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通用17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通用17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通用17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

那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對北平,對中國,都是悲慘的一年。所有的中國人民都不得不面對侵略者在自己的家鄉橫行霸道。災難下,有人誓死爲國,不怕拷打,而有人依然追求着榮華富貴,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自私自利,令人不齒。

這些人有一個名字,叫漢奸。冠曉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他自詡爲文化人,的確讀過一點書,寫得了文章,也明白點事理。只可惜,他把這僅存的知識用在了討好日本人上,甚至還爲此沾沾自喜。他欺軟怕硬。在他眼中,日本人就是最厲害的。因爲他堅信,只要日本人高興,他就能做所謂的官兒,享受一生的富貴。可面對中國人,他去出賣,去逼迫,毫不把他們的生命看在眼裏。的確,這樣的做法使他風光了一陣子。可他忘了,他身處於中國,中國永遠是中國人的地盤,中國人終究會戰勝侵略者。荒唐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向中國人維護着日本人的形象,口口聲聲地說日本人一定會好好待他。那他是怎麼死的?被日本人用泥土活埋的!

與冠曉荷一樣可笑的,還有他的女兒招弟。招弟是個外表漂亮的姑娘。在她看來,生活的樂趣就是搓幾局麻將,找幾個與她一樣淺薄無知的朋友聊聊天。什麼國家的苦難,侵略者的無恥都與她無關,畢竟她還有個漢奸爸爸。在其他中國人窮的吃不起白麪,穿不起衣裳的時候,她在試戲服,學唱戲,想給日本人表演,好打出名聲來,登上報紙頭條。在媽媽被抓走時,她也不想着自己去找事做來養活自己,只覺得沒了媽媽來賺錢,她就沒法兒活。最終,她選擇去當日本人的特務,來監視中國人,儘管她自己也是個中國人。最終,在抗戰勝利之際,她被真正有骨氣的中國人瑞全掐死了。

同樣生在冠家的,還有招弟的姐姐,高第。可是,她卻成了與家人截然不同的一種人。她是這個家中唯一的中國人。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妹妹,更看不起他們那種不可一世,虛僞狡詐的性格。她愛家,但她更愛祖國。對家的愛不過是一個子女、一個姐姐應盡的責任,而愛國,纔是一箇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熱血與激情。她表面上與招弟一樣做了特務,可她暗地裏與錢默吟先生聯合起來做事,抨擊日本,守衛中國。作爲冠家人,她一開始是遭到鄰居們唾棄的,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樣生在戰火紛飛的中國,同樣生在冠家,有人成爲了英雄,有人成爲了狗熊。明明是同樣的環境,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在於個人的選擇。生活環境的確決定了很多,也能影響很多,可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高第推翻了這個道理。即使生在只懂吃喝玩樂的冠家,她同樣做出了自己的一番貢獻。一個追求正義的人,即使生在邪惡的環境中,一樣能夠擁有一顆正義的心。

往小了說,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是這樣。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有的人能夠學好,可有的人就是學不好。責任不在老師和同學,而在自己。高第在惡劣的環境下一樣闖出一番事業,更何況在如此舒適的環境下的我們呢?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上網課效率很差,作業正確率很低,可你要明白,全班、全市甚至全國的學生,都和我們一樣,坐在電腦前上課。既然別人能學好,爲什麼自己不能?還是得反思一下自己,網課有沒有好好聽,作業有沒有好好做。

同樣的中國,不同的國人。同樣的網課,也會出現不同的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被環境戰勝,而是堅定自己的內心,用行動去戰勝環境。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2

中國式的大家庭裏,講求一個“家和”。所謂“家和萬事興”,便是中國式的大家庭裏所追求的至上的一種穩定的情感維繫,而“國”,則是有無數個小分支匯成的命運共同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傳統的宗族觀念裏,“家”便是最牢固不過的存在,人與人組成了“家”,家與家組成“國”,家國一體,構築成中國人獨有的宗族與家庭觀念。

一個傳統中國式的四世同堂,關於小羊圈衚衕裏的祁家祖孫四代的故事,在那風雲起伏的北平城裏,如同一面鏡子,倒映着北平人日常生活方式,呈現出當時的人民既遵循傳統,又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面貌。書中的人物百態,也生動再現了人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思想覺醒歷程。

大抵是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是複雜多變的,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被他手中的筆所驅使,從書中走到那座城裏,掙脫着這可怕的戰爭、動盪的社會以及生活的貧苦加諸給他們的不幸。在這北平小羊圈衚衕裏,有着歷盡滄桑,固守傳統的祁老爺子。對於北平城裏的一切,都帶着些許天真的態度。日本軍隊打進來了,也只是認爲“北平的災難恰似一個人免不了有些頭疼腦熱的,過幾天自然會好了的。”而無論小羊圈衚衕外是怎樣一片天地,他也只是偏居一隅,享受着四世同堂的榮光,希望着這個四世同堂之家能在戰爭中安然度日;而飽含着一腔愛國熱忱、心懷希望的祁老爺子三孫子祁瑞全,則對這個混亂的北平,以及造成這一局面的入侵者,充滿了憎恨,並在大哥祁瑞宣的幫助下逃出了日軍佔領的北平,投身抗戰,在烽火的磨礪中變得成熟而富有擔當……孤傲清高,寧死不屈,有着極高民族氣節的錢老爺子;正直樸實,勤奮工作,私底下協助抗日誌士的冠高第;出身卑微,是非分明,最終壯烈犧牲的尤桐芳。在《四世同堂》裏,也正是有這羣不一樣的小人物,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反映着家國一體,人民的命運與國運緊緊相連。

回憶起,那些在抗戰中爲掙脫黑暗,反抗侵略而奉獻或犧牲的人,在那漫漫長夜裏仍爲了光明而奮鬥,那從心靈裏激盪起的民族氣節,那顆爲之付出的心是如此炙熱。正因如此,纔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了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霜雨雪而不衰,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事強大,還在於每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沒有國哪來的家,“國家”,這個振聾發聵的詞語,在老舍先生的書裏,也貫穿了整個故事,叩擊人心。一個四世同堂的家族在戰爭中支離破碎、奮力圖存的命運,也是整個華夏在抗日戰爭到全面爆發到勝利時期,在等待黎明前的那個最黑暗的時光裏,無數個小家的真實寫照。

合上書,我從那小小的小羊圈衚衕裏走出來,體會着老舍先生在書中傾注着的,對無力反抗黑暗現狀,隨波逐流的人民的嘆息、悲哀,對勇於反抗,懷着愛國熱情人們的讚揚和憧憬,以及對中華民族翻開新的歷史篇章的未來的期望與希冀。面對着他筆下這個如此沉重的世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意猶未盡的結局,讓我深深嘆息。中華民族走過了那段艱難、晦澀的黑暗時光,走向了新的時代,新中國的命運也由此掀開了它嶄新的篇章。起風了,吹開了那加諸在人民身上黎明之前籠罩的濃霧,吹散了百姓心頭的陰霾,它吹起了新時代的號角,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迎來發展的榮光。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3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這部百萬字的鉅著描述了盧溝橋事件爆發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間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殘酷壓迫與統治,以及他們面對生與死的自尊與自省。這部小說的創作始於一九四三年,當時老舍住在距重慶不遠的北碚,寫一些宣傳抗戰思想的短篇小說和劇本。在戰爭爆發之前老舍就打算寫一個家庭的故事,反映舊家庭因社會變化而引起的變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設法離開了被佔領的北京,帶着孩子歷盡艱辛來到重慶。在夫人的敘述中,老舍瞭解到日本佔領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難遭遇。於是他決定寫一部長篇小說,希望能借此傳播抗戰的力量。他從一九四四年開始寫作,但由於生活不穩定,健康狀況差,包括不時發作的瘧疾,還有養家餬口的壓力,他不得不將小說分爲三部出版()。一九四四年下半年開始,第一部以《惶惑》爲題在重慶一家報紙上連載,一九四六年稍晚,這一部和第二部《偷生》合併,分爲上下冊在上海出版。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和曹禺應邀赴美,在那裏老舍完成了小說的最後一部,並和艾達·浦愛德合作完成了英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老舍返回國內並促成了第三部《饑荒》的發表。

小說所述的故事發生在北京一個距護國寺不遠的“小羊圈衚衕“。祁家守舊的祁老人與兒子天佑、孫子瑞宣、瑞豐、瑞全及曾孫小順兒、小妞兒四代人同居一院,這四代人中的上下兩代人分別代表了新舊兩個世代。祁老太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懦地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認爲只要準備一些糧食與鹹菜,堵上自家院門,就可以萬事大吉。都快當亡國奴了,他還想着自己的生日,“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儘管自己只是平頭百姓,心裏卻總忘不了把人嚴格的地分爲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地按照祖傳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他奉行着“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他向來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藹的領受“訓示“;他非常同情鄰居錢默呤受日軍侮辱的遭遇,又怕連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徵就是懦弱、拘謹、苟安。祁老人的長孫瑞宣大致也屬於老派市民,但他是較年輕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銳的矛盾。他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也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又是北京文化薰陶出來的祁氏大家族的長孫,在他身上體現着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現在新思潮衝擊下產生的矛盾與困擾。

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瑞宣雖然終於“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但小說中更多表現出他的性格矛盾和無窮的精神苦惱。三孫子瑞全對那個變化的社會做出的反應與選擇的道路更爲積極一些,他未婚,在國難深重的時候他離家參加了抗日組織。瑞全可以被視爲擺脫了傳統束縛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將這位年輕的革命英雄作爲善的道德傾向的例子。二孫子瑞豐是一個沒有道德脊樑的軟弱男人,他是一個投機分子和趨炎附勢者,他的懦弱和巴結權貴的慾望導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間長大的他,即不受傳統道德的約束,也不盼着新的社會秩序。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4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置身於那戰雨紛飛的地方。

老舍這部書中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敘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淪陷區一羣普通人特別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白巡長、孫七、小崔、馬老太太、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現出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爭,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苟且偷安、助紂爲虐、賣國求榮的鮮明對照。

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人間百態: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其實日軍佔領北平後,客觀地說,並沒有什麼令人髮指的罪行。沒燒圓明園,也沒搶故宮,也沒有大面積的屠殺等等。但是,他們殘害了南京的人民,作爲同胞,我們當然非常憤恨,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確信了對日本人的恨。

隨着整本書臨近尾聲,心中不禁感嘆人的本性在那樣一個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練後,展現得如此真實,區區一個小羊衚衕,形形色色的人物卻已代表了當時千千萬萬不同心態的中國人,已成爲了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

他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老舍。這部偉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這是一部靈魂的屈辱史。日軍侵華了,北平淪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間被打亂了,民族一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達到頂點了,形形色色的靈魂也趨勢上演了……北平城被日本鐵蹄踐踏的背後,是盧溝橋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衚衕裏各色人物榮辱沉浮與生死存亡的形象寫照下,透露出的是戰火對一個民族靈魂的侮辱。全書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輔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伏變化,以小見大,真實地記錄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惡。一夜之間,夢魘出現,各色靈魂爭相着淋漓上演……

這是一部靈魂的展現史。這裏有如瑞宣般愛家愛國人士被逼無奈的心理鬥爭,有如冠曉荷和大赤包以及瑞豐那位時髦太太般家賊漢奸們醜惡嘴臉,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樣不甘苟活於世,對侵略者的屠刀奮起揮舞的反抗者。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孫七、金三爺,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長是有善良本性的。李四爺夫婦的“老好人”形象在徹頭徹尾地淋漓盡現,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麪”的執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這些都在老舍的筆下一一上演,無所事事中透露着憤慨,輕鬆幽默中引人深思。

這是一部靈魂的覺醒史。戰爭激怒了人,也改變了靈魂。雖然招弟從一個純潔的姑娘變成了日僞的特務,讓人心寒,然而錢默吟卻被戰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舊式知識分子激怒成投筆從戎的革命者,也讓矛盾的高第與瑞全並肩作戰,讓祈老爺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賬,讓小崔和李四爺等人不乏悲壯地爲革命而犧牲……這足以讓人喟嘆,讓人震撼!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這裏,我們借先生的筆看到了一部舊中國的抗戰史,瞭解到了在槍炮的雷鳴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質的性格,它讓我們不斷地理解與反思。而透過這部國民史,我們又讀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輕鬆幽默的筆調裏有的是滿腔的憤慨,嘲笑諷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顆對家國拳拳之愛的心,是對國民矇昧強有力的呼喚,是對勝利最急切的'渴望與堅信。

這位先生,叫老舍;這部書,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5

用了許久終於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麼,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說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瞭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不經意間就又回到了現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爲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現不少關於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捨家中父老,總爲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爲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爲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爲日本人做事、甚至於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於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衛祖國,不願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後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彷彿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着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爲國效忠!可是它還有着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啊!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說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爲了生存而給臣服於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爲國盡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爲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裏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裏說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着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說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後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國恥,怎麼能說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爲了吃、爲了穿、爲了住,爲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爲了生存嗎?並不,我們是爲了更好的生存,爲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爲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爲人,並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爲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願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6

瑞宣、瑞豐、瑞全、錢先生、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李四爺……這一個個的小人物,在國破之時所表現出的千奇百態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千奇百態的人性。從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現實。在這種感受中,不僅驚歎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駕馭語言文字的高手,同時也是位生活閱歷極爲豐富的人。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掙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衛人性中的哪一點點的正義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雲遮住了陽光。水傾倒在地上,馬上便凍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時祁瑞宣卻一口氣跑回家,滿頭大汗的到頭扎進被窩,淚如雨下。祁瑞宣是愛國的,他一直有一顆想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但無奈於對家庭的擔心和顧慮,使他那顆火熱的心無法無拘無束的在國難之際釋放,此時他才委屈的傷心的把頭埋在被窩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痛苦。

不要說祁瑞宣這樣如此痛苦,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樣的人。他們更是算有氣節善良的人吧!他們理想往往被現實和擺在眼前的事實束縛,最後被戰敗。他們的堅強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惱,給軟化,因此他們往往固執己見,而無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家庭與社會中且戰且走的活着。但是對於忠奸和善惡,他們可有明顯之分。在這些大事上,他們絕對不允許他心中有什麼界限不清楚的條兒,哪怕別人歪曲事實而誤解他們。

每次在讀的時候,尤其是在讀到關於祁瑞宣的章節部分,我的內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糾結而糾結。

對於冠曉荷和藍東陽因自己自私的算計,祁瑞宣是不齒的,更不會與之爲伍。對於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欽佩的,但無奈卻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個個慘死在日本人的刀槍下時,他只能憎恨、傷心、難過,最後也毅然因爲自己家庭的牽掛和束縛未勇敢的走上實際行動的抗日之路。其實想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卻因爲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說爲了自己所認爲的要守護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斷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理想和願望。就連最普通的人兒,比如野球也有一顆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個孩子牽絆,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義的事了。

就在祁瑞宣被日本人莫名其妙的抓起來,最後又被毫髮無傷的放出來時,他都感到無比的恥辱。他多麼希望日本人能對他狠狠的實施暴行,這樣在心裏方面爲國爲家庭更爲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一絲絲的安慰啊!所以當他想把自己在牢獄中的情形告訴他最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侶韻梅時,卻因爲他自己認爲自己的軟弱和恥辱,感覺沒什麼值得拿出來分享。

每次讀老舍先生的文章,內心和靈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的人性被拷問着。而這部《四世同堂》通過描寫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給我們生動的展現了在日寇鐵蹄下淪陷區—北京人們的悲慘生活。尤其是通過祁瑞宣這個知識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時代的我們,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顧右盼,瞻前顧後,否則不會成功!這就是我通過這部書中一個小人物祁瑞宣身上獲得的收穫。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7

小學段期間,我讀完了整本老舍先生寫的《四世同堂》。從看到厚厚書本的不願讀;到漸漸被情節吸引後的認真讀;又漸漸瞭解、感悟、體會、思考;最終,放下書本,心中剩下的,只有惆悵。

小說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陷落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爲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的人在亡國下榮辱浮沉、生死存亡,在亡國下的種種。

讓我感覺惆悵的,正是這些人物在這樣的現狀下選擇,在戰火下的彷徨,在亡國下的改變……

日本人來後,動不動就關城靜街,拉洋車的小崔掙不出份子錢,站在當街發牢騷……馬老太太走到小崔的身旁,輕輕拉了他一把。

祁老人,他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他在國破的情況下卻只擔心他的八十大壽。祁老人最大的驕傲就是他的四世同堂,而在亡國下,四世同堂漸漸破裂了。生離開始,死別也慢慢到來。祁老人所滿足的現狀一個個被打破,希望也一個個落空。

祁瑞宣,亡國對於他,則是矛盾的導火索。小說在他的性格矛盾上下筆頗多,他一方面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可是他又是封建大家族中的長孫,他走不出來,他在盡孝與盡忠之間因不能兩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恥辱之中,所以他支持他的三弟走出家門投身革命,而他則在現實的逼迫下,一次次折磨自己,懷疑自己,時時刻刻地擔負家族的重擔,丟不掉,不能丟掉。

錢先生,不諳世事的他,在被出賣、被敵人嚴刑拷打、失去了所有家人後,從此不再吟詩作畫,不再清閒度日,他拿起了武器成爲最堅強的鬥士,戰爭讓他蛻變成身體羸弱但內心堅韌的勇士。

還有小羊圈衚衕裏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爺和孫七,都是在臨死前才驚覺"國破,家必亡"的鐵理。

日軍來抓捕錢先生,除了懶散,別無任何罪名的詩人。冠曉荷領路,他本不願出頭露面,但是日本人一定要他領路,似乎含有既是他報告的,若拿不住人,就拿他是問的意思。他惟恐被鄰居認出來。而白巡長面無血色,像失了魂似的。

被放回來的錢先生遍體鱗傷,掙扎着去冠曉荷家:"……我來,是爲看看你,也叫你看看我!我還沒死!"

對於瑞豐、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之流,亡國對於他們便是一場機遇。作爲中國人,卻在都城剛淪陷就滿心歡喜的開始爲日本人做事,去攻擊自己的同胞。他們絲毫不感到慚愧,反而互相吹捧,攀附富貴,還以此爲榮。他們當着日本人的走狗,卻自以爲是英雄,這是何等的諷刺。

戰爭改變着人們,也反映着人們,他們或是抗爭,或是隱忍,或是認賊作父,或是苟且偷安,他們都在戰爭面前顯露出了真實的人性。

瑞宣剛走進自己的屋子,冠先生,大赤包,藍東陽一起來到。

小說在對比錢先生與冠曉荷一流時有這樣一句話:"文化是應當用篩子篩一下的,篩了之後,就可以看見下面的是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戰爭也是一把篩子,各種人,各種對待,各種人性,示衆般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真僞,辨對錯。

戰爭這把火,燒盡了美好的願景,燒出了人性的弱點,也煉出了真正的"黃金"。戰爭這把火,讓"人"這個字眼徹底顯現。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8

老舍在北平陷落、抗日戰爭的巨大壓力下,能寫出這樣一部鴻篇鉅著,叫我欽佩不已。小說圍繞着一個名叫“小羊圈”的衚衕展開故事。戰爭的硝煙早已在中國蕩然無存,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卻認識到了曾經倍受折磨的中國,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百姓,還有隻爲自身利益而遭到報應的賣國賊。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老舍也常用帶着諷刺意味的語言,批判“刁民”。雖說書中有許多“意難平”,但結尾總是好的——抗戰勝利。

“園內的燈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綠色又折倒她的白綢袍上,給袍子輕染上一點灰暗,像用鉛筆輕輕擦上的陰影。”老舍細節的描寫,讓讀者的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夜晚寂靜,柔和的畫面。有影子,但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比作鉛筆擦出來陰影,更是增添了藝術性,有一種優雅,輕盈的感覺。

“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隻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爲拜月用的,貼着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這是中秋節前後的北平,熱鬧的、富饒的北平。看到“清香甜脆”,我已經垂涎三尺;看到海棠木瓜,彷彿空氣中已經飄散着香甜味;再看到“枕形西瓜”,猜測它一定和枕頭一樣,又大又方。老舍文字的魅力是,僅憑描寫就能勾勒出你的想象——各式瓜果,五顏六色,琳琅滿目。

“天上已有了星,很小很遠,在那還未盡失去藍色的天上極輕微的眨着眼。”天漸漸地黑,送葬的一行人卻遲遲未歸,主人公瑞宣在門口張望着。天空僅剩的藍色,以及“很小很遠”的星星,彷彿微弱的希望,是瑞宣,也是北平的。星星“極輕微的眨着眼”,讀起來是俏皮的,卻也暗含着無力,像極了被日本欺辱的北平人。

“東陽的怒氣像夏天的雲似的涌上來。”“東陽把臭黃牙露出來好幾個,像狗打架時那樣。”“東陽滿臉的肌肉就像服了毒的壁虎似乎全部抽動着。”幾句話集合到一起,會發現,都是寫藍東陽生氣,可寫法都不一樣,興許就是老舍的寫作技巧。一個討人嫌的角色,於是老舍故意各種諷刺和貶低他,饒有趣味。有時緊張的情節多了,突然來幾個這樣可笑的句子,難道不是閱讀時的一種樂趣?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以一句話作爲文章結尾,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引發了我的聯想。“起風了”,也許北平的風吹過,帶走了凋零的枯葉,拂去了人們心上的惆悵,苟且偷生的人也隨風而去,小羊圈重新煥發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亂世出英雄”,在我眼裏自然是指錢默吟錢先生了。錢先生是個詩人,從不惹事生非。可兒子撞死了一車日本人,專討好日本人的冠曉荷,告發錢先生並讓他入了獄,受盡毒刑,他有骨氣,堅決不出賣別人。期間,兒子和老婆也相繼去世。小羊圈裏的人都以爲他已死在獄中。他卻出來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先生即使奄奄一息,依然去找冠曉荷,宣告自己活着。鄰居們扶着他,撞進冠家的門,那些尋歡作樂的冠家人倒嚇了一大跳。錢先生靠着特有的智慧,骨氣和果敢,活到最後。我敬重他永遠不會退縮的意志,出生入死,忠於自己的國家和信念,骨子裏刻着中國人的魂。

合上厚厚的《四世同堂》,我只想告訴自己:無論什麼時候,不要依賴依附於他人,萬事唯有靠自己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活着就一定要有骨氣。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9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戰史,一把辛酸淚。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八年抗日戰爭中的國與家,反映了小羊圈裏的小人物對家國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話惶惑、偷生、饑荒的社會心態,再現了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他們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國與家的利益有時候是有衝突的。在這部小說裏,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無奈,看到了中國北京老一世市民的忠厚老實,看到了長房長孫的糾結與痛苦,看到了漢奸走狗的無聊無恥,也看到了主動投身革命的新一世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衚衕裏生活得最長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衚衕裏的最長者祁老人備受鄉鄰愛戴。祁老人及其兒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實、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世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當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卻不料日本一顆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打開了他的家門,最初他以爲只要在家關上大門,插上門閂,準備好糧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孫女小妞子活活地餓死,他纔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祁瑞宣是小說中着墨最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種角色於一體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識分子,是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時理應拋頭顱灑熱血;可他同樣是長房長孫,是父親,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面對日寇的入侵,他無法像瑞全那樣一走了之,他只能終日處於痛苦與矛盾中。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無奈的,錢家詩小羊圈衚衕裏的第二家,錢詩人原本與世無爭,平時只喜歡弄一些花花草草、寫詩作畫,過清貧的生活。當他得知他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時,爲報子仇,他逐步從事地下工作,爲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野求先生迫於生計,無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頭;同爲知識分子,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裏的另外一家,他們一家連同瑞豐夫婦是漢奸的典型,漢奸都沒有好下場。大赤包賣國求榮,最後冤死獄中;冠曉荷始終自稱良民,爲日本侵略事業竭忠盡智,最終得到一個被活埋的下場;招弟在整個家庭的薰陶中一步步走向墮落,只爲了浮華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無數無辜百姓和革命戰士的鮮血!她墮落,她骯髒,她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死在初戀情人之手或許是她最好的歸宿;貪圖富貴的瑞豐夫婦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高第、瑞全、小文夫婦、錢詩人的兒子等是新一世青年的世表,他們熱愛祖國,誓死反對侵略,爲中華民族譜寫了一篇篇勝利的篇章,也實現了崇高的生命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裏祁家、錢家、冠家三家爲世表,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北京小市民在國家危難時的選擇;有的時候,國與家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對某些人來說,忠孝也不能兩全。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舍小家爲大家,積極投身於革命;爲了名利虛榮,也有的人去當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老舍爲本部小說取名爲《四世同堂》,卻描寫了一部民族抗戰史,高度地讚揚了那些舍家衛國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諷刺了那些爲貪圖名利不惜賣國求榮的漢奸形象。以小見大,假如全民族抗戰,沒有漢奸,沒有其他情感,人人爲國而戰,那麼近世以來的屈辱戰爭,我們能不能逆轉乾坤?衆志成城足以抵抗堅船利炮。當然國與家的利益,忠與孝的品德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考慮的問題。

《四世同堂》體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家國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對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進行冷靜地審視與考察,反映了當時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小市民痛苦的覺醒歷程,進一步引發了讀者對家與國的思考及傳統文化的審視。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0

近日讀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自己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老舍先生不愧是大家,把人性看得是如此的透徹,錢默吟、祁瑞宣、祁瑞全、李四爺、冠高第、韻梅、祈老人等等,這些鮮活的人物在當今這個時代仍然可以找到許多原型!!!書中描述的種種當下依舊是如此的,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下薰陶出來的人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雖然大家生活的形式千姿百態但是大家的根是相同的,大家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大家骨子裏的那種想法都是一樣的。過去是真實的戰爭在侵略我們,現在是的經濟之戰、文化之戰又何嘗不是如那槍炮般甚至更厲害的侵蝕着我們。沒有自主就沒有主權,就沒有自由。

1、 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別人的錯處,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墮落!

2、 生活艱苦的人,像小崔,常常遇到人類和其他的一切動物最大的憂患——飢餓。可是,因爲常常的碰上它,他們反倒多了一些反抗的精神,積極的也好,消極的也好,他們總不肯輕易屈服。

3、 恥辱的外衣是靜寂。

4、 人類最大的慘劇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計價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試試自己的力氣,而忽略了智慧纔是最有價值的,與真有價值的。

5、 五分鐘的熱氣能使任何人登時成爲英雄,真正的英雄卻是無論受多麼久,多麼大的困苦,而仍舊毫無悔意或灰心的人!記着我這幾句話,老三!記住了,在國旗下吃糞,也比在太陽旗下吃肉強!

6、 一個亡了國的人去安慰另一個亡了國的人,等於屠場中的兩頭牛相對哀鳴。

7、 征服者是狼,被征服的是一羣各自逃命的羊!

8、 生活在喪失了主權的土地上,死是他們的近鄰!

9、 他曉得夫妻間的和睦是仗着丈夫能含着笑承認太太的不懂事而維持着。

10、 你不用害怕,我是詩人,不會動武!我來,是爲看看你,也叫你看看我!我還沒死!日本人很會大人,但是他們打破了我的身體,打斷了我的骨頭,可打不改我的心!我的心永遠是中國人的心!你呢,我請問你,你的心是哪一國的呢?

11、 他往往想象:假若他是單身一人,那該多好呢?沒有四世同堂的鎖鐐,他必會把他的那一點點血灑在最偉大的時代中,夠多麼體面呢?可是,人事不是想象的產物;骨肉之情是最無情的鎖鏈,把大家緊緊的穿在同一的命運上。

12、 你的美麗是由你自己吸取水分,陽光,而提供給世界的。可是,你缺乏着保衛自己的能力;你越美好,便越會招來無情的手指,把你折斷,使你死滅。

13、 只要有人給飯吃,他們可以作任何人的奴才。他們像蒼蠅與臭蟲那樣沒有國籍。

14、 沉默有時候就是抵抗。

15、 一個小兒向大海狂喊一聲是不會有效果的。那廣播的音樂沒有使天安門前充滿了聲音,而只像遠遠的有人在念經或悲啼——一種好自殺的民族的悲啼。

16、 容易滿足的人有時候比貪而無厭的人更容易走到斜路上去!

17、 胡阿毛是中國人。多數的中國人能像胡阿毛那樣和日本人幹,中國便成了有人的國家,而不再是任人割取的一塊老實的肥肉。胡阿毛敢跟日本人幹,也就敢跟世界上的一切“日本人”幹。中國人是喜歡和平的,但是在今天必須有胡阿毛那樣敢用生命換取和平的,才能得到世人的欽仰,從而真的得到和平。

18、 隨便就被逗笑了的人也最容易害怕,一個糖豆可以使他歡喜,一個死鼠也可以嚇他一跳。

19、 人肉不是爲鞭子預備着的。誰都不高興捱打。不過,剛強的人明知苦痛而不怕打,所以能在皮鞭下爲正義咬上牙。與這種人恰恰相反的是:還沒有看見鞭子已想到自己的屁股的人,他們望到拿着鞭子的人就老遠的跪下求饒。

20、 甘心作奴隸的人是不會豪放的;敢一擲千金的人必不肯由敵人手下乞求一塊昭和糖吃。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1

"今晚在如論觀看了由老舍先生的小說改編而成的話劇《四世同堂》,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觀看話劇,所以心情非常激動,觀後心中自然也有許多話想要一吐爲快。

話劇以北京城中胡同裏非常平凡的一家——老祁家切入,通過講述着一家人悲歡離合的命運來體現抗戰背景下老北京人的生活狀態,堪稱小切口大視角的完美運用。第一幕,祁老太爺過大壽,街坊鄰居都來祝賀,兒孫滿堂,四世都在,人生中的幸福莫過於此,可是宛平城外的炮火聲打斷了這喜慶的氣氛,日軍攻進北京城了,此時的祁家上下,除了小三兒祁瑞全,老大祁瑞宣,其他人都是一副管他外面如何天翻地覆,關起門來我自過我的安穩小日子的心態,這裏面以祁老太爺最爲典型——不出三月必能風平浪靜,北京什麼大風浪沒見過,不還是好好地麼?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小市民心態,當時大多數的中國老百姓也的確是這樣想的,然而,戲劇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它的轉折性,兩年的時間轉眼即過,日本人還沒有要撤退的意思,小三兒呆不住了,他瞞着家裏偷偷去了“西山”,走時他高唱着“誠既勇兮又以武,忠剛強兮不可凌”,可大哥卻爲了家中的責任不能像他一樣去抗擊敵人,此時的他痛苦萬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妻子的不理解都讓他抓狂,緊接着,老祁家因爲小三兒的離去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其中尤以老二祁瑞豐和他老婆菊子鬧得最爲厲害,與此同時,衚衕裏的另一戶鄰居——冠小河和他太太出現,併爲了自己的前途向日本憲兵隊告發了老祁家的“祕密”,於是,憲兵隊上門抓走了祁瑞宣,這一幕我認爲非常完美地體現了各類人物的嘴臉和性格——膽小怕事的祁瑞宣,騙了母親的棺材本,置大哥於不顧偷偷溜走,狗仗人勢的日本憲兵隊隊長,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欺壓普通老百姓,自私自利的冠氏夫婦以及菊子……

接着鏡頭轉換,兩年後,牢獄中的祁瑞宣被放了出來,歸家途中遇到了同在小羊圈衚衕居住的日本老太太,伴着嫌惡的眼神及扭曲的無官,祁瑞宣避開了她,此時,日本老太太說出自己的心聲,你的家因爲這場戰爭散了,我的家也是,我和你們一樣同樣厭惡這場戰爭,這裏我覺得主題真的完全昇華——無論對於侵略國還是被侵略國的人民而言,戰爭都是場災難,沒有人真正喜歡它,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爲所謂的民族主義觀念而將憤怒與仇恨遷移到無辜的人身上,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

劇情繼續發展,祁瑞宣半路遇到了給父親上墳歸來的家人,他才得知父親已被日本人逼死,此時天空飄起大雪,整個劇情進入一種悲傷的氣氛。下半場,大兒媳韻梅和婆婆商量着給祁老太爺過八十大壽的問題,此處對於韻梅的好感度倍升,簡直就是賢惠好媳婦兒的代名詞,而後,日本人加重了對民衆的剝削程度,每戶6歲以下60歲以上的人沒有口糧(共和麪),爲此,祁老太爺和他五十多年的好朋友,當時是小羊圈衚衕的里長的李四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李四爺羞愧又憤怒地辭去了里長的職務,揚長而去,接着,祁瑞豐懊喪着回來,他丟了科長的職位,菊子也拋棄了他,又一番打秋風後,他捲走了母親原本要給大嫂的錢,最後,家裏的境況越來越差,小妞子因爲長期營養不良最後被餓死,這裏我認爲是全戲劇的高潮,韻梅抱着小妞子在院子裏唱童謠,歌裏面全是各種好吃的,然後童聲合唱音樂再次響起,最後小妞子在媽媽懷中死去……此時門外出現了日本老太太,她告訴大家,廣播裏說,日本已經同意簽署投降協議書啦,然後街坊四鄰都在歡呼,聲音中滿是喜悅,最後大幕在祁家一家人的歌聲中落下,旁邊是那位日本老太太。總體來說,第一次觀看話劇的感覺還不錯,演員演技都很棒,樂隊也很給力,決定以後多看話劇、電影,然後果斷放棄雷人的國產電視劇,嗯,就這樣,晚安!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2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戰史,一把辛酸淚。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八年抗日戰爭中的國與家,反映了小羊圈裏的小人物對家國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話惶惑、偷生、饑荒的社會心態,再現了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他們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國與家的利益有時候是有衝突的。在這部小說裏,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無奈,看到了中國北京老一代市民的忠厚老實,看到了長房長孫的糾結與痛苦,看到了漢奸走狗的無聊無恥,也看到了主動投身革命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衚衕裏生活得最長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衚衕裏的最長者祁老人備受鄉鄰愛戴。祁老人及其兒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實、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代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當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卻不料日本一顆炮彈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打開了他的家門,最初他以爲只要在家關上大門,插上門閂,準備好糧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孫女小妞子活活地餓死,他纔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祁瑞宣是小說中着墨最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種角色於一體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識分子,是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時理應拋頭顱灑熱血;可他同樣是長房長孫,是父親,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面對日寇的入侵,他無法像瑞全那樣一走了之,他只能終日處於痛苦與矛盾中。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無奈的,錢家詩小羊圈衚衕裏的第二家,錢詩人原本與世無爭,平時只喜歡弄一些花花草草、寫詩作畫,過清貧的生活。當他得知他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時,爲報子仇,他逐步從事地下工作,爲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野求先生迫於生計,無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頭;同爲知識分子,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裏的另外一家,他們一家連同瑞豐夫婦是漢奸的典型,漢奸都沒有好下場。大赤包賣國求榮,最後冤死獄中;冠曉荷始終自稱良民,爲日本侵略事業竭忠盡智,最終得到一個被活埋的下場;招弟在整個家庭的薰陶中一步步走向墮落,只爲了浮華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無數無辜百姓和革命戰士的鮮血!她墮落,她骯髒,她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死在初戀情人之手或許是她最好的歸宿;貪圖富貴的瑞豐夫婦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高第、瑞全、小文夫婦、錢詩人的兒子等是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他們熱愛祖國,誓死反對侵略,爲中華民族譜寫了一篇篇勝利的篇章,也實現了崇高的生命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裏祁家、錢家、冠家三家爲代表,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北京小市民在國家危難時的選擇;有的時候,國與家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對某些人來說,忠孝也不能兩全。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舍小家爲大家,積極投身於革命;爲了名利虛榮,也有的人去當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老舍爲本部小說取名爲《四世同堂》,卻描寫了一部民族抗戰史,高度地讚揚了那些舍家衛國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諷刺了那些爲貪圖名利不惜賣國求榮的漢奸形象。以小見大,假如全民族抗戰,沒有漢奸,沒有其他情感,人人爲國而戰,那麼近代以來的屈辱戰爭,我們能不能逆轉乾坤?衆志成城足以抵抗堅船利炮。當然國與家的利益,忠與孝的品德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考慮的問題。

《四世同堂》體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家國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對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進行冷靜地審視與考察,反映了當時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小市民痛苦的覺醒歷程,進一步引發了讀者對家與國的思考及傳統文化的審視。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3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雖然將近80萬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內容精彩、情節緊湊,是那種想要一口氣讀完的好書。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小說描述了日本人佔領北平,侵略中國期間,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兒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運。反映了那個年代中國的黑暗,老百姓的苦難,以及中國人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這部書裏的人物衆多,有英勇抗日的熱血青年,有文雅的詩人、有普通老百姓、有與世無爭的貴族、有無良漢奸、更有無恥的賣國賊。在老舍的文字中,他們充滿個性,是活生生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並非是通過直接描述才體現,而是從小說中屬於他們的一行行文字中表露出來。每個人的性格、精神、言語都那麼的不同,比如耿直的常二爺、膽小怕事祁老人、看似狡猾卻有良心的白巡長,莽撞的小催,還有無恥的藍東陽。老舍把他們寫活了。我彷彿來到了當年的北平,走進毫不起眼的小羊圈兒衚衕,看到他們每個人,聽到他們的說話,這真是奇妙,老舍的文筆太好了,他把人物寫進我的心中,讓我傾聽他們的故事,關心他們的命運。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祁家老大——瑞宣,充滿文人氣質。他雖不像瑞全或是錢老人那樣勇猛地和日本人對抗,但是,在那樣的年代和環境,他是個老師,更知道亡國奴的恥辱。他雖有愛國精神,可是他還要養家,還要保護家人,所以他不可能像瑞宣那樣毫無顧忌地衝鋒陷陣。但是,就是這樣的愛國精神也是寶貴的。

我最同情的是那位學時淵博的錢老人,他的命運真悲慘。先是被冠曉荷出賣,進了牢,受勁折磨拷打,出來後只剩下半口氣。大兒子爲國捐軀,二兒子氣病身亡,太太碰死在墓碑上。這麼一個只會舞文弄墨的老人,被日本人折騰得家破人亡。我看到了日本人的狠毒,同時更佩服這位錢老人的骨氣,一箇中國人的骨氣。他沒有被嚇倒,沒有屈服,反而去抗爭、去拼命!他敢做地下黨,寫傳單,發情報,還往日本人堆裏扔手榴彈。雖然最後他還是被日本人抓進去了,可是做爲一個老人能有這樣的勇氣,令人欽佩。

我最痛恨討厭的是冠家人,特別是那個大赤包,“大!赤!包!”瞧這幾個字就夠讓人噁心的,像個大腫瘤。人呢,更醜,水桶身材,滿臉紅斑,胖的沒脖子,不論她塗多麼厚的粉,燙什麼樣的頭,看上去還是像個“醜八怪”。她是最不要臉的人,想盡辦法巴結日本人,或是有點兒權勢的軍人,甚至連英國使館的富善先生她也抓住機會,前去“拜訪”。富善先生滿臉驚愕地說:“這也是中國人?”看看,她哪裏配做一箇中國人,她不過就是一條狗,仗着日本人的走狗!

在這部小說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共和麪”,這是日本人給中國人的糧食。裏面混雜着泥沙,用水根本和不成麪糰,更蒸不成饅頭。可憐的妞妞就是吃了“共和麪”死的。這是日本人的罪惡!他們根本不把中國人當人看,這“共和麪”是連豬都不吃的食物。這是中國人的恥辱!

日本人的罪惡是數不清的,他們在街上隨意殺人,胡亂掃射老百姓,到處修機場,刨墳盜古墓。不過隨着中國人的奮起反抗,小日本的日子也不好過了。別看他們表面上拿個刺刀,威風凜凜,半夜也會偷東西,連祈家的門栓他們都偷。

日本人沒有人性,是野獸!就連最巴結他們的走狗冠家也被他們收拾了。冠曉荷最後被活埋,大赤包下獄發了瘋。日本人用他們的時候,給他們錢和官職,利用他們去害有良心的中國人,一旦大勢已去,就連這些走狗他們也不放過。這也是冠家的罪有應得。

這部書讓我深切地瞭解了那段歷史,那段中國人屈辱的歷史。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真正意義!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4

生活之餘,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囫圇吞棗地看完了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這篇小說給我最直觀的一點感受就是,那時,北平人生活及其艱難,幾乎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再看看現在,祖國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兩邊對比,天壤之別。不由得心生感慨。平靜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呀!國破家亡,國強民安。平日,這種話顯得大而空,但以這篇小說爲背景,再去回味這句話,的確就有了較深刻的感悟。

小說中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亞洲的中國主戰場。在這場戰爭中,北平城貌似平靜,沒有硝煙和炮火,但是城外傳來的隆隆炮聲和空中飛過的轟炸機以及街上日漸增多的日本人,無不提醒着人們,這就是戰爭。日本人的戰爭,不單單是真槍實彈,燒殺搶掠,還要從經濟上扼住中國人的咽喉——自印鈔票流通,控制日常百貨供應,尤其是糧食的供應。更要從文化上進行侵略和腐蝕——利用中國的文化爲其侵略行徑粉飾掩蓋,嚴禁中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催生了許多粉墨登場的小丑。以大赤包、冠曉荷爲代表的一批巴結獻媚日本人,出賣靈魂的無恥之徒,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陷害百姓,大把撈錢,爲自己贏得了短暫的權利、金錢和平靜的生活。這種看似榮華富貴的生活如同開在腐爛屍體上的花朵,貌似豔麗無比,實則臭氣熏天,讓人掩鼻,令正直的中國人唯避之而不及。假洋人丁約翰盲目崇拜歐美,不關心國事,不同情百姓,一味追求自己狹隘的幸福和所謂上等人的生活。還有藍東陽、招弟、胖菊子等一幫醜惡嘴臉的下流人,爲了嗟來之食,寧肯拋棄做人的最起碼尊嚴,跪地匍匐在侵略者前面,甘心做民族的罪人、敗類。

但是,更多的北平人在侵略來臨的時候,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共度難關。小羊圈衚衕的李四爺是一個慷慨,有俠肝義膽心腸的人物。街坊鄰居,無論誰家缺吃少穿或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他只要有點能力,都一定要出手相助。瑞全代表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的青年,毅然拋棄了溫馨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錢默吟老先生在經歷了家破人亡的家庭變故後,由一個只鑽學問,不問政治的老學究,決然地投入到了抗日的地下鬥爭中,成爲一個活躍在敵人皮子底下的抗日分子。瑞宣代表性格懦弱,委曲求全的一部分人,在經歷了父親、女兒無辜死亡,自己入獄的大劫之後,由一個溫文爾雅的不抵抗分子轉變爲一個抵抗侵略的隱形鬥士。

通過形形色色人物命運的描寫,揭示了百姓、戰士、漢奸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運,也明確地昭示世人——有侵略就有反抗,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文中釋放出的信息是:短腿小鬼(文中語)可不管你是否是它的一條狗,只要它認爲你可疑,不值得信任或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旋即投獄、折磨、殺死,沒有絲毫的理由。這就是日本人的強盜邏輯!這就是這個民族嗜血成性的侵略本性!只有我們自己手握武器,充滿膽量,狠狠地痛擊它,它才能乖乖地縮回頭,在它的小島上蟄伏不動。

思緒從文章轉回現實,當今社會,吃的穿的應有盡有,孩子有學上,大人有工做,休閒娛樂更是花樣繁多。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快樂。但是,一旦發生戰爭,眼前所有的秩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尤其是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防那個曾經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至今仍然在蠢蠢欲動、伺機復出的強盜。只有我們國家強大了,民族強大了,才能鎮伏它,讓它永遠做着它的黃粱美夢,不復甦醒。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5

四世同堂老舍先在序中生寫道:在這年月而要安心寫百萬字的長篇,簡直有點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說什麼了!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

《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寫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但老舍先生並沒有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種冷幽默輕描淡寫,但已足以揭示出他們令人噁心的心態;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民,這從書中小羊衚衕1號門的一位日本老婦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可見,對於日本人,作者還是很理智的。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

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爲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冠曉荷,我一直覺得他對日本人照了魔,無論何時何地,他對他們永遠是必恭必敬,鞠大於九十度的腰,對他們笑臉相應,他對日本人就像當初臣民對皇帝,就連提起都會心驚肉跳。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爲“良民”。而當我看到他們的慘狀的時候,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爲慢慢感到疑問,爲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日本人吞噬中國的時候,他們知道只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達到目的。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更會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這樣便奠定了中國漢奸前赴後繼的情況。

《四世同堂》的最後,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抗日戰爭勝利了,小羊圈衚衕的人歡迎從獄中出來的錢詩人……歷盡滄桑之後,迎接人們的終歸是美好的明天,滿心的創傷,也只等着時間來治癒,以爲,我們是勝利的!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6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着我,引領着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鉅作《四世同堂》。小說描述了日本人佔領北平,侵略中國期間,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兒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運。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在描寫漢奸時,老舍先生顯示出充分的諷刺與幽默才華。冠曉荷與藍東陽是小說中的漢奸形象代表,“無事亂飛是蒼蠅的工作,而亂飛是早晚會碰到一隻死老鼠或一堆牛糞,冠先生是個很體面的蒼蠅。”而老舍先生用極妙的筆法對藍東陽做僞日漢奸時道:“藍東陽的相貌先引起試官的注意。他長得三分像人,七分倒像鬼。日本人覺得他的相貌是一種資格與保證——這樣的人,是地道的漢奸胚子,永遠忠於他的主人,而且最會欺壓良善。東陽的臉足以引起他的注意,恰好他的舉止與態度又是那麼卑賤的出衆,他得到了宣傳處處長。”

作者對於動詞是精益求精——“對大赤包,在表面上,他無微不至的去逢迎。他幾乎“長”在了冠家。” “長”這個動詞的運用,不僅刻畫出瑞豐沒有出息,死皮賴臉的無恥形象,而且將大赤包、冠曉荷的勢利眼表達的清清楚楚。——“看見一個熟人,他的脖子探出多長,去勾引人家的注意。”一般下,“勾引”一次用在女人上,而此處,用在瑞豐上卻極爲恰當,瑞豐好吃懶做,沒有本事卻想要大家關注他的不勞而獲的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中,刻畫的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是祈老人,他是“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長者,是守着“老規矩”坐着“老生意”的舊式商人代表。他思想守舊,膽小怕事,頑固地想照陳舊的法規維持全家族的生計。當侵略者點燃的戰火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他還一廂情願地力圖包住自家的安寧。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聞。當戰爭初期時,他認不清侵略者的野心,但隨着殘酷的戰爭擊碎了他晚年無憂無慮的幻夢,在心中逐漸萌生了仇恨、反抗的種子。

我最喜歡裏面的祁家第三代祁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在他身上體現家庭觀念和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還好,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而對於北平,幾乎每一段都有作者對於北平季節、風俗、建築、文藝等等深情描述。如老舍先生描寫北平的夏天:“假若不願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裏去划船,活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茶。‘通俗’一點的,什剎海畔接着柳樹支起的涼棚內,也可以舒爽地吃半天茶,砸幾塊酸梅膏,或呷一碗八寶蓮葉粥。願意灑脫一點的,可以拿上釣竿,到積水潭或高亮橋的兩邊,在河邊的古柳下,做半日的垂釣。”

老舍筆下,人不離城,城不離人,北平和北平人,是息息相關的。

《四世同堂》從時間上來說幾乎跨越了八年抗戰的全過程,反映的是抗戰期間北京淪陷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和鬥爭,小說刻畫了一批漢奸形象,漢奸沒有好下場,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體現。通過愛國詩人錢默吟,祁瑞宣後來與老三一起抗日等,歌頌民族氣節和中華民族不敢淪爲亡國奴的抵抗精神!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300字 篇17

篳路藍縷,復興之路猶長,築夢之途猶堅

中華民族不是普多米修斯般竊取天神火種,而是憑雙手創造光明;中華民族不是沙皇滿是琉璃瓦虛張聲勢的丹墀金鑾,而是紅磚金瓦的謙遜而不張揚。現如今,早已春暖花開,處處嬌鳥啼鳴。

有幸涉獵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花了大概兩週時間看完。先來一段摘抄:“頭年的蘿蔔空了心,還能在頂上抽出新鮮的綠葉兒,窖藏的白菜乾了,還能拱出嫩黃的菜芽兒,連相貌不揚的蒜頭,還會躥出碧綠的苗兒呢。樣樣東西都會爛,樣樣東西也都會轉化。”老舍先生的文筆樸實地道,的確有一股“農味”。

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老三祁瑞全。當是時,中華大地慘遭日本侵略者肆意蹂躪,長夜難明,屍橫遍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瑞全沒有家室的牽絆,在聽到日本人的鐵蹄踐踏這片鮮活的土地時,他怒髮衝冠,憑着青年的一股熱氣,決定離開家離開北平,舍小家爲大家,胸中懷有魏巍泰山那俯瞰山河的氣勢,他到硝煙四起的西安抗戰,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戰的大海中。有青年之奮不顧身,纔有國家之雲銷雨霽。

除此之外,我還很欣賞錢先生。他,原本整日花鳥書畫琴棋,是從唐詩宋詞中跋山涉水而來的詩人,也是萋萋芳草,依依楊柳,欲缺未缺的明月下對酒當歌的文人。他獨處一隅,身上滿是書卷氣。原以爲不招惹日本人就能相安無事,可日本人卻主動找上門來把他抓進大牢施以酷刑。這位博學老實的錢先生出獄後一心念着復仇。他的目光不再柔和如旭日暖陽,卻堅毅地像——冰冷的刀刃。他從遠離世俗無憂無慮的三徑之士變成了——握吳鉤於手,懷仇恨於心的劍客。

有善必有惡。當然,其中也涌現了許多漢奸,他們賣國求榮,活在當下,舒服一天是一天,還是——見風使舵的牆頭草。看見誰有勢力就獻殷勤送禮,誰下臺就用他們堅硬的蹄子狠狠地踩,例如大赤包,冠曉荷(虧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還覺得很好聽很文氣結果是這麼個八面玲瓏的貨色。),祁瑞豐,藍東陽。祁瑞豐,可憐可悲可恨,告發了錢先生的兒子使錢先生受牢獄之災。祁瑞豐,一天到晚吃喝玩樂不幹正經事,回家就是要錢蹭飯,對父親的死卻想着:“又可以白吃一頓美餐了,還能和親戚們炫耀我的口才。”還對他大哥的受困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看的時候,真的是恨的牙癢癢。可憐他們,沒有錚錚鐵骨,他們奴顏婢膝,不斷向日本人獻媚,發現風頭不對就改換門庭,心中沒有國家,沒有民族,個人利益爲上,冠曉荷到死都不知道——他錯哪兒了,明明他對日本人畢恭畢敬點頭哈腰,是天字一號大良民。

裏面的人,小文,錢先生,祁瑞宣,李四爺,他們從低頭服從轉變爲擡頭反抗,原像一頭只知道順從,一直低頭向前吃力地爬去,反應慢的老牛,在沒日沒夜無數鐵鞭的抽打下,它原是忍着,嘆着,終於有一天它含着淚咬着牙踢翻了鞭子直向那個馴服者衝去。馴服者驚了,他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想不到如此老實聽話的牛也會反抗。

可憐河邊骨。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幸有千萬英烈,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勇戰沙場,英姿執槍,血染黃河。終於,日本…投降了。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