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闲文学 > 名人简介 > 中国文学名人 > 姚焕吉简介

姚焕吉简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草木为碑

姚焕吉简介

作者:姚焕吉

三十年前,我调到山东人民出版社后,很快就和王润滋相识了。我俩都是胶东人,算是同乡;我只比润滋大两岁,可看作是同龄。所以彼此不分你我,亲如兄弟。

我对润滋是了如指掌的。他的生命的韧性和对文学的执著,在当时的一批青年作家中,可谓出类拔萃。尤其是短篇小说《卖蟹》和《内当家》接连在全国获奖之后,更是文名鹊起,好评如潮。

润滋目光敏锐,大脑睿智。他摒弃陈腐,摆脱僵化,总以一篇篇鲜活的新作令文坛刮目相看。1983年《文汇月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一经问世,便赢得一片喝彩。在我的眼里,《鲁班的子孙》可看成是润滋最成熟的作品。为复苏后的文学园地,增添了一抹新绿。润滋本人也成了文学“鲁军”中的领军人物,成了青年作家中的“大哥大”。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建议我社为我省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出一套个人选集。研究决定之后,我即想到了王润滋。记得那年初秋,我专程赶到威海,住在润滋家里,同他一块商量编选中短篇小说集《卖蟹》的事。

威海,这座四周环翠的绿色小城,早就牵动我的思绪;小城隔海相望的刘公岛,更是我仰慕日久的军事重地。到威海,不能不游刘公岛。可那时,刘公岛尚未开放,若想进岛,需有关部门批准,然后再乘军船过海。好在润滋人熟地熟,我俩登上交通艇,在海鸥的追随下,顺利地上了岛。

我和润滋看过甲午海战遗址和古炮台之后,便钻进了茂密的松林。那天,时而细雨霏霏,烟雾迷蒙,给人一种幽深的神秘感;时而海风骤起,松涛滚滚,好像当年壮士的喊杀之声。我俩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陶醉在纯净的意境里。谁知,转来转去,不知不觉地迷了向,总也走不出密林。那就干脆找一块岩石坐下,吃着润滋的妻子烙的油饼,酣畅地沐浴着松枝筛下的绿色细雨。同时,也对小说集的篇目,做了精心的挑选。那被选中的作品,仿佛也经过了一番绿色的洗礼。当时,我的心境湿漉漉的。说不清是因雨水浇淋,还是润滋小说里流淌的甘泉将我“滋润”。我俩就那样静坐了三个多小时。

王润滋在写作之余,酷爱盆景艺术。其爱的程度,几乎到了痴迷的境地。他带着工具,爬遍了威海周围的山山岭岭,有时还骑车远行三四十里,发现了奇特的树根,便刨回家。然后根据树根的形态,制作成多姿多彩的盆景。当然,他也被护林人员抓住过,刨树根毕竟破坏了山体的植被。当对方知道被抓的竟是《内当家》的作者王润滋时,总要放他一马,并免于罚款。

那些年,凡到威海的文学圈的朋友,都要到润滋家欣赏盆景。那粗壮古朴的老榆,那绿阴如盖的苍松,那盘根错节的荆棵,还有那珍稀的百年石榴……摆满了庭院。我曾粗粗地数过,少说也有百盆,一位专搞园林的人士说,润滋创作的盆景,价值万元以上的,有好几盆。润滋决定送我一盆,并让我自己挑选。我不忍心拿走他的心血之作,便找借口说,我回济南路途太远,又要倒车,携带不便,结果没有拿。

王润滋在家中为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又恰恰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他说,在制作盆景的同时,文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正当王润滋创作的鼎盛时期,病魔却悄悄地纠缠了他。一个具有铮铮铁骨的山东大汉,开始一天天消瘦起来。最让他痛苦的是,小脑萎缩,导致走路失去平衡,一条自己认准了的路,却不能直达。脚步趔趔趄趄,身体东倒西歪。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润滋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斗争,生命之树,未过早地倒下。

那一年秋天,我策划了一套丛书,该丛书名为“名家处女作系列”。我的想法,在“出版说明”中作了解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珍爱自己的处女作;几乎没有一个读者不关注作家“破土”时的作品。出版社是一座桥,一头连着作家;一头连着读者,尤其是迷恋文学的读者……我们所说的“处女作”是广义的,即作家的早期作品。

出版这个“系列”,我又一次想到了王润滋。此时的他,生活已不能自理,根本无法看书写字,而其头脑依然清醒。他得知我准备将其“破土”期的小说汇集起来,重新展示给读者时,连连点头,吐字不清地说“好”。不长时间,王润滋的“早期作品”结集为《自己的日子》,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的“代序”是篇七千多字的散文《我本山中草》,那是润滋得病之后,尚能握笔时写的。他已意识到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该留下点有关人生的文本让读者和亲友们阅读。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该回去了,至少我的心该回去了。该丢掉一切沉重的负担和我不再需要的身外之物回到大山的怀抱里去……”这是在选择他生命的归宿。文章最后有一首小诗:“我本山中草,/根自石间生。/结得几粒籽,/还落此山中。”这是润滋的遗愿。

今天看来,润滋的“代序”,是一篇提前为自己撰写的碑文。

远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汉名人
魏晋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