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散文 > 寫景散文 > 我幾十年都牽掛的地方

我幾十年都牽掛的地方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深秋武漢行

武漢市是我剛剛進入青年時代的第二故鄉,當年我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爲求學問而遠赴荊楚大地。人在那夏天有三大火爐之稱和冬季冷達零下十三度的城市裏,度過了兩個寒暑。後來我當兵退伍、參加工作,歷時已經四十二年。我一直是在東莞的家鄉爲家事、公事來回奔波,但心中卻對母校常常惦念,我是很想回去看看的。長期的意願,時刻的銘記,看母校是我一個未完的夢,我期待着,一年年地等待着,人也一天天地老了下去,但無論如何我都要去一次的,哪怕是隻一次!否則我是無法閉合雙眼,我也無法子對得起那教育過我的老師,對不起陪我一起共讀造船專業的同學,更對不起使我長大成人和增長學問的母校。

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先使廣東人民富裕起來,特別是讓我們的東莞人民早日奔上小康社會。今天我已六十出頭,退休了,有時間了,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了,在這悠閒條件下,我怎不好好地利用,不趁機會圓了我的夢?我要出發去武漢、去楊園,去看母校、去探同學。

二零零四年的十一月十九日,我得家居廣州的武漢船專同學譚萬利夫婦配合,與妻齊齊北上。“武漢天氣不冷,還未下雪,大膽到來吧!”這是武漢同學王玄義夫婦來電話中講的話。的確,近幾年,可能地球天氣變暖,武漢天氣也和廣東差不多,我在同學的友好聲中,欣然地入鄂了。

深秋的楚天,街道上漫步的行人衣服穿着很少,氣候和暖,武漢市只有受季節性變化的樹木與廣東不同,深秋的梧桐正落黃葉。深秋的長江,水氣形成之大霧,已早早把武漢市晨晚變的白濛濛,它有點似霧都重慶。大霧籠罩時,才顯少少涼意,但中午,驕陽把霧幕撕開,人們又不得不脫掉外套,只穿兩件單衣。這就是今天湖北武漢市秋高氣爽的氣候。我們這次所帶去的毛衣是沒有用場了,幾天都擱置在行李包袱內。

在武漢,我們得到蕭恆章同學和王玄義夫婦的協助,他們爲我找到了老師、也找到了部分同學。我們四個在原校址近處的餘家頭柴林賓館住下,11月21日上午,同學們來賓館大家歡聚一堂,也進入母校看望那闊別了四十多年的校舍全景。在聚會和看母校後,我才發現:我們的學校未變,浩蕩的長江未變,而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均變了,都是超過了六十歲了,均白髮蒼蒼,皺紋滿臉,是兒孫滿堂的老人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在各地奮鬥,爲了祖國,爲了家庭,從一個小小的文員成爲一個造船專業工程師、成爲一個國家幹部。大家在漫長的日日夜夜裏,無私地奉獻,成績驕人,可喜可賀。

我們的老師,特別是到來的許、黃兩位教授,這次拜見,我才知道他們一生爲了培育有用人才,默默耘耕、不計較報酬、不講求享受。老師的高風亮節,我感慨萬千,他們不愧爲園丁的典範!這次我見他們積勞成疾的樣子,真對老師肅然起敬!幾十年過去了,師尊對學生的培育之情,我們都無法報答了,我只有在照相時爲其積極搬凳、殷勤地效力。講實話,老師們在改革開放的年月,均屬年高老邁之長輩,早退休下來了。改革開放的日子我們衝鋒、我們戰鬥,老師已無法與我們一齊去並肩作戰,他們得到得報酬和獎金是不多的,可他們對於國家的照顧、對工資的多少卻毫無怨言。

這次我見到的同學多是當年畢業分配留在武漢市工作的好同學,至於分配在外地的那些同學,現在也退休了,但爲了兒孫,仍長居異鄉。我要見到的實際是不多,就算住在武漢之同學,王玄義夫婦因平時與他們少聯繫,也是無法子全部通知得到。我雖然默寫下有二十五名學友,但應約而來的卻很少,在武漢知道者都來了,這些同學真是夠義氣。這幾位是:王玄義、黃成祥夫婦,雷善誠,祁金祥夫婦,韓祥寶夫婦,汪國祥,熊漢春等人。而譚萬利班的也來了七八位。寫到這裏,我先多謝蕭恆章、多謝王玄義夫婦爲我們的同學聚匯而忙碌奔波,他們多次上門通知,是出了不少汗馬功勞的。我在開飯時經過統計,共有二十四人到場。飯後大家又照集體相,師生團聚,歡天喜地,這場面,同學們才真正顯出那樂而忘返的快樂氣氛。

照相後,同學們由兩位老師帶領,一齊進入母校舊址參觀,暢談過去的學習和當年的生活。參觀後,黃成祥同學夫婦再邀請4301班的學友去武東區(武鋼東邊)其家中作客,同班學友個個響應,我們在入武東區路上還碰到了女同學張惠惠。這時王玄義對我說:“你老村長真是夠福氣,半路也可見到同班的同學,她張惠惠是個大忙人,是很難找的,你路上能見到她,可見你是福星高照啊!”當晚,大家留在王玄義家中進晚膳,又入張惠惠家中見其在工廠當黨委書記後退休的丈夫和已經參加工作的兒子。(原來張丈夫也是我們船專的同學,是畢業早我們一屆的學友。)在衆多同學中,讓我佩服的是韓祥寶同學,他的年紀比我大上一歲,可身體卻比我好,還在爲黨、爲國工作,爲人民出力。

我的妻子是第一次入鄂的,我要讓她更多地飽覽武漢市風光。同學會見完畢,我即帶她去看武漢長江二橋,去觀漢口、武昌、漢陽三鎮的風光。四十年後的武漢三鎮,已今非昔比,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武漢市一馬當先,此時的武漢市已面目全非,我無法辨認,三鎮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石屎森林刺破青天,全幕牆的樓房,玻璃反射着五光十色,入夜,華彩的霓虹燈光更彰顯了三鎮的繁華無比美麗。我和譚萬利站在柴林賓館的最高處遠眺東湖,瞭望當年廣東仔在那裏拾藕的大片蓮藕田。現這個地方更是美麗,已沒有空曠也見不到藕田,只見一排排的、一座座的樓宇,此處很何能是開發區的別墅羣。我相信,一定是武漢市的年輕一代搬遷入去居住,人們在那裏安居樂業,幸福綿綿。

坐落武昌處的黃鶴樓,是在1984年重修建好的,今日的黃鶴樓比歷代的更壯美宏大。它使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句更顯貼切。那首詩我當年曾經拜讀過,詩句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愁!”好詩、好句。我們堅持攀登觀樓,那展現眼前的風景樓,處在城市的制高點---蛇山的最高處。中午時分,陽光充沛,風光和風景更覺美麗,它可忙壞了旅遊人。我夫婦和譚萬利夫婦跑上跑下,照這照那,內中細節無法介紹。我還在樓中的小攤擋處選購了一件紀念品,是一塊心想事成的玉石,我即請雕刻大師幫我即雕刻圖章。我們還爬上黃鶴樓的最高第五層,遠眺長江,遙望三鎮,這時我彷彿置身天上瓊樓,鳥瞰荊楚大地,三鎮風光,盡收眼底。空闊的視野,東去的大江,萬古不息,更讓人心曠神怡,聯想萬千。我們看到被大霧鎖住的長江大橋,也覺察到大橋的宏偉和完好無損。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詞句,它真令人回味,那偉人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詞句,更使我聯想曾遊三峽,見到三峽大壩宏圖時的“高峽出平湖”之磅礴氣慨及偉人的高瞻遠矚。…….


武漢長江二橋、三橋至五橋,是武漢市發展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與時俱進的象徵。我讀書時只有一橋,人們從漢口到徐家棚是要坐渡船過江的,而今天則不同了,可以坐車或走路,我們都不怕累,堅持步行過二橋。我每邁出一步,都細望三鎮,細望洶涌的長江水,還對大橋的設計,對大橋的選地,讚口不絕,更對武漢市人民的實力高聲讚歎。湖北省人民真是了不起!

武漢市很大,暫時是無我們的廣州城好,但我相信在不久的日子,特別是在西部大開發中,武漢市人民更能利用水力資源,鋼鐵資源,人才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江漢大平原資源,將湖北、將武漢開發建設的更好、更美。

東莞老村長

2006-10-11 修改於家中

  

我幾十年都牽掛的地方
深秋武漢行

武漢市是我剛剛進入青年時代的第二故鄉,當年我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爲求學問而遠赴荊楚大地。人在那夏天有三大火爐之稱和冬季冷達零下十三度的城市裏,度過了兩個寒暑。後來我當兵退伍、參加工作,歷時已經四十二年。我一直是在東莞的家鄉爲家事、公事來回奔波,但心中卻對母校常常惦念,我是很想回去看看的。長期的意願,時刻的銘記,看母校是我一個未完的夢,我期待着,一年年地等待着,人也一天天地老了下去,但無論如何我都要去一次的,哪怕是隻一次!否則我是無法閉合雙眼,我也無法子對得起那教育過我的老師,對不起陪我一起共讀造船專業的同學,更對不起使我長大成人和增長學問的母校。

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先使廣東人民富裕起來,特別是讓我們的東莞人民早日奔上小康社會。今天我已六十出頭,退休了,有時間了,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了,在這悠閒條件下,我怎不好好地利用,不趁機會圓了我的夢?我要出發去武漢、去楊園,去看母校、去探同學。

二零零四年的十一月十九日,我得家居廣州的武漢船專同學譚萬利夫婦配合,與妻齊齊北上。“武漢天氣不冷,還未下雪,大膽到來吧!”這是武漢同學王玄義夫婦來電話中講的話。的確,近幾年,可能地球天氣變暖,武漢天氣也和廣東差不多,我在同學的友好聲中,欣然地入鄂了。

深秋的楚天,街道上漫步的行人衣服穿着很少,氣候和暖,武漢市只有受季節性變化的樹木與廣東不同,深秋的梧桐正落黃葉。深秋的長江,水氣形成之大霧,已早早把武漢市晨晚變的白濛濛,它有點似霧都重慶。大霧籠罩時,才顯少少涼意,但中午,驕陽把霧幕撕開,人們又不得不脫掉外套,只穿兩件單衣。這就是今天湖北武漢市秋高氣爽的氣候。我們這次所帶去的毛衣是沒有用場了,幾天都擱置在行李包袱內。

在武漢,我們得到蕭恆章同學和王玄義夫婦的協助,他們爲我找到了老師、也找到了部分同學。我們四個在原校址近處的餘家頭柴林賓館住下,11月21日上午,同學們來賓館大家歡聚一堂,也進入母校看望那闊別了四十多年的校舍全景。在聚會和看母校後,我才發現:我們的學校未變,浩蕩的長江未變,而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同學均變了,都是超過了六十歲了,均白髮蒼蒼,皺紋滿臉,是兒孫滿堂的老人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在各地奮鬥,爲了祖國,爲了家庭,從一個小小的文員成爲一個造船專業工程師、成爲一個國家幹部。大家在漫長的日日夜夜裏,無私地奉獻,成績驕人,可喜可賀。

我們的老師,特別是到來的許、黃兩位教授,這次拜見,我才知道他們一生爲了培育有用人才,默默耘耕、不計較報酬、不講求享受。老師的高風亮節,我感慨萬千,他們不愧爲園丁的典範!這次我見他們積勞成疾的樣子,真對老師肅然起敬!幾十年過去了,師尊對學生的培育之情,我們都無法報答了,我只有在照相時爲其積極搬凳、殷勤地效力。講實話,老師們在改革開放的年月,均屬年高老邁之長輩,早退休下來了。改革開放的日子我們衝鋒、我們戰鬥,老師已無法與我們一齊去並肩作戰,他們得到得報酬和獎金是不多的,可他們對於國家的照顧、對工資的多少卻毫無怨言。

這次我見到的同學多是當年畢業分配留在武漢市工作的好同學,至於分配在外地的那些同學,現在也退休了,但爲了兒孫,仍長居異鄉。我要見到的實際是不多,就算住在武漢之同學,王玄義夫婦因平時與他們少聯繫,也是無法子全部通知得到。我雖然默寫下有二十五名學友,但應約而來的卻很少,在武漢知道者都來了,這些同學真是夠義氣。這幾位是:王玄義、黃成祥夫婦,雷善誠,祁金祥夫婦,韓祥寶夫婦,汪國祥,熊漢春等人。而譚萬利班的也來了七八位。寫到這裏,我先多謝蕭恆章、多謝王玄義夫婦爲我們的同學聚匯而忙碌奔波,他們多次上門通知,是出了不少汗馬功勞的。我在開飯時經過統計,共有二十四人到場。飯後大家又照集體相,師生團聚,歡天喜地,這場面,同學們才真正顯出那樂而忘返的快樂氣氛。

優美文章
短篇散文
愛情散文
抒情散文
經典散文
心情散文
哲理散文
英語散文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