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子部 > 雜家 >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7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7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7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1

初聞《了凡四訓》,並不知其爲何書,不知爲何人寫,不知爲何故書。

是故翻閱,即被了凡先生的語言和人生經歷吸引。可以說,此書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爲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此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用佛家的語言講,先生頓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對後人處世大有裨益,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大有益處。

過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註定”的說法困擾,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不曾想,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萬事萬物沿着既定的規律發展前進,但,人,有主觀意識,能發揮能動作用,正如書中雲谷禪師所言,“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與別人無關”,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棄惡行善、修煉自我、廣種福田歷練人生,所以,即使是經歷相同的兩個人,心態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讀此書,於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收穫是調整心態、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調整心態、把握當下。

在進入行政裝備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與不同的當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當事人重複上演着他們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爲別人的開心開心過,因爲別人的煩惱感嘆過,因爲別人命運的不堪傷感過,我曾經認爲所有的時間都在重複,所有的付出都在費力傷神,我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遍了世間繁華,看透了世事凡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習慣了在各種矛盾糾紛中與自己平衡相處,內心不再泛起動盪的小波浪,我學會了總結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與當事人真誠溝通,用心化解當事人的不良情緒,不僅案結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終於,我得以在鋪天蓋地的卷宗裏逐漸喘過氣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礎和心態調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過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新的路程,新的歷練,我會更加珍惜,幹一行愛一行,我願意成爲單位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正如書中六祖慧能大師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方寸就是指我們的當下現實之心,於我而言,就是把握當下。

二、反思自省、見賢思齊。

了凡先生有云:“吾輩身爲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不過是因爲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正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對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內心淡定從容,不爲外利所動,爲人處世,從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備之人,以其爲榜樣,堅定信念,保持能量,盡力追趕。我以前聽老人們說古代寺廟裏描繪壁畫的僧人,從日出畫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會手持蠟燭繼續工作,他們用盡一生,立定心意,就做這一件事。而我們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物慾橫流的時代,僅做到“潔身自好”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與定力,爲什麼我們常說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親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爲人與人之間各自內在的能量是會傳遞並相互影響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們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磁場,而他們所擁有的也必是他們應得的。這就是書中雲谷禪師“世間享千金產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們勢必要定心定意、拓開心量、見賢思齊,如此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數、定數”。

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

“滿招損,謙受益”的訓誡在《易經》、《道德經》、《尚書》中都有體現,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說:“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謙虛也是道家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表達萬變,不離其宗。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內在修爲,空虛的麥穗舉頭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麥穗則低頭朝着大地,於我而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沉下心,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前行。

這就是我讀《了凡四訓》的一點感悟,其實,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以我的閱歷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領會尚需時日,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這一切。

謹以此感悟與大家分享!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2

到此刻爲止,《了凡四訓》大概聽了有六次了,每次聽都有新的認識。最初決定去聽,只是因爲覺得好奇,此刻越來越感覺到:去聽課是一個多麼正確的選取。

首先,和諧友好的氣氛讓人感覺很舒服,沒有人要求你付出什麼去得到這些教誨,你只管去聽就好了,並且那裏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相信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氣質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爲聽衆們準備吃的喝的,在此感謝她。

再說說課堂,劉老師講課比較風趣幽默,對其中道理的闡釋也做得很詳盡,同時,又不忘讓同修們共同參與,除了最初的讀PPT之外,還發動大家自己做PPT來講,這是對大家的信任與培養,也讓我們學習的動力更大了。到目前爲止,三個同修的分享和講解各有所長,劉亞斌師兄講課比較有激情,都是從自身找例子,生動形象,很勇於進行自我批評;韋澤睿師兄對理論的講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資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點小緊張;於寒鬆師兄的講解無論從理論到實例都很精彩,他謙虛好學的態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觀衆;他們的共同點是,對佛教懷着虔誠的信仰與極大的熱情。

之後再說說我,聽了幾次課之後,我開始對《了凡四訓》有了大致的瞭解,這對我來說好處重大,因爲我本身是一個內心很脆弱的人,有時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個做人做事的指導原則,無法處理一些壞情緒和心理問題,對過去的事情不能釋懷,對將來的未知又感到恐懼,敏感,多想,容易受傷,愛抱怨,這一切,都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糟,雖然表面看不出什麼來,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從開始聽課,尤其是每週二上課時與崔瑞和劉老師一齊談話,每次都給我以很深的啓迪,我的心漸漸變得平靜下來,我開始明白“內心的平靜”是應對一切最好的法寶,我也很贊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但是由於自己慾望太多,自招煩惱而已,劉老師說,學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報應”這個道理,此刻我也就處於“最基本”的階段。對於《了凡四訓》的原文,我承諾劉老師年前要讀夠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閱讀的樂趣,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幸運,得以了接觸並瞭解《了凡四訓》,能得到內心的平靜,能過一種行善而快樂的生活。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3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爲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爲: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纔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爲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4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爲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爲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爲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爲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爲,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爲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爲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爲所欲爲,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易經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對於我們這些在俗世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所說的金玉良言,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願世間一切有情衆生,早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5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爲我自己也因爲戶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爲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佈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說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說,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麼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爲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人懷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爲什麼行善,你的良知也會告訴你這樣做。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說法,行善,即佈施,有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法佈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佈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後的'無畏佈施,是安慰衆生,是他們脫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並不是那麼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爲,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佈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佈施。作爲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說,這也不難。但是隨着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後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麼?

還是,我的我執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纔有時間,纔有心情,去佈施?

然而佈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後,我的我執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常獨自一人,經常在腦海裏翻山倒海一樣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羣優秀的人裏,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願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後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去做事情,那麼你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6

立命是什麼?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讓固有的定數變爲變數,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啓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徵,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7

《了凡四訓》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關於如何立命修身以及處世改命的書籍。由心的領會到有關自我醒悟,一念之間的力量之大。讀完這本書之後就認識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訓以身爲鑑告誡子孫後代和後世有緣人。

在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着凡俗的眼界格局,會找人算命,大喜大悲,渾渾噩噩。一直活在從出生就已經被私人定製好的人生裏,規規矩矩無可逾矩絲毫不差。久而久之也就認命了,無慾可求。就是宿命論裏所說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是多大的無奈和悲哀。幸好今生有幸得知了如何改命造命的方法。說到這裏首先要感謝的是推薦給我讀這本書的老師,很幸運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就懂得了這本書裏所講的人生奧祕。一生受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我人生裏的這第一筆巨大財富就是您給予的,心裏懷着莫大的感恩!

第一章說的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這章說的是孔先生算定了了凡的一生,精確到哪一年參考,有多大的官職,命裏有多少食糧,壽終爲哪日,絕後代的淒涼人生。懷疑過無數次宿命論的真僞,但是待一件件絲毫不差的命運印證之後了凡徹底絕望,心灰意冷,連書也不看了,終日靜坐無慾可想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慕名前往拜訪了雲谷禪師,這一年他35歲。雲谷禪師扔給他一個蒲團靜坐三日,結果一念不起。雲谷禪師以爲是個聖人結果只是一介凡夫。待了凡先生把多年的所有困擾都說給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開示說聖人與凡人的區別:“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爲妄念相纏耳。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故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明命運完全是可以被自己創造和改變的,只要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就能感無不通。所以凡夫和聖人只有一個區別,凡夫有妄想,分別,執着最終就會被陰陽所束縛,也就有數了。而上乘聖人眼裏一切皆是虛像,如夢幻泡影。只有真正把斷惡修善落實了,自然也就改了命運的第一步了。

了凡先生謹記雲谷大師的開示,因爲意識到了所以立志求改過自新。開始改命期間了凡先生對待事物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時刻醒悟,覺察,即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敢放肆起惡念,而是常常懷着敬畏之心敬天敬地。了凡先生第一次爲求科第而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結果善未積滿到第二年效果就顯現了。本算定的科舉考試第三名可他卻考了第一名,同年又考上了舉人。這些都是了凡先生命中本沒有的功名,而且還提前考上了。後來了凡先生爲了三千件善事的圓滿可謂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所謂相由心生心生相,境隨心轉心轉境,風水並非萬能物,人心造命性改命。隨後了凡先生又發出第二個願:求子,傳宗接代。有了前車之鑑的了凡先生這次還是許願做三千件善事。果不其然,兩年之後了凡先生就有了兩個兒子,這時他47歲。真的是隻要發出誠心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每天誠懇認真的記錄功過,這次僅用了四年的時間把這三千件善事給做到圓滿了。

這不是一切都改變了嘛。第三次又發了願,希望考上進士。於是他的願越發越大要做一萬件善事。過了四年52歲的了凡先生又不出所料的考上了進士,做了知縣。足不出門又不出戶的,一萬件善事這次可真難倒了他。某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仙提醒他說:你曾經爲百姓做過減糧的好事情,就這一件事已經把一萬件善事圓滿了。合縣減糧,萬民受福。可見了凡先生本着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一行可當萬善。了凡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69歲了,直到74歲壽終正寢。命裏應該是53歲。真是財佈施得財富,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至精至邃之理啊!

第二章講的是“如何修身改命”的《改過之法》。前提必須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道自己的過錯才能加以改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錯誤都認識不到又何來立命修身改過之法呢?觀其善而福之將至,觀其不善而禍不單行。如果能做到心無雜念的心善,言善行善,那自身的福報就不遠了。迴歸初心道法自然。

了凡先生告訴我們想要改過就要發3種心,第一羞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羞恥心且願意從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這些改過的方法不一樣,效果也是不同的。這樣由心發出的善就會純淨至極最終就能聞得正法,因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相。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第二敬畏之心。對於世界上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滿懷着一顆敬畏之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有靈性。有了敬畏心只要想了因就肯定有果,這世間的因果就是這麼如此循環往復。這期間還得自強不息才行。第三勇猛之心。勇猛精進,一定要當機斬立決,只要發現負能量的念想就一定不能縱容,姑息,要及時改正。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拯救一個淪爲惡道的人,只有自己去修!一切改過皆是由心。

第三章講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積善之方》。這章講的是關於善裏面又分真假八對“有假有端,有曲有彎。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了凡先生還講了明朝有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十個小故事,都同歸于山善。凡是祖上積善的人後輩都是子孫興旺顯貴,家大業大福報無量。但是關於怎麼去做善事這裏面的學問也很深。我們做善事如果是爲了別人的取悅報答,那本以爲做的善其實非善,因爲出發點首先考慮的是爲了個人利益或者名譽而非由心的真正行善,這種名不副實的僞善就顯得不真誠就變成了處心積慮的惡。真正的善是不圖名利難而能爲才顯得真誠可貴。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見類似的社會新聞有很多,年邁老人被救之後還故意訛錢,但是最終很多人還是不顧後果義無反顧的先救人。爲什麼?因爲比起被誤會欺詐相比之下我們更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儘自己力量的救助更讓自己不遺憾不後悔。發誠心作善,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果報更不計較名利的去修善很難得。

了凡先生給我們總結出人的一生必須修的十條善行: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尊重尊長,愛惜物命。一個人的生活習氣好了,整個家庭就會好。一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國家也就更好了。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了凡四訓》裏面還牽扯到了儒道佛三家真諦,事實上儒道佛三家文化本質相同,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三教都是聖賢的教育,都是教人如何去探求生命的真諦,從容的生活成就圓滿的人生,內外兼修其中世間的道理都是舉一反三圓融互通的。

第四章《謙德之效》看一個人是否謙虛、是否虛心,這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德的尺度。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虛的。”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千年,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罷了。永垂不朽的只有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最根本的謙德之效。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學會如何做人,再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定然是個虛懷若谷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氣量。易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證明天要讓一個人發達的時候,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心有多寬,路就有多遠。做任何自己喜歡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永遠都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想隨時不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重建圓滿人生。命運也就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裏。這四篇古訓我時刻銘記於心,就從今天開始自我實踐。老子道德經裏所講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你究竟是上世還是中士又或者下士看自己的本領到底有多大了。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看完這本書也領悟了些皮毛,在這裏立志時刻懷揣着敬畏,執着,專注,感恩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希望我們真正能用一輩子的時間活出三輩子的精彩。希望我們最終的人生觀應了孔子的那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深到骨子裏的自律,你就會與衆不同!

道家莊子
道家列子
道家文子
道家老子
道家陰符經注
道家抱朴子內篇
兵家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