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爲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着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啓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着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爲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爲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爲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着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裏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爲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着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繫剛纔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裏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啓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裏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爲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爲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着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爲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爲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爲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於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衆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藉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爲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爲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誌着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爲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佈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後,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麼是二分法;最後,教材佈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麼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佈置是符合課程規範關於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爲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徵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中也包括着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範——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徵。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爲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範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製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並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餚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麪條、麪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爲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瞭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爲素材。

(2)製作三大課件

①與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②供全班同學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結構圖課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課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於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爲此,我們製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 說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範》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爲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臺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麼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言,着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徵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徵。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着將班級作爲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爲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於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範。“在動手之前先動腦”.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遊戲,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遊戲。這個遊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麼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後,邀請一位同學來協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徵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後,繼續請他來協助老師再次尋找剛纔特徵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分。教師對於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範,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於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督員來監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現,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現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於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後對分類在生髮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個活動,是學生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在此課之前是關於食物的營養和變質以及儲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這節課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也是對食物單元前面6課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調查瞭解食品的配料。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到食品包裝,但色彩亮麗、美觀精緻的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卻經常被學生所忽視。通過這節課讓學生對食物包裝的觀察研究,啓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學會比較辨別食品優劣,延伸拓展探討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處於生長髮育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掌握有關信息。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有效抵制僞劣食品,並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益於身體健康。

二、說學情

學生缺少有關食物變質的原因和儲存方法有關方法的學習,但學生卻有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但是對於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學生們往往不會去刻意關注,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被忽視。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種類的食品出現在學生面前,食品包裝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食物包裝袋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對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認識,並能有意識地關注周圍的世界,學會在過程中去發現問題,並能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學會挑選安全食品。

三、說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對人體有害。

2、過程與方法:學習蒐集、整理信息的方法,並在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食品安全,提高選擇食品的能力,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養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研究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教學難點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養成重視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食品保質期的因素。

五、說教學過程

在導入環節設計採用了讓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學生的視線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將學生熟悉的食品——袋裝牛奶包起來,讓學生猜是什麼食品?學生失去了包裝上的信息,從食物的形狀、軟硬、輕重等方面很難準確猜測是什麼食物,從而產生疑惑,對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產生興趣,這樣就自然進入了第一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順着導入環節,我讓學生先分組,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觀察觀察自己帶來的食品袋,同時把自己的發現用關鍵字記錄下來。比一比看看哪組觀察最仔細,最認真.然後再小組交流、彙報。彙報時要求其他學生找到彙報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蒐集的信息與別人的哪裏不一樣,可以進行補充.這樣既培養用事實說話的科學素養,又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

從衆多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食品的保質期並進行研究,我提出:“從健康的角度考慮,你在購買食品時最關心其中的什麼信息?”問題的縮小了範圍,將包裝上無關飲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將學生思維引向購買時要選擇新鮮不變質的食物,保證身體的健康。這樣學生認識到保質期的價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對保質期的研究。接着我給每組提供五種材料,讓學生分小組在表上記錄它們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保存條件。由於這些信息在包裝上的位置並不固定,較難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確的分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影響保質期長短的因素上。接着觀察比較:從記錄的五種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中發現什麼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產的食品、最新鮮的食品、保質期最長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組討論:選擇保質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引導學生從兩種食品的特點、包裝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尋找原因。最後討論:如果是同一種食品,我們選擇保質期長的食品,還是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這個部分,讓孩子們展開充分的辯論,引導孩子們明白廠家爲了延長保質期,通常會放入一些防腐劑之類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保質期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劑,如果是短期內能食用完的,一般考慮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讓孩子們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調查食品配料,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入第三個活動對配料的研究呢?我設計了吃餅乾的環節,作爲一種對學生研究發現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品嚐過程中體驗到餅乾的香、甜、酥、滑與裏面的配料有關。通過吃餅乾猜測配料,再瞭解它們的作用。這個環節需要用多媒體幫助,在學生猜到相應的配料時,點擊出現配料的介紹,認識這些配料同時進一步瞭解一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

總結延伸:總結階段通過思考“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會怎樣去購買食品?”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再次的整理,意識到消費也需要科學的觀念,會用科學改善生活,提高飲食質量。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它們吸水嗎》是教科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第4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與他們的用途的關係,爲後面學習打好基礎。本課主要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的,因此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系列。

小學生的學習,最好是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這是因爲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以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爲此,瞭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實驗接觸少,動手能力差,故而結合本課及學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木片、紙片、金屬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瞭解紙的製作過程,並能自己動手實踐,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大小厚度儘量相同的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十片。(每組一份)

2.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每組一個)

3.餐巾紙、鉛畫紙、放大鏡(每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衛生紙(每組一份)

5.放大的蔡倫相一張。(播放古代造紙錄像)

本 課是實驗課,要上好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發揮主題作用,從而完成任務。

二.說教法

低年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實驗法”爲主。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實驗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學法方面從以下幾點指導:

1.繼續學習實驗法。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描述。

3.能自己動手實踐,造一張紙。

四.說教學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經常啓發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手腦並用建立鮮明、清晰、正確的表象。爲遵守科學發展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聯繫實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爲三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發現問題、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我以談話導入,繼而出示四種材料,讓其猜測:誰更容易吸水,在猜測中激發興趣,明確實驗目的,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

(二)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爲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安排了三個實驗,並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思想。

學生實驗能力差,因此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實驗時指導學生操作,配合、觀察、比較,實驗後歸納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麼有關?爲什麼紙更容易吸水?由這質疑,立即進入第二個實驗。

第二步:指導學生觀察紙,瞭解紙的特性。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後,師巡視,生合作觀察,描述結果,師點撥:讓學生明確紙由纖維構成,既然如此,願否造一張紙,順理成章進入第三個實驗。

第三步:指導學生造一張紙,明確造紙方法後,小組合作,從而知道材料課循環使用,增強環保意識。

在整個活動中,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思,動靜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教師及時引導下解疑,從而形成正確地認識。

(三)應用知識,深化認識。

利用課堂小結、“考一考”等形式,鞏固知識,增強信心,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爲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本課採用了歸納直觀式板書。一目瞭然地再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後彙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後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纔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鏽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並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彙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髮現:比較的材料由於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鏽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教師引導,最後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釐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釐米、10釐米和15釐米後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製品?

2.出示各種塑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後思考:這些塑料製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麼特性,並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瞭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瞭解了些什麼?

2.出示"可回收標誌",認識可回收標誌。

3.討論:我們以後在使用塑料製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