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四字成語故事-四分五裂

四字成語故事-四分五裂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四分五裂形容很分散、極不完整的情況,也形容一個國家或一個集團支離破碎、不團結、不統一的狀況。那麼這個成語出自什麼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字成語故事-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七國之中,又以秦國實力最強。政治家們看到天下紛爭不已,就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一派是以蘇秦爲領袖的“合縱”派,主張六國聯合起來抗秦。另一派是以張儀爲首的“連橫”派,主張由秦國統一天下。

張儀是秦國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勸說魏國與秦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五國。

他見了魏王,說道:“魏國的地理條件非常不好,處於七國之間,打起仗來不能守住城池,這是致命的弱點。

“貴國如果聯合南方的楚國而不聯合齊國,齊國就會很生氣,從魏國的東面打來;如果聯合齊國而不聯合趙國,趙國也不是好惹的,會在北面挑釁鬧事;如果不與韓國聯合,韓軍會頻繁地從西面進攻;如果不與楚國搞好關係,楚國的軍隊則會從南面發起勢不可當的進攻。

“稍有不慎,戰爭就會降臨到魏國頭上,一點兒安全保障都沒有,這就是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形勢啊!”

聽了張儀的話,魏王覺得自己聯合五國抗秦真是失策,原來這五國都是自己的勁敵呀。於是,魏王向張儀請教,自己身處亂世之中,用什麼方法才能保住國土。張儀笑了一下,勸魏王與秦國聯合。因爲秦國在七國之中最爲強大,聯合秦國,其他諸侯國因爲害怕秦國,一定不敢輕易侵犯魏國。這樣一來,魏國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聽信了張儀的話,終於依附了秦國,結果卻整天爲秦國的利益南征北戰,耗盡了國力。

◎故事出處

戰國策·魏策一》:“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出處譯文

這就是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形勢啊!

任人唯賢

春秋時期,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位是公子糾,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們都很賢明。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內亂,襄公被殺,公子糾跟着謀士管仲逃到魯國避難,而公子小白則跟着他的謀士鮑叔牙逃到莒國。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如果沒有實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齊國內亂平息,大夫們派使者到魯國請公子糾回國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即位,所以帶領軍隊去公子小白回齊國的必經之路堵截。

等了幾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齊國而去。爲了保證公子糾登上國君之位,管仲心一橫,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後,大叫一聲倒地。管仲以爲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興,就帶領軍隊回去了。

誰知管仲的一箭並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帶了多少軍隊,就咬破舌尖,假裝口吐鮮血而死。等到管仲等人離去後,公子小白與鮑叔牙不分晝夜趕往齊國京城。在公子糾到京之前,公子小白搶先一步即位,歷史上稱他爲齊桓公。

公子糾見本國已有新君,只得返回魯國,依附魯莊公。這樣一來,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魯國的力量不如齊國,所以被打得大敗。公子糾萬般無奈,只得自盡。魯莊公就將管仲押送到齊國,來討好齊桓公。

管仲在路上受盡苦楚,不但吃不飽飯,而且連水也喝不夠。一天,他來到綺烏這個地方,就向當地的官員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一些吃的。那個官員心腸很好,不但盛出飯來,還怕管仲吃起來不方便,竟然跪在地上端着飯給管仲吃。管仲見他如此行事,就想到他可能有求於自己。

果然,這個人的私心終於暴露了出來。他暗地裏對管仲說:“您是位大賢,齊國國君又是個愛才之人。您此番到齊國去,也許能逃過一死,得到國君的重用,安享榮華富貴。到了那時,您將會怎樣報答我?”

管仲說:“如果我真的因爲自己的賢能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我會任用賢人,使用能人,對有功勞的人進行評賞。我爲什麼要謝你呢?”

◎故事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

◎出處譯文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我會任用賢人,使用能人,對有功勞的人進行評賞,我爲什麼要謝你呢?

羣策羣力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揚雄的文學家,他的文章、辭賦寫得非常精彩。

他曾經模仿《論語》的形式,創作了《法言》一書。此書的《重黎》一文講述了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龍爭虎鬥的情形。

在楚漢戰爭中,本來西楚霸王項羽的實力比較強,但最終他卻被漢王劉邦圍困在垓下,等待援兵。項羽見援兵遲遲未到,就帶領戰將拼死殺出重圍。等到他逃到烏江邊時,身邊只有二十八名騎兵了,而成千上萬的漢軍卻從後追殺過來。

望着黃沙漫卷的沙場,項羽不得不認輸,他長嘆一聲說:“這是老天爺要消滅我,不是我作戰失誤的緣故!”然後,他拔劍自盡,命喪烏江。

關於項羽臨終前的看法,揚雄是不同意的。他認爲,不能把戰爭失敗的原因只歸結於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說:“漢王總是虛心接受衆人的意見,而這些正確意見的實踐,又使衆人的力量得到增強。可是項羽卻與漢王正好相反,他總是覺得憑着自己的勇力就能征服天下,根本不會吸取別人的意見。這樣一來,使得他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魯莽做事。

“善於吸取別人意見,就會取得勝利,而聽不進別人的話,只靠自己的勇敢就會失敗。項、劉之爭的結局不能僅僅歸結於天命,項羽臨終前的感嘆真是大錯特錯。”

◎故事出處

西漢《法言·重黎》:“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

◎出處譯文

漢王總是能夠儘量發揮、利用衆人的智謀、才幹和力量,這樣又使衆人的力量得到增強。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