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孚简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1.3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康永孚: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

康永孚简介

康永孚,矿床地质学家,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他主持并参加江西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等大型钨矿地质勘探工作,总结了南岭地区钨矿成矿规律和勘探经验,建立了中国钨矿床分类体系,为我国钨矿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永孚,1913年6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由于家境贫寒,读书时断时续。1929年考入平定初中,毕业后入太原市省立高中。1935年毕业,赴运城邮局工作,积蓄川资学费,于1936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康永孚青年时期,深受抗日爱国思想影响,选择“科学救国”的道路。当时他受山西盛产煤铁的启发,立志学地质开发矿业。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华北沦陷,随即到武汉参加李默庵所部14军战地工作团,转战太行和太岳山脉之间做宣传抗日工作。1938年到甘肃平凉中学任教。1939年7月入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继续求学并发表了《陕甘煤矿业及其改良刍议》论文。1942年6月毕业,答辩通过论文《汉中上游阶地形成条件和矿产分布》。1942年8月~1944年12月到甘肃榆中经济部甘青金矿筹备处任技术员、副工程师。1945年他在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任讲师,编著出版了《实用地质学》一书。1947年在洛阳龙门煤矿局任技术员。1948年到江西钨锡公司任助理工程师,在武功山矿场做采钨工作。

他曾任赣州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程师,赣南粤北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副总工程师,重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分局工程师、冶金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1950年由于他在大吉山钨矿探获了大型钨矿脉,1952年从副工程师被破格晋升为三级工程师。1953年又因主持并参加赣南钨矿勘探工作成绩突出,于1954年被评为湖南地质分局甲等劳动模范、1955年评为特等劳动模范。1956年康永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冶金部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赣南地区结束大规模勘探工作后,为了展望华南地区钨矿开发前景,1962年康永孚带队到华南广大地区进行调查,为60年代至70年代规划钨矿普查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

从1962~1988年康永孚先后任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冶金部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他积极从事学术活动,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地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康永孚40多年来,为祖国开发钨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探和矿床地质研究,为振兴我国钨业,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

钨矿是一种具有战略地位的矿产资源。我国南岭地区钨矿蕴藏丰富,驰名中外。1950年国家急需钨砂出口,单靠当时民窿(民工采钨的坑道)增产是不可能的。经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研究,决定在国营矿山中增加采矿工作面,并选中了大吉山西平窿之下,确定适当地点开凿下西平窿,同时派康永孚前去调查。当时这里没有经过正规地形测量,没有一份完整的地形地质图。他到达大吉山之后,跑遍了山岭沟壑,详细地观察了岩石、矿脉露头和控矿构造,并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大大小小的民窿坑道进行地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建议在西平窿之下约60米处开凿下西平窿。分局领导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设计施工数百米坑道,找到了大而富的矿脉。这次探矿取得的突破,不仅为当时大吉山钨矿产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来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为振兴钨业,开发赣南、粤北、湖南钨矿资源,1952-1953年重工业部同地质部联合组建赣南粤北地质大队,下设11个勘探队。康永孚任副总工程师,负责赣南钨矿的地质勘探工作。

1953年国家将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三个大型钨矿山列入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此必须进行正规的地质勘控工作,重工业部和地质部调集各地技术力量,云集赣南地区,开动了数十台钻机。这种由地质、测绘、水文、钻探等多种专业人才联合进行的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康永孚作为三个矿山勘探的主持者,深感责任重大。他深入第一线同广大勘探队员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工作,许多节假日都是在野外度过的,没有离开勘探第一线。一次由韶关到赣州途中翻车遇险,但一出医院后就又赶到大吉山工作。康永孚这种艰苦奋斗、顽强拼博的精神,倍受人们称誉。特别是他钻研钨矿成矿理论和苏联勘探方法,重视野外工作实践,亲手获取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当时不少技术难题。如三个矿床勘探网密度的选定、矿床勘探型划分、高品位样品处理以及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方法等问题,都是同各队总工程师和勘探队员们共同研究并经典型示范加以解决的。当时,他发表了对勘探工作颇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学习苏联先进勘探方法对于处理高品位样品的体会》,还编写了钨矿地质与找矿等技术方法读物,供各队参考使用。

经过3年的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他按时完成了三个大型钨矿床的地质勘探任务,提交了地质勘探储量报告书,.经国家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作为采选冶建厂设计的依据。这是中国钨矿进行正规地质勘探工作的第一批地质勘探储量报告,而且勘探速度很快,经验可贵。

中华瑰宝——钨矿,是我国富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如今无论储量、产量、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历史记录了50年代在南岭地区进行钨矿地质勘探的开拓者莫柱孙、李洪谟、康永孚、苗树屏、刘连捷等地质学家同广大勘探队员奋发图强,成功地勘探了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盘古山“四大名山”钨矿和一批中小型矿床。他们的业绩将永记在中国钨业发展史册上。

总结了中国南部钨矿的成矿规律和勘探经验

50年代末期,赣南、湘南、粤北的钨矿勘探工作相继完成。为了总结南岭地区的钨矿勘探经验和矿床地质研究成果,1958年莫柱孙、李洪谟、康永孚合著《中国南部钨矿工业类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总结》。同时,又由康永孚组织了湖南、江西、广东三个地质分局的22名地质工作者,编著了《中国南部黑钨矿脉状矿床的地质与勘探》。

这两部专著,是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世界著名的南岭钨矿进行勘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大型、特大型钨矿床的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探工作经验。书中从区域地质、成矿规律、矿床工业类型、勘探类型、普查找矿标志、勘探方法、原始资料编录、储量计算以至报告书的编写等各方面,均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颇有实用价值。在专著出版之际,康永孚还发表了《中南地区十年来钨矿地质勘探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文章,回顾中南地区钨矿勘探工作过程和10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共同取得的成果;总结了中南地区钨矿成矿规律,划分出三大成矿区域,即闽粤钨锡铝成矿区、赣湘桂钨锡钼铋多金属成矿区、湘桂钨锡锑金成矿区;文中还介绍了地质勘探经验以及地质勘探经济分析方法等,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这两部钨矿专著和文章,不仅在华南钨矿成矿理论和矿床工业类型划分上有所创新,而且对华南钨矿若干地区的勘查与开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使一些矿山探明的储量不断增加,扩大了开发前景,并发现了一批新的矿床。如江西于都黄沙钨矿,原来为盘古山钨矿的一个坑口,勘探队用坑钻结合方法发现了芭蕉坑隐伏的高品位大矿脉;江西大余漂塘钨矿,原为一个细脉带矿床,经勘探发现下部细脉合并成为品位较富的大脉钨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也相继发现了大中型钨矿床。

建立了中国钨矿床分类体系

矿床分类是反映人类对矿床成因和形成过程认识的高度概括,对了解成矿作用的本质和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一直重视的研究课题。

康永孚对钨矿床的分类研究,经历了四次发展,一次比一次深入、合理、科学,是在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末,他在《中国南部钨矿工业类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总结》专著中,根据c.c.斯米尔诺夫(cmиphoв)提出的“矿系”概念,即按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和成因相似的矿床总和,将原生钨矿床划分为伟晶岩、黑钨矿石英和白钨矿石英三大“矿系”;在各矿系之下,又根据矿床成矿特征,分为若干矿床类型。第二次分类研究,是在《中国南部黑钨矿脉状矿床的地质与勘探》专著中,在“矿系”基础上,考虑了矿脉产出形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和有用金属矿物分布规律以及工业利用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矿床工业类型划分,发展了“矿系”分类方案。将钨矿床划分为热液石英—黑钨矿系、热液石英—白钨矿系、矽卡岩白钨矿系、伟晶岩矿系及砂矿床,并在各“矿系”之下又划分出若干矿床类型。这两次钨矿床类型的划分,是在南岭地区勘探钨矿时总结出来的,对当时地质勘探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三次钨矿床分类是在70年代后期,根据国内外层控矿床研究最新成果,于1981年在成都冶金地质干部学院讲学时,提出世界钨矿分类方案,划分为岩探矿床、层控矿床和现代表生矿床三大类;然后再以成矿条件为主,结合成矿物质来源分为6个亚类;最后根据成矿作用分出20个类型钨矿。这个分类方案于1981年发表在成都冶金地质干部学院出版的《现代成矿理论专辑》中钨矿地质概论一文中。在这个分类中,世界上所产的各类型钨矿床,除现代热泉沉积钨矿床和湖泊卤水沉积钨矿床外,我国均有产出。其中,以岩控矿床的石英脉型钨矿最为重要。

第四次钨矿床分类,是在研究中国100多个大中型钨矿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成矿条件多样性和成矿作用多因性的“多元成矿理论”,于1991年提出的中国钨矿成因类型。这个分类发展了第三次分类方案,即在“岩控钨矿、层控钨矿、现代表生钨矿”的基础上,分为壳源改造花岗岩、壳幔混源同熔花岗岩、层控再造和层控叠加四个亚类,并以成矿作用和成矿条件为依据划分出20个类型钨矿,建立了“类、亚类、型”三级划分单位体系,发表在《矿床地质》刊物上(1991年第1期)。这个分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钨矿分布广、产地多、规模大、品位富、伴生组分复杂、矿床类型多的特点,为中国钨矿床分类研究做出了贡献,对今后钨矿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有色金属矿床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康永孚从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从事科研组织领导工作,是冶金地质和有色地质系统的矿床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参与组织全国性的矿床地质学术活动,创办《矿床地质》刊物,组织编著《中国矿床》专著,制订矿床地质研究方向,拟订重大研究课题,引导冶金和有色地质系统的金属“矿床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指导重大研究课题和国家攻关项目。

1964年康永孚根据冶金地质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提出矿床地质研究的主要课题和任务:一是为保证冶金工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应以适当力量研究有色金属和炼制各种合金钢所需要的稀有金属,以及发展尖端工业所需要的一些贵重缺门金属矿种,将其作为矿床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二是为保证生产矿山持续生产,开展隐伏矿床研究,进行深部找矿寻找盲矿体和隐伏矿床;三是在无生产矿山的成矿有利地带和矿点集中区进行成矿预测研究,编制大中比例尺的矿田构造图、成矿预测图。实践证明,这些意见不仅指导了当时矿床地质工作,而且对现在矿床地质研究和找矿勘探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康永孚思维敏锐,善于吸收学术新思想,推动矿床地质研究。6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飞跃发展,板块构造学说风起云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于1971年率先将这一学说理论介绍给我国地质学界,康永孚立即进行消化研究。从1972年到1975年间,先后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高级地质学习班以及冶金地质专业会议上,多次介绍板块学说并倡导用板块理论研究矿床,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在冶金和有色地质部门传播、应用板块学说起到了先导作用。山地质工作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引导矿山地质工作者重视矿山矿床地质研究,开展矿山二轮找矿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倡导矿山复恳工作,恢复自然景观,促进生态环境良好性循环。

康水孚为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尤其对钨矿研究业绩卓著。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仍在伏案疾书,勤奋著述。1990年主编完成了《中国矿床》专著(中册),1991年又发表了《中国钨矿地质特征、类型及其分布》论文。他的座右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决心为振兴中华,繁荣和发展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作者:孙延绵 余大良 冯建良)

简历

1913年6月2日 生于山西省平定县。

1936~1937年 肄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42年 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

1942~1944年 任甘肃榆中经济部甘青金矿筹备处技术员、副工程师。

1945年 任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讲师。

1947年 任河南洛阳龙门煤矿局技术员。

1948年 任资源委员会江西钨锡公司助理工程师。

1949年 任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工程师。

1953年 任赣南粤北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重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分局工程师。

1956年 任冶金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

1962年 任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71年 任冶金部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79年 任首都钢铁公司地质勘探公司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0年 任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

1984年 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

远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汉名人
魏晋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