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经典诗词 > 诗词集 > 欧阳修的诗词《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赏析

欧阳修的诗词《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赏析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1.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欧阳修的诗词《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赏析

宋•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赏析

江南适合采莲,每至夏秋,少女们便乘小舟采摘莲子,或嬉戏追逐,或轻歌互答。这首词描写的就是采莲情景。采莲少女衣着“窄袖轻罗”,还“暗露双金钏”,不仅可见其绰约丰姿,而且富有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两句分别刻画采莲女的外貌动作与心理活动。她的容颜映照在水面上,娇美妍丽,可以跟水中的荷花影相争艳。她摘取一朵藕花,如此一比,更觉人面似花。可是,莲梗断时,有很多藕丝,越扯越多,直至交织在一起。这缠绵不绝的藕丝唤起了她心中的情愫,真是“斩不断,理还乱”。这两句通过采莲女子的一系列动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十分真实。“芳心只共丝争乱”句刻画的就是人物内心的矛盾,“芳心”是指姑娘的美好心灵,这里偏指关于爱情的美好情怀,这情丝本来就难理清,谁知又有难以扯断的藕丝来“雪上加霜”,她的心情就更加纷乱了。作者信手拈来,由人物的外表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可见可感的藕丝之乱拟无形的情丝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写“晚回舟”图。天色已晚,风起浪涌,烟雾轻浮,姑娘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个人作品摘抄

欧阳修是北宋卓有成就的史学家。中国的二十四史,他一人名占两史(《新唐书》与宋祁合编),独撰《新五代史》,这在史学领域极为罕见。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他曾参与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编《集古录》,有《欧阳文忠集》传世。仅列举代表作品如下:

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

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诗作——《戏答元珍》《题滁州醉翁亭》《忆滁州幽谷》《画眉鸟》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人物评价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词名句
诗经名句
抗震救灾诗歌
诗歌朗诵稿
毛泽东诗词
红楼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