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必備】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必備】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5.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本節課講的是七年級《數學》課改實驗教材下冊第八章第二節的“消元”問題的應用,它是一節有關二元一次方程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問題,通過“化未知爲已知”的轉化過程,理解化歸的思想,通過將“二元轉化爲一元”的過程,理解消元的思想,熟練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並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在經歷和體驗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在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二、 說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學生通過探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瞭解方程個數和未知數個數之間的關係,掌握列方程組解決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2、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找等量關係的重要性,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經歷列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的過程,掌握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2、 通過自主學習,發展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情感與態度目標

1、 通過解趣味數學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通過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列方程組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找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式。

四、 說教學設備

多媒體。

五、 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演示文稿的形式來啓發引導學生在已掌握的解方程組的基礎上探究、交流、討論、總結、歸納,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學生掌握列方程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六、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整體思路是“情境創設——講授新課——練習鞏固——歸納小結——作業佈置——課後反思”六個基本環節來完成。

1、 情境創設:

展示生活中的趣味數學題,讓學生試着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以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導入課題。

2、 講授新課:

(1) 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從問題中找出等量關係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找等量關係的重要性,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 依據等量關係式設未知數,列方程,並加以解決,通過自主學習,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回顧解題過程,用框架圖作進一步描述,目的讓學生掌握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3、 練習鞏固:

在練習鞏固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有更深的理解,並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以達到學會、會學的目的。

4、 歸納小結

和學生一起帶着問題總結出本節課的收穫,在歸納小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等量關係式。

5、 作業佈置

見課本112頁第4、6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課外進一步內化,通過作業批改,及時反饋分析學生學習的掌握情況,分析自我得失,促進教學工作,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目的。

6、 課後說教學反思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30~131頁。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使學生學會求三角形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的方法,同時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通過動手拼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

(3)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5、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6、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通過實驗、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猜角設疑,揭示課題我們來做個遊戲叫“猜角”。請同學們拿起桌子上量好角角度的三角形。你只要報出三角形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我就能猜出你第三個角的度數。想信嗎?(不相信),下面我們來試一試。(師生猜角活動。)師:你想知道老師是怎麼猜的嗎?其中的奧祕就在今天我們要探索的知識。(板書:“的內角和”並齊讀課題)[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先創設猜角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對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關係產生好奇,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52至53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說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三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三位數不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說教學難點:理解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四、說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爲一體。

首先出示舊知,以回憶只是爲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後出示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人物——藍精靈圖片,喚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算法,爾後通過直觀演示,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後,通過豐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其真正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五、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本課力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觀察分析,感知比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滲透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六、說整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遵循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獨立探究、解決問題——鞏固練習、實踐應用的學習思路。首先創設藍精靈帶領大家一起探究新知的情景,提出問題:“還剩多少本”?,計算完了又問:“計算出結果後,用哪種方法證明差是否正確?”教師進行恰當的講解和演示從而使學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最後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形成技能。

七、說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爲此,我出示藍精靈圖片的播放讓學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他們的思維自然會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2、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也掌握了豎式的寫法,所以這兒首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遇到了困難:“計算出結果後,用哪種方法證明差是否正確?”這個問題正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喚起,開始進入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數學課程標準》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展示算法的多樣化,以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然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教師講解以及學生練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並用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手段。因此本節課我分三個層次來設計練習,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課堂總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並提出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使所學知識形成有機的整體。

八、說課後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冷靜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積極思辨,在生生、師生對話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這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12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本單元的知識與方法具有上位特徵,基本上是對原來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學習了這些概念以後,對原來的觀念和方法可以作進一步溝通和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更趨多樣化,數學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概念間和計算方法的的聯繫、辨析、溝通以及正確合理地計算,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爲本單元的第一課內容,比的意義是本單元的起始概念也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這節課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切實地理解、掌握比的意義,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爲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比的意義教材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相除關係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繫,是一種以“倍比”爲基礎的比較關係。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後項不能爲0的認知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上有這樣一段話: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在這樣思想的引領下,“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爲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比的意義的理解,比同分數、除法的關係。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比、感受比。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首先,本節課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提供給學生較爲豐富的研究材料,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認識經驗,在較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在來提煉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其次,提供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運用知識之間的聯繫,在除法的基礎上教學比的意義,目的使學生對比有整體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再次,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 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另外,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的預設: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課。

1、先請一組同學起立,其餘同學數數這組同學有男生幾人,女生幾人?

男生5人,女生7人 根據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有關除法的)

板書: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 5÷7女生是男生的幾倍? 7÷5

2、出示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的長15米,寬是10米,也請大家提出問題表示長和寬之間的關係。

板書:長 寬 15÷10

寬 長 10÷15

3、以上兩題都是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兩種數量關係的,今天,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來學習一種新的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比。(板書:比)

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學中的教與學聯繫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於“比的意義”內容繁雜,在一開始,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學生對比感興趣,非常樂意探究知識,巧妙地導入新課

(二)、充分感知,理解意義。

1、如第一題中,女生是男生的幾倍,除了用7÷5來比較,還可以說成女生和男生的比是7比5。(板書:7比5)

那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除了用5÷7來比較,還可以說成什麼呢?(板書:5比7)

2、國旗中的長是寬的幾倍,還可以說成爲什麼?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還可以說成什麼?

3、看來大家還真聰明,很快就學會了用“比”的方法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

再出示“神州”五號運行材料(略)

你們會計算它的速度嗎?怎樣列式,板書:42252÷90

你是根據什麼來列式的?(路程÷時間=速度)用比怎樣表示呢?

4、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麼你能說說什麼叫做比嗎?(同桌互說)

板書: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揭示並板書課題:比的意義(齊讀一遍)

讓學生用兩種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除法應用題入手,通過複習同類量相除,不同類量相除的內容,引出“比”的概念,培養了知識遷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義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比的意義,使學生不僅獲取了新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三)、體驗合作,自主探究。

1、比的讀寫法、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看書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2、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

比與除法、分數都有着比較緊密的聯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是這節課的難點,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憶、思考、討論等活動,在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的基礎上,找出了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和區別。看電腦屏幕,用“相當於”一詞來說明比、除法、分數的聯繫,促使了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繫。

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重點理解比的後項爲什麼不能爲零?

根據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和分數中分母不能爲0,得知比的後項不能是0。可以從這一個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後項是0時,2: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不等於2,所以0不能當後項,也可以再從0:0=?逆運算0乘任何數都等於0,答案不唯一,這三個角度,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後項、除數、分母爲什麼不能是0。

(2)我們經常在足球比賽中看到2∶0這樣的形式,它是比嗎?爲什麼?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練習主要分三層,第一層是複習比的意義,雞鴨數量比和比值,數量與總價的比和比值,小強身高148釐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強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從同類量相比和不同量的比較,貫穿求比值。

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兩個量之間的比要統一單位,並且要搞清楚是誰和誰比。讓學生按要求寫出比,並重視理解所寫出的比是哪個與哪個的比,如果換一種比法,又該怎樣寫,使學生理解寫比必須根據要求,不能輕易改變數的位置。

第二層讀出比和求比值的練習

第三層是提供一些信息,讓學生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之間的比。

(五)、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通過學習,讓學生進行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是學生自己對本節所學知識的梳理,同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

我們常說,數學知識來源來生活,但還得應用於生活。最後的課外延伸,滲透介紹黃金分割的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體會,並通過介紹黃金分割的妙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數學對於藝術美的價值所在。這個環節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對比的意義進行了一個挖掘。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認識幾分之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0頁例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纔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

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後學習分、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二、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着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爲的主人”。因此,作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繫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幫助八戒分月餅爲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爲“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摺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數學不是符號遊戲,而是現實世界中人類經驗的總結。數學如果脫離了這些豐富多彩而錯綜複雜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創設秋遊學生讓月餅情景,讓學生思考:當只有一個月餅,兩個同學互相謙讓,都不肯吃時,該怎麼辦呢?以此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對新知的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爲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後,激疑:半塊月餅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並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着,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爲後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於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爲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採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自選長方形,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創造幾分之一

在揭示課題後,回到主題圖,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幾分之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激發學生再次用正方形的紙,創造出更多的幾分之一。讓學生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深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並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體會創造的樂趣。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觀察下面哪個圖裏的塗色部分是1/4?”“看圖填分數”“看分數塗色”“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呢”“說出四個動物住的房間各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等幾個生動活潑的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深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穫,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利用孩子們瞭解自己的身體中存在着一些分數的一段小資料,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算術平方根》是人教20xx版七年級數學第六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本節課學習第一個課時----算術平方根,是學習實數的準備知識,爲學習二次根式作鋪墊,提供知識積累。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着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正確的讀寫有關算術平方根的式子,會用平方運算求完全平方數的算術平方根。

2.讓學生經歷從實際例子歸納出算術平方根概念的過程,理解概念的本質。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能正確求出完全平方數的算術平方根及利用雙重非負性解決問題

四、說學情

1、學生現有基礎:學生在上學期時已學過了乘方的運算,有助於本節的學習活動。

2、學習的現狀:此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或新內容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學習的方法。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前學生雖然學過乘方運算,但由於間隔時間過長,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遺忘,甚至有些概念已沒了印象,同時也爲了實現新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接軌,結合本課特點,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2)對比教學法:把二次方與算術平方根的概念,計算過程等對比起來進行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學法:小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學習法.把過程還給學生,讓過程與結果並重。

六、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主要流程爲:

預習新知、激趣引入→新知探究、合作交流→鞏固練習、強化認識

(一)、預習新知、激趣引入

由畫布問題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正數的平方等於a,即2=a,那麼這個正數x就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這樣的設計,其目的是通過表格填空,與正數的平方比較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對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進行了探究,在此基礎上掌握a的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及被開方數a的限制。

(三)、鞏固練習、強化認識

由於學生還不熟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所以在書寫時儘量規範。對算術平方根的讀記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明白各式所()表示意義,親自操作,進而總結歸納,共享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對本節課進行歸納總結時重點圍繞以下問題:1、什麼是一個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2、正數、0的算術平方根有什麼規律?3、怎麼樣求一個數的算術平方根?正數a的算術平方根怎麼表示?

(四)、板書設計

6.1算術平方根

投影課文畫布問題及表格

1、算術平方根的概念例1學生

2、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例2演板

3、算術平方根的性質例3

七、設計說明:

11、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關於教法和學法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和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法則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3、關於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面向全體學生,啓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③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數、數列、三角函數、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通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爲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爲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啓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啓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數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爲背景知識切入,設置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爲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高考試題爲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數圖象來解答。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數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高考試題爲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高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爲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高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數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啓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構造函數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爲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爲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爲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啓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啓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爲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爲“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爲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爲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爲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爲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爲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