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集 > 范文 > 说课稿 > 【实用】说课稿模板八篇

【实用】说课稿模板八篇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4.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模板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分析教材

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焦点。本节课《能源》是初中物理最后一章第一节,教材从能源的利用出发,要求学生了解能源的有关知识。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共两个部分。分别是: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21世纪的能源趋势。

3、教学重点是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了解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这种认识活动和研究方法。

二、说目标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2.通过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能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节能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这节课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三线水电站的一张图片,简述三峡水电站的情况,提出问题:三峡水电站是如何发电的?接着多媒体展示三峡水电站发电原理图,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过程,说明能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导学达标

学习过程分为两部分: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166—169页, 了解能源利用的历程以及21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并检测自学。

(二)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过程中设置了四个问题,通过同桌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节课的进一步理解。这四个问题依次是:1、谈谈能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结合生产和生活上能源的使用情况,对能源进行分类。3、随着人类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会不会出现“能源危机”?应如何解决?4、作为中学生,对于节约能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当堂检测

本环节设置了五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是能源的一个系统认识。由于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种类的能源,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本节课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名词,有些容易理解,如化石能源,但是有一些却不太好理解,比如一次能源中的核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我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概念掌握较好,对于能源的.利用历程和21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练习题能独立完成,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

1、整堂课总体看来显得内容不是很充足,这与知识点的量少有一定的关系。

2、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能源的利用及能源的优缺点,能源与社会只局限于表面,没有进一步挖掘。

3、缺乏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认识到世界的能源危机,从情感上让学生感知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

4、这节课主要是情感教育,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准备,却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但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很少,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2

现就我所备的那堂课按照教材内容、设计方案以及这样设计的意图的顺序和大家说说吧。

先说教材内容。这堂课上的内容是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课本(试用)《语文思想品德》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我是一条的小河》的第二课时。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和学习有关生字词。从整个儿小学阶段的编排体系来讲,小学二年级的教学任务:字词教学是重点,理解句子是关键,认识自然段是为三年级学习分段(意思段)的过度。从本单元提出的要求看,“学会单元38个生字”,本课就占据10个之多;“理解33组词”,本课就占了9组的分量;甚至这些生字新词在使用的频率上都是比较高的,几乎可称得上“甲级”常用字词;本单元要求认识“4个偏旁”,本课也不例外地出现了一个“鱼字旁”;还有句子、段落及其对课文所提及的要求,在本课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说,本课时所学内容在本单元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会2、3自然段中有关生字新词,理解课文2、3自然段的意思,感受 ‘小河为什么快乐’的.原因。”作为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把“学会有关生字新词”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至于教学难点是“理解句子意思和感受其快乐的原因”。关键是“抓住有关句子的理解”,即无论是进行字词教学,还是理解段落或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都要抓住有关句子进行教学。

接下来说说我的设计方案。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因此,一进课堂就可以在“现在,我们接下去学习《我是一条小河》”的开场白之后,就进入复习。复习分两块内容,一块是字词(主要通过认读、听写、说意思并按课后1、3练习题的顺序再度口头练习的方法进行);再一块是第一段的课文内容复习,主要采取回答老师的提问来进行。之后以“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继续学习本文的2、3两个自然段的生字新词及其课文内容。”作过度,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新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用提问的方式先理解有关句子,在理解了有关句子意思的同时,如遇有生字新词,再着重进行生字新词的讲解和分析。在理解自然段的意思时,我也同样先采取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概括,引导学生划出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总之,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段落理解,我都用句子来作过度。从而突出“二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句子教学为重点”的这一论述。为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记忆,我还特定设计了两个小板书(详见教案)。为了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口语(说话)训练,新课学习完之后,我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为遵循“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原则,口头小结完之后,我让学生书面完成课后第4题“按课文填空”(其实就是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概括)。一堂可就这样结束!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也就是说我这样设计到底有什么意图或依据呢?大家知道中国汉字,虽然各有各的形状,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表义。所以说中国汉字难学,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汉字数目的繁多。其实这个多而且繁,是完全可以借助组成汉字的本身的规律予以解决的。汉字的难学应该说是难在“活”字上。一个汉字,它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意思,多则达十几种之多。这么多的意思怎样表达?主要借助不同的词语和句子的环境。换言之,同样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是可以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在结合语境的同时,有时该字词在该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正好是本义,那么,我们又可以根据造字的基本规律,结合音形义,教给学生一些学习中国汉字及词语的方法。总之。一句话,要把中国汉字学活,学习时,重点应该放在理解字或词的意思上,而后稍加分析,学生就不难掌握的了!在本堂课的字词教学,我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的。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中的最后一课。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能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已经常常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给了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知道水和风有能量等等,但是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关于能量一般意义的概念。本单元一方面要把儿童过去知道的“散装”的各种具体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统一到能量大要领之下,这要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在能量这个统一概念统领下,学习电磁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和能源矿产等新知识。 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这节课的编写思路是想通过分析媒带给我们的信息,推测媒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进一步认识媒、石油、天然气所蕴藏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然后,认识能源中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树立节约能源的思想,并了解一些新的能源。

二、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很多内容要通过研讨来进行教学,如《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化》,《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课都要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讨论型的科学课在教学时,最关键地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主题的讨论活动中来,各抒已见,相互争论,建立相应的科学概念。否则很容易上成说教式的枯燥乏味的科学课。

三、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教材内容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而上课学生是五年级学生,这里可能会在知识衔接上出现问题,因为和这节课有关的《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化》等这一单元的前几节课都没有上过,因此在上课前需要给学生简单补充一些和能量有关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认识煤的成因,了解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知道它们所蕴藏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的太阳能。

2、 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认识能源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重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4、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1、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知道它们所蕴藏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的太阳能。

2、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福尔摩斯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根据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合理想象,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推测煤的形成做好铺垫,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通过推测这一环节,让大家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因为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的了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多。

二、探究煤的形成过程

1、通过提供的有关煤的信息,分析煤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说从其中一句话中推测出来的发现,也可以是对煤形成过程进行描述。

2、通过观看录像,验证自己的推测。

3、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概括煤的形成过程。

4、用类比的方法,推测石油个天然气的形成原因(简单讲解)。

三、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知道煤具有能量,煤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解决煤的能量来自植物比较简单,要解决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有一定难度,我通过光合作用的录像让学生明白植物的能量来源和水、空气有关,但最终来源于太阳。

2、研究石油、天然气的能量来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自己的身上,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具有的能量来源与太阳能。)

3、引出课题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四、了解一些新的能源,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谈话引入,让学生思考:煤、石油、天然气是否会用光。

2、通过提供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并产生危机感。

3、了解新能源,能够区分哪些能源哪些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再生的。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应该适当补充。

2、本节研究讨论课,很容易变成讲授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类型,所以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组织好学生的讨论非常重要,学生讨论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3、教学中度的把握很重要,这节课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很重要,但是讲的太深就会违反教材编定时的本意,另外新能源学生了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新能源的产生及运用。

4、在教学中不要被一些学生的“博学”所左右,一下子就到达目标形成的“彼岸”。 比如提问学生:“你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会立刻回答:“煤是由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到了地下,慢慢变成的。”这些是他们从课本中看来的,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并不是很理解。所以,出现这样情况就必须追问: “你的证据是什么?”“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经历这个过程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

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

近段时间来,我班的孩子们对拼图很感兴趣,这源自于主题活动“爱我中华”中的拼中国地图而来。我想何不把数学活动体现在拼图中呢?让孩子们在玩中得到知识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于是,我就设计了《巧拼机器人》这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纲要》中指出:游戏时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基本。我们都做到“玩是孩子的天性”,因为玩是一种没有负担的,愉快的活动,在玩中既能满足幼儿对周围现实世界探索与认识的特殊需要,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我把原本枯燥的说教数学活动充分运用各种游戏手段,设置游戏场景,提供游戏材料,采用游戏情景,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以了解,掌握知识。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促进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对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幼儿与人交往,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寻找合作伙伴”就是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第二,三个游戏活动中就强调如何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孩子们怎样做才可以做得根豪根块。总之,整个活动都让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带来的快乐,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

2、说活动目标

目标有3个:

第一:复习10的分解

第二:进一步理解5以内各数加减的含义。

第三:发展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体验成功的'愉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

3、说教材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发展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愉悦,整个活动自始自终围绕着这个目标一点一点突破重点。从活动的一开始,老师的谈话引出,就让幼儿了解游戏任务,使幼儿有了最初的合作意识(需要与人共同合作),然后通过“10”的分解来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时就培养了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接着游戏二,“智拼泡沫板”,游戏三“智力大冲浪”都需要与同伴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其中“智力大冲浪”学习5以内的减法为本次活动的难点,虽然本班幼儿在珠心算方面已经学过10以内的减法,但对减法的含义是不理解的。因此,我在设计时考虑孩子对拼图较感兴趣,借助拼七巧板的方法,让孩子去理解减法题意,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一个环节“巧拼机器人”孩子的思维从图片到符号,也就是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给你一个答案可以列出不同的式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拼搭机器人?是平面的好还是立体的好?这都考验了幼儿的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活动准备

这个活动我为幼儿准备的都是一些操作材料,数字胸饰,泡沫板,式题拼图,纸箱。

三.说教法

讲解示范法

四.说活动流程

1、活动以谈话的形式,游戏的口吻引出,使幼儿了解这次游戏活动的目的。“巧拼机器人”方式,与同伴合作完成。

2、寻找合作伙伴

通过游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来复习10的分解,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谁,而且幼儿间相互检查,我们两人合起来是不是10。

3、智拼泡沫板

这第三个环节是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幼儿知道有了合作伙伴该如何合作来完成游戏,两名合作伙伴先要看懂泡沫板上的意图,再根据题意来选择另一块泡沫板上的式题,反过来也根据式题来选择图意。这一游戏考虑孩子已有认读加法式题的经验和能看懂简单图画的认知水平,采用图片式题找朋友的活动,建立具体事物与抽象的式题之间的联系,促进幼儿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如:树上有两只小鸟,又飞来了两只……。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就是把用数字符号组合成的抽象题—————直观的具体化的内容。多次寻找图片式样配对的过程就是对加法意义的逐步理解过程,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病,就像会算3+2=5,但不理解是什么意义。

第四个环节也就是5以内的各数的减法。

孩子学习减法比加法难些,也体现在意义上的理解。所以,同样采用图片式题找朋友,配对活动来寓教于乐中,而且在设计图片上,我更加注意内容的简洁明了,让孩子们易于接受。这样,幼儿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数为单位,把答数是该式题找出来。如:把答数是6的题目让孩子们找出来。这样孩子们必须在众式题中搜索,最后整个机器人就完整地拼搭起来了。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六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六班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本课的拓展环节为根据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创编,这是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创编知识设计的。学生们喜欢发挥个性的创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但因缺乏音乐语汇,创编显得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另外,本课中还要求创编歌词。这个创编活动学生们还未接触过,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三,教材分析:1,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2,课标:能够听辩,记住《瑶族舞曲》中音乐主题并辨认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课标分析:本课以课标中听辩,记住音乐主题和感受音乐情绪为教学重点。听辩和熟记主题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和聆听活动;音乐情绪可以通过律动,实践和比较等方法获得感受。

4,作品简析:《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全曲共分三部分,四个主题,运用了音色,速度,力度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生动的描绘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

四,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依照"创设情境,聆听感受,表现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少数民族歌曲和图片,文本资料为学生创设聆听情境,其次,通过律动,演唱等实践体验环节,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最后,在学生获得了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作品主题创编出他们喜欢的民族音乐,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目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熟悉作品各部分主题旋律,掌握曲式结构。并能背唱a主题,积累音乐语汇。了解瑶族特色民族乐器长鼓,能根据《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节奏为作品伴奏。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乐创造与表现。

六,教学重点:1、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2、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

七,教学难点:在熟悉作品主题旋律,体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尝试用作品主题进行填词,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创造活动。

八,操作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热身。 2,导入瑶族音乐

(二)了解瑶族和瑶族的乐器长鼓: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瑶族资料。

2,认识长鼓;3,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并为老师弹奏的乐曲伴奏。

(三)欣赏《瑶族舞曲》:1,分主题欣赏 (1)欣赏a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2)欣赏b主题: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3)对比分析a,b主题音乐要素的特点。

(4)欣赏c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哪个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复听主题。

(5)欣赏d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与c主题相比,音乐要素有哪些异同;3)复听主题

(6)小结归纳四个主题的音乐特点。

2,完整欣赏《瑶族舞曲》:(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聆听边构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2)请学生谈谈想象的音乐场景。

(四)拓展:创造表现--创编《新瑶族舞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唱a主题。;2,以小组形式,从速度,节奏,节拍,歌词等方面对a主题进行创编。

3,学生演唱创编作品,教师进行评价;4,欣赏新稻子组合新唱的歌曲《瑶族舞曲》。

(五)课题总结

九,教学特色:1,体验式音乐学习: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2,比较式音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

3,导入部分:课堂导入环节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我选择的是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九课《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我主要丛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3、互动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引导学生欣赏的方法就是:描述、分析、诠释、评价。

4、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引导学生能用直观的语言,将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当美术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视觉的冲击和感受,它是在感觉、联想、想象中形成自己的最初感受,产生对作品初步印象。通常学生在最初接受作品时,对作品的感知是依靠自己经验与知识的认知度,对作品的感觉较粗糙,语言通俗,描述简单片面,因此,引导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仔细观察,了解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能有浓度大胆表达与自己在联想中获得感受,从而为进一步鉴赏奠定基础。

2、分析:在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核心内容中的形式因素、组织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作品中各类美术元素、艺术形式美的运用和美术形象塑造的意义,通过比较来发现和领会美术形式语言美,促进学生审美经验的提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诠释:审美阶段的拓展与挖掘。是在审美感觉上的再深入思考,是回答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间接传达出的观念和意义。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本人和作品所处的年代背景,解读作者特定的情感态度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的文化观念。就是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作品,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

4、评价:主要评价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作品和艺术家对后人的影响,再者是以自我主观角度对作品作出评判与甄别,作出主观判断。

四、教学程序

导入探究课题: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她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透过历史的云烟依然显得那么夺目、耀眼。今天我们来鉴赏第九课《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环节1:

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重点介绍我国古老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1—2段,请第一组的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龙凤仕女图》这幅古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在画面中,描绘了龙凤在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行进的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龙一凤,正腾空飞舞,引导仕女前行。此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生动。

环节2:

敦煌莫高窟壁画 了解《鹿王本生图》绘画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环节3 :

中国古代人物画 《步辇图》:阎立本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文苑图》韩晃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细腻,富有体积感,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愼的作品,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环节4

中国古代山水画 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

1、设疑、讨论、解疑

刚才的欣赏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看到同学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图片: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图》 元代 倪瓒 《六君子》

3、小组讨论抢答

屏幕出示:(1)这3幅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2)这3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1、2、3、

小结: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观察的也很仔细,能够说出一些内涵的东西,老师着重讲解一下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六君子》图是倪瓒的作品,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处有六颗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的凄凉静寂气氛。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颗树。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诗,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独具特色。

《深堂琴趣图》此画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环节5

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花鸟画作品。

请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芙蓉锦鸡图》:体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榴枝黄鸟图》:所绘黄鸟造型准确,富有生趣,画面渲染精妙,富彩鲜润,体现出画家对花鸟情趣的观察达到精细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课堂小测试:(5分钟)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测试题要贴近《美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要求,题量少而精。

总之,整个课堂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求学生做练习巩固当堂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四、课堂小结(4分钟)

中国古代绘画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她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中国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理解和懂得我们的中国古代绘画。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三、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四、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五、说学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说教学准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七、说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

1、 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2、 学生讨论:1、春天在哪里?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 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

3、 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小朋友们也一样,只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取得好的成绩.

三、设置猜谜游戏,深入了解春天景色的各种特症

1、猜一猜。

四、小组讨论,春天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五、创作春天,把对春天的感观上升到视觉感受。

1、 教师谈话:春天已经到了,不仅美丽的七色花开了,很多花都开了,大家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歌颂一下春天吧!

喜欢绘画的小组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画。

喜欢音乐的小组为你喜欢的春天的歌曲配上伴奏。

喜欢表演的同学编排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剧。

2、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活动。

3、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4、 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学会合作、成为善于合作的人。

五、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尝试各组共同合作

教师布置课后分工合作出一份春天景色图。

日记
周记
小说
摘抄
语文
作文
口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