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成語典故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現象之一,是與現代文化淵源關係十分密切的一種文化,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經典成語故事文字。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1: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爲經書,也就是作爲儒家的經典着作。玄宗當即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

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撰過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更何況,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已經成爲經書。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

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撰、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聖編撰的《禮記》本子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規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後點點頭,說:“當局稱迷,傍觀見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後來,人們從此故事中引申出“當局者迷”的成語。“當局者迷”常和“旁觀者清”連在一起使用。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2:安居樂業

春秋時期,有一位着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據說他剛生下來時,就是一個白頭髮、白鬍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爲他的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想走回頭路。他懷戀着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爲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老子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們。

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

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它們。

即使有武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

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傳》中亦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的說法。

後來,人們據此引申出“安居樂業”的成語。

經典成語故事文字3:如火燎原

商湯原是夏朝的屬國商國的國君。由於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昏庸暴虐,荒淫無道,惹得民衆抱怨不斷,衆叛親離。趁此時機,商湯在賢臣伊尹的輔佐下揮師伐夏,推翻夏朝。商湯建立商朝後,將國都定在了亳。

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爲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遷都。

從商湯開始,王位傳了二十代傳到盤庚手裏。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他爲了改變當時王族內部的混亂及社會不安定局面,決定再一次遷都。

但是他的想法卻沒有得到商朝貴族的支援,大多數貴族都貪圖安逸,不願意搬遷,都希望能夠改變盤庚的想法。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甚至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人心不安。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爲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

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罪惡是容易滋長的,正如燎原的大火。等它燃燒起來,連接近都不可能,又怎麼可以撲滅呢?如果真到了這個地步,那你們可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過失!”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終於挫敗了反對勢力的阻撓。他帶着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遷都到殷。在那裏,盤庚勵精圖治,大力整頓朝政,從而使衰落的商朝開始復興,人們生活逐漸殷實起來。以後的二百年裏,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後世又稱商朝爲殷朝或殷商。

經過數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商朝國都早已變成廢墟。到了近代,人們偶爾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遺物,經反覆研究,證明那裏曾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稱它爲“殷墟”。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皿和兵器,種類繁多,製作十分精巧。同時發現一個名爲“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釐米,大鼎上下均飾以精美的花紋。

出土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金的技藝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盤庚遷殷之後,社會安定,商朝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人民可以專注於社會生產,因此才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禮器。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