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精選[15篇]

《活着》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着》讀後感精選[15篇]

《活着》讀後感1

初讀餘華的《活着》,感慨頗深。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賦予他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他的各種苦難和逆境。最後,連唯一的親人苦根也因意外撐死而離他而去時,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家人了。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家道衰落,失去親人,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沒有氣餒,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們證明的生命到底有多麼堅韌。更爲可貴的是,儘管經歷了這麼多苦難,他活着也並不僅僅是爲了消耗難熬的日子,還有希望、熱愛和慰藉。

活着這件事向來不易,家族的衰敗和親人的離去讓福貴難以釋懷卻也無力回擊,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命運接二連三的捉弄,他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獨自適應。這讓我想起那些和福貴一樣經受過苦難卻熱愛生活的人,作家史鐵生便是之一,失去了雙腿後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艱難的。可他最後卻拿起了一支筆,用羸弱的筆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實的樣子。這羣人只是看似在逆來順受卑微地活着,實際上並沒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發,讓“活着”更有意義。

這本小說也將我拉進了對現實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讓“活着”成爲了每一個人平凡到極致的追求。或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工作的煩悶,愛情的失意,家庭的瑣事,無休止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嘗試重新接納生活並努力去改變現狀!

畢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讀後感2

可是有很多人會說:難道就非得像福貴老漢一樣過日子纔有意義嗎?

其實不是的。人生在世,誰都想過上好日子。不過,所謂的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種感覺,跟物質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時候,物質的鏽蝕反倒讓人失去了體檢幸福的觸覺。所謂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到處都是存在的陽光,關鍵是要去感知這個世界的豐富,感知世間的美好。那麼如何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那麼你的人生便無撼了。而價值分兩種,一種是自我價值,一種是社會價值,福貴老人更多地是創造了個人價值,對幫不幫解放軍,還是有些由於,可是他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的價值,面對平日好心的隊長如今落魄地無米下鍋,他還是狠下心來把僅有的米分了些給隊長,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社會價值是占主導地位的,只有多實現社會價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實,有意義。可是像福貴老人一樣也不要緊,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春來秋去,光陰荏苒,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就可能消失了。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於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以,珍惜自己的生命,利用它去創造價值。

人爲什麼而活着?答案因人而異。即便當你一無所有時,還是應該好好活下去,因爲,活着本身就是美麗的。

《活着》讀後感3

小說中主人公福貴的父母,兒子有慶,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孫子苦根相繼離開人世。最後福貴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共度餘生,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你眼睜睜地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地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並沒有因爲這些不幸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令我最欽佩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個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面對苦難,福貴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沒有心如刀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着一切,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這不正是當代社會人們所需要的嗎?

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過大,人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難以承受,還有很多人因爲生活上的壓力而得了抑鬱症、做出偏激的事情、尋死……

令人心痛的是這已經是當代人們生活中很真實的寫照了,比如高考生高考完後因爲考試失敗跳樓自殺,有的人爲愛尋死……如果他們能像福貴這樣的堅強,也許就不會釀成這麼多的悲劇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金錢,地位,權利,甚至不是爲愛情,親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纔是生命的本質。

活着就應該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也是一門藝術。

《活着》讀後感4

生活是一種本能,與環境無關。即使世界讓你絕望,讓你沮喪,你仍然必須頑強地生活。這是生活的本能,也是對生活最真實的信念。

在讀《活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經認爲主人公真的太了。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但讀完後,我意識到生活可能只是爲了生活。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和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一切時,你會發現你仍然擁有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繼續,你的生命不能被別人奪走。

在閱讀的同時,我爲福貴的悲慘生活哭泣。同時,我也認爲對我們來說,生活比福貴簡單得多。我們無法親身體驗福貴的痛苦。生活很簡單。如果你想追求如何生活,生活可能會變得奢侈。

生活是有尊嚴的,我們應該尊重生活,即使面對更多的痛苦,我們也應該努力繼續生活。這就是生活真正打動我的.地方。

人們活着是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生活外的任何東西而活。正如餘華所說:生活充滿了我們中國語言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吶喊,而是來自忍耐,來忍受生活給我們的責任,來忍受現實給我們的快樂和痛苦,無聊和平庸,所以忍受痛苦創造了生活。

《活着》描述了人們承受苦難的能力,以及他們對世界災難的樂觀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生活本身是困難的,而繼續生活則更困難。

活着是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東西。

《活着》讀後感5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幹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說一開始是以“我”——一個旁人的視覺來看、來傾聽福貴的一生,而後在講述福貴的命運時又轉換爲第一人稱,雖然故事情節並未改變,但卻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感觸。

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個巨大的杯具。家境敗落,被強行徵兵、身邊親人一個個的逝去……命運似乎有意與他作對,總是在他對生活有那麼一點期望,想努力爭取他的幸福時將這一切毫不猶豫地打破。命運給了他幸福的機會,卻又讓他眼睜睜地看着至親至愛的人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日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地,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對於小說的結局我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福貴被一個個噩耗打擊着,受的苦也彷彿已經麻木,但卻能強撐下去,沒有輕易地結束自我,結束所受的痛苦與折磨,讓我意外;可是,換個角度想,福貴在這些災難中感受過幸福,儘管越來越小,但他以往有過歡樂,那麼對他來說,或者也算是值得的,畢竟他經歷過。又或者,福貴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練就了堅韌、忍耐:在親人逝去時,他雖悲痛,但也會強忍着爲了身邊其他的人,堅持着;到最終只剩他一個時,他似乎什麼都看開了,隨着命運,好好活着……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此刻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但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義。

我來人間必有緣由。

《活着》讀後感6

話題太過沉重,所以不談生死,談人心。因爲你年紀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樣子,你就會被原諒,因爲你的父親敗家,所以你也敗家,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覆覆的折騰下,人們對你失望,而現實冷酷又殘忍。夫人病死了,女兒女婿死了,兒子死了,孫子吃豆子撐死了,可您依舊對世界認真,您用僅剩的養老錢買下了一頭將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爲命。您給老牛取您的名字,實在讓人動容。

您的一生不過那麼長,幾百字,便了結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個個親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腦海如電影般一掠而過。

說真的,看這本書就像學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無味,唯一讓我哭出來的是兒子有慶獻血而死卻無人問津的片段,唯一讓我驚喜的是餘華質樸的文字,唯一讓我心懷感恩的是故事結尾買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貴的成長,時間的.變化令少年心懷仁慈與惺惺相惜。你或許要問爲什麼要用“您”這樣一個敬語,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愚昧無知,敗盡家財,但是買下老牛後的一切讓人動容,想拍手稱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個吊兒郎當的少年,在經歷生死後一步步變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餘華筆下塑造的一個個福貴家人都樸實勤懇,兢兢業業,可卻在那個年代,一個個親人離開人世,這令人何其唏噓,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誰都無從知道。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對待真實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雖死不亡。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7

這幾天沒事的時候看了一部餘華寫的作品《活着》。作者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裏面的主人公福貴一生中曲曲折折經歷了很多事情,從一個地主的大少爺到一個貧窮的農民,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要什麼有什麼,但由於好賭全輸給了龍二,導致家裏破產。後面他的所有親人都先於他過逝。最後剩下他跟一頭牛。

他破產後遇到很多困難,親人也一個一個的去逝,但是,他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後面解放了,龍二是當地地主,被槍斃了。福貴聽說龍二被槍斃,對自己說,"龍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輸給龍二,死的就是他,雖然破了產,但他還能活着。"如今還活着,村裏的人都說,他跟那頭牛是兩個"老的不死"。

人活在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我覺得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感受這個人生的快樂而不是來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貧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樂和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和煩惱,富不富裕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樂趣,這纔是重要的。

我覺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正因我們還有期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麼都沒有了,你此刻能吃飽能穿好的話,那你更富裕了,正因如今還有地區吃不飽的穿不好的人很多。不好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着就好。而且對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好一點,正因遲早有一天他會離開你的。

《活着》讀後感8

《活着》首次出版那年,餘華33歲。33歲並不是很年輕,但如果和小說透出的老辣勁頭相比,很多讀者都會驚訝於這個數字的稚嫩。因爲這本小說太悲了,餘華對筆下的人物是真下得去手。透過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死去,來展現“活着”這一主題。

小說圍繞嗜好的敗家少爺福貴展開,在他將地產、房產等一切家產都輸光後,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世。先是父母,接着是兒女,然後是妻子和女婿,最後是小孫子,就連被抓壯丁結識的兩個朋友也難逃一死。

這當中最震撼的當屬兒子有慶的死。一個奔跑的少年,踊躍地去獻血,卻因護士的過度操作失血過多而死。護士不懂嗎?旁邊的老師不去阻止嗎?那是因爲獻血要救的是縣長的夫人。對權力的諂媚,可以拿孩子的生命冒險。尤其是有慶之前犯了錯誤,老師不讓他獻血,越是阻攔,有慶就越想爭口氣,最後的悲哀也就越濃烈。

親友的一個個死亡,如同一記記鐵錘砸在活着的福貴身上。雖然以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是如此之悲,但小說用第一人稱讓福貴講訴自己的人生,而他依然美好地看待一切。就像歌中所唱“就算生活給我無盡的'苦痛折磨,我還是覺得幸福更多”。

類似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這種跨越多個時代的小說,《活着》的背景也設定爲內戰、大躍進、文革等諸多政治事件迭代的歷史時期。但其他小說展現的是動盪的大歷史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沉浮,這裏有一種必然性。而《活着》更側重於無常。

在反思歷史的小說中,經常能看到躊躇滿志的某某,被歷史的車輪碾得血肉橫飛。但《活着》彰顯的是個人,無論歷史怎樣,境遇怎樣,人還是人,還是要活着,而且要自得其樂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9

活着這個詞對普通人來說很普通,但對於《活着》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來說意義重大。

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不屑妻子的辛苦。最可恨的是他吃喝嫖賭的壞習慣,浪費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財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但現在懺悔已經太晚了。從此,他只能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飽受爲生計而奔波的勞累和苦難。他從來沒有想過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戲弄他,讓他的心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與親人分離的痛苦,最後只剩下他獨自生活。

生活形成的巨大對比,讓福貴努力重新生活。這位經歷過滄桑和磨難的老人,在耐心和平靜中消除了苦難,堅強地活了下來。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好老師。正是生活逐漸使無憂無慮、不公正的`財富成爲家庭的支柱。如果他沒有經歷後來的變化,他可能無法意識到生活是多麼的美麗和幸運。

在每個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如此難忘,每一次都讓一個人出汗,生活很容易,生活並不容易。生活的道路,就像波浪曲線的起伏。雖然很難走,但它通向了我們生活中的幸福之路。只有攀登危險的山峯,穿過無盡的山谷,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生活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是餘華的名作,之前很多人都像我推薦過。因爲一直不是很喜歡那個年代的故事,遲遲未看。最近鬧書荒,拿起來看看,竟有種“不虛此行”的感覺。

福貴由一個富貴家族的少爺,到敗光家產、被抓壯丁、女兒聾啞、兒子獻血死亡、女兒大出血死亡、妻子病逝、女婿事故慘死、外孫撐死……從那以後,福貴就始終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與一頭老牛爲伴,那頭牛也叫福貴。

福貴的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卻又要面臨新一輪的挫折。在這個過程中,他竟如此平靜,每一個可以讓人“歇斯底里”的打擊,他好像都選擇了默默接受。在讀書的'過程中,更爲其心痛,更爲其不甘。可看完整個故事,再去想想,對福貴來說,在那個時代活着真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假如他抗爭了又怎樣?不過徒勞而已。

和福貴相比,我們真的需要感謝這個時代。尤其是剛經過一場可怕的疫情,活着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盡全力地去活着也是我們和福貴面臨的同一件最重要的事。還好,這個時代,我們能看見更多,能聽見更多,在面臨打擊時,很多人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身邊總有人比你強大,並且願意一直溫暖地站在你身邊,甚至保護着你。

但願,這世間每一個“勇敢樂觀”的福貴都不再孤獨,不再擁有這悲傷的故事,他們不僅活着,而且幸福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11

“這本書表面上叫《活着》,可實際上大家最後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這本書的時候,就會講這句話。

《活着》這本書給我的閱讀的體驗實在是太諷刺,太戲劇又太過沉默,還摻雜着一些無法理解的苦痛,這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我跟着福貴看他從一個愛好賭博的公子哥變成一貧如洗的窮光蛋,覺得實在是活該。可是看到後面,看着他身邊的家珍、有慶、鳳霞……一個個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殘酷無情地打擊,我卻開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個轉折,盼着福貴最後能有一個被安慰的結局。可越看後面越沒有希望,越看後面甚至想:“接下來福貴也應該要死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貴就這麼平靜的'接受了一切,作爲家裏最後一個人默默地活着。看到這個結局,我心裏的那些鬱結像是和他的歌聲一起,在空曠的傍晚和風一樣飄揚,感覺也沒有那麼沉重了。回過神來,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中國的思想一直是這樣的,沉默,溫婉,不動聲色。

我們討厭激進地爭執,暴力地衝突,我覺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其他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讓我們去活着。

生活有如立體幾何圖形,它是多面的,而我們卻長了一雙平視的眼睛。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會用語言和文字將你的思維帶進它的多維世界,猶如編筐編簍。所以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對另一個自己的認知。“餘華”的《活着》,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富二代”的敗家史。主人公“福貴”不削眼裏只有土地的父親,那是他的生活。

《活着》讀後感12

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加強,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爲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爲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身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爲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爲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較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身?還不如一笑而過。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用這幾種方法:

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

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來避免煩惱的。

《活着》讀後感13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餘華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爲自己而活,不是爲他人活,更不是爲了追求榮華富貴,享受所謂的物質生活而活,我們活着是對生命的渴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爲我親眼見了親人是如何離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儘管當時我只有十歲,但從親人們的痛心與悲傷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時的我開始有了對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餘華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死亡更讓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慘烈、或失望的死,無一不讓人思考生的意義。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種種不幸,家中破產,先後失去父母妻子兒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隨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將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認爲他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漫長黑暗的時代,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雖然親人相繼逝去,但他樂觀又堅強的活了下來。活着不是最大的幸運嗎?

餘華說“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責任,忍受現實的幸福或苦難。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他們忍受不了生命的責任,所以生活充滿了負能量,他們只看到了現實的苦難,卻忘記了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忘記了活着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愛與幸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真切的意識到活着就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活出精彩,因爲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等到哪一天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活着》讀後感14

活着,真幸運——讀《活着》有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的故事。他先是賭光了家產,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在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後,他所有的親人接連離世,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

餘華在《自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我總是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爲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昨日的不公。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他們的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他們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詳靜美。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臨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遠去,戀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與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是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芒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

芸芸衆生,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活着》讀後感15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爲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文革後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文革,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文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爲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作爲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爲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着》帶給讀者的重要啓發和引思吧。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