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經部 > 歷史演義 >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1

三國演義描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96年間,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歷史故事,這一部書的最卓著之處就是描寫戰爭,作者通過故事中的任務形象的描寫展現了當時天下動盪的局勢,把我們帶到一個烽煙滾滾,兵荒馬亂的古代戰場,讓我們看到一個風雲變幻,羣雄紛爭的亂世畫面,傳奇般的橫槍立馬,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充滿了勇氣與智謀的較量以及人慾對天欲的挑戰...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

在這部書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一個情節:一次曹操問劉備:“你覺得打仗什麼是最重要的?”劉備斬釘截鐵的說:“情誼是最重要的。”而認爲兵力和權力是最重要的曹操還笑話劉備,直到有一天曹操與袁紹的大軍打起來的時候,那是關羽爲了保護劉備的夫人只能暫降曹操,關羽幫曹操殺了袁紹的兩名大將文丑和顏良,劉備正好在袁紹手下做官,於是他寫信讓關羽來幫袁紹,關羽收到一份信,馬上過五關斬六將回到劉備身邊。

我從這一情節中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重情誼。因爲只有你重情義人家纔會幫助你。我看了三國演義這部書,我知道了情誼是第一,我還知道交朋友要交重情義的朋友,不能交一些狐朋狗友,也不能交你只要請他喝酒吃飯就與你好的人。你不請他吃飯喝酒他就跟你像仇人是的,交朋友也不能交正面一套背面一套的這些朋友。

我們也不能學張飛的衝動,因爲張飛的衝動和喝過酒後喜歡打自己的兵士的這一習慣成了他死的原因。但張飛身上也不是沒有優點的,我們也要學習他的重情義。

我們要學習劉備的尊敬有才能的學士。

我們要學諸葛亮的`飽讀詩書...

總而言之,我們要學習的很多,請大家也閱讀一下三國演義這部書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2

《三國演義》這個名詞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書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爲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後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羣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今四川),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其中有三個經典的故事是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每次針對的敵人都是曹操,雖然曹操擁有百萬雄師,但對於才華橫溢的諸葛亮來說,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三國前期,曹操爲了統一全國,而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不甘心,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覺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東西。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裏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裏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再次大敗而歸。

最後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爲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同學們,三國給了我許多啓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後行!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草船借箭》一篇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文章一開頭寫道,周瑜嫉賢妒能,除掉張、蔡二人,又想除掉諸葛亮,就命令諸葛亮十天之內督造出十萬之箭,讀到此處,大家都知道,十天之內造出十萬之箭是不可能的,這只是周瑜想陷害諸葛亮的藉口罷了。周瑜心胸狹窄,他嫉妒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並視他爲眼中釘。

在我們學習當中,切莫不能有他這種心態,遇到成績比自己好的,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就嫉妒不已,不擺正自己的心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反而停留在嫉妒之中,那麼將永遠止步不前,我們應該以成績好的人爲榜樣,共同競爭,共同進步。

我們再來說說諸葛亮,他不動聲色,只借來二十條小船,六百名士兵,船上扎滿草人到曹營,第三天後半夜,二十條船奔往曹營附近,讓士兵擂響戰鼓,曹操怕江上有埋伏,命令弓箭手放箭,不一會兒,二十條小船的草人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箭,就這樣諸葛亮輕而易舉得到了十幾萬支箭,也使周瑜的計謀沒有得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非常聰明,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在他與周瑜的智鬥中,顯然他是勝利者。我很佩服他。從書中我懂得了一定要努力學習,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困難面前,永遠保持冷靜,在挫折面前不輕易投降,那麼,我們才能像諸葛亮一樣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三國演義》不僅場面宏大,人物個性也鮮明,在《草船借箭》之中,周瑜與諸葛亮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我百讀不厭。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4

閒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餘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雲故事。數天之後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穫。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650字5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爲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爲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啓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啓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爲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纔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爲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國學常識
爾雅
公羊傳
穀樑傳
論語
禮記
詩經
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