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持續行動》讀後感

《持續行動》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持續行動》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持續行動》讀後感

《持續行動》讀後感1

中秋佳節,大家忙着團圓,我終於把持續行動讀完了。

寫這篇讀後感,我不想按照以往的套路把書中的金句一條條羅列下來,然後加上個人感悟,這樣一篇幾千字的文章輕輕鬆鬆就完成了,以前我也是這麼幹的,覺得自己羅列下來就好像掌握了所有的精華,但是後來才發現,那些金句也只是被奉爲金句,它們就像奇珍異寶,靜靜地躺在寶盒裏,一動不動,默默地被仰望、被頌揚,甚至成了口頭禪,想想我們都聽過的“天道酬勤”、“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我們熟悉得再也不熟悉的道理,你就會明白了。在我看來,《持續行動》更像一本行動手冊,它需要經常帶在手邊,方便隨時翻看,在你行動的每個時期、每個階段,你遇到的所有困惑與迷茫,書中都給出瞭解決方案。可以說,持續行動跨越了歷史數千年,大到朝代更替,小到個人成長,無一不是時間積累起來的結果。前人只能把自己經過時間積累獲得的經驗總結給後人,但後人卻不知這個過程中到底會發生什麼,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挑戰。《持續行動》的出現,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白。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一點的是,持續行動也是經過時間沉澱才總結出來的,所以也算是前人總結,如果想要品嚐持續行動帶來的豐碩成果,還是隻能靠自己了。

說實話,我看書速度一直都挺慢的,尤其老師的書,我看的更慢,不是因爲書上的字不認識,而是覺得,看這本書,只能邊行動邊感悟。連續兩週,但凡出門,必帶這本書,目前書已經被我寫寫畫畫成了大花臉,已然不見昔日它那嶄新的容顏。同時和它搭配的還有帶有持續行動logo的包包,這個包包是三週年線下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的禮物,一眨眼,今年馬上要在武漢舉行五週年線下了。由於每天背,它已經變得破舊不堪,媽媽看到總對我說,感覺像“要飯的”,不如仍了算了,換個新的也好啊,我說媽,這個包包不管花多少錢都買不來呢,它舊是舊了點,但是結實呀,怎麼背都不會壞呢,省點錢還能給您買好吃呢,揹着它,心裏覺得踏實!

從上次線下拿到書,到今天已經有二十多天了,和第一本刻意學習一樣,也是讀了大概這麼多天才讀完,每得到一個新觀點總要在實踐中驗證一下,才感覺理解了大概、知道老師想傳達的資訊,剛開始讀的那幾天,每天都感覺很興奮,尤其當一些觀點被我經過行動驗證之後,發現原來真的是這樣啊,這是種很神奇的.體驗,它和持續行動的前10天感覺很像,做事情充滿了幹勁,覺得自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但是如果按以往書籍的讀法,讀過之後,合上書又像沒事兒人一樣,自己該幹嘛幹嘛,好一點的做法是寫寫讀後感,先讓自己興奮幾天,然後塵封在寶盒裏,從此奉爲圭臬。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是老師想要真正告訴大家的,我想,老師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的格局在不斷擴大、認知在不斷升級,自我的狀態更加持續,行動的時間更加持續,從而真正讓我們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

我覺得,“持續行動”比“堅持不懈”更接地氣,而我一直都很喜歡接地氣的人和事,這可能源於我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吧。正如書中想要傳遞的理念一樣,持續行動本身也不是一個能夠挑動大衆情緒的詞語,畢竟“持續”這兩個字,就算再有魔法的人也不可能瞬間做到,這就把我們放在了一個相對平等的數量級上,只要我們在各自的領域狀態足夠穩定、做得足夠持久,變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要讀懂這本書,我們唯有每天在行動中一點點體悟,讓它深入我們的骨髓,觸及到每一條神經,甚至成爲我們一生的信仰,這纔不枉作者的一片苦心吧。

《持續行動》讀後感2

今天是中秋節,祝大家中秋快樂,闔家團圓!雖是過節,但該做的作業不能落下,任務還需要保質保量完成。按照進度,今天閱讀P117至P150,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應對持續行動中的插曲(偶爾會遭受的批評和別人一開始異樣的眼光),保持正確的方向不動搖,對競爭環境和競爭態勢的分析,如何保持持久的競爭力。下面逐個展開。

第一,關於應對環境。我們在持續行動的過程中,不僅自己每天在做事,在慢慢積累着微小的改變,環境也會因爲我們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剛開始會有周圍同學的好奇,不解,甚至挖苦嘲諷,在他們的認識中,你是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情的,也就只能一時心血來潮打雞血的時候努力上幾天,之後就會塵歸塵土歸土了,這時他們看不起,等到你進一步深入之後,他們看不懂,不明覺厲,等到質變發生,你已經做出一定成績後,他們開始望洋興嘆,已經看不到你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周圍人的`態度的轉變過程,隨着持續行動時間的積累,各個階段相繼出現,對此我們心裏要有數。另一方面,隨着做的事情的增多,做事時間的累積,我們偶爾犯錯的概率也在加大,面對不可避免的錯誤,坦然接受,沉着冷靜地分析應對,力爭減少同一錯誤再次出現的可能性,接受自己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這一事實,不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第二,關於堅持正確的方向。當我們做的事情是立足長遠,見效緩慢時,中途長時間的有效反饋的缺乏有時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尤其是還有周圍的一些短期迎合風口浪潮獲得巨大收益的例子在身邊反覆出現時,這時是考驗我們的格局眼界和認識水平的時候,是堅定主航線矢志不移地走下去,還是迎合風口“適應環境”做出調整?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做事和反饋的關係,做正確的事中短期可能都得不到正確的結果,做隨大流的事中短期反而可能活得很好,我們要追求的是長時間週期裏自我價值的提升,就不能時刻想着成爲“風口上的豬”,而必須做好坐冷板凳的準備,堅信自己的價值主張,把我們認可的事情做實做好。

第三,關於競爭環境的分析。作者提出“爲什麼好學生畢業後‘一事無成’?”的問題,作者認爲,這是競爭環境的變化導致的,學校裏的競爭是單一維度的,初級的,評價方式簡單,規則明確,而社會競爭是全方位的,多維度的,是學校競爭的延續和加強版,規則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什麼玩法都可以,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在從學校步入社會後,還想要混得好,需要及時評估競爭環境,分析原有經驗的優劣,及時調整競爭策略,這樣纔有可能取得先發優勢,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關於個人競爭力。針對“斜槓青年”,作者指出,斜槓是結果不是原因,沒有先期持續的投入就無法在機會來臨時趁勢而上,盲目跟風追求所謂的斜槓是本末倒置,在前期的積累根基不穩時,即使運氣好趕上了風口,在潮水褪去時也不得不黯然退場。高築牆,廣積糧,等風來是大概率正確的策略。針對個人競爭力,作者總結了三種策略,首先是佔時間的便宜,利用先發優勢積累時間依賴型的能力技術,其次是努力參與行業頭部的發展討論,儘可能融入塑造未來的過程,再次是追隨有遠見的老闆,努力進入核心的管理圈子,借力爭取競爭優勢。以上三種策略都需要牢固的基礎支撐,唯有持續行動才能開闢出通往未來的道路。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