談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林海》是第一單元第二篇文章。本單元共三篇文章,兩篇描寫祖國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詩的含義深刻,啟發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具體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展開聯想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親切、舒服”感情為線,貫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對大興安嶺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大安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我的研究主題安排,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讀熟且會寫本課五個生字,會給五個生字簡單組詞。

2、能力目標: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美的教育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標:學習作者仔細觀察和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學習課文第2——5自然段,並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大興安嶺,嶺、林、花的特點以及學會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達本是本課教學難點。

二、談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表達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應讓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三、談學法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本篇課文的內容有所瞭解,已具備了一定的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課我以“美”為導線,引導學生應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即“初步瞭解→深入思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

四、談程序

本課採用“三步教學模式”,即“回憶美——尋找美——創造美”。

(一)、回憶美

我採用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用一個字形容你對“林海”的感覺為導入口,從而引出本課的一條重要線索——美。

(二)、尋找美

整個過程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扶——放的方式下學會找相關語句,學會表相似感受,學會讀相應感情。具體操作如下:

在導學“嶺”時,我是分這幾步進行的:嶺的美表現在哪裏?請在書上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仔細體會。在這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多樣,如用簡筆畫的形式把“大興安嶺”和“秦嶺”的特點表現出來,並指名學生演板。這樣,帶領學生走了個來回: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換”,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嶺”多而温柔的特點也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有了上面學法的教學,在教學“林”和“花”時,我主要還是採用從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學“林”時,我先組織學生自由找表現林美的語句,進行交流評議再朗讀,而在教學“花”這一片段時,我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請同學獨個兒自學,然後直接把感受到的讀出來。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相信學生不僅對課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三)創造美

在課堂的最後環節,我設計了請學生為“林海”寫導遊詞和廣告詞的練習,這不僅是對整堂課的鞏固,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良好途徑。

林海説課稿5

【教材分析】

《林海》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人教版)第十一冊。這是一篇名家作品。文中景美、情美、語言美、意境美。課文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悦耳的名字,寫了大興安嶺美麗的景色特點和作者由此展開的聯想。大興安嶺以它的美麗與人們的自由歡樂,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天堂般美麗的畫卷 。可以説,《林海》是一曲自然與生命的讚歌。

文章語言優美,平實中不乏生動,不乏色彩,學生在反覆閲讀中可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篇文章很適合讓學生感悟、吟詠和積累語言。文章脈絡清晰,學生易懂愛讀,但要體驗出平實文字中所藴涵的豐富情感,對部分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此外,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很多學生沒有見過。因此,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藉助現代教學手段,注意課文內外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是這一課教學的重點。

【學校與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鄉鎮學校,這裏綠樹成陰。近年來,為了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配建了一些現代化教學設施,如多媒體教室等。另外,學校的生源都來自農村,鄉村學生的文化底子是落後的,學習能力不夠強。我與班裏的學生在一個多學期的學習生活中相學相扶,我自己特別愛朗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我的薰陶下,班內學生也對朗讀情有獨鍾。在課堂上,他們常常能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且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相當自主。這正是我進行教育教學的優勢所在。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的設計,就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都能獨立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讓每位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產生碰撞,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及本文的特點,本課教學還應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驗文中的情感為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理解及體驗的過程中感悟美意境,欣賞美的語言,從心底裏萌發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綜合上述,本課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體現在一點:在探究中發現美,在探究中欣賞美。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和諧統一。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生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繪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領略大興安嶺景色美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部分內容。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森林錄像、生字卡片、地圖。

2、鼓勵觀察校園綠樹林美的特點。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談話導入,誘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1、板書課題:林海

2、講一講“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樣)

3、師啟發:這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4、拓展思維,大家講幾個含有比喻關係的詞語。

( )海 ( )海 ( )海

(燈)、(火)、(書)、(雲)、(人)、(花)、(星)……

5、師肯定:大家三言兩語就把我們的生活説得波瀾壯闊,現在我們走進老舍先生寫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訴老師你獲得了怎樣的印象?

6、播放森林錄像。

7、生説印象(這裏學生只要能真切地説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比如美麗、廣闊、蒼茫、壯美……

8、出示地圖,師引導生認知大興安嶺在黑龍江省。

(這一環節設計的根本是聯繫鄉村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的,從課題入手,適當地運用現代化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對“林海”一詞的討論認知。這裏師生平等地交談,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個人意見。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題質疑。由於提供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了碰撞與共鳴,學生進一步探究的願望十分強烈。)

9、師:我們瞭解了大興安嶺有關的森林資料內容,現在同學們不妨説説自己想知道的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大家帶疑問來讀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懂。看看,讀了之後,説説文中寫了大興安嶺哪幾方面景物的美麗的?

[這裏依循文章的主線索(大興安嶺給了作者親切、舒服的感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大興安嶺的景色為什麼給作者以親切、舒服的感受?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生自由讀書,師相機正音。

3、生彙報,師歸納內容板書:嶺、林、花。

三、獨立閲讀,自主探究。

圍繞“大興安嶺的景色為什麼給了作者親切、舒服的感受”這一話題作進一步研究。

師啟發:請同學們讀書,你對課文描寫的景物內容中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這部分內容就是你研究的重點。讀時,用筆畫出關鍵的詞句。邊讀邊想:它為什麼給了作者親切、舒服的感受?

[這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這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學習時空。生圍繞研究的主題,自己確定重點研究的內容(嶺、林、花),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文中攝取相關的語言信息。]

四、小組合作探究

師引導啟發,並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交流。

(小組裏,學生圍繞研究主題進行分工與合作。在這一時段裏,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試,思維相互碰撞,課堂上閃現着智慧的火花。)

五、集體交流,共同交流研究所得(這裏以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文中描寫一處景色的內容部分為課時學習目標)

1、如果學生從第1、2自然段(描寫“嶺”的內容)切入,教學思路如下:

(1)生讀,邊讀邊想:這個“嶺”是怎樣的親切,舒服?

(2)生讀後討論彙報。(師相機完成引導任務)

A、大興安嶺的“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

①師引導:這是用了什麼寫法?不一樣體現在哪?讀一讀有關的語句。

秦 嶺 大興安嶺

雲橫秦嶺

孤峯突起

盛氣凌人 嶺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的,矮點兒的,長點的,短點兒的)

嶺温柔(長滿了珍貴的樹木)

②讀一讀,想一想各用一個詞語概括秦嶺與大興安嶺的特點。

秦嶺(險峻) 大興安嶺(温柔)

③該用怎樣的口氣讀。

個別讀、 小組讀、 全班讀。

注意點:a、輕聲讀法:比如“橫着的,順着的……”

b、兒化讀法:比如“高點兒的,矮點兒的……”

④生讀後,師引導用簡筆畫一畫秦嶺和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 秦嶺

⑤生畫完展示自己的簡筆畫後,師相機引導生用三張寫有“雲橫秦嶺、孤峯突起、盛氣凌人”的生字詞卡片相應貼在畫上,以恰當地表達理解詞語意思。

⑥師抓住時機完成引導朗讀任務。

a、此時,大家心中對大興安嶺湧起了怎樣的感覺?

(親切、舒服、柔和、像母親的懷抱……)

b、這裏作者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熱愛大興安嶺)

師在這時即可完成引導朗讀任務,讓學生明確用熱愛的語氣朗讀以表達情感。

⑦生融情配樂朗讀,深入感悟。

(引導學生感受大興安嶺的温柔的美感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通過畫與讀的方式,使文中的.語言變成形象的畫面,體會重點詞“温柔”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大興安嶺的親切、舒服。)

2、如果學生的興趣首先是研究描寫“林”內容的第3、4自然段。教學思路如下:

師出示教學掛圖,生自學後當導遊介紹3、4自然段,師相機引導,完成下面幾個方面的學習(模擬教學):

(1)生導遊:……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羣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

a、師相機引導生指圖講顏色並朗讀有關綠色的句子。

b、找出比喻句,畫大海的波浪並配上顏色。

森林茫茫如大海

c、師指導朗讀。

(2)生導遊: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誇落葉松……

師相機出示掛圖,配合學生的講與讀。

句子①:是的,這裏是落葉松的海洋。

(配合講與讀:用上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落葉松的多,朗讀時要帶驚歎、自豪的口氣。)

句子②:看,海邊上不是還泛着白色的浪花嗎?

(反問句,要讀出愉快、驚訝來)

句子③: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着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反問句,讀出美感)

(3)美讀(教師為學生學生配上音樂和畫面),深情體會

(4)拓展加深:這林啊,又 又 ,所以大興安嶺被稱為林海。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協作學習裏頭的氛圍,感悟所帶來的歡愉,對學生的學習來説,是種質的飛躍,彌足珍貴。課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寬鬆的氛圍中,形成了生生互動的可喜局面。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者,信息的調控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力,使教學顯人性美。)

3、假如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描寫“花”內容的第5自然段,教學思路如下:(方法可用第2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思路)

生導遊去看“花”。

師在生介紹景物時相機引導完成如下幾個學習任務:

①a、兩山之間……

b、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着繡花鞋。

師引導:指掛圖,找“繡花鞋”。

(指的是樹與樹之間,河岸上的花及小紅豆)

②指導朗讀

③認識擬人手法,這樣寫好在哪?

a、將大興安嶺當作人來寫,寫它會打扮自己,這樣就生動、形象地將在興安嶺的天然美展現給讀者。多美啊,好象是經過了精心打扮,實際是秀美天然成。

b、擬人化的作用還拉近了人與大興安嶺的距離,使得大興安嶺看起來,顯得更親切、柔和,使人更舒服。

(一定的情境是學生增強生活體驗,激發思維與口語表達的動力源。在這裏模仿當導遊向遊客介紹景物特點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情動而抒發”。)

六、總結本課研究成果,引發進一步的探究。

[課後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體會到:當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也會隨之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教學指令的發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激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教師與學生人格意義上的平等不僅表現在語言、體態、表情上,更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習的時空、學習的主動權(包括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確定等)還給學生。課堂上有爭論、有共鳴、有靜靜的沉思,還有跳動的火花。教師隨時都可以點燃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發現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潛能,與學生共同進步,課堂也會處處湧動着生命的活力。

【評 析】:本設計主要採用“學生獨立閲讀,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研究所得”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閲讀文本發,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還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本設計中,教師致力於創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探究實踐的機會,搭建了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台,提供了廣闊的學習時空,讓學生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發表和交流自己的建議,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在設計中,教師讓學生把閲讀文本後最感興趣的部分做為研究的重點,然後圍繞研究的主題,自己確定重點研究的內容,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文中攝取相關的語言信息,接着教師引導啟發,並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交流。在小組裏,學生圍繞主題分工合作,對學習過程進行了自我調控,思維相互碰撞,課堂上閃現着智慧的火花,最後是集體交流共同研究所得,這些環節的設計,重點突出了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轉變。

總之,整個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和諧統一,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林海説課稿6

一、談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紹安嶺的原始森林,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具體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展開聯想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親切、舒服”感情為線,貫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對大興安嶺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大安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課文在單元中的安排,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美的教育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至六自然段。而讓學生了解大興安嶺,嶺、林、花的特點以及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是本課教學難點。

二、談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表達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應讓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三、談學法

通過上一組和本組第一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瞭解,已具備了一定的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課可以引導學生應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即“初步瞭解→深入思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

四、談程序

本課可採用“五步自主教學模式”,即“導入揭題→自學探索→交流點撥→檢測鞏固→深化訓練”。

(一)、導入揭題

1、教師提問:以前學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

3、揭題:板書“林海”,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

4、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你覺得還應該知道了什麼?

(二)、組織第一次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放課文錄音,學生聽,可跟默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同桌互相選讀課文。

3、思考: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練習”中的提綱,給文章分段,列出提綱。

4、請學生主動到黑板上寫出他的分段意見。

(三)、交流點撥

1、指名讀生字及組詞,學生評議。

2、開火車讀課文,然後評議。

3、指名板書學生談談你是是怎樣分段的,為什麼這樣分。

4、學生評議分段情況。

5、小結

(四)、組織第二次的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作者三次“親切、舒服”之感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2、“我”一走進原始森林有什麼感覺?這種感覺是怎樣產生的?

3、“嶺”、“林”、“花”各在什麼特點?作者怎樣寫出嶺、林、花的特點的?

4、為什麼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五)、交流點撥

這部分主要有三環節:交流點撥、朗讀體會、質疑問難。

1、交流是檢驗學生自學成果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如出現分歧與偏向時,教師及時點撥。

根據學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嶺的特點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點是多、綠,花的特點是多、美。

2、朗讀體會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形式可多樣:輕讀、個讀、賽讀等。要注意重點語句、重點段落的朗讀,使學生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感情得到昇華。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學生在交流、體會後提出有一定價值的疑難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或課堂,或課外;或學生互解,或師生共解。

(六)、檢測鞏固

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教師設計的檢測鞏固題要以“目標”為中心,題型要新穎,形式多樣。可以“選讀你覺得最美的段落”,“用畫出嶺(林、花)的特點”等。

(七)、深化訓練

為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遷移,教師可設計深化訓練題。根據教學目標,本課要讓學生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設計諸如“校園冬景”、“這裏的景色真美”、“風景這邊獨好”之類的訓練,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林海説課稿7

一、教材簡析

1.文章結構。

文中有三次“親切、舒服”,體現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個層次:(1)引入初進大興安嶺;(2)描寫“嶺、林、花”及由此產生的感想;(3)林場所見,頓悟“興安嶺”的含義。

2.本課教學內容的選定。

全文以“引入”、“嶺、林、花”、“感想”三塊劃分,設計為三課時。本節課為第二課時,教學內容以體會景為主,只滲透情感。也就是通過教學“嶺、林、花”,體會大興安嶺的那種柔美,朦朧感受作者在字裏行間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實感。這種設計,也是符合本單元教學訓練重點的考慮。

3.設計思路及指導思想。

(1)教學觀念大膽突破、創新實踐。

全課力求體現一種“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情感體會來替代老師對文章內容單一講解”的主流教學思想。通過有目的,有層次的讀,整句整段的讀,重於情感體會的讀,來形成以讀為本的特點,和學生由“讀通—讀熟—讀懂—想讀、想體會”的層次。

貫穿全文“嶺、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個問題“你體會到什麼?從哪兒體會到的?”這兩個問連起來提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説出一段完整的話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要求。這也是啟發式教學最有力地措施、表現!

本課教學共六大環節:

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內容層次;三.學2自然段(“嶺部分”);四.學3、4自然段(林);五.學5自然段(花);六.結尾總結。

教學一開始就是默讀全文並思考,以此分清內容。緊接着齊讀2-5自然段,理清層次。在學習2自然段的“嶺”時,也是通過學生朗讀體會特點,在回答中再讀再體會這樣來理解的。突破這部分難點後,又以老師的小結激情再讀,更深一步體會。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分別設計了3個、3個、1個教學點。第三部分的主要訓練點是“體會嶺的多”、“體會嶺的温柔”、“體會作者的情”,三個教學點是以讀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個訓練點“理解綠顏色的多”,“理解為什麼大興安嶺,被稱作林海”和“理解寫法”,則主要採用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模式,力求體現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創新。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本課重要指導思想。

學生創新,首先老師應有創新。因此在教案設計,教學細節處理的考慮上,頗下了一番功夫。

“創新從質疑問難開始。”於是本課採用了局部質疑問難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處理問題。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發揮、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許發表不同見解。老師對於問題的答案,是以尊重學生的各自見解為基礎,進行總結定性的,而非事先預備。

老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設計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讀,一步一步地體會景中流露出或激發出同感產生的那種情。老師的講解在文中安排所佔比例僅有,屈指可數。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體會讀,讓學生説感想,表達見解。

並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學流程設計是靈活的:隨學生而應變。採取以學生讀“體會最美,最喜歡的句子”來引出三個教學點,相機對三個教學點作出不同形式的處理—有設問、有討論、有朗讀指導。學生的理解明顯地輕鬆到位。

文章結尾部分設計了“用一句話表達自己感想或者讚美林海”這一環節。既是在反饋學習情況信息,也是在創新思維,是設計的一個擴展訓練——全課的高潮。

另外,縱觀本課還設計了、包含了一個學習方法的指導:先在講第三部分“嶺”時,提出學習方法——1.讀書;2.體會特點;3.批註特點;4.體會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學引入時,有意地提到“同樣的”用剛才的方法自學。最後,過度到第五部分自學。使學生通過本課學有所獲。

實際上,整個過程主線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級學生的能力,儘量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結合交流討論,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一種理解文章的學習方法。

林海説課稿8

一、談教材

《林海》是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紹安嶺的原始森林,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具體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展開聯想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親切、舒服”感情為線,貫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對大興安嶺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大安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我的研究主題安排,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美的教育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3、學習課文第2—5自然段,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大興安嶺,嶺、林、花的特點以及學會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達本課教學難點。

二、研究主題:讀中悟情、讀中表情

三、談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表達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應讓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四、談學法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本篇課文的內容有所瞭解,已具備了一定的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課我以“美”為導線,引導學生應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即“初步瞭解→深入思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

五、談程序

本課採用“三步教學模式”,即“回憶美——尋找美——創造美”。

(一)、回憶美

我採用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用一個字形容你對“林海”的感覺為導入口,從而引出本課的一條重要線索——美。

(二)、尋找美

整個過程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扶——放的方式下學會找相關語句,學會表相似感受,學會讀相應感情。具體操作如下:

在導學“嶺”時,我是分這幾步進行的:嶺的美表現在哪裏?請在書上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仔細體會。在這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多樣,如用簡筆畫的形式把“大興安嶺”和“秦嶺”的特點表現出來,並指名學生演板。這樣,帶領學生走了個來回: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換”,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嶺”多而温柔的特點也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有了上面學法的教學,在教學“林”和“花”時,我主要還是採用從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學“林”時,我先組織學生自由找表現林美的語句,進行交流評議再朗讀,而在教學“花”這一片段時,我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請同學獨個兒自學,然後直接把感受到的讀出來。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相信學生不僅對課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三)創造美

在課堂的最後環節,我設計了請學生為“林海”寫導遊詞和廣告詞的練習,這不僅是對整堂課的鞏固,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良好途徑。

《林海》教學反思

《林海》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並由景展開了聯想,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學本課時,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線——美,讓學生們通過讀,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幾個句子,通過讀去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嶺、林、花)的`特點,從而回到“美”這個總的特點上。整堂課上下來,條理蠻清楚的,但是不足之處卻是很多,具體如下:

1、在總體把握上,把“美”作為該課的主線,儘管在理論上似乎是不錯的,但對整篇課文來講,似乎是太籠統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線應該是“親切與舒服”,在教學中我應該在“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深入一些,進而引出主題,讓學生的學習再明確一些。

2、還是沒有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學生走,放不開手,而在講解大興安嶺的景物描寫這一部分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歡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學習,但是我卻始是以我的“講“為主要教學手段,學生的思路沒有很好地拓展,而他們的主體性也就表現出來了。

3、在朗讀方面情感還是不夠。儘管我的這次的研究主題是“以讀悟情,以讀表情”,但是從課堂上的學生的表現來看,還是未能達到我預期的目標。追其根源,主要是因為我未能明確地引導學生領會朗讀的技巧。如:在教學“嶺”時,我只是告訴學生要讀出“嶺”的温柔,而沒讓學生交流如何讀出這種感覺,使朗讀教學顯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讓學生的讀顯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時間進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進的。

總之,整堂課上下來,不足之處甚多,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正,同時多向老教師請教,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