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薩特《文字生涯》讀後感

薩特《文字生涯》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薩特《文字生涯》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薩特《文字生涯》讀後感

我以前總認爲薩特的作品艱深晦澀,即使是文學作品也在灌輸他的哲學。看了《文字生涯》才發現薩特的內心世界竟是如此豐富,妙趣橫生的語言更是蘊含着無限的哲理,讓人揣摩,感嘆不已。

《文字生涯》是薩特童年的回憶錄,從中可以看出薩特成長的艱辛歷程。

弗洛伊德認爲,童年的創傷性經驗對藝術家日後的創作起重要作用。這的確是切中藝術靜脈的精妙論斷。從《文字生涯》一書我們瞭解到,薩特從小在寄人籬下的境遇中感受和承受着人生的無形重負,沒有歡樂,沒有驕傲,彷彿在生命一開始,他就被拋棄到一種孤立無援的絕望之境,也可以說,這既有自己相貌醜陋的自卑感,又有因外界的冷漠而產生的惶惑,他那顆孤寂敏感的心絃在童年時期就已經被內在地撥響了。

童年的薩特在外祖父的書齋裏找到了朋友,找到了歡樂。“在書叢中成長”的薩特肯定自己“也將在書叢裏壽終正寢”。

《文字生涯》是他的童年回憶錄,也是他的存在主義哲學的表達。“我自認爲用鋼筆尖把我的夢想銘刻在人間了。”於是詞語變成了絕對的永恆。

薩特一生寫了很多震撼二十世紀心靈的著作,其作品包括小說、戲劇、散文等各種形式,《文字生涯》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一出版即風靡整個歐洲,被告公認爲代表薩特最高的藝術成就,瑞典文學院因此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拒絕接受。1980年薩特逝世後,有數以萬計的人爲他送葬。我想,薩特那顆在童年倍嘗孤寂的心一定不會再感到淒涼,因爲他已經爲自己和人類建造了一座存在主義的碑石。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