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经部 > 国学小说 >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8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本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本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红楼梦》读后感2

轻轻翻开《红楼梦》,细细品读,黛玉的美丽,才情和凄婉,如奇奇丽丽的诗句一般打动着我的心灵。

黛玉秀外慧中,坦率真诚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十分……”是曹雪芹对黛玉容貌的细致描写。黛玉被宝玉称为“神仙似的妹妹”,被大家称为“袅袅婷婷的女儿”,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人不惊叹她的超凡脱俗。

黛玉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对待丫鬟紫鹃亲如姐妹,情同手足,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热诚相接“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的像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歌的做法和要求,把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黛玉天生丽质,才情如诗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十分。”黛玉不仅容貌像诗歌,还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怜花葬花凄惨红,她文思敏捷咏秋菊。她奇思妙想咏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用“冷月葬花魂”,对“寒塘渡鹤影”又是多么的清新自然。元妃省亲之时,她大展奇才,写出“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春”的佳句,令众人赞叹不已。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谁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的愁怨。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黛玉寄人篱下,命运凄婉

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曹雪芹“堪怜咏絮才”一句,不仅道出了黛玉的聪慧,也向我们暗示了她命运的凄婉。当黛玉听到宝玉即将和宝钗成婚的时候,她消瘦的身躯显得更加凄凉。潇湘馆里,病榻之上,黛玉拼尽最后的力气,焚烧诗稿,扯断于尘世的丝丝牵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的美丽,才情和凄婉,如奇奇丽丽的诗句一般,打动着我的心灵,让我喜爱,让我敬佩,让我伤感。

读红楼,品黛玉,一遍又一遍,永远也不厌倦。

《红楼梦》读后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经典名句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他们都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堂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而黛玉的性格和气质,却隐含着叛逆性。

针对这两大女主角,我认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欣赏黛玉的才气,欣赏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品性。但我更喜欢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我格外欣赏她的才情,与黛玉的`诗的风流别致相比,我更喜欢宝钗的诗的含蓄浑厚,欣赏她“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远大理想,欣赏宝钗滴翠亭戏蝶后所表现的聪明细致,欣赏她对黛玉刻薄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宽宏大量,欣赏她对母亲的孝顺尊敬,欣赏她对下人的体贴关心。

读完全书,我才了解《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作品,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不久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被赶出大观园的是晴雯,撞墙而死的是司棋……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贾家最后家破人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及社会道德观念的落后。

虽然是悲剧,但是她们曾经拥有的,在大观园里吟诗作画,开宴会,品茶的自由快乐,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珍贵的友谊……这些回忆,是她们心中最美的画面,是悲剧也不能改变的美丽的记忆。她们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种无愧于生命和时代的声音,创造出了缺憾中的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同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但曾经为之努力,不断奋斗的记忆和经历的过程是美丽的,给人生以启迪,让你积累经验。像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我爱《红楼梦》,爱它文本的精彩细腻,爱其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爱它反映的社会现实,爱它对女子的赞颂,爱它悲剧给人带来的惊心动魄,更爱它所创造的缺憾中的美丽!

《红楼梦》读后感4

名著自有名著的魅力,我初读红楼梦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的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是我最感兴趣的;再读红楼梦是在参加工作之后不久,那时候书中人物关系是我最感兴趣的;三读红楼梦是教学工作中强调学生读名著的时候,故事情节是我最感兴趣的,这次读红楼梦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这时候细品书中的语言是我最感兴趣的。

缘起于我读了一本叫《宋词,我的忧郁抗体》,这本书的编者是陈梓伶和星佑,它是长沙岳麓书社20xx年出版的诗疗馆丛书。在书的第一辑冥想你的人生中的地首词是苏轼的西江月,我把原词写下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编者选了这首词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苏轼为人生困扰,借曹雪芹的《好了歌》来排解忧愁。那好了歌引起了我的记忆,我把他背下来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这功名娇妻儿女都是人生中遇到的,牵引着自己努力经营的东西。我不谈它的内容,仅仅谈它的每句七字的表述,就让我难以割舍。再接下来的另一本书教《妙引宋词好口才》里引用了红楼梦里的“聪明累”又使我不舍。我还得说说这本《巧引宋词好口才,它是康林主编的',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这个“聪明累”就在该书的205页下面,编者是在事理篇哲理中的弄巧成拙这个成语中的引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话的,它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的聪明累。

我将“聪明累”内容呈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夫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邑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曹雪芹的七字句吸引着我又读红楼梦。

你看在第一回里,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的时候,从外貌到内心写了个淋漓尽致,都是用的七字句。你看她头上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的缕金百蝶穿花袄,大红阳段窄裉袄,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掛,褂子质地是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韩春伟不露,朱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的描写更是恰如其分,宝玉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

我真是服了曹氏语言。

《红楼梦》读后感5

纵观《红楼梦》,从结局看来,不管是多情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真性情的史湘云,他们的结局都是朝着悲剧走去的。但也许正是这样的悲剧,才令当时封建社会的本质在读者面前节节败露。

首先从典型的人物贾宝玉来说,他衔玉出生,享尽宠爱,不追求功名利禄,只追求爱情。古有贾谊怀才不遇,郁郁而终;诗人陶渊明心往官场,却因无奈而逃避;更有屈原受谗言、被流放,终投江自尽。他们都希望奉献于国家,但因怀才不遇落得个悲剧。反观贾宝玉,纵他考中了进士,但因看透了官场、憎恶世俗,最终选择弃世出家。由此可见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无奈叹息。

就林黛玉而言,她给读者的印象——多愁善感,学识渊博,病态却是个标致的人,使贾宝玉一眼见着就觉着熟悉,说出“这位妹妹,我好像在哪见过”的话来。可她也没有与宝玉相守,反而泪尽而逝。史湘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样是寄人篱下,她却“醉卧芍药”,这样的性格表现或许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循规蹈矩的封建制度之下,真算得上是性情爽朗了,可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女子也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再有薛宝钗,知书达礼,处世圆滑,可最后被贾宝玉抛弃,沦为封建婚姻的殉葬品。即便是在贾府权力滔天的王熙凤也只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那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丫鬟,结局更是一个“悲”字了得。鸳鸯用死来维护自己的清白与尊严,金钏儿含冤投井自尽,平儿真心侍奉王熙凤和贾琏却两头受气,晴雯含恨而死,司棋为爱撞墙,等等。作者笔下的这些女性各个都不同,却个个是悲剧,真是“万艳同杯”!

人物的悲剧造就了“红楼”的悲,但却不仅仅停留于这一层悲。它其实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悲,折射出了作者心中的悲。作者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早年锦衣玉食的他晚年却以卖画为生,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是促成《红楼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道的衰落让他慢慢意识到封建社会的大厦虽是一座百尺高楼,却只剩个躯壳,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的不满,同时对封建等级制度及统治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物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曹雪芹一生心路风霜的大折射呢?

红楼一梦,大梦醒来,悲音宛在,好一个“万艳同杯”,真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红楼梦》读后感6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打开家中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无意中听见这首曲子,深远悠扬。不禁让我想起记忆中的那本《红楼梦》。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与《水浒》、《三国》、《西游记》并齐。在这大千世界,中外名著多得数不胜数,而我却偏爱这本《红楼梦》。正如红学家吴世界所说:“《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书中又何常不是一个世界呢?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吸引着我。

初见这本书,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那时我的父母忙于工作,跟着外公生活。由于年纪小,周围的一切又显得那么有趣,于是我成了最让外公头疼的“坏孩子”。

外公有一个老宝贝的地方――书房,各式各样的书籍挤满那里的那个诺大的书柜。那里有个书柜梯,对于小时候的我,实在太高,总得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东翻翻,西找找,直至那里的书全乱套,才肯罢休。每次被发现,都不免一顿训斥。

有一次,我有爬上那书梯,翻着翻着,下面的书早已经不堪我的.侵扰,个个东倒西歪,我于是乎踮起脚往高处找。突然,一个平时不容易让我注意到的地方吸引了我的眼球。那里有一本用棕色书纸包起来的书,看起来颇有份量。我把它从架上搬下来。哟!还挺重!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它跑到外公跟前,问这是什么书。外公当时正在午睡,听见我的呼唤,才缓缓睁眼瞅了我一眼。哪成想他看到我怀里的书,惊得他从躺椅上坐起来,瞪大了眼睛,用一支手指颤巍巍地指着我:“你……你又爬我书柜了吧,我藏得这么这么隐蔽都能被你找到!算了,你拿去看吧。”外公还在唠叨着什么要保护好书怎么的,我早就头也不回的抱着书跑远了。

里面的词大多生涩难懂,无奈看了几天,却依旧没看出什么来。最后还得拿来外公那厚重的字典一字一字地对照才看了个大概,不过囫囵吞枣,书里的大意却没看出什么来。

现在,这首歌又唤醒了我的记忆,促使我再次翻开,在书柜底层从新找到它时,有种与老友重聚一般。故事里的情节似乎也随之苏醒。

《红楼梦》中由四大家族最开始的兴盛写到后面的衰亡,无一不在向我说明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道理。至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却实在令人唏嘘。王蒙作家说过:“《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的各种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这话果然不假!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一曲终毕,忆《红楼》,梦回那场绚丽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年来“红学热”风头渐盛,对于《红楼》评说,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红楼梦》,心中亦是感慨良多。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开,表面上看去是讲荣宁二府一大家子的莺莺燕燕,吟诗作对、筵席应酬,觥筹交错的奢靡日常,深入挖掘便可见此乃一个家族的衰败史。一切的一切,皆是在封建制度这个背景板下逐渐被荼毒侵蚀掉的。其中亦有风流,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爱情为中心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贯穿始终,这既是二人的悲剧,也是家族的悲剧,亦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我于红楼概况,止言于此。

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又放不下什么。眼观尽世间沧桑,心味人世凄凉。《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不是如此?这其中我最欣赏黛玉。一为其美,二为其才。甫一出场,便是如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不张扬,不明艳,虽娇弱,却自有三分韵味。然,再貌美也抵不过寄人篱下的可怜身份。这让她骨子里的愁更进一步有了安放之处。便如那一首《葬花吟》,作者哽咽,听者动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不尽的愁绪,抹不干的泪痕。“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寄人篱下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泣血,句句剜心,人们在惊叹其才的同时,想到其身世,也不由得平添几分伤感。也难怪宝玉听后“一时痴了,悲不自胜”。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对王熙凤的看法大都是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角色。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为人泼辣这的确不假,但她的干脆利落、处事干练,即便是男儿也不遑多让。秦可卿去世后的一干事情都是王熙凤一手操办,丝毫没有女儿家的扭扭捏捏。再如后来贾琏后来纳了尤二姐,她却没有直接上门,软刀子杀人,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虽然她不是什么大善之人,却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倘若不是有她这个“女强人”撑着,荣宁二府恐怕是衰败的要更早。说实话,我更欣赏她身上的男儿气概,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势头,最后落得个病死的下场,既让人出了一口气,又不无可悲。想那恍若神妃仙子的人儿,却病的只剩一具枯骨,这大概,便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席慕蓉曾写道:“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看《红楼梦》的故事,感同身受,喜他人之喜,悲他人之悲。“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可叹,可悲!

《红楼梦》读后感8

说来惭愧,相比起很多人在小时候或至少在学校念书期间就读过红楼梦,我算是很晚才认真读的。中学课本上选的章节自然是学过,可真正阅读整部著作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了。

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实在自觉不够格作书评,单写一点点感受。

一是总记得看书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伤感——哪怕是在看热闹或温馨的情节的时候。

因为已经知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尾,在看到元春封妃宁荣两府“洋洋喜气盈腮”“言笑鼎沸不绝”的时候,看到元妃省亲大观园里声势浩大极尽铺排的时候,会感觉隐隐然有凋敝之音;

因为已经知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在看到海棠诗社、芦雪庵即景联诗这些温馨场景,看到那些玲珑剔透才华横溢的姑娘们的时候,会更觉得无比惋惜和悲哀...

读着读着,便不时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多么贴切。

二是后来读其他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红楼梦的某些影子——确定是不同的故事,却总看到一些相似的轨迹——可能是红楼梦写透了世情人性,而往往世情人性总是有其相似之处吧。

比如《大秦帝国》,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帝国一时新兴蓬勃耀目,可堪堪十五年即迅速覆灭;又如《大唐兴亡三百年》,玄宗年间唐朝气象极盛之时安史之乱骤起,长安陷落大唐倾颓;甚至《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是在看起来势头最盛的时候整个商业系统滑向崩溃破产......

在看这些段落场景的.时候,总会不期然联想到红楼梦,想到热闹煊赫一朝破败,想到“盛极而衰”的演变轨迹。同时,又总会想到探春说的“我们这样的人家,若从外面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从里面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谁说不是呢。安史之乱,难道不是玄宗罢张九龄而用奸相李林甫,以及因极度自负而“不察”安禄山野心而导致?

秦帝国覆灭,就更是起于赵高胡亥做乱,致使庙堂栋梁摧折,天下民心尽失。若非如此,六国复辟和农民起义怎可能敌得过曾经威震四方的秦军铁蹄?

——“盛极而衰”的原因必定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每次想想,“内部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

是以总觉得,读完红楼梦之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后来读到见到听到的故事中,总能有所关联而反复体会,同时也会一点一点积累起更多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令人常读常新,永久回味,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吧。

《红楼梦》读后感9

没一会儿的功夫,黛玉都知道了王夫人的决定,其实袭人自己还不知道。院里没人,湘云去找袭人,黛玉来找宝玉。宝钗平常是会避让这样的情形的,这会稍稍疏忽了一点,就被黛玉看见了。湘云这时候蛮贴心的呀。

蒙府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安排宝玉说这个梦话,是什么意思,故意让宝钗听的。宝钗是被呓语之意吓到了吧,宝玉做梦梦到的是些什么东西啊。宝钗不会不知道宝玉的真正心思,梦里话一说,更加笃定了吗?

黛玉湘云对说了袭人将来的造化,她还不相信。

宝玉很是高兴,似乎可以永永远远在一起了。宝玉的占有欲,让袭人不舒服,谁能长久的拥有谁呢?我们之间终究只是一段关系,或长或短,但不会陪你一生,一段旅程。需要让自己成长,学会独自面对,自己是独立完整的个体。当然也是需要和别人的连结,但没有这种关联的时候,要能够承受。

生死,似乎是避免不了的话题。谁都无法逃脱的命运。深深的想下去,死亡真的是令人害怕的东西。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岁,才可能领悟死亡只是生存的另一面,它的存在让人懂得克制。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岁月的积淀才能达到的境界。

袭人看的比宝玉通透,可怜痴儿尚未领悟。宝玉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了,确有沽名钓誉之徒,也不乏死得其所的.忠良名将。他只活在大观园的女儿堆里,眼界和知识面还不够广阔,是需要一些不同的观点的冲击,以阔思明路。

在女儿去之前自己走了,不看到百花凋零,不必悲伤。把眼泪都留给其他人,自己死而无憾。如何评价呢,不好说,你高兴就好。蒙府侧批:非龄官不能如此做事,非宝玉不能如此忍。其文冷中浓具意蕴而。诚有“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

龄官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性情,和黛玉有几分相似,不像其他女孩子。“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

蒙府侧批:此一番文章为画蔷而来,蔷之画为不谬矣。贾蔷在哄她的时候,像极了宝玉哄黛玉,龄官的言语同样像极了黛玉。“画蔷”的深意,正如黛玉的深情。各人得各人的眼泪,是深刻的领悟,比起二十二回里的“悟禅机”,这次是真悟了。情分不独于你。

男女间暧昧的东西,要谨慎,尤其是贵族子弟。宝玉是敬重宝钗,怕“亵渎”了她。湘云在家里过的不好,但无可奈何。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读后感12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国内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作,我仔细阅读一番后,果然名不虚传。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和封建制度下人物的悲惨命运。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并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写贵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游戏、读书与社交,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部《红楼梦》,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缩影。看似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贾府,实则矛盾重重:家族统治者和叛逆青年之间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上层奴仆和下层奴仆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间不同派系的矛盾,嫡庶之间的`矛盾……在全书中,贾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全书中所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薛宝钗藏愚守拙,王熙凤机关算尽,李纨如“死灰槁木”一般,迎春是“有气的死人”,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令人回味。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聪明灵秀,是贾家寄予厚望的人物。他的思想叛逆而前卫。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蔑视假道学的夫子,不相信男尊女卑。他爱惜女孩子,认为女儿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清新可人,是钟灵毓秀所在。后来,贾府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历经革职抄家,祖母和元春逝世,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妙玉遭劫……特别是被偷梁换柱与宝钗结婚致使黛玉魂归离恨天,使贾宝玉遭到了极大的精神重创。生离死别,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使他恍如身处水中月镜中花,时而癫狂,时而痴呆,时而清醒异常。在顿悟了一切后,贾宝玉最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悬崖撒手”而去。

林黛玉同样是一个优美的女性。她楚楚可怜,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充满诗情画意。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敏感小性,不懂人情世故。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做最真实的自我。她执着于爱情,却又压抑着自己。在封建社会传统道德的打压下,贾宝玉娶了端庄大方的薛宝钗,成就了“金玉良缘”。而她却苦恋无果,最终泪尽而逝。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随着一纸抄家皇令的下达,赫赫扬扬的百年荣宁二府顷刻间大厦将倾。那些如水般清纯的女性也惨遭厄运。黛玉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惜春落发为尼……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合上书页,书香犹在手中。走进红楼,感知一曲悲歌一段梦。

《红楼梦》读后感13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14

曹雪芹在《石头记》里只用了简略而又另人隐晦的文本描述了可卿的家世和出世布景: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弃婴,小名唤可儿,台甫兼美,要素与贾家有些纠葛,便配与贾蓉为妻。这是极不契合贾家这样一个重血缘讲权位的宗族娶媳妇的标准的,何况宁国府贾蓉已是三代单传,婚姻岂能儿戏?

仅凭美貌绝伦,“描述似黛玉若宝钗,但无黛玉之病体,可比宝钗婀娜”也是万万不行能再宁国府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重要人物的。而她却是“上能敬重老一辈,下能接近下人,四处周全的圆圆满满,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作者大写特写了秦可卿的葬礼,透过巨大的局面和慎微的细节的浓妆淡抹,以及她所用的“原系义忠亲王翻戏岁要的”棺木,体现其身份的不一般。诸如此类之富贵,并非贾蓉媳妇一角所能承当。

再看其闺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伤过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得联珠帐”,曹翁用竭力夸大的描绘展示可卿的显贵、豪华,种种诸如此类的描写,能够必定她绝非仅仅是养生堂弃婴。

《红楼梦》中史湘云有句诗云“双悬日月照天地”,刘心武教师以为,这句话暗合其时的政治局势,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是康熙朝废太子“义忠亲王翻戏岁”的女儿。

这样一位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的奇女子,哪里去寻?许多人厌弃秦可卿,最不齿的就是她与公公那见不得人的爬灰。旁人歪解红楼,给秦可卿出墙的红杏供给了许多官样文章的理由窃以为,底子无需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位奇女子,亭亭玉立的形状下必定隐藏着一颗忧伤徘徊的心,是那么的迷人和令人爱抚。她多情的表面下隐藏这无助的徘徊,更令人心碎,被艳丽包裹的情伤,比昏暗之伤,更令人感动。

她得聪明智慧,她的温顺平缓,她得怜贫惜贱,十二金钗中独她一人,大观园里也独她一个!女性命苦在于天妒美女,一个苦楚的人的反面,必定经历过阳光的反面所折射下得暗影,能够幻想到命运在这个多情的可人儿

身上留下的一道道印记。今日人群里又有几个人能与秦可卿对抗?红脂银粉的反面是一颗空荡荡的心,宝马别墅的反面仍然是一颗孤寂傲慢冷酷的心里。

乱用渐欲迷人眼,缤纷的世间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迷失着自己。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是一部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这是一本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古红楼一梦,痴了多少用情之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我只偏爱黛玉一人。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呵,竟是个可怜之人啊。一开始就如此,往后呢?含笑不语了。

对我来说,黛玉葬花是最动情的一处。因晴雯置气,没听清是黛玉,便以宝玉的名义说话,将黛玉拒之门外。但黛玉却听到宝玉和宝钗的交谈声,并看到他们同行,躲起来暗自神伤。第二天宝玉找她,她去找其他姐妹,看见落花就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花落亦如人飘零,花柔亦如女儿柔。与花成为知音,惺惺相惜。与土一体,随土而化。

不再说什么痴情怨女,这首葬花词的的确确是黛玉一生的写照。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已是消逝之花,在她心中依旧难能珍贵,这不仅是葬花,更是将自己身在这个社会的迷茫一同埋下。

翻阅这《红楼梦》,再也没找到令我心动之人。黛玉啊黛玉,你可知你是如此的令人难舍。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可我偏爱这凄美犹怜的‘颦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心忧,她柔弱,但她又要强。海棠诗社大放光彩,家庭聚会不落人之后,用诗词书写着自己的多情善感。

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不喜封建束缚,甚哉!

一段葬花吟,一曲流觞,成就一段属于潇湘妃子的传奇!

国学常识
尔雅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