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史部 > 史記 > 讀《史記》有感15篇

讀《史記》有感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史記》有感15篇

讀《史記》有感1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的紀傳體通史,體現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作者司馬遷出生貧窮,身世坎坷,忍辱負重,謹承家業,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客觀地紀錄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故事》裏,記載了許許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們有血有肉,熱愛祖國。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爲敬佩和感動的`兩個人物。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他堅貞不屈,剛正不阿,最後投江而亡,爲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這種愛國主義行爲深深感動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隨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難之時,曾經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重耳吃了肉湯漸漸恢復了,過了幾年,重耳又做上了國君,他把當時跟他一起受難的人都升了官,唯獨忘了介子推,衆臣都爲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領賞,介子推不去,帶着它的老母親隱居綿山,當重耳想起介子推,後悔不已,便放火燒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讓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沒有出山,重耳進山看到介子推揹着他母親燒死了,介子推在旁寫了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介子推這種捨生取義,不圖回報的行爲令我感動。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繼承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有感2

悠悠華夏五千年,留下了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時間這條長河源遠流長,在它的河岸留下了多少滄桑的痕跡。

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江山輩有人才出,我們也要“以人爲鏡”,從偉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讀史還能使人的素養更加高尚,使人的胸襟更加寬廣,使人的眼界更加開闊。在這裏,讓我們一同步入歷史的神聖殿堂,走進《史記故事》這本書,共同領略時間留下的滄桑往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五個部分——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表”排列大事、以“書”述典章制度。魯迅先生曾稱讚《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從這本書中,瞭解到了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紂王的酒池肉林、暴虐無度,使商朝走向了滅亡;而勾踐的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使他最終成就霸業。

我敬孔子,憎紂王,悲韓信,嘆屈原。最佩服的'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暴虐的時代。秦始皇嬴政這千古一帝的名號並不是浪得虛名,他不但統一了六國,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轍,爲中國之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在這些偉大功績的背後,是不計其數的生命,“焚書坑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除了秦始皇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還有“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這個人物的一生實在可謂是“大起大落”。所謂“大起”,指的是公元前209年,項羽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爲了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所謂“大落”,指的是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身亡。雖未稱帝,卻權同皇帝;雖未善終,卻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作爲青少年的我們,應當多讀史,從古代聖賢身上汲取人生的哲理。好好學習前人的長處,不斷的完善自己,將來爲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史記》有感3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魯迅曾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三國志》也是一部史學名著,但有人說《三國志》無法與《史記》相比,但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讓《三國志》在普通老百姓眼裏有了不同一般得意義。

這本書把《史記》與《三國志》放在一起,並不是因爲這兩部史書本身得影響力,更重要得是其中得所記述的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但是你如果把《史記》、《三國志》僅僅當故事來讀,顯然忽略了其中的價值,因爲在《史記》中可以學到做人絕學,在《三國》中可以學到某事之道。

書中都是一些偉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堪稱經典,都讓我有所感悟、感想、感受。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給我幫助最大的是書中第八章第一篇的“漢文帝:低調做人才能贏得人心”。這個小故事是講漢文帝想治理南越王趙佗管轄得嶺南,因爲趙佗並不聽從朝廷的號令。於是,漢文帝問他的大臣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有一位大臣說做事不能爲了虛名而收實害,如果皇上不在意取勝的虛名,那麼就可以不去戰勝南越,改功伐爲安撫。南越一旦受了皇上得恩惠,一定會感恩自省,消除對我國的敵意,這樣國家就安林了。漢文帝聽取了大臣得意見,於是撤出了南越國得漢軍,並且對趙佗好言相勸,賜曾領地禮遇優待。趙佗知道這些事後,果然被感動了,從心裏敬重文帝。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知道有實力而不張揚,是聰明人的做法。不耀武揚威,盛氣凌人,人們才願意接近他。有實力的'人沒有必要處處顯能,“呂后”的事情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必勝得情況下放人一馬也許更好,好比諸葛亮七擒孟與口服心不服比起來,收服人心纔是最最徹底的。

《左手史記,右手三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它也讓我對我國得歷史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對我國曆史上一個個偉人有了更深得印象。這真是一本好書!

讀《史記》有感4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爲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說,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說、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衛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爲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爲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說:“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爲趙國着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着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爲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爲他人着想,爲自己祖國着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裏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透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說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5

《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秦國作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它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秦始皇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他如何一統天下?秦又因何二世而亡呢?懷着這種疑問,我開始了《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的閱讀。

《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向後人客觀描述了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始皇威權統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時期秦朝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

全文開篇至始皇二十六年,這段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秦始皇初立時,秦國經商鞅變法,疆域不斷擴大;六國聯盟,採取合縱戰略,意圖削弱秦國。秦國則招賢納士,想借此吞併天下。終於,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探討秦能一統天下的原因(從此文出發),我認爲原因如下:

第一,地理優勢。秦國崛起於西部邊陲,擁有強大騎兵的秦人,對於周圍的遊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能毫無顧忌的展開對東方六國的征戰。

第二,危機意識。猶豫秦國以遊牧起家,又處於中原文明的外緣,從建立起就被東方六國看不起,即使,秦穆公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更爲重要的是在秦獻公時期,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國家處於亡國的邊緣。此時,長期的征戰,秦國國力過度衰落,秦孝公時期面對六國分秦的屈辱,從此,在秦國國君奠定了很強的危機意思,從而決定了必須變法。

第三,商鞅變法。變法圖強是戰國時期每個國家君主的`意識,秦國也不例外。秦孝公招賢令,迎來了衛國商鞅。秦國此時,無論各個方面皆處於主體國家的下層,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猶豫秦國長期的貧弱,加上國君的強大支持,秦國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執行,秦國從此變得富強,變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變法的實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

得到了廣大親人的極大支持,最重要的一點是,秦人有了一個整體的國家概念。加上,變法爲秦國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利益,大量的各種人才,加上耕戰得爵,使得秦國擁有統一六國的基本資本。

第四,統一六國的戰略奠定。秦孝公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打敗了長期霸主地位的魏國,收復了原秦國的河西地區和函谷關,使秦國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統一六國的概念並不是秦國獨有,其他戰國國家也有,比如齊國。戰略高度決定其收穫大小,強大的魏國也只是在苦苦維持其霸主地位。統一六國的戰略也爲秦國的外交方式——遠交進攻。

第五,廣納賢才,招賢納士。秦國廣納賢才,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在六國合縱企圖削弱秦國之時,秦王嬴政聽從大梁人尉繚的建議,以豐厚的俸祿廣納天下賢才爲自己出謀劃策。六國雖然合縱,但其之所以聯合無非是由於六國有某種共同利益,且“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秦王之行也。”故六國只是打着滅亡秦國的旗號,實際是爲謀私利。這種結盟是極其脆弱的。相比於,秦國從大王到丞相,上下一心,無疑爲統一打下了基礎。

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則描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治理天下的措施,如議帝號、改曆法服色、設郡縣,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鑿靈渠,焚書坑儒等等,這其中既有秦始皇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一面,也有其愚昧暴虐的一面。

始皇三十七年至全文終,則記述了胡亥篡位爲秦二世後橫徵暴斂、不惜民力,民衆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而秦子嬰亡,則標誌秦統一落下了帷幕。

談及秦亡原因,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大概是對秦亡最好的解釋。

若要深入瞭解,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刑罰嚴苛:在秦朝時,實行連坐之法。一人犯罪。連累者重。有學者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再加上管理執法粗暴,多爲軍人,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刑罰往往粗暴。

第二、徭役繁重:秦統一後,百姓渴望社會安寧。秦朝統治者卻忘乎所以,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這一切,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第三、治國措施失當:秦朝統治者是大一統的勝利者,在長期羣雄角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並不完全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秦朝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第四、宗室鬥爭: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受親信趙高的唆使,夥同城鄉里斯,篡改遺詔,

奪取妄爲,是爲秦二世。秦二世繼位後,各地的反抗起義已風起雲涌,然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爭鬥,大肆誅殺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看完了本紀,對於秦王朝短暫而又綿長的歷史,我不禁感嘆,若統治者能注重民生,愛惜民力,結果是否會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於秦始皇而言,功過如何,只能由後人評說;於我們而言,應學習他的胸懷大志;於執政者而言,應注重民生。

讀《史記》有感6

這個暑假,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秦始皇》。這本書出自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贏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自己爲皇帝的人。他十三歲繼承秦國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他雖然有着巨大的豐功偉績,可是他也有着殘暴的一面。

每當他消滅一個諸侯國,就讓百姓們用自己脆弱的雙手把這個國家的宮殿一模一樣地再建。在修建過程中,如果出錯一小步,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他爲統一政治與字體,就把春秋時期著名的書籍全部焚燒,還規定:如果再寫這些書,輕則死刑,重則滿門抄斬。

在中國,最著名的建築當屬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這樣的宏偉,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沒有機器,只有雙手,而且那些牆磚沉重而又結實,人們一步步地運上去,累死了多少人。這樣的'建築可以說是用鮮血凝結成的,因此很多人爲此而造**。而我覺得:這樣是值得的,雖然累死了很多人,但卻給後世換來了千百年的太平。

秦始皇雖是個暴君,但他也有許多過人之處。我們看人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要全面客觀地看待。

讀《史記》有感7

愉快輕鬆的暑假就快要結束了,在我們暑期興趣班的最後一天,老師要帶我們去焦作的“萬方世紀城”玩兒,我們都欣喜若狂。

溫泉、運動室、電影院、自助餐廳……幾天來,我一直都在朝思暮想着,終於把這一天盼來了。猶記得昨晚深夜時分,我正睡着,就猛地坐了起來,以爲天亮了呢,可是看了看錶,還早着呢,只好極不情願地又躺了下來。“叮咚——人民航空爲您報時,現在是北京時間五點整。”這次,我怎麼也睡不着了,“一、二、三、四……

”我開始了數數,艱難地等待着天亮,時間老人今天走得可真慢!終於鬧鐘聲傳來,我迫不及待地大喊:“爸爸媽媽,出發!出發!”

這次,我竟然還不是第一個到達集合地點,看來比我還急的大有人在啊!他們不知昨晚睡得如何?一定是激動得徹夜未眠吧!就在我胡思亂想之際,老師的車到了。

又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之後,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哇塞!”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地驚歎。一樓大廳金碧輝煌,就像五星級大酒店。“歡迎光臨,這邊請!”剛一進門,彬彬有禮、笑容可掬的.服務員就把我們幾個男生帶入了男賓部。老師拿來了一些金燦燦的衣服,讓我們換上,哈!這一身真像皇上穿的大龍袍啊!穿上睡衣之後,我們先去用餐,哦!這就是自助餐廳,向左看,各種香噴噴的菜餚整齊地擺放着;向右看,蛋糕、水果、冰激凌機、爆米花機、飲料機、咖啡機、香腸機……真是應有盡有。我頓時胃口大開,狼吞虎嚥起來。

吃飽喝足後,我們來到了電影院,座椅還都是臥椅,躺在上面,蓋着被子,吃着爆米花,看着電影,還真是享受啊!最快樂的就是在運動室了。跑步機、啞鈴、檯球、乒乓球,我們玩得大汗淋漓,開心極了。

接下來,自然是來到於浴室泡澡。我深吸一口氣,潛入水底,等其他同學經過這兒時,我猛地鑽出水面,濺了他一臉水花。我們就這樣,你追我趕,玩起了水仗。

美好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夕陽西下,我們要走了,我依依不捨地向這裏道別,也向我暑假班的朋友們道別。

讀《史記》有感8

《史記》一個記載了上至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部包含在內。內容使人一讀就愛不釋手。

《史記》是由著名作家司馬遷編寫而成的。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通史。中華民族,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空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在品讀《史記》時,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中最令我難忘的要數“背水一戰”。這個故事講述了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爲求生路而決一死戰。在我的印象裏,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很深刻。

這兩個故事,一個講述了在敵人趕盡殺絕時,絕不屈服,英勇抗戰;另一個講述了對於吳王的壓迫越王要儘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在求以反彈的機會。總之,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適當的選擇方法。讀《史記》,我還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靈。

如果說,中國歷史是一個大星系,那麼《史記》就是一顆永垂不朽的明星!真的不愧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有感9

戰國時的易水河邊,荊軻懷藏利刃,口中吟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之路。

同爲戰國同是水邊,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於楚國,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投江自盡,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詩篇供後人憑弔。

秦統治殘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項羽,以舉鼎之力振臂高呼,爲楚國聚集了十萬雄兵,一舉滅了秦國。爲了楚國的復興,他披荊斬棘,浴血沙場,獲得了“西楚霸王”的稱號。儘管最後敗給了劉邦,但是依舊給後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爲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人格。瀟灑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是一顆希望朝廷清明、國家繁榮的愛國之心。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獨闖長安,直到天寶十四年的冬天,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後杜甫官至左拾遺,事事爲國家着想,卻爲皇上所不喜,最終一路顛沛流離地死去。到死的最後一刻,他掛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國家的富強!

儘管我年紀尚小,但是我把這些故事牢牢記在心裏,不斷用荊軻的義無反顧、屈原的可歌可泣、項羽的蓋世霸氣、李白的狂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來勉勵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跳動的脈搏。

作爲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把自己的基礎夯實再夯實,把祖國的未來抗在肩上舉得更高走得更遠。一個少年的我或許只能發出螢火之光,但是我們有無數個愛國奮進的少年,手拉手匯聚起來,定能勝過璀璨的銀河。

讀《史記》有感10

歷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氣,可以使人坦然。

這個暑假,我讀了由司馬遷所著 《史記 》改編的《少年讀史記----霸主的崛起》 這本書。讀完書,我閉上眼睛,書裏的歷史畫面在腦中得以浮現。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紛紛登場: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尊王攘夷;晉文公顛沛流離;楚莊王知錯能改;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吳王闔閭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晉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踐。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國家去,他在外顛沛流離了十九年,纔回到晉國當國君。回國後,他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就連答應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絲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踐在一次戰役中沒有聽取謀士的建議,差點導致越國滅亡。回國後,他無論是坐臥還是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被吳國圍困的苦,他還放下國君的身段,與衆百姓處在一起。他禮下賢士、救濟貧窮——最終成爲一方霸主。

讀完這本書,我從書中這五人身上學到了不同的東西:不要因私事誤了大事;要知恩圖報,一切以大局爲重;要奮發圖強,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要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知錯就改……

只有學習歷史,才能深入瞭解歷史。如果不好好學習,你就會被別人超越。想要做一個強者,你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取長補短,努力追逐。

讀《史記》有感11

高二(2)班俞慶瑤

高三,從進入高中那一刻起,就如同一片抹不去的黑壓壓的雲籠罩在我的上。如今,我離這個一直被渲染得昏天黑日的時刻只有一步之遙。如果把短短的高中三年看成一生的話,我就處在更年期了吧~~會敏感,會煩躁,會反叛,會去關心:高三,老了會是個什麼樣子?今天,在虹圖書架上搜索,我的視線掃到這本《高三史記》時眼睛一亮。對我這種幾乎註定高三選文科的人來說,讀史書總是多多益善的吧。

(以上敘述皆符合今天鄙人之實際想法與經歷。)

《高三史記》,戲說高中三年史事。從化學、物理到政治、歷史;從高考、作弊到補課、翹課;從情書、留言書到直升加分書、志願書;還有此列傳彼列傳等等林林總總共計35篇文章,再加一序一前言一後記兩自述,全書總計40篇大作。其中39篇由劉嘉俊和夜Χ兩位大俠潑墨揮毫;序則是“鬨動”一時的焦點人物的韓式寒文。

(以上敘述皆符合《高三史記》目錄。)

我繞有興致地逐篇而閱,時不時地嘴角露出壞壞的一笑。笑是由於其中所言有時因太恰如其分而顯示出此二生平凡中的一點不平凡。前人即已如此,那麼後生必然可畏啊!至於說到那個“壞壞”嘛,實則其中某些篇章段落正中鄙人下懷。一向就覺得那些敢言人之不言者和敢爲人之不爲者爲有膽識之人,其中尤以韓寒爲經典人物。如今看來,此類人物似乎是新概念之寵兒,自韓大師兄後繼又有劉、陶二輩(夜Χ實名陶磊),其作品似乎也有一脈相承之勢。有多少人能把對老師的“不恭不敬”搬入正史,一筆一劃一字一句落於紙;又有幾何人能把諸如作弊此等如同古代禁燬小說一般被老師三令五申禁止的行爲如此堂而皇之地剖析;還有把翹課這類似乎一貫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堆字成文。言其實,不論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或者後勁生(無論老師的評判標準爲何),總有那麼幾次或者十幾次,多則無以記數次的“思想越軌”。看到此類拍案叫絕的'文章自然不禁竊喜:同是天涯讀書人,做文何必曾相識!

(以上敘述皆符合鄙人初讀此書的第一感覺。)

這本書,我認爲,可以作爲學子之間的交流、老師瞭解我們學生的一個小窗口。輕鬆的文字,風趣的言語,直率的筆觸,真實的情感,讓人閱讀的時候沒有一點疲勞乏味的感覺。它或許不足以視爲一值得深究的文學含量高的作品集,卻可成爲讓師生彼此溝通的以座橋樑。

學生閱讀《高三史記》――玩味自己。

老師翻看《高三史記》――體味學生。

(以上敘述皆爲吾之《實話實說》全文。)

讀《史記》有感12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裏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樑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於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樑孝王了。但是不久,樑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後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爲郎官。後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後被任命爲“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爲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纔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裏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麼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讀《史記》有感13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宇宙長河裏,有多少剛正不阿的忠臣義士,曾發光發熱,爲人民所喜愛,又有多少陰險狡詐的覆國奸臣,爲人名所痛恨。但無論後世認爲他們應該永垂不朽,還是遺臭萬年,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身爲炎黃子孫,就更應該瞭解祖先豐富璀璨的歷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紂王又是如何暴虐無道,終而自取滅亡的呢?忠言不膩的伍子胥,又是爲什麼到死也不會忘記即將降臨的亡國恥辱呢?想了解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史記。

前一段,我就讀了史記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吳國,他出謀劃策,輔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爲相位,治理吳國,是吳國強大,功不可沒。他向吳王屢進忠言,卻遭到殺身之禍,表現了對吳王的忠誠。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卻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這個最大的叛逆者,最終卻死與他的忠誠,真是個悖論呀!其中,伯嚭這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雖身爲宰相,但他卻是個卑鄙小人。他爲了制伍子胥於死地,就不擇手段,在吳王面前誹謗伍子胥,其實,就是想借吳王之手,殺掉伍子胥。我又從“而吳王夫差卻以爲已經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着向北攻佔齊國。”中體會到了吳王很貪心,也很固執,還沒有打敗越國人,有急匆匆的向齊國發起進攻。在伍子胥多次勸說下,仍採用伯嚭的戰術。並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無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搶去,仍堅毅地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在我的墓地上種上梓樹,長大了,給他們做棺材;並把我的眼球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看吳國怎樣滅亡!”說罷,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執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纔能有利於生活,有利於事業。決不能應爲忠言逆耳就把別人的意見拒於千里之外,更不能壓制不同意見,乃至迫害提意見的人。否則一害自己,二害事業 ,就對沒有好結果。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伍子胥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

讀《史記》有感14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裏,人才輩出,發生了許許多多驚天動地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了。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主要寫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臨終前囑咐司馬遷去完成他未了的心願——編寫一部史書。但是飛來橫禍卻偏偏降臨在他身上,他入獄受了酷刑,但還是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

讀了這篇文章,我不禁對司馬遷產生了敬佩之情。他面對困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雖然受到了酷刑,受到了文武百官的冷嘲熱諷,但他身殘志堅,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不顧別人怎麼說,專心致志地寫作,是多麼偉大啊!對比之下我們真是太渺小了;許多人做事總會因爲遇到困難半途而廢,屈服於命運;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停止前進————如果人人都像司馬遷一樣,那麼世界上有所成就的人還不會多嗎?

記得有一次,一向成績優異的`我落榜了,我難受極了,回家後抱頭大哭,後來我突然想到司馬遷,他遇到那麼大的困難挫折也不放棄,我這一點小事又算得了什麼?於是我找回了信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努力刻苦地學習,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考了第一名,我在接到試卷的那一刻心花怒放啊!

我們要向司馬遷學習,學會堅強,永不向困難低頭!

讀《史記》有感15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我一翻開這本書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讓我回味着華夏文明的精華,相信你也一定會被吸引的。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蘊儒學經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脈絡。“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丟了性命;“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贏政心機複雜;“荊軻刺秦,圖窮匕現”中的荊軻並未完成燕國太子丹的'任務被贏政殺死;項羽自刎烏江,一代能將竟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彷彿讓我進入了那個紛亂的時期,華麗的詞藻讓我不禁對司馬遷這位奇才肅然起敬。

之前雖也聽王老師講過也接觸過一些關於《史記》的片斷,但是仍然被震撼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僅僅是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刺客的身世也是那麼動人。說到刺客,我的心裏就會出現一個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錯,他就是荊軻,當年那個奉燕國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殺秦始皇嬴政而離奇死亡的荊軻。他的倔強與孤僻的性格讓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細細研究了一番,結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麼奇特與悲慘。我欣賞他,欣賞他的重情義,欣賞他的才華更欣賞他的略謀,儘管失敗了,但是我仍然欣賞他,他的一切都讓我爲之震撼。

國學經典,華夏之明,書雖然已經看完了,但我相信歷史不會完,還有許許多多的謎沒有解開,這本書展現了國學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史記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