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經部 > 論語 > 論語的讀書心得 14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 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讀書心得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讀書心得 14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詩經》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思"爲語助詞,並非思想的意思)。這裏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僞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註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僞託虛徐之意。

若說"爲人之學",其中僞飾必然難免。文章僞飾並不難,爲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僞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爲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僞飾,即便試圖僞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悽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爲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着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羣、怨之道(《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纔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後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爲孔子所慣用。孔子思想不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也很少論及"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爲"如何做",於平凡的行爲要求中見大智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

漫長的歲月已經悄然過去,只有一部經典沒有被時間的流沙覆蓋,仍然發出明亮的光芒,在今天閱讀越來越分散,經典仍然給我們帶來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閱讀《論語》。

《論語》開闢了我學習的道路,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孔子的話開啓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讓我開始探索世界的奧祕。孔子的建議教會了我複習和感受的真相,讓我開始複習和深刻理解。

《論語》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了我培養自己,從而提高了我的知識能力。人不知道,不生氣,不是紳士?一句輕巧的話教會了我寬容,需要培養一顆寬廣的心。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

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假裝懂,要麼懂就是不懂,要麼羞於提問,否則只會讓人發笑。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師,選擇好的,改變壞的。孔子也拜過老師,他的經歷正好證實了這句話。我學會了向身邊的'人學習他們的優點,改變自己的缺點。

作爲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支柱,我們肩負着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任務。雖然前面的路充滿了荊棘,但我們應該學會克服荊棘;雖然前面有雷電,但我們應該勇敢地前進,中國的未來由我們創新!

問渠哪得這麼清語》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3

羣教活動過程中,事業部黨羣部組織觀看國學經典系列之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受益頗深,其中講處世之道時講的“過猶不及”對我觸動很大。

于丹教授列舉的豪豬相互取暖的故事闡明瞭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羣體的溫暖。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就是在不同的羣體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小羣體,成員是我們的親屬,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更易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比如溺愛和管控。

舉一個真實的個例。我的一個兒時玩伴a很聰明也很調皮,是家裏的獨苗,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對他是愛護有加。小學時,a看到鄰居家的小夥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鄰居家的菜園中摘了一個拿回家吃,他媽沒有給鄰居講也沒有給a講這是錯誤的行爲,就把南瓜吃了;中學時,a愛上了街機遊戲,零花錢畫完後就夥同遊戲玩伴去菜農的菜地偷包包菜,賣給附近的飯館,學校接到菜農舉報後把a開除了,她媽沒有責罵他也沒有打他;不上學後,他媽給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掙錢少沒幹多久就不幹了,後夥同幾個小混混到校園附近對有錢的學生收保護費,有一次收保護費時有個同學沒給錢,a就把人打了一頓,被打同學的父母起訴了a,因爲a未滿16歲被送到少年勞教所勞教了1年。如果a的母親不溺愛a,在第一次摘鄰居的南瓜時就嚴加管教,正確引導,就不會出現勞教1年的後果。

說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們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舞蹈班、英語班、鋼琴班、奧數班等各種培訓班,花錢跨區讓孩子上試驗小學、重點中學,報各種補習班、提高班、培優班,讓孩子上大學、讀研、考博,畢業後到處託關係安排好點的工作,工作後張羅着給孩子找對象,結婚後催着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後就開始了新的循環。在父母管控孩子的過程中,乖順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遇到困難挫折就會心灰意冷,嚴重的就會輕生自殺;叛逆的孩子就會和父母抗爭,爭吵、逃學、產生代溝、不願意回家等現象比比皆是,嚴重的會離家出走。

家庭應該是幸福的港灣,是一個人最願意呆的地方,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應該是讓孩子早日獨立,自力更生。鷹把雛鷹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飛翔,孩子只有脫離父母的保護,承受過困難挫折,經歷過風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長。

不管控是“放縱”,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過”,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時要掌握好“度”,牢記“過猶不及”,才能讓家庭這個小羣體保持長久溫暖。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4

“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這句話來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我讀到這些古典名著,我就忍不住讚歎壯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輝煌的寶藏在世界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

“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意思是看到賢人要想跟上他,看到壞人要反思自己是否和他有類似的問題。這句話教會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向所有人學習,隨時隨地注意學習,不僅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學習別人的短處,反思自己是否有類似的問題。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到不懂的'人,要及時諮詢別人,努力跟上別人。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的精神,那麼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進步,生活也不會有動力,動力決定你的成敗!

因此,我們要有“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的精神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5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爲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纔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爲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爲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爲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爲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爲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爲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爲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爲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6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纔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複製,但可以創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鑑。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和借鑑之中延續、發展。

19xx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一宣佈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當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說集中在《論語》裏面。《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論、行爲的一部總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於丹的話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讀它,卻會獲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讀它,能夠讀出爲政以德、以人爲本的治國安邦之道;哲學家讀它,能夠讀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諧之觀;教育家讀它,能夠讀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倫理學家讀它,能夠讀出見利思義、博施濟衆的道德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夠讀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文關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讀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心得體會。我悟性極差,沒有能力讀出《論語》的“廬山真面目”,但我也讀出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鮮活的孔子:他超越時空,閱歷豐富,一生見過許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農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隱者、君子、小人,什麼人都見過,這些人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豐富了他所沒有的;他主張發家致富,但必須採取正當手段,鄙棄那種靠不正當競爭發家致富的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體察民生,興辦教育,收費非常低廉,只是十條肉乾而已,自古至今,可說是我國民辦教育的第一人;他繼承文化,也創新文化,他的創新是在堅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嚴肅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義和高雅情趣基礎上的享受;他嚮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對生活大徹大悟基礎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懷寬廣、目光睿智、性格慈愛、態度豁達,以他永遠的智慧和包容關照歷史、關照人類!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仁愛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啓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第一,仁愛之道。

仁愛是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常常說讓世界充滿愛,然而這個簡單的愛字說起來簡單,其中卻蘊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爲仁愛是做人的根本,他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于丹認爲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爲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補足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認爲仁愛其實貫穿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的愛情、親情、友情無不充滿愛,愛情中,我寬容,彼此珍惜,對愛人和自己的親人一樣;親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爲他們同樣是我們最親的人;友情中,友愛、友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因爲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仁愛充滿,我們自己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爲先”。

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爲我還沒有爲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讀書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我上大學,重讀了論語後,從心裏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我開始回報,儘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

第三,智慧之道。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論語》裏面,自始至終充滿着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爲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爲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第四,學習之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說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第五,誠信之道。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爲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說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爲,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第六,處世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儒家傳統道德中,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爲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爲聖人的目標。“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仁”也是神舟電腦的文化內涵之一,公司強調員工應有仁愛之心,同事之間應當互相友愛,上司對下屬尤其應當多一些關愛,要把體貼和關懷下屬當成份內的工作,儘量爲下屬排憂解難。“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爲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爲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爲是不懼。雖然成爲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爲,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爲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開悟、心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第七,君子之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爲,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能不爲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作爲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7

好讀書,好讀書。這句話真好!人只有讀書才能獲得知識。月亮升起,星星還在天中頑皮地眨着眼睛。我的書房裏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背誦論語。這時,我突然讀到:三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師,那麼他們的善者就會從他們那裏得到,他們的壞人就會改變。讀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很耐人尋味。是的,我和黃志傑、王澤華這三個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嗎?我們三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黃志傑是中間學習最好的。當然,在他的帶領下,我的`作文和數學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的特長是體育,所以我是他們中間的體育委員。我的游泳、跑步和籃球都是庸醫!王澤華是個細心的人,所以他是我們的雜物委員。他安排了所有的活動,我們每次都順利進行,這是他的功勞!

我們三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國時期,劉關張喝雞血來證明他們的友誼。雖然我們不喝雞血,但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的友誼。我們上個人在生活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我們三個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人。我們應該光明正大,不能在黑暗中耍花招。我們三個朋友應該一起度過生死關頭。我們堅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團結互助。夜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同舟共濟,有福有難。我們應該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來讓我們的友誼永遠持續下去。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們的友誼就永遠在!

好孔子,好經典論語!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8

說到學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論語》,而《論語》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言之記錄。

論語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爲這本書包含了“仁德孝學禮和知”七個方面,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時至今日,論語已經被世人們牢牢銘記在心。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對《論語》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這個道理。何爲父母?即生育、撫養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賜予你的。何爲長輩?即呵護,疼愛你的人,你的成長是長輩見證的。這麼看來,尊敬他們不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實。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有多少人沒能去做到的?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青年因家長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絲毫不留情。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之中,有多少問題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種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也不可能做出這種行爲,定是平時所積累的不滿就此宣泄。而不滿又從何而來?就是不尊重開始的,你的不尊重,導致了你的不滿,心中有個念頭:總想着他們憑什麼說我,對我這麼不尊重。然則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實,尊重是相對性的,應該尊重父母爲先。他們也曾有過尊重他們的父母,也想讓你明白,也許他們出發點錯了,但他們總比你理性許多,說歸說,但有個度,幹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當的行爲。尊重你的父母,他們定會尊重你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尊重爲前提。不要以爲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覺的什麼了,相反他們還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這是《論語》所告訴我們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指引着我,不讓我迷失在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之中。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9

司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亦: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的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來自一個報刊的記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十分很小的事情,她 以爲一會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他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事驚人的一幕:他的媽媽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許他沒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橫,也許他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它能夠做的就是迴避、迴避、永遠迴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後來他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被壓痛折磨的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他,就請牙醫到家裏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裏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人陪着你,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技術這件事情是用來玩這樣一句話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人的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爲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你們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時,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檢測你呼出來的 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中而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0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爲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1

“教女人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這句話選自《論語》中的《政治》,這是《論語》中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但對現代人還是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的。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知道”這句話包含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都要謙虛誠實,千萬不要假裝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對待。如果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不要羞於提問”。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假裝理解,敷衍了事,最終只會傷害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快速諮詢老師同學。有些學生總是懶惰,想湊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錯誤的理由。他們總是認爲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個錯誤,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難免會有很多漏洞。

讓我們“知之爲知,不知爲不知”,做一個誠實的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2

序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而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孔子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于丹教授認爲,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那麼,我們見天該如何理解理想的含義呢?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孔老夫子的觀點與現代人對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其實翻開《論語》,所有樸素的子句裏面全都閃耀着一種隱約的理想。孔夫子說匹夫不可奪志,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這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的很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來,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尚,而在於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往往我們不缺乏宏圖偉志,但我們缺乏到達那個志願之前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那條切實的道路。所以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也經常跟學生聊天,聊天的話題就是說,你們隨便說說自己的理想。在論語裏面有一個比較長的段落,這在論語中是比較罕見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就是孔子跟學生坐在一起隨意地暢談理想。那麼有一天,他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坐在老師旁邊,然後孔子很隨意地跟他們講,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你們不要覺得我比你們年長几歲大家就很拘束,今天隨便聊聊,平時我老聽見你們說居則曰不吾知也,隨便待着的時候也沒有人瞭解我。其實這也很象我們今天,在課堂上看到的學生,經常說別人都不瞭解我有鴻鵠之志,我心中的想法,誰真正能夠了解呢。那老師說了,今天你們都隨便說一說,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天假如我想聽聽你們的志向,你們會說什麼呢。

聽老師這麼一說,他的大弟子子路,這是一個性格特別急躁率直的人,所以論語上寫的叫:子路率爾而對曰,非常着急地起來就說:老師我的理想是這樣的,給我一個大大的國家,這個國家有着外來侵略的憂患和糧食不足的危機,但只要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的富強起來,使老百姓不僅豐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禮儀。這幾句話一出,我們想一想,對於那麼看重禮樂治國的孔子來講,學生有如此業績,可以轉危爲安去拯救這樣一個國度會受到什麼樣的評價呢?誰也沒有想到孔子的反映不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點不屑,叫做夫子哂之。冷笑了一下,然後就開始問第二個學生:求爾如何。問冉有這個學生,叫着他的名字,說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有的態度比起子路顯然要謙遜很多,沒有敢說那麼大的國家那麼多的事: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小國,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要讓人民都有信念懂禮儀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做了。我去治理,也給我三年,比及三年,我可以讓它做到什麼呢?可使足民,也就是做到老百姓衣食富足而已,至於禮儀的事情,冉有說我可不敢做,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想要讓大家在整個的民心上變得整齊,對國家有信念,做到禮樂興邦這樣一件事情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吧,我好像做不到。那麼他的話說完了,老師位置可否,接着問第三個人,赤,爾何如。叫着公西華的名字公西赤,你有什麼樣的理想呢?那麼這個徒弟就更謙遜了一層,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先亮出自己的態度,我可不敢說我能幹什麼事,現在在老師這兒,我只敢說我願意學習什麼事。

〖畫外音〗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個禮儀中能夠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輔助着主持人做一點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至於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我可不敢說。大家會看到,這三個弟子的態度一個比一個要謙遜,一個比一個要平和,每一個理想都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點,而不是一個終端的願望,所以大家會看到這個幅度是逐漸收回來的。

那麼到此爲止,還有一個人沒有說話,所以老師又問了:點,爾何如。曾點你還沒說呢,你覺得怎麼樣?這個時候曾點沒有說話,論語寫得惟妙惟肖,值此一刻大家聽到的先是一陣音樂的聲音逐漸希落了下來,叫做鼓瑟希。原來剛纔曾點一直在專心致志地彈着琴,聽到老師說,這個聲音逐漸逐漸緩和下來,緩和到最後一聲,鏗爾,“當”一聲把整個曲子收住。象琵琶行所說的“曲中收撥當心畫”,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結束,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麼是作呢,過去學生聽老師講課或者大家聊天,在席子上古人都是這樣跪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那麼老師發問,要表示恭敬,立起在自己的膝蓋上,這叫作。所以把琴放在一邊,畢恭畢敬直起身來答對老師說話,這樣的幾個字描寫能夠看出來什麼呢,就是曾點的內心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是一個成竹在胸的人,他不會率爾而對,他會娓娓道來,所以他一上來呢還要先說一句,徵求一下老師的意見:

〖畫外音〗老師,我的想法跟三個同學有點不一樣,能說嗎?那有什麼關係,人各有志,但說無妨。這個時候曾皙才從容地開始了他的描述:曰莫春者,就是到了大概三四月末的時候,就是春深似海的時候;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裝;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穿上整齊乾淨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邀請上一批學生弟子,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乾乾淨淨,然後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着春風,唱着歌謠,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甦春風萌動的季節,把自己融會進去,與天地在一起共同迎來一個蓬勃的時候,當你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唱着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那麼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的老師,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老師長長的感嘆了一聲,說,我的理想也就是和曾點是一樣的。那麼這就是四個人在談自己理想過程中老師唯一發表的一句話,然後他們就下去了,走了。三子者出,曾皙後。三個同學都走了,曾皙在最後去問他老師: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老師你覺得他們仨說得怎麼樣呢?老師也很微妙,他擋了一下先不想做評價,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無非是每個人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曾點不易不饒還要繼續問老師,夫子何哂由也?老師,爲什麼子路說完後你冷笑了一下呢?問到了這個問題,老師不能不說話了,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老師說,這個祕密就是一個人你真的想要治理一個國家嗎,那麼最核心的東西是用禮儀去治理,而不是說詠一種強硬的措施,你心中真正有一種溫良恭簡讓,這是論語上所提倡的人生之道。有了這樣一種內涵,表現出來的所有措施都是可以變通的,這就是一個人的起點,那麼他說你看,子路說話的時候那麼草率,搶在大家之前就說出一個宏大理想,其言不讓,沒有一點辭讓之心,所以我就哂笑他,因爲他從內心缺乏這樣一種恭敬啊。

【于丹心語】我們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達的切實道路。

那麼接下來評價另外兩個學生,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與。說冉求說的那個就不是個國家嗎,難道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點那就不叫國嗎,也就是說麻雀雖小,五臟具全,不在於國土的'疆域大與小,只要你出言說我去治國,那麼請你首先心裏面有一面鏡子,反躬自省,看一看我的學養,我的爲人,我夠做這件事嗎,但是他的學生少了這個步驟。所以老師說難道他那不是治國嗎。接着又說第三個人,願意學禮儀的這個人,公西華,這件事情他應該說得很謙虛了吧,但老師說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合,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禮儀的事情還算小啊,他做的要是小事,那還有誰做的叫大事,那麼禮儀應該是最重要的,不僅是貫穿在每個人生活從始至終的,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那麼,從孔子對他三個學生隱約的否定和對於曾點的支持中能看出什麼呢,其實他給了我們一個,人生腳下的起點。也就是說,讓我們手中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你最終治國祭祀的理想終於有了一個勾連的橋樑。

畫外音:論語告訴我們,理想無論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心的感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當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時常常會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一個人內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每個人就在這樣一個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真正看見自己心底的願望呢,往往我們被遮蔽的是心裏真正隱祕的心靈的聲音。但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社會的角色。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講到有一個人他自己覺得有抑鬱症的前兆,每天很不開心,然後去看心理醫生。他跟醫生講,他說我們每天就是害怕下班,我在工作的時候沒關係,但是我只要回到家裏我就會感到惶惑,我不知道我心裏真正的願望是什麼,我無所是從,我不知道我在生活裏面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什麼,然後越到晚上心裏面越會恐懼越會壓抑,所以夜裏頭會整夜失眠,長此以往我就很害怕,怕我會有抑鬱症,我這樣的症狀只有經過一夜的煎熬,到了第二天早上上班,進入我的工作狀態就好了,他說這怎麼辦呢。這個醫生一直聽他傾訴,然後想先給他一個建議,說你看我們這個城市裏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喜劇演的好極了,所有去看了以後都會開懷大笑、忘懷得失,他說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演出,你看上一段時間回來我們再聊一聊,看一看你這種抑鬱前兆的狀態是不是有所調整,那個時候我們再來商量方案。醫生說完以後,這個人很久很久沒有說話,他擡起頭來望着醫生的時候,醫生看見他已經是滿面淚水。很久他對醫生說了一句話,他說我就是那個演員。其實這好像是一個寓言,但這樣的故事很容易發生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大家可以想一想,當每一個人已經習慣於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歡欣的表演,認爲這就是自己的理想,這是成功的職業,在這個時候還有多少心靈的願望受到尊重呢,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會有很多人離開職業角色之後反而覺得倉惶。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4

曾子說:五日三省五身:爲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朋友不信,傳不習慣

出自《論語·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大意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做多次自我檢討:爲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誠嗎?與朋友溝通合作是否誠實?老師教的東西經常複習嗎?儒家高度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塑造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該時刻反思自己。每天睡覺前,想想我們今天是否盡力爲別人工作;你對家人或別人撒謊嗎;你做過一件或多件好事嗎;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已經完成,等等,或者爲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而不是懲罰自己。這樣,就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不卑不屈的性格,成爲一個成功的'人!

原句有幾點需要注意。忠誠一詞代表着奉獻和死亡。這個信字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誠信,另一種是信用,這也是我們現在做事的基礎。

儒家學者朱子加註: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注重修身養性。《大學》八條格物、知識、誠意、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指修身養性,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思想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是修身養性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的時代動盪不堪,殺害父親的現象非常普遍。許多人不再重視道德修養。傳統觀念存在危機,這是孔子不想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提出了反思和尋求修養的方法。

如果人能做到日三省,就能成就大業。

國學常識
爾雅
公羊傳
穀樑傳
論語
禮記
詩經
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