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夏商周名人 > 荀子簡介

荀子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子

中文名稱: 荀子

又  名: 字卿 孫卿 荀況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生平簡介

荀子簡介

荀子,戰國末期的儒學大師。名況,字卿。趙人。古書中多作孫卿,《史記》作荀卿。其生卒年皆不詳。根據一些記載的推測,約在齊閔王末年,荀子曾到過齊,後離齊去楚。到齊襄王時,荀子又至齊,《史記》說他:“最爲老師”,“三爲祭酒”,表明他在稷下已是一位資歷很深的首領人物。楚考烈王八年(前 255),楚相春申君以荀子爲蘭陵(今山東莒南)令。後又離楚至趙,趙以荀子爲上卿。不久又返楚。秦昭王時,荀子赴秦,見到昭王和范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死,荀子廢居蘭陵。其卒年當在此後不久。《鹽鐵論》以爲李斯爲秦相時荀子尚在則不確。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家學說,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和孟子的性善針鋒相對。認爲人的本性是惡的,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聖賢;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荀子受老子的影響,以爲天沒有意志,不過是能生長萬物的自然界,不能決定人事的吉凶、禍福。提出人應該順應自然但也可改變自然,即所謂“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對禮很重視。禮是指綱常和倫理道德,他認爲禮在調節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中起重要作用。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以德服人,反對用強力來壓人。王道的具體內容是禮義和仁政。他繼承了儒家“爲政以德”的傳統,認爲治國應該“平政愛民”。他將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認爲“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聚斂、刑殺無度,就會遭到覆舟的報復。雖然他主張治國要用王道或禮義教化,但也認爲完全有必要採用刑罰。所以荀子是禮法兼用、王霸並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荀子的學說思想,對西漢經學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如《禮記》、《韓詩外傳》等書中部分內容即抄自《荀子》。由於荀子有些論點和儒家傳統說法不合,故受到後人指責和非議,如唐韓愈就說荀學是“大醇而小疵”。到宋代則爲程朱理學(見理學)所不容,出現了揚孟抑荀的現象。到清代末年,梁啓超、章炳麟等則對荀子的學說思想重新作出評價,肯定了它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荀子》經西漢劉向編定,共有三十二篇。唐楊淪改爲二十卷。楊氏以爲書中的《大略》到《堯問》的六篇,當是後人所作。按今人研究的結果,認爲書中如《勸學》、《王霸》、《性惡》、《天論》、《解蔽》、《正名》、《禮論》、《樂論》等篇,都應該是荀子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荀子》一書有唐人楊□的註解。清代學者爲該書所作的校刊註釋工作不少,清末王先謙彙集清人的這些成果,作成《荀子集解》,該書是許多注本中最好的一種。近人樑啓雄作《荀子簡釋》,內容簡明易讀。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