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範例【4篇】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範例【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就是數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範例【4篇】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

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透過“案例呈現” 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爲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一些東西。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1)採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爲了一個簡單的匯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透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最近怎麼了,爲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把作業作爲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透過評價鼓勵與衆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 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就是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是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2

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出身農民家庭的華應龍教授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節,正是這種情節使得他的教學思考別具一格,他說,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本着這樣的教育理念,華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習、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課堂不斷帶入新的境界。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數學的有趣,他說,我就是數學。他把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裏。利用這個暑期,我有幸閱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閱讀伊始,是這獨特霸氣的書名吸引到了我,而後一個個有趣又讓人深思的教學片段讓我深深感到了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字裏行間中讀到了華老師的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讓我體味到數學教學也可以是有溫度的!

書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成長永不停歇,成長的美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沛,但成長路上有時也會遇到問題,出現差錯,而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對待處理,值得深思。

數學教學中,出現差錯在所難免,面對錯誤,“善待差錯,感謝差錯。”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態度。我們常見的'誤區是遇到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就着急上火,急於糾正表面的“錯誤”。而忽略問題的本身,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層思考,缺乏關注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深層原因,缺乏“剝洋蔥”的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了解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結果有時只會解決表面問題,當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可能出錯。錯誤的背後或許隱藏着通往尋求正確的啓發之路,或者成爲引發正確結論的“基石”。教師對待學生差錯的態度決定着學生面對錯誤面對人生的態度。

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學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長個體,教師應積極正面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差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各種差錯,用發展的眼光理解這些差錯的價值,冷靜深層的分析恰恰是幫助我們深究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根本原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善待並欣賞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這些錯誤,將錯誤看作機遇,看作挑戰,允許、認同、接納和改造學習差錯。恰當的評價,進而靈活的糾正。對待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個人體會可從下面兩個方面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錯誤屬於哪種類型?是對新知識的不理解?還是對原有知識的漏洞?是純知識類的問題或是行爲習慣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環境影響,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到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逐一突破。關心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願意學好數學,啓發學生自己在錯誤中總結提升,改進提高。

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找找內因,思考一下自己講課中是否講得清晰,是否有問題,是否指導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迴避、不遮掩,變學習錯誤爲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當然,剝“錯誤“這顆洋蔥的過程可能會費時費力,會枯燥,會更辛苦,但當困惑、迷茫、問題、難點逐一破解之時,我們便會“感謝差錯”!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3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帶着疑惑,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華應龍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精益求精,他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前,反覆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他和同時反覆研究探討,連睡在牀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後還不滿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設計,最終,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實踐精神,華老師的對教學的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治學精神,不僅使他的每節課成爲一種藝術品,而且使他成爲名符其實的教育家。

華應龍老師說他很喜歡當堂評價學生,他舉例說:“我們班42名同學,聽完這節課,我欣賞39位同學的表現,會用眼睛聽課,我最欣賞某甲同學,她的發言最有數學味道。她說得好是由於她肯動腦筋,能有條理地去想。”華老師說他這樣評價學生的目的是想給學生樹立一個數學學習的榜樣。我看到這裏,靈機一動,對呀,我們評價學生時能不能更具體一些,更準確一些,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前,我評價學生只是:“你說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準確!”“某某同學請你認真聽講!”等等,現在,我在課堂上開始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到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貼合,如: “某某同學坐姿端正,專注地看着老師,最先進入學習狀態,所以,今天這節課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學想出了兩種解題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不滿足於一種方法,不滿足於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腳步,纔會不停地進步。”“某某同學,請你專心地看着屏幕,思考這道題目!”這些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對於稍顯懵懂的小學生來說,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不少。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感受到數學的美和魅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裏,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纔是我們作爲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

讀完全書,我爲華老師對教育的深深熱愛所感動,爲他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所歎服,爲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經把自己看作了數學的代言人、教學的生命體,所以纔會有“我就是數學”的宣言吧!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4

暑期我拜讀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華老師的睿智、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書,而更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教育、教學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透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學中的謎團漸漸釋然。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爲主,從中我們能夠感受一些東西。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而從字裏行間更能看出華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尊重,從而他也換回了同學對他的愛和信任。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就是"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

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無味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

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爲了一個簡單的匯入,苦思幾個星期,最終找到小猴滑滑梯這一情景。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爲學生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採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

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透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就能批上“o;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o;。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可寫道“o;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穫”o;對個別同學還能寫上“o;最近怎麼了,爲什麼錯題比較多?應該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o;這樣,把作業作爲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透過評價鼓勵與衆不同的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於增強自信心。

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o;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o;是《我就是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纔是全身心投入,因爲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