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讀《勇氣》有感

讀《勇氣》有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6.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勇氣》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勇氣》有感

讀《勇氣》有感1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我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這些道德行為、道德言語,使我受益匪淺。課文講述了:“我”和父親在鱸魚捕撈日的前一個夜晚去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我”和父親放好魚餌,舉起魚竿,過了好長時間,有個大傢伙上鈎了。“我”花了好大力氣才把這魚拉上岸。這條魚大極了,漂亮豔麗。但這條魚是在距離捕撈時間兩個小時前釣到的.,就算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就算是花了好長時間,花了好大力氣的,就算釣到的魚再大,可父親也堅決地讓“我”把魚放回湖裏去。

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中,這只是個小小的舉動,可就是這小小的舉動卻讓“我”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使“我”在人生旅途中不取獲那些不歸自己的利益。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教育,把“鱸魚”放回“湖中”這樣道德是多麼不容易。如果換作是我,我也不想放回湖中。

説到這些,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來。我有一次,黑濛濛的夜晚,我坐着三輪車回家。誰知,他竟然多找我一元。我拿着錢,想着:哈哈,這多出來的一元,我可以去買包零食吃啦!可這是人家多找的,要不要還給它?還?不還?我的心糾結萬分。“咔啦!”只聽三輪車要騎走了。我一下子愣了一下,然後轉身跑過去,把一元還給他。

道德,道德!

讀《勇氣》有感2

宿命是個奇妙的東西,你可以將它握在手心,但若是一開始就與規則背離,那麼,縱然成功,也很辛苦,不如學會——放棄的勇氣。

有一個孩子,他每天去玩都要帶上五顏六色的氣球,因為那些氣球是他的貼心玩具。有一次,母親帶他去公園玩,他拿上了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氣球,他母親從包裏拿出口琴吹起一曲曲動聽的曲子,孩子很想要,卻捨不得氣球,在左右為難之際,他鬆開了手,選擇了口琴,這天,他學會了吹口琴。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這件事得到了一個啟示:當人生需要做出選擇時,該放棄的就要勇敢的.放棄。後來,他考上了音樂學院,他漸漸發現自己對音樂不是那麼鍾愛時,他毅然選擇放棄,去紐約大學商學院。1950年,他獲得經濟碩士學位,並得去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他把一切該放棄的放棄了,全部精力投入了經濟學,一下子就變成經濟方面的高手。1987年,他變成了美國聯邦儲各委員會主席,他就是艾倫.格林斯潘。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像小格林斯潘,手中抓滿各種“氣球”,比如金錢、權力,但為了不阻礙欠去追求更遠大的鬥志和勇氣,必須勇敢地放棄一切該放棄的東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

其實,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放棄所有該放棄的東西,抓住自己需要的東西,只有這樣,生命才有可能獲得它的最大值。

讀《勇氣》有感3

在週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説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瞭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麼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管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出門,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裏就牽扯到了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係與人際橫向關係,人際關係如何做到平等:於是需要儘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係,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係,那怎麼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係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髮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後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説:"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誇讚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拿梳子這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誇張的稱讚,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係的感覺,如果把稱讚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係,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後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後記者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説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後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鬆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着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裏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並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並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裏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並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於你的幸福。

謹以此用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鬥的人們。

讀《勇氣》有感4

今天我讀了美國作家寫的《勇氣》這本書。

書中説到不管哪一種——勇氣就是勇氣。勇氣是第一次騎車不用安全輪;勇氣是去參加是智力競賽,而且題目是“曌”字怎麼讀;勇氣是你有兩塊糖卻能留一塊到第二天;勇氣是到了開飯時間還拼命巴望者在“真”肉湯裏還能有“真”肉塊;勇氣是讓別人最好離你小弟弟遠點;勇氣是晚上由你負責查看房間裏的動靜;勇氣是你剛搬到新地方里大方的説:“嗨,我的名字叫偉力,你們呢?” 勇氣是吃蔬菜時不做鬼臉,先嚐嘗再説;勇氣是讀偵探小説時不先翻到最後一頁偷看“到底是誰幹的”。勇氣是和別人吵架後你先去講和;勇氣是故意踩人行道的縫隙;勇氣是棒球比賽進入最後關頭,平分、二出局、滿壘,輪到你最後一擊;勇氣是你知道個大祕密卻答應對誰也不説;勇氣是讓陌是生人給你洗洗刷刷;勇氣是改掉壞習慣;勇氣是在別人都特別嚴肅的時候,你突然想起一個好傻得笑話卻忍住不笑;勇氣是看見美麗的`花愛它卻不摘它;勇氣是不開燈就上牀睡覺;勇氣是坐車遊覽到風景最好的地方時你被擠在中間;勇氣是知道還有高山就一定去征服;勇氣是上探太空,下探深海;勇氣是小草從下破土而出;勇氣是堅持自己的夢想…

讀了之後,我知道了勇氣有很多種,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自信、寬容、堅定和知識,勇氣就會伴你左右,我肯定能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讀《勇氣》有感5

我曾經在僅有的幾次授課經歷中總結教學的經驗,並且問自己,為什麼選擇課堂?為什麼選擇孩子?試圖從最本源的地方來總結答案,但僅有的經歷讓自己很是迷茫。

閲讀了《教學的勇氣》,這是一種絕對不同於傳統教學理念的新思維,很快,她佔據了我的頭腦,我十分興奮,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內容拿去應用,但這樣想也並不是十分正確的,一個好的理念和思維,如果能夠應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時間。放眼當下的課堂,足以顯得她的思維和想法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可能還僅僅停留在腦海的烏托邦。

無論烏托邦也好,由點到面也好,對一個新的思維和理念我們總應該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而《教學的勇氣》也應當如此。

教學是兩個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課者,學的角色便是聽課者,好的教學無非就是正確處理好了教與學的角色關係,而在我看來《教學的勇氣》恰恰是圍繞如何處理這樣的關係而提出來一系列的方法論,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難易不一,下面我想就書中的一些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書中有提到權力和威信的區別,倡議教師要認清自我,用自我魅力來感染學生,而非依靠外界權力來約束學生。我對這樣的觀點表示認同,師者的的確確應該通過自我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由心對師者產生一種“敬”,但如何去散發個人魅力呢?似乎成為了一個難題。在這裏,拋卻師者個人學識程度不講,我自己認為,讓學生對師者產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課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課呢?結和此書內容和我自己的一點點體會,第一堂課應當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印象,多講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並在這些話題上面稍做加深,讓孩子們由心去產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們交流,讓孩子們覺得你是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這樣的第一堂課一定會對後期的課堂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再者,我想談談關於文中提到的幾條理論,即這個空間應該既有界限又是開放的,這個空間應該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傳統與紀律的“大故事”,這個空間應該既支持獨處又隨時有羣體的資源支持。針對這幾點我認為作者闡述的相當詳盡,所以我還是想從如何操作方面説説自己的看法。

課堂之上如何真正實現如上的關係呢?我認為師者和老師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課堂交給學生,但又不能脱離老師設定的'軌道這就要求老師做到課堂導演的角色,給孩子們可能大的空間去綻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時融入孩子們當中,又要即使給孩子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我想這樣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準備和豐富的經驗。也只有這樣,我們想給予孩子們想要的課堂才會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終歸不能統一而論,無論是書中涉及到的還是沒有提及到的,我們是在探索的路上,我們可以堅信的那便是用心去愛,用心愛孩子們,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和幸福,我想這就是我們如此用心愛的意義所在。

讀《勇氣》有感6

其實我自已本身也是害怕開課,在開始會出現焦慮、緊張、害怕,怕自已開得不好,不能大膽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候會縮手縮腳怕待會會控制不了課堂,怕那裏講得不好,哪裏做得不好,也會害怕出醜。

但是通過看這篇用《勇氣征服課堂》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我認為要用自己的勇氣來征服課堂,征服自已。我們往往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氣。我們應向評課者積極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學效果。讓評課者幫自己找到需要提高和改進的不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進步。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會如穢土落到我們的頭上,要想從這苦難的.枯井裏脱身逃出來,走向人生的成功與輝煌,辦法只有一個:將他們統統都抖落在地,重重的鏟在腳下,因為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困難,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人生中的一塊墊腳石,學着積極的面對問題,把困難當機會,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在上課的準備過程中我們也許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把困難當機會吧,失敗者常把機會當困難,成功者常把機會當困難。所以,我們一起努力吧!

讀《勇氣》有感7

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係網中協調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為,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係的入口,人際關係的矛盾就是起源於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説,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不好最後找不到好工作等後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於自身來説,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係。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為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於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自己,展現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係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係。因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係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係。

課題分離並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它只是人際關係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係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夥伴,並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着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著於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於無條件的信賴,根據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如果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麼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係。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係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為幸福即貢獻感。

瞭解了阿德勒關於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着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利。

讀《勇氣》有感8

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在為做一個稱職的、優秀的教師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認為只要學生成績提高了,班級管理好了就是稱職的教師、優秀的教師。而拜讀了《教學勇氣》一書後,我的心靈被震撼了,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燈。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本充滿智慧和理性的書,作者通過描述個人的心理經歷,直面那些為教學所恐懼、所糾纏的痛苦心靈的經歷。帕爾默告訴我們,“認識自我”是核心問題,他説:“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帶領學生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

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帕爾默認為,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不管他的教學技巧怎樣純熟,我想,他也不會把學生教好。

冰心説:“世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既要有“嚴父”般的嚴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腸”的細心呵護。老師的愛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後者上進,使悲觀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學中,如果我們的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愛心,多一些鼓勵,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那麼他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讀《勇氣》有感9

盲姑娘用手觸摸春天,用心感受春天的美好,琳達一家為盲人送去“永生的眼睛”,卓初成長的小瓜苗,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然而《花的勇氣》一文讓我們跟着作者來到了四月的維也納尋找小花。作者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到見到花藏身於草地下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的遺憾,再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

我們再跟着作者賞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在默默藏於草下時,花兒需要沉默的勇氣;在長時間聚集力量而不急於顯示自己時,花兒需要謙虛的勇氣;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時,花兒需要勇於面對的勇氣。原來生活中需要勇氣。在我們蹣跚學路時需要爬起來的勇氣;在我們面對未來時需要前進的勇氣;

在我們工作時,我們需要堅持的勇氣;在我們回頭時,需要回頭的勇氣······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的面對一切風雨,無論你多麼弱小,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讀《勇氣》有感10

小時候,常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媽媽總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頭,説:“你啊,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得到過這樣的答案。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西遊記》,《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由此改編的電視劇我也常常孜孜不倦,百看不厭。但一拿到這本經典小説,我就如同小雞啄米似的看了起來。細細讀來,小説裏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躍然紙上。虔誠執着的唐僧;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好玩的豬八戒;忠厚老實的沙僧。

其中,我最喜歡孫悟空了。當孫悟空打敗了妖魔鬼怪,我總會為他歡呼;當他受到了冤屈,我也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共鳴;當孫悟空被唐僧誤會,被逼回花果山,繼續當他的'齊天大聖,但又當唐僧遇到危險,豬八戒趕到花果山向孫悟空求救,他也毅然去救唐僧時,我的眼中便充滿淚水。這就是我喜歡的孫悟空。

唐僧師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難關。這就好像我們成長道路上佈滿的荊棘。最終,他們戰勝了難關,取得了勝利。“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而我們,只要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決心,也會取得最終的成功。人生有許多的困難,所以我們在此就要鍛鍊自己不怕困難,以及堅定的不後退的信心。

《西遊記》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神話的幻想,它還給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讀《勇氣》有感11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穫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的點構成(我理解為隨着時間流動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後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到什麼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着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麼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在就是曾經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果。換句話説,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人是會改變的”是本書論述的前提。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説人不可能脱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餵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係。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説,性格與人際關係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越感天性過程中產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可以從完成小目標開始來增強對自己的瞭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係,以此作為不願意改變現狀的藉口。表現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越感。生活中也有誇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的藉口,本質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説,缺什麼就炫耀什麼。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於人追求優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麼”上,產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麼”上,產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動戰爭攻勢的敵人,戰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敗了也要找藉口説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夥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麼,在貢獻中收穫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並將關注點轉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係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係僵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關於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無論別人做什麼,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乾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着別人什麼。這時候區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穫。

讀《勇氣》有感12

信念,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因為信念是一個人前進的方向,目的地,但方向有了,卻不一定能夠到達,這時便需要的是前進的勇氣。

祥子,一個樸實的名字,也曾代表一個樸實的人。當他剛進城時,他便擁有了信念,他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輛新車,信念賦予了他勇氣,他的強壯能幹使他在幾年內便擁有了新車,但好景不長,他的車在一次拉客時被兵繳了。他的信念讓他沒有放棄,但後來一切的阻撓,虎妞的狡詐,惡毒讓他徹底失去方向,時間就如惡魔慢慢撤去了祥子天真

.樸實.努力奮鬥的品質,卻為他覆蓋上了一件醜陋.空虛.墮落的外衣。祥子是不幸的,但這不能成為他失去信念的理由。只是他沒有真正的勇氣與更堅定的信念。

我似乎也曾有這麼一位朋友,雖然是在小學便認識的。曾經,我們倆都是班裏的好學生,都有自己美麗天真的願望,也就是我們眼中的信念。從小,我們倆你追我趕,互相競爭,互相,也創下了班裏許多的第一。正當我們都正輝煌時,班裏一些不想要學習的同學開始與初中的一些人交往,學了一些不良習慣,和他們一起打架等做一些不良行為。而他也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朋友,在他的朋友的.慫恿下,他開始嗎慢慢走向彎路,染上了許多壞習慣,學會賭博.吸煙。我為他感到十分惋惜曾有一次我勸阻他,他卻不聽,反而慫恿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就這樣,我失去了一位曾與我針鋒相對,相互競爭,相互進步的摯友。

他又何嘗不像駱駝祥子一樣,曾經也擁有着天真美好的信念,也擁有着走向成功的勇氣,但是他的信念卻十分容易動搖,勇氣在環境的消磨下消失。從此,這個社會多了一匹害羣之馬,而少了一個有用之才。

人,最重要的是信念;信念,最需要的是戰勝誘惑的勇氣。一個堅定的信念能讓你在塗中不迷失方向,走了彎路。一股從內心而來的勇氣,能讓你在途中跨過障礙,躲避陷阱,拒絕誘惑。

讀《勇氣》有感13

勇氣,對於每個人來説,或多或少總是有的。但,教學勇氣,對於作為教師的我來説,是我不曾考慮過的。教學還需要勇氣?初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心中的這個疑問慢慢的被解開了。是的!教學也需要勇氣,而且是我們老師平時忽視掉的那些會讓人執着的勇氣。

初讀《教學勇氣》一書,書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之情,而這一熱情也在之後的閲讀中慢慢地傳遞給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熱情之外,也震撼着書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討的很多觀點,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翻閲這本《教學勇氣》,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會慢慢咀嚼回味着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覺地把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感悟着作者對教學的呼喚和教學的痛苦與喜悦,領悟着讓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我們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像優秀教師那樣,將真心獻給學生?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於,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我關心的東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兩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這裏該怎麼教,那裏該怎麼處理……怎樣才能教好孩子們。但是,我不曾想過的是,我在逃避着面對我的學科、面對我自己。而這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就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在這兩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師為光榮,但我不曾想到,在帕爾默的眼中,我會在扮演着教師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師。

我們遠離了學生,遠離了學科,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低到最低——但是,我們卻忘記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被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我們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但為了保護自己,將自己和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學生分離,我們選擇去扮演一名老師,兢兢業業地完成老師該完成的任務,我們就覺得沒有誤人子弟,就覺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卻忘卻了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會是怎樣的?也會像書中提到的會有學生跑過來問能不能用“我”這個字?這樣的學生,是我們想教出來的嗎?

也正如書中提到的“學校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重視發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們抱怨這些,但並沒有看到本質,是我們這樣扮演教師的人教出這樣的學生,因此,我們就應該為我們這樣的行為負責,為此,我們就更應該找回我們作為教師的心靈,找回作為教師的勇氣,來勇敢地做老師,而不是扮演老師。

讀《勇氣》有感14

最近讀了《教學勇氣》一書,裏面提到一個醫學院的教學改革:將原來用屍體做標本,改為用真實的病人做標本。這樣的改革使原本機械化程式化的學生變得人性化,感性化,他們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從而充滿感情地對待病人,認真對待病號,儘可能地在救治的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帶着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去醫治他們,這才是醫學的初衷。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麼?細細想來也不過是四個字: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教給孩子們知識,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知識。所謂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讓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與國家、社會、他人有用的人。再來看看我們現在在做什麼:上課,完成作業,能夠應付考試,每次考試要考到前幾名,畢業班升學率要高……孩子學會知識了麼?會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麼?孩子們是人格健全的人麼?老師您瞭解了麼?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了還找不着工作?我們的學生動輒自殺,動輒殘害室友?所以,我們的教育早已違背了初衷,我們的老師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現實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須改革。

怎麼改?我想不如借鑑一下醫學教育改革,朔本逐原,迴歸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們教師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要用我們內心的'人性去面對學生的人性,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處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用人對人的態度去處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用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去做好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教育。用人與人之間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們的孩子,讓他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帶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只有八九歲大,但是我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前幾天我講公開課,我把同學們教師節送給我的花當做獎品,在講課的過程中把花送給表現好的同學,當我將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後,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較慚愧的是由於我的花不夠,有很多表現很好的同學沒有得到獎勵,.於是下課後,我要買了一些棒棒糖分給孩子們,他們拿着我給的棒棒糖高興極了。從那以後,同學們更聽話了,上課紀律更好了,老師不在的時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強了,我由衷的開心,也用更多的語言去誇獎他們。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正在一點一點地在他們心中播下種子。

我想,教育就該如此,返璞歸真,迴歸初衷,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知識,認認真真得教他們做人。

讀《勇氣》有感15

時間在眼皮底下流過,只留下感動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帶來的收穫,在盛夏時節感受生活帶來的陽光。時間留給我太多的美好記憶,一年的工作告一段落,終於可以停下來調整一下思緒。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帕爾默是一位體現教師一詞最真意義的導師,她的《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悦,熱情洋溢,引人共鳴。正如在導言中所説:“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我讀着讀着不禁被此書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自己的心靈也不自覺地與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漫步。

帕爾默在書中敞開心靈,將一個真實的.自己展現在世人面前:“那天,我懷着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着我的心靈,在我所知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但是那天下班回到家裏,我卻再一次確信自己永遠幹不好教書這一行,這個令人頭疼的職業。上我的課時,一開始學生們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就沒有反應……我陷入了由來已久的恐懼中:我的課一定很沉悶……課上到後半段,他們就開始説話了……”多麼真實的敍述,多麼相似的經歷。原來被人們譽為“權威教師”的帕爾默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尷尬,也曾有過這樣的心靈衝擊。但什麼使得帕爾默能夠走出恐懼,走向成功?讀後心中的疑慮釋然而解,原來是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就優秀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的、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教師如果做不到認識自我就不可能更好地認識學科、認識學生。看了之後我也在反思,我認識自我了嗎?我不能肯定,我還不知道帕爾默對認識自我的界定。但我知道我也是熱愛教學,更熱愛自己的學生,我同樣也體會了因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欣喜以及為自己束手無策而尷尬。看了帕爾默的文章後,我才發現原來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這也是一種與幸福並存的痛苦。所以,教師要先自我認知,正確評價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善於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再去認知學生,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運用專業的教育技巧幫助學生,開啟學生的心靈。

《教學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閲讀《教學勇氣》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但由於自己的理解不夠,認識比較膚淺,感受也比較瑣碎,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之餘,還要認真閲讀,認真實踐,從中獲得教學勇氣,提高自身的素養,從而在教學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