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 明清時代的瀹飲法介紹

明清時代的瀹飲法介紹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瀹飲法多適合清飲,有利於品嚐茶之真香、真味,使飲茶豆具自然美。瀹飲法刺激了中國陶器業的發展,特別是紫砂壺的繁榮。以下內容是明清時代的瀹飲法介紹,歡迎閱讀!

明清時代的瀹飲法介紹

明清時代的瀹飲法介紹:

明清時,茶由煎點改爲瀹飲。這種變化首先是從茶品的改變開始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詔:建寧歲貢上供茶,聽茶戶採進,有司勿與。敕天下產茶去處,歲貢皆有定額。而建寧茶品爲上,其進者必碾而揉之嗇壓以銀板,大小龍團。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一詔令廢除歲貢的龍團餅茶,讓各地改制葉茶,以減輕茶農銣造龍團的繁重負擔。龍函餅茶改爲葉茶,品飲的方式也逐漸隨之改變。薯茶加香物,搗爲細餅,已失真昧;宋時又有宮中繡茶之制,尤爲水厄中麼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考,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沈德符《方歷野獲編》)清宋俞樾也說:按此則今人瀹茗之法,自明初始矣。打(《茶香室續鈔》)其實,早在唐宋喇期,蒲飲法就已存在。唐朝時已經有散茶,只不過因茶葉加工、貯藏、儲存的方法不盡完備,社會上的飲荼方式以煎茶爲主。南宋及元朝,重散咯餅”的趨勢也已出現,這種趨勢發展到明朝,纔會演變爲朱元璋下詔廢進餅茶,‘惟令採芽茶以進斗的局面。雖然有lt詔令,但在明初煎點仍是主流,瀹飲多在宮中進行。明末清初,瀹飲法取代煎點法,成爲品飲的主要形式。

瀹飲法因用葉茶簡化了點榮的許多程序,如炙茶碾茶過羅等步驟,煎水成爲瀹飲的重要一環。珥先以上等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液,液則一滌無餘味矣。以竹著惡化茶於滌器中,反覆滌盪,去塵土黃旰老梗淨,以手搦千置滌器內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潑之。夏則先貯水而後入茶,冬則先貯茶而後入水。”至於茶具也有很大變化,出現了茶壺。茶壺,窯器爲上,錫器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則適意者爲佳耳。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宴小寧茶壺以小爲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酌自飲,方爲得趣。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明馮可賓《抖榮箋》)泡茶前要滌品、滌茶,還要用小壺沖泡,這樣茶中香味才能一飲而盡,茶中的理趣可以融會貫通,如何把握可以隨自己的喜好取捨,不似煎茶與點茶那樣,要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地嚴格按程序進行。瀹飲法更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作用,更具情趣。正如文震亨所贊:瀹飲法尊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坤。(《長物志》)

瀹飲法多適合清飲,有利於品嚐茶之真香、真味,使飲茶豆具自然美。瀹飲法刺激了中國陶器業的發展,特別是紫砂壺的繁榮。煎點菜所用的盞、碗不適用於散茶的漓艦,相應地出現了茶壺,既使是茶碗也由黑色變爲淡雅的'白瓷和青花瓷,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庭軒。打由此,宜張的紫砂具和景德鎮的瓷器大爲發展,將中國的陶與瓷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瀹飲法還促進了中國茶葉的發展,茶的品種不斷增多,明代以炒青綠茶爲主,兼有烘青、蒸青,清代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等,中國茶葉最終發展出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等茶類上千個品種,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也豐富了品茗藝術的內容。明清以來,瀹飲法一直處於品飲的主導地位,並形成了至今沿用的中國品茶藝術風格。嘗茶聞香、觀色、品味,是爲品飲中國茶的四步曲。中國茶品的豐富、茶具器型的豐富、品飲方式的豐富,構成了與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不同的表現形式。

相關資料:元明清時期飲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爲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墨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於成熟。

(一)泡茶法

泡茶法起始於隋唐,由於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並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別在於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

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載:“蘭膏:玉磨末茶三匙頭,面、酥油同攪成膏,沸湯點之。”“酥簽:金字末茶兩匙頭,入酥油攪,沸湯點之。”“建湯: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風研勻,百沸湯點之。”玉磨茶乃紫筍茶與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內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湯點之。”即是用沸水沖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雜以米麪、麥面、酥油。

明朝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爲撮泡。”細茗是茶末還是芽茶還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甌,用沸水衝點,杭州一帶俗稱“撮泡”。撮泡開後世用杯、盞沖泡茶的先河。

明代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對用壺泡茶法論說較詳,歸納起來大致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泡茶、酌茶、啜飲這些程序。

備器: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爐、茶銚、茶壺、茶盞等。

擇水:取火同煎茶、點茶法。

候湯:待爐火通紅,茶銚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水有聲稍稍重疾,不能停手。水一入銚,便須急煮。湯有三大辨十五小。三大辨爲形辨、聲辨、氣辨。形爲內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直至騰波鼓浪方是純熟;聲爲外辨,如初聲、始聲、振聲、驟聲,直至無聲方是純熟;氣爲捷辨,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四縷、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直至氣直衝貫,方是純熟。

泡茶: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入壺中祛蕩冷氣,然後傾出。最壺投茶,有上中下三種投法。先湯後茶謂上投,先茶後湯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謂中投。茶壺以小爲貴,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若獨自斟,壺愈小愈佳。

酌茶:一壺常配四隻左右的茶杯,一壺之茶,一般只能分釃二三次。杯、盞以雪白爲上,藍白次之。

啜飲:釃不宜早,飲不宜遲,旋注旋飲。

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工夫茶”泡法。工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石畏]、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晚清張心泰《粵遊小識》載:“以鼎臣制宜興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煎湯,乍沸泡如蟹跟時,瀹於壺內。乃取若琛所製茶杯,高寸餘,約三四器,勻斟之。再瀹再斟數杯,茶滿而香味出矣。”工夫茶的一般程序是:焚香雅氣、嘉葉酬賓、巖泉初沸、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薰洗仙客、若琛出客、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明清的泡茶法繼承了宋代點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工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

(二)煮茶法

明陳師《茶考》載:“煮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爲節。”蘇吳一帶以上好的茶人瓷壺置火上煮沸而飲。

明朱權《[月瞿]仙神隱》載:“擂茶:將芽茶湯浸軟,同炒熟芝麻擂細,入川椒末、鹽、酥油餅再擂勻。如干,旋添茶湯。入鍋煎熟,隨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又載:“枸杞茶……每茶一兩,枸杞末二兩和勻,入煉化酥油三兩,或香油亦可,旋添湯攪成稠膏子,用鹽少許,入鍋煎熟飲之。”擂茶、枸杞茶均須入鍋煮熟而飲。

清周藹聯《竺國記遊》卷二載:“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爲最。……其熬茶有火候。”

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地區流行,所有茶多是粗茶、緊壓茶,通常如酥、奶、椒、鹽等佐料同煮。

(三)點茶法

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自撰《茶譜》。其精於茶道堪與徽宗相提並論。其書稱:“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於而炊之。然後碾茶之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衆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走雨腳,分於啜甌。”

朱權《茶譜》所記的飲茶法仍是點茶法。宋代點茶往往在茶盞內點,朱權卻在大茶甌中點茶,然後再分釃到小茶甌中,有時還在小茶甌中加入花苞。朱權用茶末是葉茶碾磨羅而成的,棄團茶不用。朱權還創制了一種適於野外燒水用的茶竈。這些大概就是他所說的“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儘管有朱權等人的倡導,但由於葉茶獨盛,不用碾磨羅且簡單方便的泡茶法的勃興,點茶法於明朝後期終歸銷聲匿跡。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詩詞名句
詩經名句
抗震救災詩歌
詩歌朗誦稿
毛澤東詩詞
紅樓夢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