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经典诗词 > 诗经名句 > 《诗经》读后感14篇

《诗经》读后感14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14篇

《诗经》读后感 篇1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本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 篇2

这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中的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专著,自从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来,涉及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至于晚近,则此调不弹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长期研究农学的专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决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创见。据胡先生统计,《诗经》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而这1232个知识点,就是胡先生这部著作的释读对象。

《诗经》首篇是人们最熟悉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鸠”一般解释为鱼鹰,胡先生认为鱼鹰不在河州地区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鸠”应该是东方大苇莺。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视为传说中的动物,或被认为是先民的图腾,胡先生引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说麒麟实际上是今仅存于中部非洲一带的麋羚,古时曾遍布于东亚到西亚及非洲的广大地区,《诗经》《春秋》和《山海经》等书有关麒麟的记载,表明它曾在我国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过。大约在公元前520xx年前后,它在山东地区最后消失。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优美图像。

《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出车》中的“蘩”,前人多注为“白蒿”,《中药大辞典》定为大籽蒿。实际上,蒿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混合种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个种,是旱生性的,而诗中指明蘩是生长在涧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应该是蒌蒿(水蒿),是一种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誉为“嘉蔬”,既可用于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结队地去采摘。

《诗经》中的“谷风”有两种。一是东风,是一种大中尺度的大气环流,春夏之期,和润的东风带来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长,《邶风谷风》描述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这种风。另一种是中小尺度的大气环流,即山谷风,白天由山脚向山顶刮上山风,夜晚由山顶向山脚刮下山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造成强烈的区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风》中描述的“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就是这种风。注家大多没有做这样的区分和解释。

《诗经》读后感 篇3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中国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读后感 篇4

每天读诗经两篇已经一个多月了,《诗经》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心灵。一个人在杭州,漂泊无依的感觉时常有,繁琐的工作也会有离职的冲动。今天跟朋友谈这股冲动,他说一份工作应该是做的很好时候离开的。这句话挺让我醍醐灌顶,明明可以提升的还有这么多,明明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有这么多,怎么可以放弃这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呢?

每天阅读《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内心的真挚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会中浸染,经历过一些挫折,开始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有时候觉得挺残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东西总是被压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这些事情,内心都是悲伤的。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诗经》陪伴了我走过很多难受的`时光,有些路是必经之路,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过许多,得失之间总是要有的。其实自己心底还是跟宝玉一样,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圆滑。自己虽然对外在的人和事比较迟钝,也是能够感受到。总不希望把别人想得太坏,总有些时候不愿去面对现实,是孤独的。《诗经》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诉我,保护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成年人,想要保护自己的真诚,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的。感谢父母给我很多爱和真心,也有时候会感谢自己的迟钝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护自己的真心。时光易逝,真心难得。

《诗经》教会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端庄和秀气.《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孩子的真性情,《诗经》中描绘的女孩子都是仪态大方,品性优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实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贻”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为这样的人。

《诗经》净化了我很多负面情绪。身在职场,工作一天下来,心里早已“阴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腾:工作之余,不停学习,做项目。阅读《诗经》给我生活添了很大乐趣。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画视觉化,内心总是愉乐,如梁音不绝不耳,乐哉乐哉。

每个人在成年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从外界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从属于你的宗族,你的血亲,而是从内心生出一个新我,就像叶子从石头中蜷缩着张开,人也一样,共同完成生长的姿态。

《诗经》读后感 篇5

在中华文化的漫漫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将华夏的远古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而《诗经》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诗经》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虽不及《击壤歌》之早,但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足以证明其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写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诗三百”之称。

“诗三百,思无邪”是后人对诗经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虽是无邪,但从中透露出的人性又是怎样的呢?

诗经中最耳熟能详的名篇当属《关雎》和《桃夭》,其表达的主旨均是爱情。《关雎》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克制而谨慎的,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内里的矜持与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单单地赞美男女之情吗?不然,细细品味不难看出其中有对后妃之德的赞美,试图达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诗经》中总是很善于运用重章叠句,易使人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感受不断加诸于人,“关关雎鸠”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讲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难免要想到其中对女子三从四德的强调与教化。不过,单论《诗经》,这几篇中透露的情感还是颇为朴素烂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纯真的。

诗经有一篇名为《墙有茨》,其诗通篇都在反映卫国的宫廷丑事(即卫宣公强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秘闻”)。开头开门见山写出“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丑也”然而诗人偏偏表达得极为迂回,其意不免让人难以揣测。

《诗经》在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时又辛辣的点出了当时腐朽堪忧的社会现状,在显示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时又显示了当时官吏和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叫苦连天。可以说,《诗经》里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华的十分之一的历史,其意总归是向善的。其实,我们始终无法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们发掘的,是传统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哲思,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经》读后感 篇6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后感 篇7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书页慢慢增厚,我宛若见到了午后那温暖的阳光,轻摇的柳条,还有山坡边的轻声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的词汇,也没有万分柔弱的语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后那温暖的阳光,是那轻拂的柳叶,是那低声的吟唱。他虽有枪林弹雨般的烽火,却抹灭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温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娇柔。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主义文学的源头。明人方孝孺早就说过:“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近人梁启超则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诚如胡适所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谁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价值的一部文学著作,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由此可见,《诗经》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最可信赖的物化形态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表现了一个青年男子思念心中爱慕少女,睡梦中都渴望与她结成伴侣的炽热情感。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颂歌。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诗气体稍轻,故不得与《关雎》并,次《螽斯》后,别为一乐可也。然以如花胜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谓德色双美,艳称一时。”

轻轻翻着一篇篇美文,转眼间,眼前不再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甜美的爱情,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股对时事的评价,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那统治者压榨的叹息——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此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毛诗序》曰:“《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此诗斥责卫国统治者不守礼法,厚颜无耻。

篇篇诗词,书写了代代历史;句句佳话,表达了人民的向往。

《诗经》,一本永不磨灭的书,一份渊远流长的情。他用那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朴素。他,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丽,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洁白、轻柔的云,在人们的心中轻轻飘荡!

《诗经》读后感 篇8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谷、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欣赏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 篇9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只为来到我的身边。《诗经》的很美,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她吸引我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过《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得红艳似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细声慢吟这名句,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充满了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词。这种情绪,这种祝贺,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看来,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出了生死不分离,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倒了无数身在爱河的人们,渴望美满爱情的人们把这诗句当成对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与你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朋友的隽永深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报赠子我,我就用琼琚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间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实质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礼尚往来,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们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价值的高低,则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让我们去领会她那份独特的美,使我们折服于这独特的美。最美不过《诗经》,我甘愿倾倒于美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 篇10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近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诗经》读后感 篇11

寻遍所有的名词,我认为把《诗经》比作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诗经》中的每一篇则是夜空中最独一无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诗经》中篇目的数量,一共三百零五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独是目录中的篇目名称就已经令我眼花缭乱。可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这《诗经》中哪怕是信手翻开的一面,都能体现出它自身的千载独步的美。《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数量繁多,但每一颗都熠熠生辉。

在我轻轻地拈起《诗经》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这里面的文本已然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不由得对其中所描述的当时的普通生活也产生了肃穆的敬意。所有当时的故事,无论和平或战争都在那么一瞬间定格在了曼妙的诗里。也许是口口相传,也许是用文本记录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它们都一起静静地躺在岁月里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人去翻开它们,感受它们的伟大和美丽。《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静却又历史悠久。

“最美不过诗经”这句话相信人们都已有所耳闻。而《诗经》所美之处不仅在于它历经沧桑的瑰丽,更在于蕴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细阅读了《诗经》中的几篇名作后顿时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兴的`手法,描绘出了一派朦胧的场景,但这其中表达的情感却是非常强烈的。虽然关于其中的感情是有争议的,有寻求所爱慕之人一说,也有追逐理想与追求一说。可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所表现出的执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关雎》、《汉广》等,它们都是用最柔美的语言汇编而成,但却表达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发自他们的内心的真情。正是这种略加修饰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却又不会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闪耀动人,却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诗经》的一瞬间我却又获得了另一种稍稍不同的感叹:原来当时的人就拥有各式各样的细腻情感,包括离别时的悲伤,遇喜事时的快乐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与执着。而且早在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来使作品变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有那么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我与古人是相通的,我与他们都曾观望过同一片星空。

夜空点点,繁星闪烁。《诗经》也将会像永恒的星空一半,成为一代又一代所流传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后感 篇1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诗经》读后感 篇13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有脚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间苦难离别相思的同情;有纯真浪漫乐而不淫的爱情。《诗经》将诗歌文学的触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国人民各种风俗情态,生活际遇,而不是补天浴日的怪力乱神,也不是战场上的嗜血好杀。

古人相信以“诗”可以观“民风”,他们遣送王官,在如此辽阔的地域空间内采集,加工,传唱各种土风,民谣,以为“风”。《诗经》中描写恋爱与婚姻的篇章尤为动人,总量占到约《诗经》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先人的浪漫和对爱情、婚姻、幸福与美的理解与想象。读《诗经》,我们先走进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爱情。

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爱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让我无时无刻不思念你,让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听到了吗?我爱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牵挂让我坐立难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倾诉“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爱情啊从青涩变成了苦涩,你什么时候来娶我呢?《郑风·女曰鸡鸣》那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样,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

《诗经》中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是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以及婚姻关系的稳定关乎王朝政治。从“生死契阔,与子同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下婚姻观念的从自由到保守的改变。从自由浪漫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婚姻,到礼制渗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恋,以及伤感的离别。这是周代初期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是西周后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礼教,是对爱情的无情打压。但是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和追求没有改变,使中国人民即使跨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还是回到《诗经》中描写的那些最高尚最纯朴的爱情中去。

《诗经》婚恋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群族之和;宴饮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劳役篇唱出了家国之和;而农作篇唱出的是人与自然之和。如此说,《诗经》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谐之歌。美哉,诗经!壮哉,诗经!(兰华)

《诗经》读后感 篇14

《诗经》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本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比较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朴实,比较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比较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本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比较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比较本质的自我。

一行诗句,无限思量。

真好。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词名句
诗经名句
抗震救灾诗歌
诗歌朗诵稿
毛泽东诗词
红楼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